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术运动的产生背景、特征及变迁,体育史论文_第1页
象术运动的产生背景、特征及变迁,体育史论文_第2页
象术运动的产生背景、特征及变迁,体育史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象术运动的产生背景、特征及变迁,体育史论文象术相当于现今的马术运动。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被封建土司统治,在六百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傣族土司通过常年不断的训练,使兵士熟练的驾驭战象,利用战象体积庞大,冲撞蛮横的优势,使其成为疆场杀敌的利器。象术运动萌发于土司军事战争,最终随土司政权的倒塌而消逝。1象术在史料中的记载关于西南土司区象种丰富的记载,在史料中颇多。据(史记?大碗列传〕载:昆明之属无君长,然闻其西里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古时滇越地区盛产大象,越人将大象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及战争装备气力。可见乘象、役象、驯象是西南土司区一种普遍的日常活动,也是主要的生产、交通、战争工具。以致于西南地区现今还遗留下很多与象有关的地名:如德宏的姐闷掌〔傣语大象之意〕,勐海的象山镇,勐腊的象明镇以及无数的养象村、养象寨、象脚地、象牙田、象眼井、象鼻山等。诸多以大象命名的地名向后人展示了当年土司区盛产大象之景。明(百夷传〕记载:麓川贵族以象骑为贵,每出入,象马仆从满途。历史上车里宣慰使也以骑象为荣、娱象为乐.宣慰使出行时,御象乘骑,以示威武。古时以拥有大象之多来彰显国家实力的强盛,傣族土司统治者就因地制宜,在象群聚集地创始战象训练基地,在府衙中专设象官布闷掌对大象进行专业的管理训练,并特设附近村寨作为驯象劳役寨,整个村寨的土民终身服役于驯象工作,供象官派遣。经过象官严格训练出来的战象,固然体态笨重,但聪明智慧,威猛善战,成为土司获胜的杀手锏。关于土司时代大象作战的记载,史书不绝。(明史云南土司传〕景东条载:景东土司役象,除用以进贡外,主要驯以作战,每出兵,常以象阵对敌.又陶景东部,皆僰种,性纯朴,习弩射,以象战。天启间,景东土司的象队,曾遭到明朝调遣,前往贵州平定水西土司。由于大象勇猛强悍,在战场上拥有强劲的进攻实力,拼搏在疆场的象队,能助勇士冲锋陷阵,为此立下赫赫战功。象阵布阵讲究:战象在前,以此来掩护手持盾牌、刀枪、鸟铳的步骑兵,战时充分发挥其冲撞无敌的优势,以战象撞开敌营的大门,继而以步骑兵消灭其有生气力。因而,蛮兵的骁勇善战和战象的所向披靡,使象军成为古时土司兵士心中的战神。(德宏土司专辑〕载:明清之际,土司兵的装备主要是梭标,大刀、弓,还有象兵,驯象是冲锋陷阵最有力的工具。遮放土司多椿〔光绪二十八年椿袭〕在位时,奉命征讨龙陵,多椿都以象术进攻。首先将凶猛暴躁大象驱入敌阵,箭矢不能穿透象皮,战象横冲直撞,用鼻子将敌人卷起抛到空中,用脚将敌人踩成肉泥,最终大获全胜。另外在(娜允傣王秘史〕中还记载:孟连土司-思伦发恼羞成怒,增兵三十万,战象百余头,由景东转而进攻威楚。沐英选派精兵五千,亲往迎敌,两军于定边遭遇,明军用火枪火箭,破了不可一世的象阵,思军惨败而退。以上都为关于土司地区象战的记载,史料记述象术是傣族土司独特的作战技能,养象、驯象、驭象自然成为土司统治者颇为关注的军政大事。2象术运动产生的自然环境一定地域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历史自然生境是土司制度及象术运动起源之基。古代元明时期,西南地处极边、界连外域,构成险要、荒僻的自然历史环境。土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孕育象术运动的摇篮,长期繁衍生息的生态条件、地理环境,对土司象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土司制度构成的客观原因来讲,在历代中原政治家心中,西南边疆都是蛮荒之地、化外之域.史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各处蛮夷边境,地皆炎瘴,人皆顽梗不能够中国之治〔法〕治之。故鉴于西南土司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北人南来,多未习风土,常因烟瘴而死,导致中原士大夫多不愿仕其地,遂使封建王朝不得不重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领袖来管理本土事务。志书所谓:以山川险远,鞭长莫及,特设土司以治之。(隋书.地理志〕云: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朝廷派遣的内地官员无法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轻者大病,重者丧命。因而,西南土司地区僻处边徼,地理形势险阻,恶劣的生态环境也是土司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元明清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的初衷。