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1页
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2页
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3页
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4页
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白鹿原》中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摘要《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先生在文学上的杰出之作,更是其语言上的精心之文,尤其是对方言词的频繁使用,使整个作品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彩()。《白鹿原》是地域文化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1]本文从方言词展现人物形象、展现关中地域特色民风民俗、展现历史文化内涵三方面递进式的分析了作品中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就《白鹿原》中所运用的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方言词语,对陕西方言词的表达作用及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解读和探讨。关键词:白鹿原方言词表达文化地域一、绪论长篇小说《白鹿原》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对陕西关中文化的想象与建构是多方面的,杰出的一方面是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关中方言(​http:​/​​/​t:;​),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而且使读者领略了关中方言的特色和魅力,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西部风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言的运用可以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作者谋篇布局的主要思路()。《白鹿原》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在作品的文本语言里,关中方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白鹿原》的艺术价值及其关中方言成就()《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品力图展现生活原生态的一面,揭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规律()。《白鹿原》精炼而雅致的书面语结合地道的陕西关中方言让小说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作品中方言的描绘生动而形象(),在夸张的修辞表现下透出淳朴的生活气息,处处充斥着戏谑的调侃,这使得方言语言具有十足的动感,同时,率直粗犷的人物语言与乡民豪爽自然的动作神态,共同构成了白鹿原丰富而真实的地域形象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关中地区淳朴直率的乡土人情。三、方言词能展现人物性格,贴近人物形象方言是一个地域从古到今文化沉淀的结晶,它不仅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变体,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现()。《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秘史”,在展现白、鹿两家几代人争斗的“家族史”的同时,着意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和浓厚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如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鹿兆谦(黑娃)等()。在陈忠实先生的精心安排下,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大多是以方言对话的方式呈现,从这些人物的话语中我们能真实感受到白鹿原乡民的淳朴憨厚,更能感受到以白鹿原为代表的关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家族的族长,他的一切行为都以传统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他是捍卫宗法文化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封建与保守的一面(​http:​/​​/​t:;​)。作品第十章,黑娃坚持娶小娥进门,白嘉轩劝慰鹿三时信心十足地说:“你去把他叫来,我跟他说。我不信他辨不来饭香屁臭。”[2](P149)白嘉轩作为族长,对交情甚笃的鹿三的帮助义不容辞,他的信心十足更突显他这位族长坚定地态度和维护家族文化的决心,他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鹿三清理门户,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礼义廉耻,捍卫家族宗法秩序。