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第一阶:课前预习学习内容1.通读课文,了解大意。2.了解作者。3.背景资料。4.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了解边塞诗:课文大意

《从军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决心打败进攻之敌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从军行》大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作者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课文大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叙写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事,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课文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大意:作者简介生平简介: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诗人。文学成就:擅长写七言绝句,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主要作品:《采莲曲》《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从军行》等。作者简介生平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文学成就:他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

间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是

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诗人。主要作品:《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者简介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唐代诗人。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文学成就: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主要作品:《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他人评价: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首诗写于1192年。当时陆游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仍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之中,但他仍念念不忘北方的大好河山和人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深受压迫的无限同情及盼望南宋军队早日收复北方失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时代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流寓梓州,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即将完全平定的消息后,欢喜欲狂,以极其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代背景我会认jìrènyuè蓟北仞五千岳tì涕泪cháng裳衣xiāng襄阳多音字裳辨析:

“裳”读cháng时,表示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一般上衣下裳,有时“衣”和“裳”也可以泛指衣服。而现代汉语中“衣裳”常连用,读shang,表示衣服。(cháng)霓裳(shang)衣裳我会写rènyuèmóyí仞岳摩遗tìwū涕巫在竖中线书写指导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mó摩“丘”第二笔竖在竖中线左侧,第四笔短竖在竖中线右侧,长横收笔于横线;“山”首笔竖在竖中线。岳东岳泰山易读错“仞”读

rèn,不读yèn;“裳”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cháng。易写错rèn仞右边是“刃”。yí遗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wū巫注意两个“人”字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捺要变成点。万仞五岳

摩擦遗迹鼻涕

巫峡词语听写古今异义词词语拓展古汉语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今义衣裳妻子青春河南河北上身的服装叫“衣”,下身的服装叫“裳”。妻子和孩子。春天。黄河两岸。表示衣服。指妻子一人。指青春时期。指两个省份。学习内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第二阶:阅读理解从军行[唐]王昌龄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写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思考

【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磨破的意思。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金甲楼兰古城

【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极言战事之频繁。古诗赏析不破楼兰终不还。从中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戍边将士们的誓言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从军行边塞景物直抒胸怀长云雪山孤城百战不破终不还决心之坚战斗之苦结构图示主题概括《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诗的(

)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后两句杀敌立功、保卫国家前两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晓:快要天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解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篱笆门感慨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篱门感将晓将要天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华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或触摸。长度,是虚指。形容它很长。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黄河夸张热爱

【译文】黄河奔流入大海。

【译文】华山高耸入云。这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和“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远眺南方。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指南宋朝廷的军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小资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古诗赏析“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尽”字强调眼泪流干,程度比“滴”“流”要深。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遗忘”时的“恨”“遗民泪尽”时的“怜”古诗赏析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诗人借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结构图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景写实渴望统一忧国忧民三万里河五千仞岳遗民——泪尽王师——又一年山河壮美深切同情主题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

)。爱国望悲愤与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说[唐]杜甫黄河

杜甫听到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闻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前四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指作者所在的蜀地。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译文】我身在蜀地时,忽然听说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蓟北,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激动的泪水就沾满了衣裳。这两句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不再愁。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妻子和孩子。

【译文】回头看妻子和孩子,脸上哪里还有愁容,我胡乱地收拾起诗稿和书籍,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及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的变化。衬托手法。诗人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欢快的心情。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读后四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开怀痛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声高歌。应当。指春天。

【译文】在白天里我放声高歌,畅饮美酒,多想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既“放歌”又“纵酒”,不仅仅是因为诗人即将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从此唐王朝可以恢复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诗人为什么要既“放歌”又“纵酒”?

【译文】立刻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而得名。就。今属湖北。今属河南。急切返乡的无比欢快的心情。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地,“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连用四个地名是否显得重复累赘?读一读,想象画面。结构图示喜之缘由热爱祖国情动世人惊闻喜讯极度兴奋喜讯传来喜极而泣喜极而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乐不可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沉浸其中引发遐想展望回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题概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

),收拾行装立即(

)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情怀。还乡喜悦爱国学习内容对比阅读第三阶:方法学用对比阅读:说说这三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不同点题目题材代表性的事物情感《从军行》七言绝句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描述了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抒发了戍边将士决心打败进攻之敌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七言绝句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泪。描写了作者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作者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言律诗涕泪、诗书、歌、酒。通过书写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事,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学习内容1.课后习题。2.随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2)按要求完成练习。

