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高三语文模拟卷_第1页
2023年1月高三语文模拟卷_第2页
2023年1月高三语文模拟卷_第3页
2023年1月高三语文模拟卷_第4页
2023年1月高三语文模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材料一: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材料二:自然写作也好,生态文学也罢,在当下,都存在着两种弊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意念深处认定“春风十里不如你”。自然在作品中成为主客观对照的纯粹客体,作家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读者的阅读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人与自然的隔膜。创作者所展示的自然仅仅是观念系统中的文学想象,而非经验化的体察,遗失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脱离了自然文学的价值轨道,或者说不能求达更高文化层级的价值观照。生态中心主义指写作者在创作中忽略了人的维度,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批判性、简单化的逻辑性思维将自然绝对化、孤立化,从而隔绝了自然与人的有机联系。比如有些作品存在偏执的理解,认为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在出现动植物保护热点事件时,在冲动的写作状态下,有些作家往往会极端地判决人之存在便是原罪。人在自然中有应有的位置与合法性,自然也有其运行的规律,这规律中有天人合一的圆美也有物竞天择的残酷。人之存在,天道之运行都是信仰伦理的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对自然应持基本的敬畏,而不是随意发出任何向度的主观臆想。自然文学的视角应是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而不是批判、二元对立的单向度的绝对化视角,天地人都应在一个和谐共存的体系中动态互参。“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万物是类别之分,而非主客之分。自然文学应有贯通天地的高度与境界,而不是以狭隘的视域,极端的单向度思维割裂天地人的整体性,降低自然文学的精神维度。即便是生态文学创作,也应该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提高文本的文化层级。(摘编自王昉《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价值坐标与现实之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在中国渊源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观念,比如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古代诗学中的意境观。B.中国现当代文学专注于写人而忽视自然,少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入有关系。C.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态写作文体大都为报告文学的单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写作文体开始变得丰富多样。D.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隔绝其有机联系;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同,前者属于人学观念,后者属于神学观念,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B.当今时代,随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态问题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C.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当时中国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它秉持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停云(并序)》]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4.请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下列语段摘自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霍一空。面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炼和保健。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小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狞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主力部队去了哪儿?战士们众说纷纭,他们指出了七八个方向,第二天,这七八个方向又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几位将领协商了许久,他们决定,继续向狼居蛋山的方向,在出发前霍去病将军曾反复地提醒,要尽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对,去狼居胥山!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问题是,一路上他们没有打听到任何关于汉军的消息;问题是,他们走出了一个多月,竟然依然没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许,他们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许,他们在进入沙漠的时候迷路了,越走越远。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尽管已是初夏,但他们到达的地方竟然异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胃出,远看似有近却无……他们宰杀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马,然而这些完全是杯水车薪。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到了。战士中有一位懂些巫术的医师,他使用一种草药,涂在尸体的身上,并念动咒语:那些干瘪的尸体慢慢缩小,变得只有西瓜大小。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路上,他们也曾遭遇过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别的什么人;这使他们获得一些短暂的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夏日来临,他们的境遇好了一点点,但这个时候将士们的怨声越来越重,这是自然的事:他们既没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没有再与大部队相遇。偶尔,某位将军会宣布大汉军队战胜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说不出消息的来源。后来他们也不再重复这样的话题:没有人信,他们自己也不信。尽管历史上确实是那样写的,汉军大胜,此战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这支部队并不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某个人将这个真实的消息告知他们,他们也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个谎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这支部队还有七十余人,十几匹马——本来还有更多的马,包括他们从匈奴人手上抢到的,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活着的将领,要首先承担决策的责任。这个命令在宣布的时候引起一片沸腾,短暂的沸腾之后便是长久的抽泣之声——他们盼这个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许,只有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数十天的部队明白所谓“归心似箭”的真切含义,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将领。这个命令,甚至为病中的几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们有的站了起来,而有一个本已病入膏育的战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动承担了牵着挂有尸体的马的工作,要知道这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回家,这个念头简直就像一团团的火焰。他们走过山谷,走过幽暗的树林,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沙漠中轻微移动的沙子。他们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点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其间,一支匈奴的部队包围过他们,也不知是怎样的力量竟然使他们成功突围,付出的却是极小的代价。他们走着,用大脑、心脏和脚趾来猜测:距离代郡还有几天的路程,距离长安还有几天的路程,然而……他们的猜测或者说计算其实是错误的。代郡,长安,远比他们想象的遥远。故纸中没有谁谈及他们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测,是的。他们被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所欺骗,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着,走着,他们又来到了一个沙海的边缘,这个沙海,似乎比他们走出去的那个沙海更大,更加无边无际。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马。而这三匹马,在踏到沙海边缘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将军命令,杀掉这三匹马,还算健壮的将士们背起尸体,他自己,要背两具。“我们不能丢下他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乡——如果我们有机会活着回去的话。那一天,他们吃上了马肉,并且没有人对食物的量进行限制。然而他们都吃得很少。然而,他们在吃马肉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与欢乐,多数的战士吃得泪水涟连。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那个时候,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样。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是的,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其实在进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没有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吃下你的药,涂上你的药,把我们缩小了吧,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汉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等词,反映了本文作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B.“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表现出将军的重情重义。C.“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软弱。D.最后“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悲剧色彩。7.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记载,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却写霍去病的一支部队的失败,体现独特的审美视角。B.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战争中将士们失去归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展现战争图景及人物处境,又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战士们的内心世界。D.本文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典雅蕴藉,很好地呈现了战场实景与人物内心的切身体会,令人为之叹惋的同时,引人深思。8.小说以“飞翔的故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有其合理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衷,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B.《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C.“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与“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焉”字含义相同。D.“砥砺”有磨练、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C.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2)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14.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及表达意图,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①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观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宣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16.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蕴含情感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冉有说自己去治理一个国家,三年后达到的结果是“_______”,而“_______”则不是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2)李贺《李凭笙筷引》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亮上的神仙和动物也被乐声吸引。(3)“沙漠”与“落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小题。

作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许多方面都值得后辈深入研究、总结和学习。主政华中理工大学期间,杨叔子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他对自己的博士生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博士论文答辩前必须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了《论语》前七篇。这一“另类”要求曾给他带来不少争议,其中不乏“沽名钓誉”“标新立异”等指摘。但是,杨叔子先生

。加强人文教育,看似是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的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通才教育。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理念

。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教育投入

,大学毛入学率连年提升.但在名家、大师的产出上还不尽如人意。当前,我们需要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培养好,又强调文理兼修,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杨叔子先生既是我国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人之一,还是一个产出颇丰的诗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那个“爱写诗的院士”留给后人的箴言,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引发共鸣。斯人已去,然其留下的人文思考却无穷无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

。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

?”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

,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媳妇们答应了,方送去,只见方才瞧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说:“瞧了右脚面上白肿了些,如今调服了药,疼得好些了,也不甚大关系。”贾母点头叹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