“饭香屁臭”这个具有喜感的词,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浅白直率的语词更符合这个世代耕种的传统族长的形象。第十二章白嘉轩去城里打探女儿白灵的消息,看到白灵和鹿兆海形影不离便对二姐叮嘱道:“我挑明了说,你给她说念书就一心一意念书,甭跟鹿家二货拉拉扯扯来来往往。”[2](P193)白嘉轩心疼女儿,以“耕读传家”为传统,不愿意女儿和家风不正的鹿家牵扯不清,既作为父亲又作为族长,他都希望女儿最终能有一个好归宿,女儿的婚姻大事自然也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风不正的鹿家自然是不入白嘉轩这样一个传统封建家长的眼。紧接着第十三章白嘉轩强制把女儿白灵锁在夏屋里,白灵坚决反抗父亲的愚昧和专制,更抵制父亲的包办婚姻,大声演讲大声唱歌,白嘉轩气急在庭院里吼:“你再喊再唱,我就一镢头砸死你!”[2](P207)这样的气话狠话在陕西方言中并不少见,陕西人民尤其是男性大多豪爽直率,语言也俗白耿直,像白嘉轩这样传统封建的人物,又背负着族长的身份,自然不允许女儿做出违背传统道德规范的事,虽然语言狠毒,更表现出白嘉轩爱女心切以及对宗法文化的捍卫。第十二章,白嘉轩得知鹿兆鹏选送黑娃去城里受训,他不屑地评价道:“他坐在那儿看去像个先生,但一抬脚一伸手就能看清蹄蹄爪爪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在明白不过了。”[2](P200)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对此事评评点点,他不耻于鹿兆鹏和黑娃的“同流合污”,作为族长白嘉轩断然拒绝黑娃和小娥进祠堂拜祖,而鹿兆鹏却重视这样藐视宗法族规的不肖子孙,用“蹄蹄爪爪”来形容鹿兆鹏,显然带有不屑和轻视的意味,封建保守的思想局限着他的眼光,在一切以封建文化为准则的族长眼里,鹿兆鹏和黑娃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一种人。第二十章,白嘉轩提及到不肖的白孝文,对妻子仙草说:“我把他赶出去,你还怨我心硬,怨我不给他周济一斗半斗,是我啬皮呀?周济也得周济那号好人,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2](P356)在陕西方言里,“啬皮”用来形容一个人小气()、吝啬、抠门,“败家子”指那些不务正业败坏家风、挥霍家产的不肖子孙,白嘉轩看似狠心,实则是治家有方。如今,陕西人说“啬皮”已经少了些批判色彩,不带有太多讽刺的意味,更多的则是一种诙谐嘲弄的表达。白嘉轩身为典范,以身作则,在乡里树立了“仁义”的道德精神,“耕读传家”名副其实地传承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传统。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正是作者对他身上所包含的文化传统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涵()。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形象()。鹿三是典型的纯朴农民形象,是作者对中国传统农民系列形象中成功塑造的最后一个好长工。《白鹿原》第六章写到鹿三监督麦客收割,督查他们不要偷懒怠工有时也忍不住发火:“你看你割过的麦茬像不像人割的(​http:​/​​/​t:;​)?贼偷也留不下这么高的茬口!出门给人干活就凭这本事?掌柜的算瞎了眼叫下你这号二道毛!”[2](P80)粗犷直率骂人的话语(),浅显直白的表达了鹿三心中的怨气,更体现了他对掌柜的衷心和诚心。“鹿三一般不参与白家家庭内部的事务,不像有些浅薄势利之徒,主家待他好了自个就掂不来轻重也沉不住气了,骚情的恨不能张出个尾巴来摇()。”[2](P80)在关中方言中,“骚情”是个贬义词,有过分热情、讨好献媚之嫌,也表示狂妄张扬的意思,是对浅薄行为的贬责(​http:​/​​/​t:;​),它的用法十分广泛,对于谄媚、献殷勤、挑逗、猖狂、戏谑调侃等行为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http:​/​​/​t:;​)。鹿三是一位忠心、耿直、讲仁义、守信用、知恩图报的人,他的形象自然和殷勤谄媚的()人不同。“那个慌慌鬼!生就的庄稼土胚子,年啥书哩!”[2](P68)这是淳朴的农民对自己后代最浅白的认知,年幼无知的孩子好像是庄稼地里的土胚,扎根土地更踏实,还是务农更符合他对后代的期待。在《白鹿原》第八章,鹿三劝黑娃留在白家继续当长工说:“像你嘉轩叔这样仁义的主儿家不好寻哩!我是眼见为信()。你爷爷就在白家干了一辈子,连失牙摆嘴的事也没有一回()。你就到白家去,趁我还没下世,也好经管你。”[2](P123)“失牙摆嘴”指起争执有矛盾,“经管”是帮助监管的意思,都是典型的陕西方言,并且带有古汉语的成分,鹿三殷切的希望黑娃在自己活着的日子里依旧跟着心慈仁厚的白家熬活,虽然是长工,主儿家的宽厚照顾让他甘愿奉献自己一生的心力。同是第八章,鹿三劝黑娃无果,便无奈的说:“也好也好,你出去闯荡二年,经见几家财东心里就有数了,不走高山不显平地嘛()!到那会你就不会弹嫌……腰直腰硬的屁话了!”[2](P124)“弹嫌”有挑剔、计较、嫌弃的意思,这个方言词具有浓厚的陕西特色。鹿三是淳朴直率的地道庄稼人,他的语言自然也是直率甚至是有点粗野的,但这样粗犷的语言更适合一个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长工,让他的形象更加直观更加鲜活。庄稼人就算是撒气发狠也离不开土地,这样质朴的语言让鹿三耿直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鹿三得知白孝文在小娥的勾引下越陷越深时,心痛不已()。为了挽救孝文、报答白嘉轩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毅然刺死了小娥,之后他也因为心理的压力精神失常了()。