(3)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第四阶:课后练习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来指导朗读时,要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或事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所以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课后习题1答案供参考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来指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课后习题1答案供参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来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幅较长,首先要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课后习题1答案供参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课后习题1背诵课文。老师来指导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抓住“三万里河”“五千仞岳”“遗民”“王师”等词语,想象画面及诗意串联成诗就背诵下来了。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课后习题1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老师来指导默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孤”的右部不要写成“爪”;“仞”的右部不要漏写点。课后习题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课后习题2

答案供参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这两句诗通过“黄沙百战”,想象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他们的铠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而就在此时此地,将士仍能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这是多么震撼人心、令人感佩,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对边塞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课后习题2

答案供参考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是: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这两句诗通过“泪尽”二字,想象泪水都流尽了的痛苦,感受其中复杂的情绪。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中所写的“遗民”的所思所想,其实正是诗人自己。可以想象一位老者在秋夜将尽的黎明时分步出篱门、面向北方叹息落泪的场景,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课后习题2

答案供参考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在白天里我放声高歌,畅饮美酒,多想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这两句诗从“放歌”“纵酒”“作伴”“还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愉快、兴奋的心情,联系上文知道这正是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表达了诗人即将返乡欣喜若狂的心情。随堂检测一、看拼音,写词语。wànrèn

liú

mótiānlún

sānshānwǔyuè

(

)

(

)

(

)

(

)万仞遗留摩天轮三山五岳随堂检测二、按要求完成练习。

“裳”表示“遮蔽下体的衣裙”时,读(

),组词:(

);表示“衣服”时,读(

),组词:(

)。chángshang霓裳衣裳随堂检测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闻”的解释是(

)。A.听说

B.新闻

C.传言

D.嗅觉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的解释是(

)。A.年华

B.指春天

C.青青

D.春色3.“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的解释是(

)。A.妻子

B.孩子

C.妻子和孩子ABC随堂检测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从军行》中,“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

)2.“遗民泪”中“遗民”指金朝百姓。(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

(

)√√×学习内容1.古诗中意象——玉门关2.古诗中意象——泪第五阶:课外拓展课外拓展古诗中意象——玉门关

古诗中的景往往承载着诗人的独特情感,是特定的意象。《从军行》中的“玉门关”是边塞、战争的象征,包含着诗人想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又渴望和平等多种复杂的情感。玉门关是屹立在唐朝边境上的赫赫雄关,它是防御北方强敌的重要关卡,唐军曾与北匈奴在此发生多次大战,战况惨烈。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咏及“玉门关”,它是保家卫国、渴望和平的象征。课外拓展

岑参说,玉门关孤独地伫立在黄沙中,到处是枯萎的白草——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王之涣说,玉门关是个连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戴叔伦说,妻子做梦去玉门关寻找丈夫——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胡曾说,将士渴望能活着回归故土——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课外拓展古诗中意象——泪

①喜悦之泪。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②惜别之泪。如杜甫《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③思乡之泪。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再如连庐《过故庐》:“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④忧国之泪。课外拓展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如夏完淳《别云间》:“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⑤相思之泪。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虛幌,双照泪痕干。”再如戴叔伦《闺怨》“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第1课时9

古诗三首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主题责任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习作要求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环环相扣关系紧密学习方法习作实践迁移运用方法◎语文园地归纳方法课前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学习第九课的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战士是如何在沙场英勇战争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的《从军行》,感受古代将士的雄心壮志吧!助学资料

