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区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居住格局的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社区服务大体包含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两大领域。自2006年社区改革以来,***区按照“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投入逐年加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完善了社区救助体系,实现了低保的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为城市社区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区的社区服务主体仍然是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业服务还很零散,发展也较为滞后。而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对完善城市社区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促进社区文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新课题。***区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的现状社区商业服务是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在社区的块状集合,主要包括居家养老、卫生保健、扶老托幼、文体娱乐、信息咨询等多层次、多方位、系列化的服务项目。目前我区社区商业服务呈自发、快速、分散的特点,与沿海城市比较,发展比较滞后。1、社区商业服务发展速度加快。近两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部分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参与社区商业服务的扩建。其中最典型的是物业管理。通过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敏锐的发觉居民对小区物业的精细化、现代化、便利性的现实需求,大力提升小区物业的服务水平,部分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已非常先进和规范,例如恒昌国际的物业,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营模式和品牌的初期积累,对于全市的物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社区商业服务连锁经营业态优势明显。由于连锁经营规模效益大、成本低、覆盖面广,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服务水平逐年大幅提升,品牌培育成效明显。诸如,德生堂医药连锁和金龙商场超市连锁在近十年的发展中,速度快,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化发展优势明显。3、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物流、婚庆、中介、养生等近80多种社区服务项目遍布市区的大街小巷。这种以小巧、灵活、贴近居民的服务项目虽功能健全,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缓慢,产业化发展困难重重。二、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面临的问题1、商业服务项目资金投入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商业服务虽起步较早,但因其属于“弱势产业”,也是微利产业,产业主体的培育和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的构建相当困难和滞后。资金投入少,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大部分商业服务产业化的进程。2、服务企业服务能力较低。目前社区商业服务企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档次较低、企业信誉不高,服务人员紧缺,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离居民的服务需求尚有相当的距离。这种分散、低下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素质在客观上已成为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3、社区商业服务管理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社区商业服务要走向产业化,需要得到工商、劳动、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支持,需要政府的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形成齐心协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合力。由于现阶段的体制问题,造成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错位”或“管理缺位”的现象,结果只能是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工作“谁都管,又谁都不好管”,“谁都想管,谁都又管不起来”,给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推进造成很大困难。三、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利于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领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做好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社区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多,它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体制、住房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的深入。因此,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龙头,只有做好规划,社区服务的规范标准才有基础,服务产业化才能有方向。其次,要加快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根据当前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整合与协调,实行管理体制创新。总的思路是,坚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兴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和经营实体,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新体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发展格局。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运行,努力探求组织管理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为此,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综合协调功能,具体负责社区服务产业化工作。区政府要成立由区民政局、区计生局、区人社局等部门组成的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管理全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为社区服务产业化提供组织保证。2、明确重点,优先培育市场需求大的社区服务产业。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社区服务应走产业化与非产业化并重之路。对于面向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的公共服务,政府应继续倡导和扶助,实行非产业化的无偿或低偿服务。同时,要加快推进社区商业服务的产业化,凡是居民确有需求又有能力支付的服务项目,都可以考虑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凡是可用企业的方式集约运作的,都可以按产业运作。当然,推动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不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培育优势。目前应重点培育和发展文体休闲、旅游观光、家政服务、就业技能、创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文体娱乐和教育培训的市场需求会急剧扩大。但是现阶段的文化服务项目缺少特色、缺少居民的参与度,缺少具有魅力的文化项目的支撑;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松散,服务单一(多集中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当前还没有一家有规模的夜校,成人教育发展力量薄弱。