第三十章,黑娃洗心革面学为好人回到白鹿原,忽然发现父亲鹿三变得恍惚和木然,白嘉轩解释道:“人老了都是这样子,你看我嘛,也变得迟手笨脚瓜不愣愣的了嘛!”[2](P588)“瓜不愣愣”形容傻里傻气、木楞的样子,鹿三这样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为了挽救孝文狠心杀死了不守妇道的儿媳,这件事的刺激让一辈子老实本分的长工鹿三心力交瘁,导致最终精神木讷,可以看出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为了宗族名誉和主家的恩情,狠心的行为背后是常人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和思想矛盾。在鹿三身上,看不到所谓的阶级意识,看不到他对地主的仇恨,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农人处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鹿子霖是作品中的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无不体现着着圆滑、虚伪甚至是邪恶()。与白嘉轩所受的教育不同,鹿子霖从小受父亲骄纵,父亲不仅鼓励他争强斗狠,还对儿子的恶行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的狭隘和邪恶()。小说第四章写到李家寡妇把地同时卖给白鹿两家,在这场风波中鹿子霖对这场纷争这样注释:“倒不在乎李家寡妇那六分地(​http:​/​​/​t:;​),这是白嘉轩给我跷尿骚哩!”[2](P58)“跷尿骚”是陕西关中的惯用短语,表示欺辱、侮辱

()。[3]鹿子霖觉得在这次两家势均力敌的买地中他不能甘拜下风,所以在白鹿两家剑拔弩张的形势下,“跷尿骚”这个惯用语把鹿子霖的气愤和争强好胜的一面既形象又准确地展示出来,表现出鹿子霖心胸狭窄的形象(),这个人物也更加立体和鲜活。而后田福贤和鹿子霖商议保障所公事时被操持增补族谱的白孝武打断,打发走孝武后,鹿子霖对田福贤摊开双手不屑地说:“白嘉轩这人(),就会弄这些闲啦啦事!”[2](P488)表示十分不屑,语气词重叠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鹿子霖认为白嘉轩操办增补族谱简直是愚昧和落后,脱离了时代的大趋势,而鹿子霖是一个随机应变善于圆滑做官的人,世故而老到,在他眼里只有权力在手谋得一官半职才能保住祖宗留下的家产,虽然经历许多劫难变数,官场仍然是他的不二选择,既然如此,圆滑虚伪的行事风格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鹿兆谦是白嘉轩的长工鹿三的儿子,也叫黑娃()。他是反抗之后的屈从者,最初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黑娃自幼生活在白嘉轩家里,他对白嘉轩怀有的是一种敬畏的()态度。黑娃不爱读书,但他受父亲和族长的影响,有义气不向任何压力低头服输,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将小娥带回了家,但是却得不到父亲及族人的理解,他们不允许小娥进入祠堂()。黑娃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带上小娥另立门户过起了虽然辛苦但幸福的生活。小说第十一章写到,黑娃被父亲赶出门之后住进了一孔破旧的窑洞,虽然粗糙破烂,两个人日子也是温情甜蜜。鹿兆鹏约见黑娃,两人嘘寒问暖,当问到黑娃的窑洞时,黑娃坦率地说:“没啥大麻达倒塌不了!”[2](P171)言辞不多内涵却很丰富,“没麻达”是没问题的意思,是典型的陕西方言词,简单明了,直率淳朴,间接表现出黑娃轻松随意的心态活动,尽管不被同乡宗亲认可,但两个人精神世界充实,一孔破窑洞里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尚未倒塌的窑洞那就是他们温馨的小家。第十章白嘉轩苦口婆心劝黑娃丢开小娥:“黑娃吃惊的盯着白嘉轩,已经没有不丢开她的任何托词和借口了

()。他突然蹲下去,圪蹴在马号的脚地上。[2](P149)在陕西方言中,“圪蹴”是蹲着、蹲下的意思,黑娃重情重义,不忍心丢弃无所依傍的小娥,他无奈的蹲下,内心是无比的矛盾和痛苦。不仅如此,黑娃还是一个反抗剥削压迫的青年农民,第十三章描写到,“交农”事件使他深受启迪,参加农讲所的学习更坚定了他反抗的决心和勇气,回到原上黑娃代表十个受训的人表决心:“我们结拜成革命十兄弟了()。我们十兄弟好比是十个风神雨神刮狂风下大雪,在原上刮起一场风搅雪!”[2](P209)“风搅雪”这一鲜活的比喻把斗争描述的生动激烈,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农协革命好似白鹿原上狂风搅雪,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乡村革命运动就此展开(​http:​/​​/​t:;​)!”[2](P209)接受了革命学习的黑娃冲破封建思想的大门,眼看要回到白鹿原轰轰烈烈闹一场革命,个别人的退缩无异于是釜底抽薪,此时满腔热血的黑娃被泼一头冷水,他的恼火和气愤在这些话语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第十四章,反抗失败后,黑娃气的瞪着眼骂:“我们受闪了,挨黑挫了!”[2](P227)简洁粗犷的语言和黑娃的形象相辅相成,他果敢却也盲目的投身大革命,所以决定了他不可能彻底破除封建宗法的枷锁,最后只有落荒而逃以悲剧收场。