王昌龄生平介绍: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其中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等。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边塞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军行》是王昌龄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锐意进取的盛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字词乐园我会读jìrènyuè蓟北仞五千岳tì涕泪cháng裳衣xiāng襄阳打地鼠蓟岳涕襄仞裳我会写仞岳摩遗(万仞)(岳阳)(按摩)(遗留)涕巫(涕泪)(巫山)点击播放结构:左右结构部首:亻组词:万仞重仞九仞造句:这座山壁立千仞,峰顶遥不可攀。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刃”起笔低于单人旁,末笔点不要忘记写。rèn重点字讲解点击播放结构:上下结构部首:山组词:五岳岳母岳丈岳家军造句: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书写指导:第五笔横略向上倾斜,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yuè点击播放结构:半包围结构部首:麻组词:按摩揣摩摩托车摩天大厦造句:运动会上,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奋勇拼搏。书写指导:“广”的撇稍长,左边的“木”末笔捺变点。mó点击播放结构:半包围结构部首:辶组词:遗憾遗漏遗迹一览无遗造句:一个人只有努力奋斗,才不会留有遗憾。书写指导:注意“辶”三笔写成,捺要长,托住“贵”。yí点击播放结构:左右结构部首:氵组词:涕泪涕零鼻涕造句:看到礼物后,妹妹马上破涕为笑了。书写指导:左窄长,右稍宽。“弟”的长竖要直。tì点击播放结构:框架结构部首:工组词:巫师巫山女巫造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书写指导:首横短,下横长。两“人”分别在竖的两侧。wū注意红色部分,不要写错哦仞巫不要忘了点两个“人”“岳”的本义是高大的山。甲骨文的“岳”字就像上下多层山峦连绵起伏的样子,十分形象。篆书的“岳”字继承甲骨文字形,但更加线条化。到楷书时,上面变成了丘”,下面还是“山”。趣识字——岳甲骨文篆书楷书岳甲骨文的“巫”就像两块玉交错的样子。古代巫以玉事神,所以这个字本义指巫祝,即专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业者。趣识字——岳甲骨文篆书楷书岳金文多音字(cháng)霓裳羽衣曲(shang)衣裳

裳辨析在“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ang”;读“cháng”时,古代指下身穿的衣服。①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孤立的城池。()

③磨破。(

)④打败。(

)⑤回去。(

)解词义从军行耘田穿破还初读感知从军行

【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朗读点拨本诗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悲壮激昂的。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读后两句时,语速加快,语调转为高昂,读出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以及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诗意品读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回家乡。诗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赏析1.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思考讨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一带阴云密布,遮住了绵延千里的雪山,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上,守边将士又坚毅地站在那里,遥望着远处的玉门关。2.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磨破了。刀剑撞击声、厮杀声。后两句诗描绘了誓死杀敌、保国卫边的将士形象。3.后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将士形象?板书设计景:青海、长云、雪山、

孤城、玉门关思乡离情豪情壮志从军行情:不破楼兰终不还主旨提炼本诗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精神。课堂练习1.将下面的字抄写两遍。仞岳摩遗涕巫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回家乡。课后作业一、背诵、默写《从军行》。二、结合对诗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编写成一个小故事。第2课时9

古诗三首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前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从军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剩下的两首古诗,一起来感受古诗的魅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助学资料

陆游生平介绍: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作品:《示儿》《书愤》《游山西村》等。

诗人作此诗时正值初秋,暑气仍盛,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于是诗人在黎明时分走出篱门迎凉,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诗。心怀国难难安睡①快要天亮。(

)②碰到天,形容极高。()③远眺南方。()

④指南宋朝廷的军队。()解词义将晓摩天南望王师初读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朗读点拨本诗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悲愤的。前两句对仗工整,意境雄浑,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朗读后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低沉,语气沉痛,“尽”“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品读鉴赏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诗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长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高高的华山高耸接入青天。诗意这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和“入”“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河、华山的气势雄伟、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赏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意诗人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在金人统治地区的遗民,借遗民之口发出感叹。“泪尽”二字写出了诗人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心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本诗表达的爱国之情更加厚重、深沉。赏析1.“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思考讨论“遗民”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从“泪尽”“又一年”感受到的。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却尚未绝望的心情。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后两句诗中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3.此时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诗人身在南方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满腔悲愤热切期盼板书设计景: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思乡离情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情:泪尽(失望)、南望(企盼)主旨提炼本诗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助学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有“诗史”之称。主要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第二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正在四川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失地被收的捷报,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闻收失地喜若狂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格律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由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第二、四、六、八句需押韵;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①听说。(

)②指唐朝军队。()③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④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⑤眼泪。()解词义闻官军剑外蓟北涕初读感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朗读点拨本诗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昂扬向上的。诗句中处处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读到“愁何在”时,语调上扬,读出诗人内心的狂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诗意品读鉴赏首联写诗人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的心情。“忽”写出喜讯来得突然;“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诗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颔联写诗人和家人听到喜讯后的情绪变化。“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白天便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诗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颈联描写了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青春作伴好还乡”表明诗人已经做好了趁着大好春光回乡的打算。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诗意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返乡路上的情景。诗人一想到“还乡”,眼前立即浮现出归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你觉得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讨论诗人兴奋的原因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战乱,自己终于可以返回家乡。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是诗人多年漂泊、饱尝苦难的地方,而蓟北收复,意味着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即将结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距甚远,“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诗人乘船疾驰的画面,感受到他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2.诗中出现了哪些地名?这些地名是如何串联起诗人的情感的?3.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