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

韩愈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透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关于说“说”是我国古代托物寓意的一种议论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课前检测祗()骈

(

)

槽枥(

)粟()奴隶(

)一石

()外见()食马者()无马邪()1、字音识记:zhīpiáncáolìsùlìdànxiànsìyé课前检测2、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只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然后3、古今异义:古义:这样之后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课前检测或古义:有时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或许是古义:这样例句:是马也今义:判断动词安3、古今异义:古义: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平安课前检测食4、一词多义: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语气)课前检测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策4、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实未必有其实也(名词,实际,事实)同一实也(名词,真相,本质)课前检测4、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课前检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研读课文世有伯乐①

,然后②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③伯乐不常有。故虽④有名马,祗⑤辱⑥于⑦奴隶人之手,骈死⑧于槽枥⑨之间,不以⑩千里⑾称⑿也。①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②然后:这样之后。③而: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却,可是。④虽:即使。⑤同“”,只是。⑥辱:屈辱,埋没。⑦于:在。⑧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⑨槽枥:马厩。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⑩以:因为。⑾千里:代指千里马。⑿称:动词,著称。[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做仆役的马夫手里辱没,(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思考问题1、本段第1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出论题,是全文的论点。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点出了“常有”与“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思考问题3、“祗辱于”“骈死于”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推残人才现象的不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思考问题第一部分:说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正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反面论证原文再现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③粟一石④。食⑤马者不知其⑥能千里而食也⑦。是⑧马也⑨,虽有千里之能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⑾不外见⑿,且⒀欲与常⒁马等⒂不可得,安⒃求其能千里也⒄?①一食:吃一顿。②或:有时。③尽:吃尽。④粟一石:一石粟。⑤食:通“饲”喂。⑥其: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⑦也:表肯定语气。⑧是:指示代词。⑨也: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⑽能:才能,能力。⑾才美:才能和优点。⑿见:通“现”,表现。⒀且:尚且,况且。⒁常:普通。⒂等:等同,一样。⒃安:疑问代词,怎么。⒄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还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思考问题1、第2段中连用四个否定句,有什么表达作用?连用四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式,层层蓄势,增强了说服力。从行文来看,这是承开篇而来,讲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反面证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这是一个反问句式,刻画了“食马者”和“千里马”之间的矛盾。提示千里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道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反问句式暗含作者对“食马者”的不满和讽刺之意。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恨与无奈之情。2、“安求其能千里也”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问题第二部分: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反面论证千里马埋没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原文再现策⑴之不以其道⑵,食之不能尽其材⑶,鸣之⑷而不能通其意⑸,执策而临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⑺!其⑻真无马邪⑼?其真不知马也⑽!⑴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⑵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规律,方法。⑶尽其材:充分施展它的才能。材,才能。⑷之: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⑸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⑹临:面对。⑺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⑻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⑼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⑽也:语气词,表判断。[译文](喂马者)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到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吧!思考问题1、第3段形象、深刻地描绘了“喂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文章连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愚妄。连用11个“不”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推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思考问题第三部分: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合作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或:先写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接着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得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合作探究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合作探究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什么主旨(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合作探究4、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合作探究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