当前,应整合现有的资源,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培育一两个优势明显的产业,提振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3、多元投入,社区商业服务项目产业化培育。财力是社区服务组织运行和具体项目实施的支撑,目前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一是政府扶持。政府应加大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的投入。相关部门,特别是城建、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及服务项目的税收、规费征收予以照顾减免。二是招商引资。创新机制,培植产业龙头,突破政府包办的旧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来投资兴办公益性、服务性设施。引导大型企业利用闲置厂房、设施兴办社区商业服务,实现投资主体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使社区服务从单体型、零散性向群体型、集团型转变。同时要搞好招商引资服务,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引资力量,创造投资环境,研究出台有关扶持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团体等社会资金多种方式方式投资社区服务业。三是精细呵护本地具有深入发展潜力的服务企业。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扶持,大力调动服务企业的发展积极性,用现代化管理、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科学培育社区商业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
关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业的定义
(一)社区服务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关于社区服务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部分人根据国际社会对于社区服务的分类,认为社区服务应该是一种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而我国在实践中,一开始就将具有经营性质的便民利民服务归入社区服务的范畴,将社区服务定义为“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利用和开发社区内资源,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四个面向”:(1)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4)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的重点领域确定为:(1)社区就业服务,(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3)社区救助服务,(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7)社区安全服务七大方面,并将其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范畴。从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公益性属性已经非常明确地加以强调。但与此同时,《意见》也对开展商业性的社区服务作了明确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政府层面来看,社区服务可分为组成两个部分:一是社区福利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这部分服务主要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以政府部门为主,同时也包括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服务方式以无偿和低偿服务为主,强调服务的社会效益。第二部分为社区商业化服务,它是由市场主体提供的,具有便民、利民特征,以营利为目的社会化服务,主要是为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生活方便的需求及部分居民对于提高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类服务主要由企业和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个人按市场化方式提供,其服务主要采取低偿和有偿服务。
(二)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具有产业属性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发布的3个文件中得到明确。1992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社区服务纳入第三产业范畴。1993年民政部联合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等13个部委局,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居委会和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认为社区服务业由社区福利服务业、便民利民服务业和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组成。确立了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行业,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第三产业。
二、成都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概况
成都市的社区服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试点,本世纪初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目前处于整合提高的新阶段。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都市的社区服务在基础设施兴建、人员配备、服务项目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经市人大通过,于2003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成都市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规定》。这些文件、法规,指导、规范和推动了社区服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成都市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成都市目前有街道办事处92个,其中城区76个;社区居委会1150个,其中城区408个。据2006年市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成都市已初步构筑起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建立各类社区服务中心88个,100%的社区建有劳动保障站,城区和城镇建立了社区警务室872个,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93个(其中城区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其中城区6个),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场所314个,80%的社区有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00个,每个社区有社区文体协会、舞蹈队、腰鼓队、文体运动队等社区文体组织,开通了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和信息咨询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帮助的“96963”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和网站。截至2006年底,社区为25.9万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服务,帮助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1、社区福利服务方面
一是完善了社区救助体系。健全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社区的低保、贫困帮扶、医疗救助、救灾和社会捐赠等工作。全市共建立社区老年人组织1256个,社区残疾人组织983个,由社会各界人员组成的社区志愿者组织1643个、146600余人,通过鼓励、扶持建立社区志愿者等群众组织,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服务渠道,吸收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了救助对象和救助内容的全覆盖。社区有“爱心超市”、“慈善超市”120个。2006年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我为小区献份爱”、“我为社区做贡献”等主题活动。
