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三单元寒假作业

一、单选题1、宋代,“分烟析产(分家),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成为正常合法的社会现实。南宋叶适曾指出:“自汉至唐,犹有授田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反映出宋代()A.经济立法形成完整体系 B.自耕农经济发展壮大C.土地私有权利受到保护 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制度的推行()A.维护了辽朝社会的稳定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奠定了大定之治的基础 D.得益于榷场贸易的空前繁荣3、《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朝天兴元年,蒙金归德之战中,(金)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特火枪突人,北军(蒙古军)不能支,……枪制,以救黄纸十六重为简,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破末、硫黄、砒箱之属,以绳系枪端。……盖汴京被攻已尝得用,今复用之。”材料表明()A.金军的火药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 B.金军借助火药武器有效抑制蒙军南扩C.金军武器装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D.金军的火药武器在战争发挥重要作用4、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5、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有利于()A.架空节度使 B.杜绝武官腐败C.提升战斗力 D.削弱州府权力6、宋代植茶既可折税也能出售获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鄂州崇阳县“民不务耕植,唯以植茶为业”。从中可知宋代()A.农民所受人身束缚相对松弛 B.土地兼并不受国家抑制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农业生产租佃关系盛行7、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A.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普及了活字印刷术8、阅读如表,这反映出当时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出身表()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6350%4375%太宗3667%232191%真宗121192%1717100%仁宗232296%393795%英宗22100%22100%神宗99100%1818100%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 B.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抬高C.科举在官员选拔中的重要地位 D.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政治9、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10、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11、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12、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3、宋开宝元年,开国功臣、户部尚书陶谷的儿子陶邴高中第六名。考试后,太祖令参知政事薛居正对其进行复试,合格后乃赐及第,并下诏规定,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进行复试。宋太祖此举()A.防范权贵对皇权的威胁 B.促进北宋社会阶层固化C.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实现了科举的公平公正14、如图分别为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商业分布示意图。由此可知,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A.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市功能界限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瓦解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更加严格15、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②处的历史事件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宋太祖设中书门下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17、五代末到宋代初期,陕西耀州窑受浙江越窑的影响而烧制出刻花青瓷,耀州窑青瓷兼有“越器”之称。这反映了()A.瓷器生产市场化倾向增强 B.制瓷业地域差别消失C.南北间长途贸易活动频繁 D.南方制瓷技术的北传18、在宋代,文人墨客们不但认为卖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还会与买家积极地讨价还价,若钱未及时送到,还会安排专人去上门催促。这反映了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提升文人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风民俗 D.文化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19、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A.守成保业 B.社会责任 C.忠君爱国 D.改革创新20、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去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去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21、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杂剧22、北宋时期,为保存《石台孝经》《十三经》等石碑,漕运史吕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经历代累积,碑林保存着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名家的绝代书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 B.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C.政府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D.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3、宋徽宗政和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 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24、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作“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 B.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C.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2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A.效法中原制度完成大一统 B.推崇儒家文化以稳定政权C.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D.接受理学成为其统治思想27、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A.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 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采取措施开始走向联合之路 D.为实现统一变革原有的制度28、“汉族官员由于仕途渺茫,他们的文学修养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将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杂剧和小说在元代的兴起,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何等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在蒙古人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没落。”由此可知,元代()A.政治环境变化促进了文学发展 B.杂剧和小说是新创文学形式C.传统儒家文化受到统治者打击 D.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低下二、材料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入宋,最高统治者(宋太祖)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一是对他们不杀少辱,待之以礼;二是通过科举,广泛吸收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寄之以重任,委之以大命,在经济上也照顾有加;三是允许文臣广泛发表意见和上书言事,即使言辞激烈,也一般都能容忍;四是在君臣关系上,相对显得“平等”,他们可以同坐共桌,脱去外衣,一起饮酒,一起欣赏宫女歌舞。——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材料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给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宅第和丰厚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如你是江苏督军,中央还是保留你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表现。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影响。30、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三、论述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可知,政府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即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经济立法形成完整体系”的结论,排除A项;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2、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说的是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它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维护了辽朝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当时的南北对峙是宋辽对峙,与南北面官制无关,故排除B;大定之治是金国统治时期出现的,而材料所说的是辽国制度,故排除C;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辽国内部的制度,与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无关,故排除D。故选:A。3、答案:D解析:材料“(金)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特火枪突人,北军(蒙古军)不能支”“盖汴京被攻已尝得用,今复用之”体现了金军在和蒙古、宋军作战中使用武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金军使用火药武器作战,但没有具体指出使用的火药武器,得不出金军的火药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军武器装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排除AC两项;材料只是介绍了金军和蒙古军队的一次战役,不能说金军有效抑制蒙军南扩,而且,结合所学可知,金军最终亡于蒙古,排除B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中央集权是加强,故A项错误;B.人口迁移由唐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的放宽限制,体现了国家政策的需要,而不是政府鼓励民众迁移,故B项错误;C.人口迁移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正确;D.人口迁移也有不利影响,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维系,故D项错误。故选:C。