四、方言词能真实展现关中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详尽的描写了关中地区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http:​/​​/​t:;​),无论是田间的劳作、平日的吃食,还是房屋家具、衣着打扮,以及赶集走亲戚等日常活动都充满了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3](P300)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白鹿原》巧妙利用方言来讲述的关中平原白(​http:​/​​/​t:;​)、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驱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语言朴实精当,抒情状物都十分传神(​http:​/​​/​t:;​),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的世俗生活画卷。[10]蕴含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具有一种很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体现远古时代“天人合一”“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11]关中平原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周秦汉唐等多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明。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粗犷豪放、委婉含蓄、幽默诙谐、雅俗相济闻名于世,是关中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陈忠实先生运用陕西关中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全面而详实地展现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白鹿原上风起云涌的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斗争,尤其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鹿原的民风民俗和世态人情,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关中平原的风情画卷()。作品的内容和语言相得益彰,使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挥洒出浓丽的文化色彩。陕西方言中的人体词汇,是人类早期“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思想在语言中的遗存,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磨牙”一词一直沿用在关中方言里,例如《白鹿原》第三十三章写到:鹿子霖见三娃不敢向自己脸上撒尿,反而仓皇逃跑,便一把拽住三娃的后领:“我费了这么些唾沫跟你磨牙,你连我一件事都做不到还想逃跑?”[2](P645)在这里“磨牙”意为啰嗦、多费口舌。关中方言中对人体词语的使用历史悠久,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尻子”一词,就演变成许多俗语、短语,虽然这些短语里都含有“尻子”这一词汇,引申的意义也多为贬义,但是这些短语的含义却相去甚远,给读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联想。在关中方言中,“尻子”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尻”指臀部,“尻子客”意为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为坐不住爱动的人。《白鹿原》第九章写到:“老举人很豪爽,对长工不抠小节,活儿由你干,饭由你吃,很少听见他盯在长工尻子上嘟嘟囔囔啰啰嗦嗦的声音。”()[2](P126)在这里指监督长工的一举一动的意思。第三十三章醉酒后的鹿子霖对拾来的长工——三娃说道:“你娃子跟谁学的这张糜子面儿乖嘴?你知道不知道我顶讨厌溜尻子的小人!你要是再说这些舔尻子挠脚心的话,我马上把你扭到联保所去,这儿正征一茬壮丁哩(​http:​/​​/​t:;​)!”[2](P645)这里的“溜尻子”“舔尻子”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意思。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是上古人类对自身初步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凝练在丰富的语言体系中,便形成了方言中的人体词。人体词对于丰富关中方言词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体词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给读者别样的艺术感受,《白鹿原》就是成功运用陕西方言人体词,从而展现别样的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作。(二)方言词展现出关中农耕文明深厚的农耕文明对关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沉积在关中方言中,使关中方言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烙印()。[12]《白鹿原》不仅直接描写了关中平原男耕女织的乡村生活,而且广泛运用带有鲜明农耕特征的陕西方言词来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作品中反映农耕文明的方言词语非常丰富,如“稀稠”“茬”“麦草”“罢场”“忙罢”“晌”等等。它们的运用不仅限于农事范围,而且成为陕西方言中的基本生活词汇,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生动的表达效果。