二是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每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站,配备了协管员。以2006年为例,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5.9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农村居民15.0万人,增长7.6%;保障资金投入1.4亿元,增长16.6%,其中投入农村0.4亿元,增长58.5%。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12个,拥有床位1.6万张,年在院总人天数307.4万人天。参加少儿住院互助金的人数达135.2万人,其中农村67.2万人。
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425个社区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社区就业实体4051个,帮助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社区残疾人就业点109个。以锦江区为例,新建社区再就业实体223个,免费培训了8424名下岗失业人员,帮助11639人在社区实现了再就业。
2、社区公益服务方面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各区(市)县共投入资金约2亿元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2002年,金牛区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600平方米的全市首家区级社区服务中心,2005年争取到国债资金1000万元,并自筹配套资金719万元,于2006年完成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高新区从2002年开始,每年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2000万元,2005年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主要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活动服务的肖家河正街步行街,投入500多万元为“农转非”社区(庆安社区)建造了多功能、高档次的社区服务设施。全市建立了由市、区(市)县、街道办事处(乡镇)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各类社区服务站(点)组成的社区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共建成市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3个,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108个,社区服务站917个,便民利民服务设施(网点)3701个,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700多个。
二是初步形成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全市所有的社区都设置了警务室,配备了流动人口协管员,有社区巡逻分队383支、3764人,实现了警务前移,强化了社区治安管理,初步形成以派出所为主体,居委会为阵地,社区单位参与,户院联防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三是六城区街道均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60%的社区配设了计划生育协管员。以2006年为例,为低保户和优抚对象发放医疗优惠卡,义诊15万人次,还定期在社区举办家庭健康知识巡回讲座2万余场。武侯区按照“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思路,将全区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区内医疗诊所、门诊部整合为一体,形成了集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四位一体的“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基本覆盖了所有社区。
四是多渠道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借2005年创建文明城市的东风,为全市9个区和高新区86个街道解决了部分社区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不足的问题。市、区社区建设成员单位、驻区单位共出资39.2万元,对196个社区图书室援建图书19类4.9万余册。组织开展“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图书阅览服务。全市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城区中小学开放率达99%。建立社区科普画廊102处、19所社区教育学院和1所社区大学。组织开展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如青羊区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开办了社区学院、市民学校,2005年对6900多名社区居民、青少年和择业人员进行了各类教育培训服务。开辟未成年人活动场所423个,社区家庭教育示范点149个。城区和城镇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800余条,市、区体育局共培训了5000多名体育指导员,其中二级体育指导员800多名,为居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青羊区、武侯区每年组织一次社区运动会,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
五是社区信息化服务。青羊区以政府搭台、企业出资的方式,建立了“96963”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平台,“96963”吸收了110多家企业加盟,为开展各类服务创造了条件,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可方便地通过“96963”热线或网站,求得各类生活服务和信息咨询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帮助。“96963”运行一年来,受理求助热线电话1.2万个,网站点击率达4.4万次,利用“96963”成功举办了有600家企业参与“送爱心进社区”现场服务活动50多次。
(二)成都市社区便民利民商业化服务现状
据商务部2004年和2005年对全国部分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显示,东部沿海省份和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对社区商业发展比较重视,部分城市下发了相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也较高。但其它大部分地区社区商业的建设与发展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商业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等,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社区商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商业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虽然成都市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相对落后,但作为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科技、商贸、金融中心,交通、通讯枢纽)和全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市的社区商业发展势头强劲,已覆盖便利店、连锁超市、餐馆、美容美发、茶楼、干洗店、彩扩、快递、报刊、家政、维修等各种生活服务项目。有数据表明,成都市2005年共有社区商业网点33912个,其中便利店14772个、超市648个、洗衣店3240个、美容美发店5508个、早餐店7776个、再生资源回收点285个、肉菜市场324个、其他网点1359个。社区商业正成为成都市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提升城市商业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社区商业发展速度加快。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居住格局的改变,新建和改建的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在短短几年内,社区商业网点已遍布成都市大街小巷。
二是社区商业网点规模有所扩大。有条件的社区开始出现营业面积较大的商业网点,如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在成都新鸿社区开设的超市营业面积达250平方米,相比以前的副食店、粮店,营业面积扩大了许多。
