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打靶+定向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 高效备考复习(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打靶+定向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 高效备考复习(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打靶+定向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 高效备考复习(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打靶+定向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 高效备考复习(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解析版)【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知识点精讲】知识点1: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4.主要表现领域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军事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区别“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区别①实质:它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手段。②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冷战的影响※(1)积极: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冷战的影响※(1)积极: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2)消极: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盛行。②为谋求世界霸权,美苏两国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③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特点: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三、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四、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苏联美国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1)过程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②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③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导致两极格局崩溃。(2)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②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西欧、日本呈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知识点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加强国际协调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原因:(1)科学理论的突破①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化学、化工行业出现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①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失业保险、养老、住房、教育等。③实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④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⑤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1)进步性: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1)进步性: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2)局限性: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3)启示: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①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表现:主要代表原因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③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①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②表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实质※(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点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1)发展: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2.改革进程表现内容结果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①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3.苏联解体(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邓小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区别※项目邓小平改革※邓小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区别※项目邓小平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经济改革为主,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前期以经济改革为主;后期以政治改革为主,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特点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步伐稳健在风险很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激进冒险,企图一蹴而就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结果取得巨大成就,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改革失败,且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启示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走自己的路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原因①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②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3.概况国别概况南斯拉夫①成果: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4.东欧剧变(1)原因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类型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方面巨大成就。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伟大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启示※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知识点4: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地区概况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1)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3)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4)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1)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2)1962年,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斗争下阿尔及利亚独立;(3)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4)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1)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2)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走向灭亡的加速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走向灭亡的加速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苏联的鼓舞与支持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联合国的推动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1.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2.现代化建设浪潮国家或地区发展概况亚洲国家(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非洲国家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亚非拉国家地区面临问题调整及结果亚洲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2.面临的共同问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解考题、提能力】一、单选题1.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政府对苏联态度马上变得强硬起来,由迫切希望苏联参战迅速转为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这表明A.科技水平决定外交地位 B.美苏冷战正式开始C.美国企图按照自己意愿重塑世界 D.美国实力强于苏联【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美国政府在对日问题上,由迫切希望苏联参战,变为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表明美国企图按照自己意愿重塑世界,C项正确;科技水平决定外交地位说法绝对,排除A项;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B项;美国实力强于苏联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 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答案】C【解析】材料“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沿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表明美苏两国就能否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说明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排除A项;战后世界格局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排除B项;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排除D项。故选C项。3.1944—1947年间,斯大林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这一主张反映了A.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B.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C.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 D.意识形态分歧的消除【答案】C【解析】二战后期,苏联确立了在战后与西方继续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周边国家和力量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而言,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由此可见,这一主张是符合苏联国家战略需要,C正确;1944年至1947年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分裂,这一阵营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瓦解的,排除A;美苏冷战时间是在1947年开始的,排除B;D表述绝对,排除。4.如图是英国漫画《TAKEMEIN,MISTER?》(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A.奠定了两极格局框架 B.改变了大国力量对比C.加剧了美苏利益冲突 D.凸显了强权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由材料漫画内容可知,小国被排挤在外,必须有“大人陪伴才能进去”,体现了这次会议具有强权政治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极格局框架,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大国力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苏利益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5.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式语言表达逐渐渗透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概念包括Single(单曲唱片)、Song(歌曲)、Blues(蓝调歌曲)、Beat(节奏)、Rock(摇滚)、Pop(流行音乐):和Disco(迪斯科)。这主要体现了A.美苏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B.东西阵营间的文化交流C.冷战背景下的文化渗透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文化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传播,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的文化渗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排除A项;美国文化的传播是隐性渗透而非正式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军队的战术训练是为了在战争中把苏联作为未来敌手的,美国战略基地设在可能对苏联领土发动攻击的地方,把北极作为较为靠近苏联的地区加以进一步的建设和加强,并试图准备在对苏联战争中使用德国和日本。这份报告A.扩大了苏联国际影响力 B.使美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反映了美苏间对峙的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升级,材料所述报告反映了美苏间对峙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与扩大了苏联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苏间对峙的加强,并不是美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排除B项;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7.二战后,美国在伊朗推广良种而获得了丰收,帮助埃及把300万英亩的沙漠变成可耕地,帮助印度推行旨在提高粮食生产的50项农村发展计划。1951年后,美国的各种对外援助都统一在“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此类项目已转由外交部门主导,而且对韩国、柬埔寨等国的援助总额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表明美国(