5、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可知,通判在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为战争提供后勤保障,对提升战斗力有帮助,故选C项;“架空节度使”的是知州,非通判,排除A项;“杜绝”绝对化,应为“减缓”,排除B项;据材料“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可知,州府权力的总量未变,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并不是削弱了州府的权力,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蜀之茶园……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民不务耕植,唯以植茶为业”可知,茶为经济作物,材料反映了农民重视对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同于传统以耕作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人身依附的松驰,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土地兼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C。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利用先进技术,大量校订刊行医书,促进了中医学知识的传播,B项正确;北宋中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未在当时得到普及,A项错误;材料与救灾防疫体系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北宋政府大力推进医书刊印并未推动政府职能转变,D项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大多出身于科举,这说明科举在官员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宰相出身,无法说明社会流动的变化,故A项错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制的发展说明庶族地主已经突破门阀政治,故D项错误。故选:C。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可得出通过战争使当地加入了外来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故A项正确;蒙古西征是掠夺人口和土地,并不是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故排除B项;“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蒙古西征确实使统治范围扩大,但这不是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故排除D项。故选:A。10、答案:B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11、答案:A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宋代实行的分权措施导致行政、民政和军政互不统属,效率低下,C项正确;分割相权可以限制相权,但是无法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这是封建集权政治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初年实行分化事权的做法主要以积极意义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效率的角度上分析分化事权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A解析:宋代对于官二代考中进士进行复试,说明当时重视对于权贵的防范,目的是为了防范权贵对皇权的威胁,A项正确;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举措并不会激化阶级内部矛盾,排除C项;材料举措有助于科举制的公平公正,但是“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东京城的商业分布示意图”有“卖马市”、“瓦子”等信息,表明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A项正确;两幅示意图比较可知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加强,但是无法得出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市功能界限,排除B项;北宋时期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结合所学宋代经济政策可知官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A。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的都城是北宋的开封,因此B项正确;①是咸阳,嬴政在此创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④是南京,明太祖在此废除丞相制,排除C项;③是北京,雍正在此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南方是全国财赋和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元朝将运河改成直线、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等方便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项正确。材料中政治中心东移没有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且当时沿岸工商业发展一般,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元代将大运河的河道改直,没有体现航海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排除。17、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瓷器生产的市场化倾向增强,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制瓷业地域差别消失,排除B项;南北间瓷器技术的传播不能说明两地长途贸易活动频繁,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五代末到南宋初期北方瓷器受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制瓷技术的北传,D项正确。故选:D。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宋代,文人墨客们不但认为卖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还会与买家积极地讨价还价,若钱未及时送到,还会安排专人去上门催促”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世俗化是指文化从高雅逐渐趋向于通俗、接地气,与普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密切关联的现象,材料信息体现了这一倾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人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化的世俗化,而不是商品经济对民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这句名言体现了强烈的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张载强调了社会责任,并不是守成保业和改革创新,更不仅仅是局限于忠君爱国,排除;ACD。2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故选C。21、答案:A22、答案:D解析:西安碑林保存了自秦汉以来众多大儒、哲人的思想和名家的绝代书法等,反映出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D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的说法绝对,也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排除B项;政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23、答案:B解析:A.根据题干“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可知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故排除A;B根据“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结果导致“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说明了罢市就是一种有形的利益诉求方式,争取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力度与意识的增强,这都表明了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和崛起,故B正确;C题干与儒家伦理观没有关系,故排除C;D题干涉及陕西,不是工商业市镇的兴盛,故排除D。故选:B。24、答案:C解析:“天下大治”是中原传统文化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历史的赞誉;“尧舜”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本人被称为“小尧舜”,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故选C项。25、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C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不出宋朝时期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失控,D选项是错误的;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故选:B。26、答案:B解析:根据“律科举人只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可得出金朝强调科举考试内容必需要有儒学的内容,说明金朝试图推崇儒家文化以稳定政权,B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利用儒学,并不是用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B。27、答案:A解析:据材料“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可知,辽人、宋人、金人都自称“中国”,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都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故选A项;各政权间对于“中国”文化均有认可,但“完全一致”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辽人、宋人、金人都对“中国”文化认同,没有明确各政权之间的具体联合措施,故“走向联合”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辽人、宋人、金人都对“中国”文化认同,没有明确各政权内部具体的制度变革措施,故“为实现统一变革原有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汉族官员由于仕途渺茫,他们的文学修养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将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可知,由于元朝时期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受重视,因此他们将精力用于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杂剧和小说的兴起。这说明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发展有所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杂剧和小说是新创文学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传统儒家文化受到统治者打击,故C项错误;士大夫阶层属于统治阶层,社会地位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故选:A。29、答案:(1)表现:礼待士大夫;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文人言论相对自由;提高文臣地位;削夺武将兵权;实行官员、职务与差遣分离。(2)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提升了士大夫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官员冗滥,行政效率降低等弊端。解析: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材料信息答案要点“不杀少辱,待之以礼”礼待士大夫“通过科举,广泛吸收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允许文臣广泛发表意见和上书言事”等文人言论相对自由;提高文臣地位“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削夺武将兵权“本职还是一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实行官员、职务与差遣分离第(2)问,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削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以文治国有利于文化发展,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会导致官僚队伍臃肿,行政效率降低。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