三是社区商业连锁经营业态展现。近年来,我省一批本土商业企业在与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竞争中,避开仓储式商场、大型百货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高端市场,充分发挥社区商业所需入门资金不高,本土企业了解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和城市商业口岸价值等优势,抓住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机遇,积极参与社区商业建设,通过与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实行错位经营,在社区商业建设中获得了长足发展,提升了我省社区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如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四川互惠商业有限责任公司,均为成立不久的民营企业,依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坚持走社区商业发展道路,以社区超市、便利店为主要发展方向,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目前两家企业连锁门店数均已接近600个,年增幅均超过30%。2004年,红旗连锁还在原有超市业态基础上,实施“小红旗”工程,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统一的配送和规范化的服务,改造、整合、提升遍布成都社区的传统小干杂食品店。以小巧、灵活、贴近市民的特点,迅速进入居民社区,截止2005年上半年已发展到61家。
四是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除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便利店、连锁超市、餐馆、美容美发、茶楼、干洗店、维修等传统服务项目外,医药超市、家政、运输、物业、电讯网络、职介、房屋中介、教育培训等许多新兴生活服务项目相继应运而生。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办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设服务热线电话,向社区居民开展了家政、配送、家电维修、家教、职介、送餐、基建等几十项方便快捷的社会化服务,为优抚对象实行成本价服务或免费服务,对其他居民实行低偿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又如金牛区开办了医疗保健、扶老托幼、家电维修、餐饮配送、车辆代管、资讯中介、助残服务等80多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活。在全市率先制定了《金牛区社区服务收费和价格管理实施意见》,对社区综合服务、院内自行车、机动车停放等多项社区服务收费进行了规范。
五是社区商业吸纳就业成效显著。截至2006年末。成都市建立社区残疾人就业点109个;创办巾帼社区服务便民网点1785个,实现下岗失业妇女自谋职业1.1万人;在425个社区开展了“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实现就业7万余人;社区就业实体发展到4051个,新增社区就业44183人,从业人数达到86323人。如温江区到2006年上半年为止,通过国色天香已吸纳花工359人,永宁芙蓉古镇吸纳餐饮、保洁服务员126人,大学城带动126人自主创业。另外还有家庭小作坊在芙蓉家苑、惠民社区等农民集中居住区解决83人就业问题。
三、成都市社区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服务业的定位不明确。
什么是社区服务业?如何走产业化的道路?它与商业服务、第三产业服务等的区别是什么?社区服务业是以福利型、互助型、公益型的社会利益项目为主,还是以经营型、企业型、市场型的经济利益项目为主,它到底应该包括那些内容?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社区都存在争议。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社区服务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局面,不仅给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各级政府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实践中,市、县(区)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对社区服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社区服务的产生、发育、发展情况不了解,一些人对社区服务的立足点:公益性和福利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社区服务也应全面产业化、市场化,一切都应靠市场调节,靠社会力量、企业来办服务,已经用不着政府的财力支持或投入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区缺乏创新精神,在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服务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导致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社区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与全国同类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全市尚有102个社区还没有社区服务用房,228个社区的服务用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而在三圈层的一些(市)县,如崇州市,全市60多个社区,除崇阳镇以外的20几个社区至今无办公场地,没有社区服务中心的(市)县还比较多。根据成府发〔2007〕6号文件《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到2010年,在30个重点镇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的办公和公益性服务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但这一规划目标远远不难满足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与天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副省级城市目前已建成的社区服务用房面积相比,有着1倍以上差距(以上城市社区服务用房面积均在400平米以上,天津达到500平米,长春市平均达到550平米)。社区服务用房及社区活动场地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开展和居民的参与,这是造成我市社区服务社会化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社区承担着政府向居民群众提供的数十项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理应成为社区投入的主体。就成都市的情况而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经费主要以区、(市)县财政与街道投入为主,市级财政的投入极少,全国其它同类城市(如天津、大连、沈阳等)则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市、区两级分担,如沈阳市社区办公经费按每年3万元拨付,市、区按1:2比例承担,此外,社区党建经费按每年每人30元拨付,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分担。成都市以区(县)为主的投入机制,带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位环境的区(市)县之间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者待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造成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以社区日常的工作经费来看,一些中心城市,区、街财政的投入比部分二、三圈层的投入高几十上百倍,崇州市社区每月工作经费仅200元,而武侯、高新等区可达上万元。从社区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来看,部分中心城市社区工作者收入平均1000多元,而在三圈层部分(市)县,社区工作者仅有400元收入,而且没有“两保”,连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也未达到。政府对社区服务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也严重影响到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和队伍的稳定。
(五)社区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社区服务体系包含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两大领域,涉及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物业管理、便民利民服务等多项内容。由于这些服务项目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导致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顺,出现管理越位或缺位的情况出现。以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而言,民政部门主要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对于面向社区居民的营利性的社区服务,民政部门管不了,工商、税务等部门又不愿管或管不过来,对社区商业缺乏相应的界定、规划和政策支持,阻碍了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开展。同时,多头管理又导致政出多门,管理越位,各项工作进社区,使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难以有效遏制。