从象术运动产生的自然环境来讲,西南土司地区虽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扑朔迷离,但是在独特的生物环境圈中,构成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促使植被茂盛,生物物种丰富,水源富足,生态环境呈多样性,正是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大象栖息、生活、繁衍的生存环境,例如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景洪〕、江城;云南西南部西盟〔岳宋〕、沧源〔南滚河〕和云南西部盈江〔那邦坝〕,这些傣族土司区曾是盛产大象之地。因而,西南土司地区特殊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土司大统时代,同样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大象的生长繁衍。土司统治者利用大象征战杀敌,象术阵法曾被频繁运用于战争中,成为土司战争时期必不可少的军事技能。毋庸置疑,象术运动的产生发展与土司地区的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3象术运动产生的历史战争背景在土司统治期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特别尖锐,军事斗争剧烈、战事频繁,土司统治者面临三大安全隐患,其历史战争背景复杂繁乱。第一,西南边境常有外夷侵扰,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云南省志?民族志〕载:土司被朝廷视为守土安邦的藩篱,具有19世纪中叶,伊洛瓦底江下游新崛起的木梳王朝,于1763年派兵进扰景洪。被清军和傣族土司兵士击溃。王昶在(征缅纪略〕载:其土司、头目、夷人,千百为群,皆荡析离居,或随军营,或依附相率土司栖止,而缅兵始出没为患,边事日棘。傣族边境缅甸蒲甘、洞吾曾经不断遭到外来侵扰;木疏王朝九次入侵,暹罗戛于腊两次侵扰足见土司成为外敌入侵不可逾越的屏障。第二,土司常受王朝调遣出征极为频繁:如景泰六年〔1455〕冬征调酉阳土兵五千,难以凑数,乃以部民技击可用者千余人前赴大军成化二年〔1466〕调冉简斋兵镇压四川叙州戎县都掌蛮之乱弘治十四年〔1501〕调酉阳兵五千协剿贵州贼妇米鲁;正德七年〔1512〕同石柱、建始土司一起介入对四川方四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镇压。土司兵成为倍受王朝重视的地方武装气力。第三,土司还需镇压土司区内部动乱,既包括土司、土舍、土目家庭内部的矛盾,又包括土司区内的土民反剥削压迫斗争。如宣统元年〔1909〕,车里宣慰司发生了勐遮土司刀正经、头人帕雅罕亮争夺土司职位的战争,车里宣慰司召片领刀承恩已经无法控制局面,遂屡次向普洱道台和云贵总督告急,云贵总督李经义只好派云南和河口镇越路下段巡防营管带柯树勋率领巡防军300名进入西双版纳,采用剿抚兼施的办法攻克勐遮,平定土司内乱。由此可见,土司统治者身处混乱的战争环境,因而萌生对军事体育强烈的需求。傣族土司统治者利用土司区特有资源-大象,使其介入疆场作战,象术运动由此而生。土司统治者大力推动象术运动的发展,即是为了征战获胜、保家故土,也是保障本身政治利益的手段,这种需求关系促使象术运动在傣族土司地区蓬勃发展。4象术运动在土司战争中的优势大象体积庞大,冲撞蛮横,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环境中具有很大优势。十分是经过严格训练出来的大象,固然体态笨重,但聪明智慧,威猛善战。上山如履平地,水陆行走自若,性格坚毅坚强,战斗勇往直前,绝不畏缩不前。宏大的象鼻力大无穷,锋利的象牙胜过利剑。在古战场上纵横驰聘,所向披靡,披荆斩棘,除障碍,破城垣,列阵冲锋,声势之大,使战象成为土司的机密杀手锏。黄聪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具体记载了象战的威力有三:一是冲,冲散敌阵,践踏敌骑,战象能够凭借硕大的身躯撞碎敌营,甚至能够撞开城门;二是坐,能够让兵士坐骑;三是卷,用大象的鼻子将敌人卷起,掼死或者夹死。〔明〕陸粲(义象行〕载:势每每奔腾蹂万马,声如喑哑废千人。可见大象征战气势磅礴,能鼓舞士气,在战斗中作用不容小觑。其次,象战的阵法优势显而易见:鸟铳当下牌,次之枪,又次之象。象乃突出,中华人马未经习练者,见象比惊怖辟易,彼得趁其乱也.这段史书意为:在傣族土司的战争中,大象就像当代战争中的坦克,带着步兵进攻,战前把战象埋伏起来,等到敌我厮杀之际,战象突如其来,发挥其冲的威力,践踏敌军,进而打乱地方阵脚,骑兵再从敌人的战线后面发起袭击,这套战术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步兵在前、战象殿后的布阵,能轻松获胜,因而象术运动在土司战争中具有宏大的优势。