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_第1页
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_第2页
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_第3页
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_第4页
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恐龙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恐龙的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是科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然而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首先我们看恐龙为什么成群死亡的。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部分都是成群死亡的。那么恐龙为什么成群死亡呢?关于恐龙成群死亡的原因有洪水冲积说等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地球膨裂说认为,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的温度不断增加,地球不断发生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覆盖整个地球的海洋分11次从大陆上逐步退却,造成一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其中地球共发生了5次大的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运动,大陆上发生海洋5次大退却,造成了5次物种大灭绝。恐龙就是在第5次大灭绝中灭绝的。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因此大陆上再也没有适合恐龙生活的湖泊和沼泽环境了。我们从恐龙成群死亡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因为海洋退却之后,水源干涸而渴死的。恐龙是渴死的证据:1、恐龙化石都朝向一个方向,这是因为恐龙渴死时都朝向湖心有水的方向。2、恐龙化石为什么七零八落但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这是因为恐龙为解渴吃掉了先渴死的同类。3、恐龙化石层为什么都是页岩层、泥岩层、沙岩层,这说明恐龙渴死后,是被洪水淹埋形成化石,恐龙的死亡地点是低洼的湖泊。4、为什么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化石埋藏在同一地点,这是因为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都必然渴死在最后干涸的同一湖泊。5、肉食类恐龙和植食类恐龙为什么同时死亡在一起,这是因为肉食类恐龙和植食类恐龙必然同时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都渴死在干涸的湖泊了。6、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为什么都是古时的湖泊,因为湖泊最后干涸,恐龙必然都渴死在最后干涸的湖泊里了。7、为什么发现恐龙化石的附近都没有发现植物化石,这是因为恐龙都渴死在干涸的湖心,湖心没有植物。8、为什么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没有发现恐龙蛋化石这是因为恐龙都渴死在干涸的湖心,湖心不可能发现恐龙蛋化石。9、为什么会飞的翼龙和不会飞的恐龙同时死在一起,因为会飞的翼龙和不会飞的恐龙必然同时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都渴死在干涸的湖泊了。10、为什么陆生的恐龙和水生的蛇颈龙同时死亡在一起,这是因为恐龙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和生活在湖泊里蛇颈龙的都渴死在干涸的湖泊里了。11、为什么恐龙和水生动物死亡在一起,这是因为恐龙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和生活在湖泊里水生动物都渴死在干涸的湖泊里了。12、为什么恐龙和爬行类动物同时死亡在一起,这是因为爬行类动物和恐龙必然同时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都渴死在干涸的湖泊里了。13、恐龙死亡呈“角弓反张”的姿势证明恐龙是渴死的,这是因为'角弓反张”的姿势是渴死的典型姿式。14、恐龙死亡为什么呈漫长死亡的姿势,这是因为渴死的时间是漫长的。15、恐龙灭绝为什么呈痛苦死亡的姿势,这是因为渴死是痛苦的。16、恐龙灭绝为什么呈脱水死亡的姿势,这是因为渴死必然出现脱水现象。17、恐龙为什么陷入泥潭死亡,这是因为湖心最后干涸,恐龙要到湖心去喝水,必然陷入湖边的泥潭死亡。18、恐龙为什么呈旋涡状的埋没态势,这是因为湖心最后干涸,恐龙要到湖心去喝水,从周围向湖心行进,陷入湖边的泥潭呈旋涡状死亡。