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元素的概念界定“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元素”一词多作为自然科学概念,《辞海》对元素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在化学领域,指化学元素,如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元素;另一个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而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因此,“元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在现代语言的实践进程中,“元素”更是指一个事物的基元,其组合方式决定了事物的属性。“中华”在《辞海》的解释是,“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于黄河南、北,在四夷之中,后世因称其地为中华。《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其初,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冯天瑜在其编著的《中华文化辞典》对“中华”这一词汇进行了一定界定。他首先对“中华”这个有着漫长演变过程的词汇进行了梳理。“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以汉代立国,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意谓“居于天侠之中的华夏”,与先秦的“中国”、“中土”等词相近,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先秦、秦汉时期,“中华”仍尚未出现,直至胡汉交织、华裔混融的魏晋南北朝,“中华”才开始被使用。《晋书·陈頵传》记陈頵与王导书曰:“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所失。”《北齐·高昂传》称,“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土”。此些文献中的“中华”皆指拥有礼乐传统的华夏族,或者中原发达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如冯天瑜教授说认为的,“‘中华’相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因此,“‘中华’不只是地域概念,而应当涵盖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等词也正是表明了“中华”的概念早已不只是汉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含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多民族以及文化的统称。“中华”与“元素”合在一起的“中华元素”,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提出,“中华元素不是一个僵硬的历史通道,而是作为当代中国人说故事的一个起点,作为当代中国人彰显生活世界感觉时空中的心理遗存物的工具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去积极表达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想象空间。”学者朱裕平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文化元素则是传统文化或者文化遗产的基础构件和象征符号。”这里突出了文化元素的象征性符号和基础构建的作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巫志南博士认为,“中华元素,是指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以及社会各领域具有代表性、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基本构成元素,中华元素是在数千年中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也将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历史进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此观点与朱裕平的观点一脉相承,都强调了中华元素应具有的文化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构成元素。冯天瑜教授在2013年的北京日报中发表文章《如何提取和挖掘“中华元素”》对中华元素进行了一定的界定,他认为中华元素,也即中华文化元素,“大约指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包括在与外域文化的交会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诸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忧患意识、经验理性导引下的思辨与技术、儒释道三教共弘的圆融无碍的信仰系统、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及其汉字文化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运行之间,蕴藏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风俗习惯)和观念文化的纷繁具象之中。”文章中对中华元素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基础的分类。陈志超则在2014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华元素是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差异化、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关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长期延续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现象和精神,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此中华元素的概念界定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时代的局限等原因,其概念并未考虑适应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转化和传播,缺乏典型性和符号性等论述。“中华元素”意侧重“中华”二字,正是强调文化性、民族性和传统性为核心。对中华元素的概念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的原因,是为了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下适应其传播特色,并提升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传播力。因此,笔者认为,中华元素应是源自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演化着的诸文化事象中,具有特色的,并决定文化事象性质的构成要素,这是与其他国家和文化形成区分特色,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典型文化符号元素,这些元素是进行必要筛选的,能够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集体性文化符号元素,并具有可提炼的符号性、民族精神的正面性、文化意蕴的整体性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明晰中华元素的概念界定,这里有必要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元素进行必要的区分。“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这成为中华民族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里程碑。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到现在的概念中其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也是与中国的民族、国家、历史等密切连接的整体的代称。而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被认为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基础上,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则在与“传统”而字,这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祖辈创造并被世代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而中华民族文化则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还包括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新产生和创造的文化。中华元素则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三者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元素又是被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也就是说,中华元素是这其中最窄最小的维度。