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伤性凝血病第一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患者超过500万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后出血。1/3的创伤出血伴凝血病,加速创伤出血死亡。第二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40%的创伤病人死于无法控制的出血第三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出血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SauaiaAetal.JTrauma1995;38:185-93N=289*Patientsdyinginhospitalwithin48hours多器官功能衰竭7%其他4%出血39%第四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严重创伤后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
第五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内容:什么是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是不是DIC创伤性凝血病诊断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策略第六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coagulopathy创伤早期凝血病EarlycoagulopathyofTrauma创伤休克急性凝血病AcutecoagulopathyofTrauma-shock创伤相关凝血病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第七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在创伤早期即可发生。导致出血量增多,休克加重恶化。组织低灌注时间延长,增加死亡率和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第八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发病机制休克血液稀释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第九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发病机制1-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与创伤程度明显相关创伤的直接暴力、休克、炎症反应、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暴露,通过与vWF、血小板及Ⅶ因子结合,激活凝血进程。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增加,而PAI-1减少,纤溶酶激活,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在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纤溶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从而增加出血量和加重凝血病。第十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JTrauma,2003,55(1):39-44.ISS(Injuryseverityscore)第十一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休克是诱发创伤早期凝血病的关键因素。
组织低灌注:
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加,结合凝血酶并抑制其功能,
激活蛋白C而抑制Ⅴ、Ⅷ因子的功能,使机体抗凝活性增加。
发病机制2-休克第十二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和输注库存血导致凝血因子稀释。
研究证实,伤员在接受明显的液体复苏之前表现出凝血病,提示在创伤早期血液稀释可能并不是凝血病的主要原因。发病机制3-血液稀释第十三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低体温是指人体温度<35℃创伤患者
失血
躯体暴露环境低温
大量输注没有加温的液体
手术
肌肉产热减少
低体温发病机制4-低体温第十四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的病理基础低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通过影响vWF、血小板表面GPIb/IX复合物的结合而起作用。34℃以下会影响,在32℃以下低温时,会较明显地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体温降低1°C,凝血功能降低10%
第十五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Johnston等报道,在没有血液稀释的情况下,体温在35℃时所有凝血因子功能均降低。FⅪ和FⅫ只有65%的功能,在32℃时它们的功能分别降到17%和32%。低体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第十六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维持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水平凝血因子 最低水平(正常%) I
30-50
II
20-40
V
15-25
VII
5-10
VIII
25-30
IX
15-25
X
10-20
XI
10
XIII
2-3
第十七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低体温与死亡率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与死亡率明显相关!体温≥34℃<34℃<33℃<32℃
死亡率
7%40%69%100%71traumapatientswithInjurySeverityScores9(ISS)>25
JurkovichGJetal.Hypothermiaintraumavictims:Anominouspredictorofsurvival.JTrauma1987;27:1019第十八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发病机制5-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组织低灌注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当PH从7.4降到7.0时,FⅦ的活性可降低90%,Ⅶ/组织因子复合物活性降低55%,FⅩa/FⅤ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低70%。------
第十九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代谢性酸中毒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1.凝血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依赖于它们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磷脂暴露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受到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度的影响。2.酸中毒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低温时更明显。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但并不能单纯地治疗凝血病,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有着更复杂的联系。
第二十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21特点表现自发性多发性皮肤黏膜伤口出血穿刺点出血或瘀斑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出血倾向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表现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是DIC吗?
DIC关键环节:凝血酶大量生成变化规律:
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低凝状态(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创伤性凝血病出现在创伤后早期由于大量血液丢失、低温、组织低灌注、酸中毒等多因素导致凝血物质的稀释和功能异常DIC在创伤后早期出现,或者创伤后期由并发症引起创伤部位释放出促凝物质,引起广泛的微小血栓形成,引起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亢进创伤性凝血病VSDIC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AcuteTraumaCoagulopathyistheNaturalBodyDefenceAgainstDIC!