如《白鹿原》第十八章写长工鹿三因为年馑在主家无活可干,要回家去,白嘉轩冷下脸说:“三哥你听着,从今往后你再不提这个话!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万一有一天断顿了揭不开锅了,咱弟兄们出门要饭搭伙结个伴儿——”[2](P312)这里的“稀的”指稀饭,“稠的”指干饭(),这里的“稀”与“稠”的意义与本义联系密切,引申为饮食的浓度,在这里白嘉轩的真挚感动了长工鹿三,不仅仅是因为饥馑年月里作为东家的慷慨,更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纽带在维系着这份真情实意,他们表面是地主和长工,内里却是如兄如弟,他们在坎坷的境遇中共同劳作,相互尊重,彼此间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在这饥馑年月里也更为感人。“稀”和“稠”连用之后,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灵活。如《白鹿原》第六章写仙草在二儿子骡驹之后,“按照每年一个或三年两个的稀稠生过三男一女”[2](P75),这里由禾苗的“稀稠”引申为生育频率()。第二十六章写到白嘉轩思索白鹿原经历的灾荒:“白鹿村上空的冥冥苍穹之中,有一双监视着的眼睛,掌握着白鹿村乃至整个白鹿原上各个村庄人口的繁衍和稀稠”[2](P489)这里又引申为人口的密度(),在庄稼人的眼里,人口就和田间的庄稼一样,都要经历繁育成长进而到成熟,要符合自然规律,无论是庄稼禾苗还是男女长幼,都是自然的生灵,在上苍眼中没有高低贵贱区分()。而第二十六章田福贤劝诫鹿子霖说:“年轻人耍一回二杆子没关系,咱们有了年纪的人可得掌住稀稠不能轻狂……”[2](P488)由播种时把握种子的稀稠引申为做事时对于分寸的拿捏,这里的“稀稠”已经抽象为“轻重”“分寸”之义,田福贤用通俗易懂的类比强调做事所要拿捏的分寸,重点强调不能轻狂,既有提醒的意思也有警告的意味。陕西方言将麦秸秆又称为“麦草”,引申出多种意象。《白鹿原》第二十九章写鹿兆海上抗日前线前前向朱先生求字,朱先生奋笔写下“砥柱人间是此峰”感慨地说:“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明白,我连一根麦秸秆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2](P549)这里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示朱先生自知力量微薄,同时也是对守家卫国的革命军寄予深切的希望。第十九章描写白鹿原上舍饭场上的情景:“灶锅前拥挤着的尽是年轻人,密实到连一根麦草也插不进去。”()[2](P335)这里还是将麦草的细微进行了夸张,刻画出舍饭场人群拥挤的程度。关中地区由将麦草铡碎,作为牲口越冬的饲料的做法,因而把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常常比作吃麦草的牲畜(​http:​/​​/​t:;​)。《白鹿原》第三十三章写到鹿马勺振兴家业后回到原上报答过去给他施舍过饭食的乡亲“有个没有施舍过的人也混杂进来捞一碗泡馍吃,用筷子一搅搅出一窝麦草,悄悄放下碗溜了。”[2](P653)这个人非但没有给马勺一口饭食,而且放狗咬烂了马勺的腿,这样厚颜无耻的人无异于吃草的牲口。第二十七章,白孝文和父亲摒弃前嫌回到原上探亲,孝文对父亲谈到房子问题时说:“忙罢我想把房子盖起来。”[2](P505)“忙罢”是指夏忙已经结束,秋庄稼还在生长的这段时间,农人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走亲访友、畅谈收成以联络感情,也用以慰劳自己多半年来的辛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极具关中民俗特色的“忙罢会”。《白鹿原》第十六章的开头生动的描述到:“麦子收罢新粮归仓以后,原上各个村庄的‘忙罢会’便接踵而至,每个村子都有自己过会的日子()。太阳冒红时,白鹿原的官道小路上,庄稼汉男女穿着浆捶得平展硬峥的家织布白衫青裤,臂弯里挎着装有用新麦子面蒸成的各色花馍的竹提盒笼儿(),乐颠颠地去走亲访友,吃了喝了谝了,于日落时分散散悠悠地回家去()。”[2](P265)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家田园景象,展现了关中平原风情万种的农耕画卷。农耕时代的时间观念比较粗疏,表示时间的“晌”字在关中方言中被频繁地使用。“晌午”就指一天的上午,一般指午饭之前的时间段,“后晌”指一天的下午,午饭和晚饭之间的时间段,这样的划分由于使用已久,时间观念也就约定俗成。在关中农村,人们用“晌”表示各种各样的时间概念()。《白鹿原》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一天三晌”强调一整天()。[12]第十七章写孝文和鹿三担心刚刚伤愈的白嘉轩过于劳累“迭声劝他干一干也该歇一歇……像这样一天三晌跟着他俩撑着干下去,迟早会出乱子的。”[2](P289)其中的“一天三晌”指从早到晚,表示时间长久。“半晌”泛指较长一段时间,如第七章“泰恒老汉眨巴着眼睛把他从头到脚瞅盯了半晌。”[2](P96)“半晌”结合上下文可知是夸张表现泰恒老汉的吃惊。“几晌”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几天或者较长的一段时间。而“整晌”泛指时间较长,强调的意味更重,“整晌整晌”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关中农村依然保持者古老的农耕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中方言携带着丰富的农耕文明的信息,古雅又通俗,富含幽默诙谐()。《白鹿原》中大量运用关中方言说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能够透过关中方言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关中风情()。