(六)便利性社区服务尚处于自发生长状态。
便利性社区服务缺乏科学的规划及合理布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社区商业中所占比例很小,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的单体小店占多数。社区便民服务业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商标战略意识、品牌服务意识。另外,现有的社区商业在位置安排上存在扰民现象,并且商业信用水平低,假冒伪劣商品比例高。
(七)社区服务业优惠政策不落实。
政府有关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挚肘的问题较为突出,已经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社区居民及其它社会组织创办在创办社区服务项目时,工商、税收等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影响了服务项目的拓展,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四、国内外发展社区服务业的经验
(一)新加坡--政府规划社区商业
新加坡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中,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将居民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形成了由邻里组团中心、邻里中心、新镇中心和区域中心等构成的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从其内容结构来看,一个邻里组团中心,一般由4~8幢组屋组成,约1000~2000个住户,在这里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等;一个邻里中心一般含6~7个邻里组团,约6000~9000个住户,根据所在住区人口的数量,一般建有一幢建筑面积在5000~10000平方米之间的综合楼,设有购物场地、银行、邮政、诊疗所等;一个新镇中心含有5~8个邻里中心,约40000~100000个住户,新镇配套的公共设施集中在镇中心及其周围,主要有学校、办公、商店、娱乐、图书馆、邮政、诊疗所、民众联络所、安老院、体育场馆、游泳中心、宗教设施、公园、公交转换站等。新加坡把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区域中心,设有各种大型商业、图书馆、公园等服务设施,这些既为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吸引了近地大量居民的活动,并有效地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和活动压力。
从九十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正式推出了新邻里中心计划,兴建了一批新模式的邻里中心、并对旧邻里中心进行了调整改造。新邻里中心与居民组屋分开,积极吸引各类大、中型店铺进入,集中向商业化服务方向发展,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则有设在组屋区内的少量邻里商店提供。这样既减少了商业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又满足了居民对优质、方便的社区商业服务的需求。巴刹及小贩中心是新加坡政府对商业小贩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种设施,其内部设有一定数量的农贸、食物、小吃摊位供租用,是小贩们从事商业服务活动的集中场所。巴刹及小贩中心的营业空间作为公共设施由政府规划提供,日常管理由建屋发展局、环境发展部及市镇理事会等部门共同承担。
总之,邻里中心是政府调控下的商业行为,在政府的支持下,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服务,大力推行政府所提倡的价值观。同时,由于有着确定的市场,邻里中心不断完善商业组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井妥善分担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
(二)日本--发达的社区商业连锁便利店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区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方便。当今世界上,便利店发展最成功的是日本,其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利润位居该国零售业之首。作为代表的7-11是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目前在22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年度经常利润率一般保持在25%左右。
便利店具有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它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包括销售各类日用品、冷热饮料食品、代售彩票、演唱会票、邮票、旅游票,代销报纸、杂志、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扩印、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代收罚单、水费、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停车费、保险费、电信通讯费等等服务。
便利店人性化的服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比如考虑到老年人体弱的特点,日本不少的便利店都有加宽的走廊,以适应带轮子的购物车经过;降低的货架,以便老年人很容易地取到高处的货物;文字放大的价格标签,方便老年人看得清除;还有专门为顾客提供休息的桌椅。又如,考虑到残疾人身体的障碍,安装了坐着轮椅也能使用的洗手间、配备了助听器等等。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对便利店销售额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天津--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商业
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也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被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确定为该市商业建设的重点。目前,一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管理规范、便民利民、消费安全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商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连锁经营、便民便利”的大思路,从2004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商业进社区实施意见》、《天津市商业进社区试行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对筹集社区发展扶持资金、贴息贷款、安置下岗人员、减免经营税费等政策做出一系列新规定。各区政府作为社区商业的直接操盘者,也先后出台了扶持政策,减除了占道费、绿化费等各种行政收费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奖励。近两年多,仅市级财政投入社区商业发展的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各区财政共出资9000多万元。市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带动连锁业各品牌向社区延伸,总投入网络建设资金高达13亿元。
除了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外,天津市政府对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满足居民日常购物在居住地500米范围内完成也进行了周密的规划。依据天津市现有的商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市政府确定以便民商业进社区为基点,区域商业中心为主体,不同规模、不同业种的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共同支撑起服务于居民的社区商业群。
从2004年始,在市内各社区以早点快餐店、便利店、物资回收站三种业态的普及作为铺垫,首先解决了新老社区吃早点难、购物难的困扰。许多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买到品种丰富的早点,实实在在享受到购物的便利。目前,市内六区960个居民社区中,这三种商业网点覆盖率达到了99%以上。
