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_第1页
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_第2页
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_第3页
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_第4页
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摘要】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不同倾向,尽管如此,但它们仍有许多根本性的相同之处,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较,有其新颖性、独特性,在国内应试与素质相抗衡的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正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皮亚杰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对这一理论作了不懈的探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后人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了各种建构主义,如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激进建构主义,以维果斯基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性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认知观点,还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这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其不同的倾向。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etivism)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它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二是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本来的面目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也无须去推测,我们所有的只是经验,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或与我们的经验相一致,那只能说是“适应”而不能说是“真理”社会性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etivism)社会性建构主义主要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它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但它与激进建构主义有所不同。首先,它比激进建构主义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这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也达不到一致。第二,社会性建构主义特别重视个体在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的社会性一面,这是激进建构主义所缺乏的,也是社会性建构主义的特征所在。社会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而且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这种倾向也受到维果斯基理论影响,也关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但与社会性建构主义又有不同。它强调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密切相联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constructivism)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不同于信息加工论。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得以进行,否定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工程,只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忽略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社会性建构论:与社会性建构主义有些相似,社会性建构论也强调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所不同的是,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大社会而不是在心理水平上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它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文本的意义。控制论的观点(Cyberneticsystem)它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认识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观察者同时又是参与者,所有的观察都是一种反省性的参与。。以上6种倾向并不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全部。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还没有形成稳定、清晰的体系。这6种情况虽然有其不同的倾向,但更有许多共同点,具体表现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一、建构主义知识观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征,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知识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对事物正确的、真实的解释,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世界运转的法则,具有了支配这个世界的力量。而且可以通过语言使这些科学知识在人们之间传递。然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首先,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给以修正,或者否定,随之被新的假设代替。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面前,这些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拿来可用,而是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第二,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比如对概念所作出的“科学”的解释,而且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对此会有同样的唯一的理解,因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个体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的,经验背景不同,对知识的建构也存在差异。据此理解,课本中的各种知识都只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的一种解释,不能把它作为解释现实的现成模板,科学知识虽然包含着真理性,但它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对世界某一现象作出了更为正确的解释,或者是更为大胆、更为合理的推测,同时也为后人的后人研究世界奠定了基础,或者说给予了一种启示。总之,一切视为“科学”的解释都离不开前人的经验,而且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它又会得以发展,或修正,或否定,或补充完善。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非教师所能代替。首先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态度:“自己”的、“主动”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作出主动的选择并加工。而且,知识或建构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学习者主动地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就拿课本知识来说,这些知识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对学习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更不是什么权威性的东西,其中只有文字符号,而符号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学习者主动地把这些文字符号与自己原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以后,那么这些文字符号对学习者而言才成为知识或权威性的东西;如果学习者没有“自己”建构知识的要求,没有“主动”同化知识、顺应知识的愿望,那么,文字符号仍然只是毫无意义的东西,即使学习者为外界所迫而接受,其效果也是无法与“主动”建构相比拟。其次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途径及方法:对于这一点,建构主义者普遍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其他人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效的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从学习者这一角度出发,这里特别强调了三点。1•是“利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即新旧经验之间的建构。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眼前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看它们是否“适应”。这一建构过程尤其强调新旧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2•是“利用其他人的帮助”,即人际建构,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协作”“会话”就是指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商讨、论辩的过程,“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它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对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学习群体所共享,同时,在“协作”与“会话”过程中,思辩的问题会越来越明确,建构的意义会越来越清晰。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而成,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完成的任务难度更大。它反对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模式向教育者至少提出了以下几个要求。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习者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1、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帮助、促进的作用。二是明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重创设不同“情境”使学习者有机会去实现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注重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开发其潜在发展水平,根据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把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逐步引向一个个新的更高的水平。2、“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必须先使学习者对外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接受的愿望和探索的兴趣,否则,一切都是空谈。3、“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如前所述,对学习者来说,“有效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做到“同化”和“顺应”相结合,并且不盲目,不迷信。而对教育者来说,“有效的意义建构”主要应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个意义建构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的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除了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上各种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