(三)方言词展现出浓厚宗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宗法制度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制度,这种血缘联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宗法势力影响很大,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宗法观念和顽强的宗族势力。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为我们系统而细致地描述了宗法制度在白鹿原上的具体表现。宗法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是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入每一个关中人的血液之中()。[12]《白鹿原》多次写到在祠堂祭祀祖先的场面,鲜明的祖先崇拜观念映射在语言上,带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的痕迹。如第三十章写鹿子霖入狱后,鹿贺氏请求白嘉轩搭救,白嘉轩说:“在一尊香炉里烧香哩!再心短的人也不能不管()。”[2](P574)“在一尊香炉里烧香”是祭祀祖先的真实写照,是宗法文化在语言里的直接反映,“香炉”一词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同宗同族的血缘亲情,增强了族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里说:“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13]这种手段使人们注重亲情和乡谊,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就是光宗耀祖,这是子孙代责无旁贷的义务(),如果子孙事业无成,或者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便是祖先的不肖子孙。在关中方言中,有一个非常富有特色的短语——“羞先人”便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羞先人”意为“使祖先蒙羞”,第十八章鹿三得知孝文和小娥的事,气恼的抽了孝文两巴掌:“羞了先人了……啥叫羞了先人了?这就叫羞了先人了()!黑娃羞了先人你也羞了先人了……”[2](P297)真实再现了鹿三得知孝文不顾廉耻和小娥有苟且之事时的气恼,他生气黑娃有辱祖先,孝文也不顾廉耻败坏门风,这样的不肖子孙是辱没了祖先,让家族人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白嘉轩自始至终都不同意黑娃小娥进入祠堂,两人始终不能认祖归宗,以至于导致最终悲剧的结局,这都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观念的深刻体现。宗法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土崩瓦解,但是宗法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关中依然根深蒂固,关中的民风民俗在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宗法文化信息。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带有宗法观念的关中方言,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关中的社会特点,给小说抹上了宗法文化的色彩()。过去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是《白鹿原》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使人清晰把握那个遥远的时代脉搏,感受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从这个意义而言,《白鹿原》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认识价值,它给读者复活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已经逝去的世界。[12]五、方言词能展现沉重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白鹿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厚重感表现以下方面:(​http:​/​​/​t:;​)(一)《白鹿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史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巧妙运用方言词作为比喻的喻体,使这些比喻喻体新颖而且语义准确。作品用方言充当比喻喻体,使表意更加灵活准确,其中最生动的一个比喻就是把白鹿村的戏台比喻成烙锅盔“鏊子”()。《白鹿原》十四章田福贤率领返乡团再次回到白鹿原借用白鹿村的戏台“耍猴”,惩罚那些整治过他的农协成员(),当听见祠堂前头的戏楼上的()嘈杂声,白嘉轩大声说:“白鹿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http:​/​​/​t:;​)[2](P235)“锅盔”本是陕西特有的主食,大而厚,要用鏊子烙,烙的过程不仅要不断地翻面,而且烙的时间也要长()。白嘉轩把戏台比喻成烙锅盔的“鏊子”,特别能展现两党间翻来覆去的斗争情形()。