社区商业推进过程既遵循市场化规律,又离不开政府的直接“干预”。市、区两级商务主管部门出台鼓励政策,吸引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商业品牌和服务品牌。通过外引内联,抓大带小,辅之以贷款、贴息、奖励、提供网点等非常务实的最惠待遇,在政策支持下的各连锁品牌,成为支撑社区商业的主要担纲者。
至2007年初,一批植根于社区,消费者认知度较高,操作运营较为规范,以津工超市、华润超市、食为天、大方便利等为代表的直营连锁店总数达到714个,占连锁网点总数的三成。以吉祥馄饨、盛记白吉馍为代表的加盟连锁网点1336个,占总量的一半以上。除此,河东区汇通基、红桥区大红碗等连锁品牌,以自愿连锁形式,在区域内铺设了295个店,15大类商品实行了统一配送,扩大了规模,降低了经营成本,让多数居民不再为吃早点、日常购物而发愁。目前全市社区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达到80%。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非商品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不同社区出现了富有特色的专业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服务项目。如和平、南开区以居委会为主体,设立了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中心,并统一挂牌命名,为居民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社区家庭服务。
(四)上海--非营利组织运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及获得各种便利性服务的场所。它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区、街进行管理,一些街道或委托民政科直接管理,或承包给个人营运。目前,社区服务中心存在利用效率不高,场地空置甚至出租收钱的状况,运营状况普遍不佳,不是效率低下就是追逐经济利益,影响了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
如何高效地利用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海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走出了全新的一步。1995年,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将下属的社区服务中心推向社会,选择具有志愿服务传统,组织管理水平和人员专业素养相对较高的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会馆的委托管理人,签订托管协议,并将该设施命名为罗山市民会馆,以区别于功能单一且由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营运的社区服务中心。
罗山会馆建立了由浦东社会发展局、罗山街道、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人员组成的管委会,负责大的决策。青年会将会馆馆长、财务和项目经理的职位委派给会内骨干人才,在形成团体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权,实行馆长负责制。由馆长负责日常管理,如项目的选择、收费的标准等。
浦东社会发展局除支付会馆的三大设施之———“999”市民求助中心所需资金外,没有给罗山会馆日常运营补贴,街道也未给补贴,会馆的财政负担由青年会承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评估小组的帮助下,青年会将罗山会馆已开发的41个主要项目按照全额补贴、差额补贴、持平、微利4类进行分解,一—核定其收费标准。通过对已有项目的分类测算成本,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在出资比例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途径,为以后新项目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面对服务中心度量运营成果、衡量服务质量的空缺,青年会提出了以非价值指标来度量社区服务的想法,并找到一个度量成本不高且可用的指标――设施使用率。这一概念是指在设施可利用的标准时间内项目运营实际占用的时间。实际占用的时间越接近标准时间,设施的使用率越高。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志愿团体,“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是其恪守的宗旨。在这一宗旨的规范下,罗山会馆精心设计了服务项目,广泛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者。根据会馆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来会馆提供志愿服务的总数是19500人次,33400小时,相当于15个全职人员1年的工作时间。
在介入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罗山会馆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一,离不开政府为其创造的宽松环境。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组织能像上海青年会那样,不受束缚,放开手脚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管理和组织的实验。第二,青年会自身发展成熟,在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都有较强的独立能力。第三,志愿精神的渗透。罗山会馆运作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培育和引入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参与,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除了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指标。
五、加快发展成都社区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
1、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落实社区办公用房和开展公共服务、社区文体活动、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建用房及设施。根据〔成府发〕6号文件精神,在2010年确保每个社区的办公和公益服务用房面积达到200平米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社区服务用房面积,力争达到和超过400-500平米的社区公建配套水平,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另外,在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要求配套建设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必须得到落实,开发商和其它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
2、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与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用于社区共建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和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的补助。对于财政比较困难的区、(市)县,市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
3、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支持力度,开发以助老、助残、助困、治安服务、劳动就业、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岗位,在社区形成一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队伍,一方面减轻社区公共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改变社区服务条块分割、多元领导、单项推进的状态,使社区服务业达到统一规划、多方支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在市、区设立强有力的社区服务业领导和协调组织,统一协调、指导、管理、监督社区服务业。