19、恐龙为什么都在夏季死亡,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河湖干涸,恐龙才会渴死。20、恐龙大腿骨化石为什么都是站立姿势,这是因为湖心最后干涸,恐龙要到湖心去喝水,必然陷入湖边的泥潭死亡。陷入泥潭死亡,恐龙大腿骨化石必然是站立姿势。21、恐龙成群死亡。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都是成群死亡的。这是因为恐龙为了解渴必然成群同时到湖泊找水喝,湖泊干涸后,都成群渴死在干涸的湖泊里了。22、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退却,使成群恐龙渴死在干涸的湖泊里。23、恐龙都是陷入泥潭死亡的。恐龙要到湖泊中心找水喝,因为湖泊已逐渐干涸,所以恐龙必然陷入湖边的沼泽,泥潭不能自拔而渴死。那么恐龙化是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恐龙在干涸的水源地成群渴死之后,如果不是很快被掩埋,它们的尸体早就腐烂掉了。那它们的尸体是如何很快被掩埋变成化石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恐龙的渴死地点都是过去有水的低洼的河边、沟内。因此,恐龙在干涸的水源地成群渴死之后,由于山洪暴发,大量的泥沙迅速的掩埋了这些地区的恐龙尸体,再经过几亿年的演化,恐龙变成了化石,砂砾、泥沙变成了沙砂岩、页岩和泥岩。因此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都是砂岩、页岩和泥岩层,这就是山洪暴发,泥沙掩埋恐龙尸体形成化石,使恐龙化石得以保存下来的证据。据地质考察,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自贡恐龙博物馆发现又一恐龙化石点2009年2月6日,我馆接到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关帝村村民丁永超的报告,说该村一村民在修房过程中发现了恐龙化石。主要是几小块比较破碎的恐龙肢骨化石和肋骨化石。化石埋藏于晚侏罗系的紫红色泥岩中,保存非常零散和破碎,估计是恐龙死亡后经过了长距离的搬运而异地埋藏于此。禄丰,位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西北方约一百零二公里,是一个小型的内陆盆地。在禄丰盆地中沈积了厚达1000公尺的陆相沈积岩石,被正式区分为下部与上部禄丰组地层,而恐龙化石都挖掘自下部禄丰组岩层中。黄式云南龙的标准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脑袋。这件标本是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的恐龙化石。恐龙沟距离新疆奇台县150公里,面积10余平方公里,它由洪水冲击沟和低缓的赭石山岗组成,呈南北走向。虽然它的面积不大,但由于埋藏着极为珍贵的恐龙化石而闻名。科学家发现,二连盐湖上白垩纪二连组为富含恐龙化石的层位。其典型地层岩性为三部分:下部为浅灰、淡灰绿色泥质砂岩、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中部为红褐、砖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上部为绿黄、灰黄色泥岩。总厚度大于60米。有科学家认为,这是由巨大洪水作用形成的沉积物?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中美内蒙古恐龙考察队通过近两年的野外地质考察与发掘,先后在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宁城县等地采集了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批恐龙骨骼化石均为幼年个体,据推断年龄为1—7岁。特别重要的是:这批恐龙化石的埋藏十分特殊,它们均朝一个方向埋藏排列,这说明它们当时可能是向同一个方向行动时陷入湖滨泥泽。这种集体死亡在世界上极为罕见。2005年4月,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内蒙古地质学会所属的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二连盆地东部上白垩统二连组的灰棕色泥岩中,发现了一巨大型兽脚类化石。“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莱诸盆地恐龙灭绝有4种可能。”赵喜进说。第一种可能,强烈的地壳运动,如火山喷发或地震,伴随着洪流爆发而集群死亡。“化石中混杂着的火山灰和砾石就是实证。”辽西四合屯化石保存与埋藏特征及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保存和埋藏特征:(1)几乎所有化石埋藏于沉积的页岩、泥岩中,仅有个别化石见于火山事件沉积中;(2)化石埋藏层厚度一般0.5—lcm,其上覆盖相火山事件沉积的沉凝灰岩;(3)几乎所有化石均按解剖学位置完整保存,而且四肢、头尾尽可能地伸展;(4)大部分化石层包含多个共生的属种,仅有少部分为单一属种;集群死亡事件的沉积与化石记录:孔子鸟类群集群死亡事件:以发掘剖面化石埋藏层为灰黑色页岩,据不完全统计,该层发现孔子鸟化石已近千件,四合屯90%以上的鸟类化石来自这一层。四合屯化石地点两次野外发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