这个恰当的比喻能够把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更贴近生活的关系生动呈现出来,变繁杂难懂为简单明了(​http:​/​​/​t:;​),白嘉轩在朱先生的启示下像一个哲人似的目睹白鹿原的戏楼成了互相报仇的场地,再到后来白灵和鹿兆海先后被杀(​http:​/​​/​t:;​),朱先生的墓被掘,这些都是一次一次继续在“鏊子”里“烙锅盔”,这个看似平常、通俗的比喻却是独具匠心()。让“鏊子”这个词出自白嘉轩这个地道关中人之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心理变化,是最富有深意的()。作者把取自关中农村的方言词进行精心选择用心提炼,然后点化提升,让一个普通的方言词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功能,更加契合作品浑厚凝重的历史风格()。[12]作品浓缩了近现代半个世纪的历史,作者独具匠心从民间文化角度展开描写,巧妙使用关中方言,大胆摒弃社会政治模式,以社会政治历史为背景,另辟蹊径从民间的视野来叙述,从而构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历史结构,让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二)《白鹿原》是一部中国历史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二字在作品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字里行间都展现出浓厚的宗法文化,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来源于镌刻在祠堂里的乡约,历经数年也不改其教化乡民传承仁德的本质,仍旧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新结构的形成及其历史深化。典型人物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作者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http:​/​​/​t:;​),才使得这个人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涵,塑造了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位族长形象()。白嘉轩身为典范,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以身作则,在乡里树立了“仁义”的道德精神,“耕读传家”名副其实地传承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传统。他的形象以及他所奉行的“仁义”的准则,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白鹿原》还是一部家族兴亡史,白鹿原家族的历史以家族宗法为历史核心概念,描写了祖孙三代家族斗争的历史演变,成为近代中国家族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浓缩了时代巨变的大背景下几代人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白孝文是白家长子,自幼白嘉轩都以未来族长的标准对他予以规约,造就了白孝文行止端庄、非礼不为,他的言传身教对白孝文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孝文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甚至是反差极大,在他的语言里也有鲜明的体现——作品第十二章鹿兆鹏选送黑娃去城里受训,不仅作为族长的白嘉轩嗤之以鼻,白孝文也质疑道:“咋也想不到堂堂的校长能跟黑娃混搅在一搭()。他选送的十几个人个个都不干不净有麻达。”[2](P200)“混搅”有鱼龙混杂之意,“有麻达”是不清不楚有问题的意思。白孝文在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下,他和父亲的传统理念相差不大,认为凡是违反乡约宗族的人总是不耻的,在浪子回头之前必然为乡规礼俗和整个白鹿原所不容。后来,在鹿子霖策划的阴谋下,小娥勾引白孝文一步步走向堕落,之前真实的心理被遮蔽,在感性的越轨和理性的制约冲突中从知耻到不知耻,从未来的族长堕落到土壕里的饿殍,面对鹿三的讽刺,孝文气的颤颤抖抖:“嗬呀三老汉!别人训我骂我倒是罢了,你也来训我烧骚我?你算老几?”[2](P333)“烧骚”是羞辱的意思,白孝文早已不顾廉耻乞讨为生,面对长工鹿三的讽刺越发无所顾忌,不仅在称呼上充满了不屑,把长者的警醒也当做是羞辱和挖苦,此时的白孝文曾经礼义廉耻构建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没有理性的苟活的求生欲,是他人性扭曲的第一步。白嘉轩与白孝文是一个家族传承兴衰的缩影,白嘉轩秉持“仁义”规范,以乡约宗法作为行事的准则,在他身上体现者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他也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和培养两个儿子,但他身上封建保守的一面导致长子孝文成了封建家族文化忠实的奴隶,在白嘉轩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旧文化的衰败和没落()的过程。历史大背景下,封建保守的观念不再适应快速变换的时代,传统的乡约族规逐渐式微,传统的禁锢压抑了正常的本性,白孝文也就在误导引诱之下一步步走向道德的深渊。“仁义”被分化,逆子背叛,爱女逃跑,妻子逝世,家族呈现出江河日下的衰败,历史的车轮让这个原先享有重福威望的家族,犹如白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