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洁的问题。
3.培育学生综合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培育细心视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依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打算】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学问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情愿汇报你们组的沟通状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须要留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依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留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精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须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驾驭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1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学问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晰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洁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学问基础上经验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学问的意义。能结合详细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洁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揣测、操作、沟通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洁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看法价值观:在解决试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擅长思索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打算: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嘉奖,“才智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嘉奖,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日这节课上老师会依据同学们的表现,评比出才智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才智星,那你课上须要主动动脑、仔细思索。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仔细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才智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嬉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老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化探究师:依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比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看法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觉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觉?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觉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当站到哪儿?师:咦,我发觉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状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状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状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晰了。那老师起先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起先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日的这种获奖的状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日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状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留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沟通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察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独创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当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依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晰,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晰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日的获奖状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根据肯定的依次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状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状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状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缘由。)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视察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状况,我们都弄清晰了,真了不得,那今日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当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才智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日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学问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晰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许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觉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相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驾驭数位依次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依次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验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验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相识。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相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驾驭数位依次表;能结合实例详细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打算
老师打算PPT课件
学生打算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爱做嬉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依据图片绽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美丽,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相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相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学问?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学问和感爱好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相识”,去找寻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详细状况进行引导,假如有的学生预习实力、学问迁移实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老师要赐予充分的确定。假如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学问,帮助他们完成学问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活动1
相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零一零一万一百零一零一万地数,10个一百零一零一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沟通,最终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零一零一万,10个一百零一零一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相识数位依次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依次表,引导学生独立尝摸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沟通,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依次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根据肯定的依次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根据肯定的依次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起先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赐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学问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依次表并回答问题。
(2)老师巡察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随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相互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学问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沟通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须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假如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的确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敏捷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依次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美丽,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相识
例1数位依次表
教学反思
1.结合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常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相识教学中,相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非常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相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沟通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敬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刚好、精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化课程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特地支配“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学问和方法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洁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寻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简单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活动目标:
1、学问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洁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相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实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阅历,渐渐养成合理支配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四、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须要做哪些事?分别须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须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许多,老师要留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支配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视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约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款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识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依次,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款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识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活动二:探究新知,探讨问题1、出示例1,呈现探讨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打算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款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须要多长时间?
(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
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须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当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打算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肯定许多老师要留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留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支配方法
E|老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长: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索,然后小组沟通,最终集体沟通。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日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常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支配事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支配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知大家你根据怎样的依次呢?(也可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爱好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来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洁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捷运用教材,促使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识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细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常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处于主动思索主动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
2、给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信任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视察、操作、探讨和沟通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索、探究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沟通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子。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相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沟通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觉,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沟通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觉。学生在活动中经验了发觉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溢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学问,又是运用数学学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主动探究数学学问,又是运用数学学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主动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视察表格发觉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验动手操作、视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沟通等数学活动,探究发觉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相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运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忱。
教学重难点:
在视察和操作活动中发觉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爱好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异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奇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觉,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态水波?
2、生活图片观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态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态也是圆形的?
4、今日,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有关圆的学问。
板书:圆的初步相识
【亲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通过老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圆,激发学习爱好。】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情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挚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相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起先画圆,看哪个小挚友画得最美丽(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缘由。)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探讨:画圆失败的缘由
3)探讨:画圆时应当留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短暂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意的动的?还是有肯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依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美丽?
反馈探讨: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留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美丽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探讨: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老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觉,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假如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探讨: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线就是……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知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多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探讨: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确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确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多数条半径。
7、视察探讨:在同一个圆里,全部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老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探讨考虑)
师:信任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相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来生活,说明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探讨
2)媒体展示说明
2、人文素养的培育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探讨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相识?
信任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相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觉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相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育学生迁移的学习实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究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娴熟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老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夫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老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夫伯伯们遗忘了收割的乏累,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打算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老师:细致视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须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老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事实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老师:聪慧的孩子们依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日我们就先从简洁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夫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夫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奇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老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老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老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老师板书算式)
老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沟通)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短暂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老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老师:用已有的学问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仔细思索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老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办法!
老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老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简单出错呢?
(4人小组探讨)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简单出错,也比较简便。
老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老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老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老师板书算式)
老师:很好,同学们立刻就会学以致用了。假如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老师板书算式)
老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老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旧学问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沟通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究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沟通。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老师:今日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究中驾驭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究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1+∠2,∠1=180,∠2=73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1=30度,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1=700,求:∠2=?
已知
已知∠3=∠1+∠2,∠3=800,∠2=500,求∠1=?
课内练习
1、练习一填空
(1)若∠AOB+600=平角,则∠AOB=()度;若周角-∠1=600,则∠1=()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度。
2、练习二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角的计算
解:∠
解:∠AOB=∠1+∠2
=450+900
=1350
解:∠2=∠AOB-∠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验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相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体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驾驭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验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胆怯
师:视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日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探讨: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打算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打算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特别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当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办法!下面我们采纳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沟通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留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感谢你的沟通!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留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绽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慧!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绽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特别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留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便利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晰,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留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探讨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相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特别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许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独创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1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假如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揣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依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细致视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视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分?(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探讨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沟通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细致视察,老师在量角时留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起先!
学生起先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沟通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觉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感谢你聪慧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验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当留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辨别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沟通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特别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终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主动动脑踊跃发言,精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终有几个问题须要在课下仔细探讨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须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说明简洁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意识与实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竞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日,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其次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其次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推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推断的?指名回答。
其次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其次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推断:其次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推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全部同学都参与竞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其次组五人及成果),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其次组赢,其次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允,因为其次组多一个人师:究竟事实状况怎样?我们必需想个方法来劝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索,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沟通。
小组探讨,老师巡察。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当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探讨中,我们明白了参与竞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允,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其次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输赢。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其次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其次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其次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其次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果,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其次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果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果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原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终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其次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其次组投球成果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其次组平均成果)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沟通;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才智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允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傲慢!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爱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敏捷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探讨。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相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日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日,我们相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加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留意,在教学中要参考老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精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验主动探究、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相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育学生的视察、操作、抽象、概括等实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打算: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打算: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嬉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珍宝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珍宝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珍宝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日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相识)
2、对比相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须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日学习什么?圆的大小原委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相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详细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确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确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多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探讨,看看那个小组相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多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多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多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宏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多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莫非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相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确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确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意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多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多数条我们就不在探讨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多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索,其次,同桌前后快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细致视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接着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确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觉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特地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挚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原委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觉了很多的线段,细致发觉,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嬉戏里面,蕴含着朴实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终,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珍宝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分?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全部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觉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奇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学术条件分析
4(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志向。许多学生学习看法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学问,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刚好完成作业,喜爱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要让学生想得好,情愿思索,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育学生开心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任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驾驭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育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分;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根据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1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分;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根据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驾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洁的数据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488.1-2024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第1部分:金相照片和描述
- 六一儿童节晒红包文案
- 美好的早安朋友圈问候语29条
-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
- 祝好心情的早安朋友圈问候语63条
- 母亲小传的作文6篇
- 2024年运载火箭吊装设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气瓶使用安全培训》课件
- 《ha溶血性贫血概述》课件
- 感恩课件教学课件
- (试卷)建瓯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 机耕道路维护方案
- 《安徽省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全套》
- 4.2 让家更美好(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保安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黔东南州事业单位第二批遴选人员调减遴选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新能源光伏电站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
- 岗位竞聘课件(完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