)A.经济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强B.农产品过剩问题有所加剧C.冷战重心逐渐转向了亚洲D.力图缓解全球化失衡问题【答案】A【解析】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随着美苏对峙局面的出现,对广大的亚非拉落后地区进行援助,是美国称霸世界,与苏联进行争夺和遏制共产主义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1951年,美国的各种对外援助都统一在‘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此类项目已转由外交部门主导,而且对韩国、柬埔寨等国的援助总额大幅度提高”可知,这是受到了美苏冷战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A项正确;通过对外粮食援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农产品过剩问题,排除B项;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力图缓解全球化失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8.20世纪80年代,主要西欧国家如英国,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在增加,其家庭和儿童等社会政策的惠及群体有了较大拓展。在私人养老金市场的管制方面,政府的功能也在加强。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第三产业重要性凸显 B.“新自由主义”受到质疑C.各国的发展境况趋同 D.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务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在增加,其家庭和儿童等社会政策的惠及群体有了较大拓展”、“在私人养老金市场的管制方面,政府的功能也在加强”及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重视解决一些民生问题,重视社会弱势群体,西欧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务实,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三产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对“新自由主义”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9.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方案。1946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及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些举措旨在A.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B.加大国家干预经济力度C.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D.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英国实行国有化方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AB两项是英国恢复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根本目的,恢复发展经济是英国各项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故选D项。1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主张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即“怀特计划”;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即“凯恩斯计划”。二者的主张(

)A.最后“怀特计划”取得胜利B.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建C.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D.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黄金储备量世界第一,因此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即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该方案实际上是为了确定美元的霸权地位,由美国一手操纵和控制基金组织,从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权,A项正确;“怀特计划”属于货币体系,和贸易体制无关,排除B项;两极格局指的是美苏而非美英,排除C项;材料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是近代以来钟表的演变历程,表格内容表明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的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指导制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一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A.社会发展影响时间观念 B.计时精确便利生产劳动C.钟表进步丰富社会生活 D.科技进步推动钟表革新【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近代早期,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和游丝的发明使钟的精度提高;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原子物理学推动原子钟的产生,大大提高了钟的精度;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多功能智能手表的出现,它们共同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钟表精度和功能的提高有巨大推动作用,D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材料反映了科技进步,但没有进一步说明人们的“时间观念”如何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钟表精度对于生产劳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涉及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12.苏联在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苏联模式没有受到影响 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说明受苏联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经济改革推行艰难,D项正确;根据“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苏联国家机器干预力度大,并非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排除A项;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B项;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实质上就是改革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收到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3.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两全"理论,即“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认为当时苏联社会阶级差别逐渐消失、“无产阶级民主正在变成全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等,该认识A.助长了个人崇拜和集权体制 B.为苏联改革提供科学指导C.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 D.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当时苏联社会阶级差别逐渐消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只有生产力发达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出现阶级被消灭的场景,但是苏联的经济僵化,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产力水平并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因此赫鲁晓夫的理论超越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赫鲁晓夫加强了国家对自己的个人崇拜,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理论是错误的,不符合苏联国情的,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理论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C项。14.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根据“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所以实在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此时的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5.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根除一切殖民主义。1977年,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形成,其目的是促进非洲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和产品合格认证工作的发展。2012年,非洲联盟成立,是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从这一进程可以看出(

)A.非洲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B.非洲正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C.非洲一体化程度领先世界 D.非洲摆脱了西方大国的干预【答案】B【解析】根据“2012年,非洲联盟成立,是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可得出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及合作,非洲正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国对非洲的争夺,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摆脱西方,排除D项。故选B项。16.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与美国形成结盟关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这一变化说明拉美国家(

)A.开启了区域一体化潮流 B.摒弃了冷战思维C.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 D.摆脱了美国控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可以看出拉美国家正逐步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C项正确;“开启”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冷战思维,排除B项;“摆脱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在冷战中相互对峙,但是从没有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意识形态上,冷战的历史是自由派和民主政体抵制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或者说是自封为“必然进步”的代表抵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

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宣言》提出非集团的原则,表示“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冷战期间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派和民主政体抵制国际共产主义”的标志性事件,并简述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相互对峙的国际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外交政策及其兴起原因。【答案】(1)事件:“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影响:造成了国际局势多次紧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外交政策:不结盟。兴起背景: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冷战的历史是自由派和民主政体抵制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可知,冷战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发动的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除热战外的敌对活动,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局势的紧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回答。(2)宗旨和原则:根据材料二“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可知,其宗旨、原则是要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外交政策就是不结盟。兴起背景:从国际格局中他们的立场角度回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在欧美广泛实行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特点。与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相比,中国在推进共同富裕上体现了哪些特色?(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社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答案】(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评价: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2)特点: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不同点:中国兼顾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中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3)关系:社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结合所学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根据材料“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出积极评价是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根据材料“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得出消极评价是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得出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得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材料“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得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材料“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得出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复杂性。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分阶段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得出中国兼顾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根据材料“共同富裕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得出中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得出社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和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长期分裂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德统一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德国在二战战败后被分区占领;联邦德国前期的外交政策不利于德国统一;两极对峙的国际环境。(任答2点即可)(2)有利因素:历史人物的推动;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联邦德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德国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冲击了欧洲的政治秩序;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答3点)【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和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可以得出联邦德国前期的外交政策不利于德国统一;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在二战战败后被分区占领;两极对峙的国际环境。(2)有利因素:依据材料“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可以得出历史人物的推动;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依据“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可以得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依据“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可以得出联邦德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结合所学从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角度进行补充。影响:依据材料“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德国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冲击了欧洲的政治秩序;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等角度进行分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任国玉等《世界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