土司统治者为抗击边患、保家卫国、稳固政权特别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军事体育为土司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完善的土司军事制度又反过来促进了象术运动的发展和完善。5象术运动的特征特殊险恶的历史地理环境是土司制度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孕育象术的土壤。古代象战颇为知名,大象在土司地区被充分运用于军事战争中,象术成为土司战争时期必不可少军事技能。但这项技术也受地域限制,只要盛产大象的西南土司区才能利用大象作坐骑,依靠大象成为战争武器,以此突出了特殊的地域特征。第二,土司象术运动具有强烈的依附性,不具备独立生长的能力,这是其本质特征。土司制度的瓦解,使土司象术运动随核心因素的消逝而销声匿迹。土司制度确实立造就了土司象术运动的产生,土司王朝的灭亡使其终结,强烈的依附特征显而易见。第三,象术必须与土司制度紧紧捆绑在一起,其发展与土司制度的兴衰盛鼎,具有依靠、同步性。作为附属于政治体制的体育形态,象术运动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土司政权服务。总而言之,土司象术运动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绝对的依附特征及鲜明的政治特征。6象术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变迁土司制度是我们国家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政策,其历史地位不可小窥。从元代土司制度的正式确立,到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完善并到达昌盛阶段,最终随着封王建疆世袭统治弊端的充分暴露,清代土司制度被取消。我们国家古代实际执行的是以土司制度为主要的治边制度,在我们国家民族政策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从民族体育发展的角度看,依附土司制度设置而产生的土司象术运动也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土司制度的存亡在西南边疆存在了六百多年。找其长期存在原因,首先由主观条件决定,即土司统治者出于对本身利益考虑而积极主动接受土司象术运动,对维护政权有利的事物均持来之不拒之态是象术运动与土司社会融合的主因。其次,象术运动符合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在无形之中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土司统治者在稳固政权时需要象术运动,象术运动也需要土司制度作为依附生存。因而,象术运动在土司区基本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科学性。土司封建社会的体育文化其实是对西南古代少数民族体育内容的补充,象术运动仍然是民族体育史上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要素,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到了明代,由于土司制度以不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渐渐暴露出腐朽的面目。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朝廷羽翼日渐饱满,为了实现真正的大统一,进一步加强集权,废除土司制度就势在必行,于是朝廷在土司统治区掀起了一场制度性的强行变革-改土归流。进而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进行直接管理。土司制度渐次消失,解放后土官治土民已成为历史。土司制度的消亡,使依附于它的土司象术运动也随之灭亡。在查阅民国以后的历史古籍及史料时,再无象术运动的记载。土司象术这一名词,也和土司制度一样,成为历史的凝聚物。在德宏进行实地调研时,对芒市末代土司方御龙的表弟方吉龙进行采访,方老先生回忆道:以前只要土司家养大象,由于大象价格昂贵,需要特意去缅甸买回来。芒市老土司-方克胜就豢养过两头亚洲象,平日就拴在土司大院的门前,土司大人外出便乘坐大象。方老先生还讲在他年幼时见过土司家的象群,但长大了就没再见过成群结队的象群了。可能是由于全国解放,土司势力滑坡,土司制度彻底瓦解,利用大象作战已经成为土司战争历史。以上记载充分讲明,古代在盛产大象的土司区才能把大象当坐骑或战争武器,现今大象物种更为稀缺,不可能再寻见战象出征的场景,象术运动产生于土司制度,随着土司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以下为参考文献:[1]施之华。傣剧艺术与社会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36.[2]曹成章。傣族村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