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2.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1.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3课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桂棹(渔樵()))属客(愀然(江渚()))窈窕(舳舻(匏樽()))冯虚御风(酾酒临江())山川相缪(倚歌而和(横槊赋诗()))蜉蝣()导语设计作者简介“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之路。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解释课题写作背景关于“赋”和《赤壁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朗读指导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2、读出节奏。3、读气势。4、读出情感。疏通字词理清思路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1.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2.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3.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了什么内容?4.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月下泛舟-----乐吊古伤今-----悲阐述哲理-----喜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赤壁赋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月下泛舟吊古伤今阐述哲理乐悲喜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堂测验课文研讨1.壬(rén)戌(xū)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既望”指望日后一天。,苏子与客泛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游于赤壁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在此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之下。清风徐舒缓地。来,水波不兴兴:起,作。。举酒属(zhǔ)属:通“嘱”(zhǔ),致意,倾注,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罩江面。横,横贯。,水光接天。纵任一苇比喻小船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qǐng)泛舟:荡舟,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徐:少焉:不一会横江:笼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浩浩乎hàohào(1)∶广阔宏大。浩浩的宇宙(2)水势很大。浩浩汤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长江水,奔流向东海如冯(píng)冯,通“凭”虚虚:太空。御御:驾御(驭)。风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乘。,而却不知其那所止停止的地方;飘飘乎piāopiāo風吹的樣子。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輕舉飛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飄飄有淩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閒意。飄泊不定。唐.杜甫.旅夜書懷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如遗世独立脫離俗世而獨自生存。,羽化旧时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而登仙。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2、一般“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本文也是如此叙的什么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3、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怎样叙事?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举酒属(zhǔ)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畅饮美酒、咏诗诵文、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泛舟江上表现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现的?明确: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4、找出写景相关语句。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5、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6、“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陶醉于良辰美景。7.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8.总结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板书:诗情—乐。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表修饰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1月光下的清波。月映於水而生光明。宋.蘇軾.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2空中。宋.蘇軾.登州海市詩:「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兮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兮予(yú)怀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怀,心中的情思。化用《湘夫人》中“目眇眇兮愁予怀”一句,,望美人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和:应和。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屈原《离骚》中指君王)。用美人代指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如泣如诉,余音余音:尾声。袅袅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丝。。舞幽壑(hè)之潜蛟缕:细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泣孤舟之嫠(lí)妇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可分两层: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动作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感和情怀?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怅惘、失意和哀伤情绪。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洞箫。箫的音调悲咽低回、悲凉、幽怨,一曲洞箫,凄切婉转,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苏子愀(qiǎo)然愀(qiǎo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何为(wèi)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然:忧愁凄怅的样子。人教版: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然也?出自曹操《短歌行》。’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缪(liáo):通"缭"盘绕。,郁乎苍苍子。,此这地方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zhú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舳,船尾掌舵处。舻,船头划桨处。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酒酾(shī)酒:斟(zhēn)酒,敬酒。临江江,横槊(shuò)横执长矛。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江中的小洲之上,侣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名作动面对大鱼虾而友麋(mí)麋:鹿的一种。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驾一叶形容船小之扁(piān)舟扁(piān)舟:小船。,举匏(páo)葫芦樽以干匏制成的酒器。以相属(zhǔ)。寄寄:寓托。蜉蝣(fúyóu)蜉蝣(fúyóu):一种昆虫,春夏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渺沧海之一粟(sù):渺:小。沧海:大海。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人在天地之间渺小的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吾生之须臾(yú)须臾(yú):一会儿,时间极短。,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长终:永在。。知不可乎骤骤:数次。得,托遗响于悲风托遗响于悲风:把箫声托付给秋风。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凄凉的风,指秋风。。"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3、问:客因何而悲呢?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4、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一悲英雄不在二悲人生短暂渺小三悲理想现实矛盾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5、如何理解“客”之所“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6、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7、结构上的特点。4.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逝者如斯:逝去的就像流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盈虚者如彼: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盈,月满。虚,亏,月缺。彼,指月亮。,而卒莫消长(zhǎng)也卒:最终。消长:增减。消:减少。长:增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f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共适(shì):共享。而苏轼手书《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作“共适”,义同。。”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2.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3.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4.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5.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6.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7.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5.客喜而笑,洗盏更(gēng)酌(zhuó)更酌(zhuó):再次饮酒。。肴(yáo)核既尽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枕藉(jiè):相互枕着靠着(睡着了)。枕,枕着。藉,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思考: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3.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明确:第阶段的乐是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4.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