------Dr.LaiKangYiuIntensiveCareUnitQueenElizabethHospital创伤性凝血病VSDIC关键环节:是否有凝血酶大量生成临床表现:是否有微血栓的形成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有学者认为二者的本质可能相同DIC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否是不同疾病阶段的同一种综合征?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诊断1、实验室标准PT>18sAPTT>60sTT>15s2、临床表现:活跃性/潜在性出血+血液制品、替代治疗过程。
BritishNationalBloodTransfusionServiceAmericanCollegeofPathologists1994年指南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60min,不能及时反映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真实状况。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通常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只提供数值,不能反映它们的功能状况。血栓弹力图(TEG)能够反映全血的凝血和纤溶水平,还可以行床边快速检测。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监测2013年指南严重创伤出血及凝血病管理指南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注意点一、早期识别高危因素:严重创伤、入院前大量液体复苏或输血、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休克、酸中毒、脑外伤等。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以根据创面、浆膜表面、皮肤切缘、血管穿刺处等部位的广泛渗血来初步判断。三、行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PT、PTT、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TEG等等,根据病情必要时每重复检查。四、注意体温和酸中毒的监测。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高危病人的早期甄别创伤性凝血病临床诊断严重创伤本身所致引发:
创伤后即刻发生,在输液复苏之前约25%病人入院当即已发生凝血病,而ISS≥45,60%的病人在1h内即将发生。识别发生凝血病的高危因素:
ISS≥25+收缩压<70mmHg+T<35℃+pH<7.1,风险极高,仅有单一危险因素的病人危险为10-40%。第三十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策略---DCR传统的“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DCS)”理论强调:对严重创伤患者简化止血和去污染手术的操作,将患者转入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伤员内环境改善后再施行确定性手术。随着对创伤后凝血病认识的加深,在相应的处理上也较以往更为积极和时间提前,并提出“损伤控制复苏(damagecontrolresuscitation,DCR)”的概念。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美国陆军研究所Dubick博士提出损伤控制复苏理论,强调:
创伤病人在一入(野战)医院时,就应立即同时处理凝血机制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低体温。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严重创伤的恶性循环创伤出血创伤性凝血病低灌注酸中毒低温暴露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损伤控制性复苏损伤控制性复苏允许性低血压凝血复苏损伤控制性手术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止血带是控制大出血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损伤控制外科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保证体温不低于35度去除患者身上潮湿的衣物减少非损伤部位的暴露躯体保暖,使用升温装置室内加温血制品和静脉输液加温输注动静脉转流体外加温装置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重视低体温预防,伤员到达战地医院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从7%降至不到1%。
防治低体温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传统观点认为积极恢复血容量,维持正常循环功能是防止失血性休克最重要的措施。但目前发现可能干预凝血机制,加剧出血。大量晶体液的输注优点:提升血压,稳定循环缺点:稀释凝血因子,加重凝血病,增加出血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推荐意见:
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D级);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病人、老年病人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E级)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推荐意见(国内)第四十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液体复苏的液体选择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纠正酸中毒输入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CO2,增加呼吸负荷推荐意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B级)——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止血药物应用推荐:抗纤溶制剂------氨甲环酸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rFVIIa)凝血酶原复合物欧洲2013年指南血制品的输注严重创伤出血及凝血病管理指南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一页,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种子繁育员考试知识深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电力安全生产课件
- 项目三药店顾客接待与服务
- 如何选择合适的体育经纪人考试辅导内容 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知识要点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对制造成本的影响试题与答案
- 2024年模具设计师资格考试的重大变革试题与答案
- 探索裁判员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B50∕T 801-2017 渝小吃 麻辣豆鱼烹饪技术规范
- 2024年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职业资格考试要点梳理与试题答案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申报表
- 光伏区电气设备安装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
- 封口费的合同
-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含答案)
- 【小型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14000字(论文)】
-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初中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3篇模板)
- 汽车设计(第6版) 课件全套 闵海涛 第1-9章 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设计 - 制动系统设计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 保密技术管理岗位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