因此,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中华元素”必然是立足于传统,以传统元素为基础,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发展的,并经过必要筛选的文化符号元素。(一)传统的根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生息、文明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和遗存了最宝贵的文明财富,保留了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品质的特色元素。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传统文脉正是“中华元素”的根本。是包括阴阳理论的哲学、情景交融的园林建筑、飘逸灵动的诗画、横平竖直的文字等等,是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中所塑造的中华民族基因的基本质素。同时,中华元素又是凝结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展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和利益的,被大多数中华儿女所共同认同的元素符号,风俗习惯等等。可以说,中华元素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同时又以各种传统文化符号或具体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中华元素的根基在于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上巨大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中,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也出现了诸多新的符号和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文化元素充满着异质文化的色彩,其无法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也不具备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体现中华精神。同时,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文化的狂欢,也出现很多基于现代土壤下生出的文化符号,例如“淘宝”、“大数据”等类似的符号。这些源于异质文化和现代文明下的产物,不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下的,不能体现中华民族儿女集体记忆的符号都不属于此次中华元素的讨论范畴。“中华元素”是历史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经典的流传和中华精髓的集中展示。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元素会一种创新的形态得以发扬和传承,但从未曾割断的文脉和体现中华民族的基因内核才是体现“中华元素”的关键。因此,“中华元素”的首要前提是基于传统,内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审美,并以此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元素。(二)现代的传承张道一先生在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传承的系统。可以理解为“传统”不仅是在中华大地上,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思想、艺术、制度等符号元素和文化内涵,更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造型语言等,以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创新继承。这是传统的保留,更是现代的传承。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体现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图像艺术和造型器物,在技术的革新和设计的进步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场”。在这个“场”里,“中华元素”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便是“活”的“中华元素”的再现,是真正的传承。可以说,传统的本质是运动的,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产物,并反过来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在更为复杂的不同维度中的动态变化,同样也会体现中华元素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不是简单对传统的推陈出新,更是以一种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知识和智慧的创造性地国际语言,来参与主导世界的精神形态。因此,中华元素必然是应在体现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被扩充。G20峰会会标,其拱形独孔桥元素,并以二十根极具现代感的线条上下分割开,形成桥的形状及倒影,桥的孔洞与G20的数字圆形共形,并在红色的印章的点缀下营造出既具有现代设计感又兼具中华古典审美韵味的艺术魅力。这里的桥不仅是连接双边对话的象征,与倒影的互形更是中华文化阴阳虚实的哲学体现。G20峰会的标志以传统符号为核心元素,运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创造出符合会议精神的标志,易读易懂,也更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不是原有传统符号的生搬硬套,而是创新的发展和继承体现了中华元素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绽放出光彩。因此,这样的中华元素源于传统文化,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创新的形式成为现代社会语境下“中华元素”的新的补充,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因素,以现代化的方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三)必要的文化抉择文化传播的步骤一般分为文化的留存、文化的抉择到文化的再理解和再创新三步。文化的留存是指传统文化的保存,这是传播的基础。而中华元素的有效传播,不论以何种形式,针对中国受众还是国际受众,文化的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质上更接近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中认为文化传输是“从‘遴选’到‘转义’再到‘输出’,这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几个相辅相成的阶段,也是中国艺术的传播更有所思考的。”从广度上来说,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元素,实际是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尤其是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五十六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符号元素的广义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这不仅包含物质元素符号,诸如一些具体的实物,建筑、艺术品等;还包括思想观念、制度等方面,如道家思想、风俗、民规等内容。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无形、渐变、隐性度高等特性,这也即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样不加强化和筛选的庞杂符号,必然缺乏一定的识别度和记忆性,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当今社会语境中的有效传播。此外,在中华元素的现实创新传承中,对于元素的选择相对比较混乱,并没有明确的针对特定对象的相对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炼油分离工程课程设计
- 2024年有偿借款合同范本:个人消费分期贷款6篇
- 小型策划方案
- 改进方案汇编四篇
- 新时代粮食安全演讲稿(17篇)
- 水果冷库课程设计
- 幼儿园新年游戏课程设计
- 招商方案模板九篇
- 建设工程消防质量承诺书范文(7篇)
- 2024年度企业信用评级担保合同3篇
- 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主题班会 课件 (共22张)
- 《药事管理与法规》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附答案
- 血液病染色体
- 幼儿园膳食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概述
- 国开(北京)2024年秋《财务案例分析》形考作业答案
- 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 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 患者体验提升医疗专业人员服务质量培训课件(精)
- GB/T 31961-2024载货汽车和客车轮辋规格系列
- 酒店客房门窗改造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