(三)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业的运行机制。对不同性质的社区服务业单位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满足民政对象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没有盈利条件的福利型单位,政府要从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保证其正常运转;对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单位,要按照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允许收取成本费,从事保本创收活动,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间接补贴;对有经营能力和盈利条件的社区服务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适当的资金投入是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服务业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各个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业项目,特别是鼓励投入社会福利项目,鼓励各地通过财政支持、社会募集建立起社区服务业发展基金,并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流动增值,提高资金利用率,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要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建议由市民政局和市信息产业办共同开发建立成都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与社区社会化服务资源于一个平台:重点组织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资讯,包括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失业救助、民政优抚等政府服务信息的利用;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让社区居民快捷、方便地获得水、电、气、电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信息;推进法律服务、家政物业、商品配送、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吸引社会企业加盟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开展。
(六)建议出台《成都市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配套、资金投入等作出规划和安排。要赋予社区服务业享受发展第三产业的所有相关优惠政策。经有关职能部门登记的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可凭《社区服务业证书》享受按政策应有的扶持。在社区内兴办经社区服务业领导小组认定的非盈利和微利的便民服务网点,在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达到一定比例后,政府应对其申请社区发展扶持资金、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工商、税务等部门应提供一些减免税收政策,卫生、城管、规划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应为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对确系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服务项目,水、电等管理部门应给予特殊优惠价格。
(七)培育和扶持一批社区服务业龙头企业。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场地、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网点,开展就业服务、家政资讯、养老、助残等社会化服务。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社区居民有需求、有市场发展前景、有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团队的企业作大作强,形成几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社区服务业知名品牌。
(八)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业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社区服务业专兼职人员素质,使其不断适应社区服务工作的需要。首先社区服务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包括物业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较高的技术能力。其次对互帮互助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要热情鼓励,要动员广大辖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的道德风尚。再次对社区服务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社区工作者要强化专业文化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社区服务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市现代社区服务业发展研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社区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水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济南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数据分析,理清发展的目标思路,探索促进济南社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几个着力点。(一)现状问题分析1、社区服务业发展概况社区服务业是各种服务产业在社区的块状集合,从总体上看,目前济南的社区服务主体仍然是社区公共服务。2005年社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现有市级社区服务中心1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9处,社区服务工作站400多处,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站400多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000多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助残服务、优抚服务、居民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卫生保健服务、青少年教育服务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多层次、多方位、系列化的服务,服务项目近300个。全市社区服务专兼职人员已达8万人,志愿者队伍1200多个,11.3万人。社区服务工作机构逐步转变运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路子,特别是优先进行市场化发展的家政服务业,已经开始由一般服务向品牌服务发展,涌现出“心连心家政服务中心”、“阳光大姐”“千佛山街道大家园家政服务”等深受群众信赖的服务品牌。2、社区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转型期,社区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的重要地位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体系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二是人口老年化发展的需要。三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城市化运动发展的需要。五是妇女职业化发展的需要。社区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承担了许多由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功能。二是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社区服务业在开拓社区服务领域的同时,也扩大了再就业渠道,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三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服务业覆盖领域宽,面向广大社区居民,满足其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有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3、社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确立,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社区建设的有效政策,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了重大的机遇,但同时许多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出。第一,社区服务设施依然不足,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济南五区内现共有385个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用房的平均面积是172.4平方米,其中,服务用房低于平均面积的社区有247个,占64.8%;不足60平方米143个;占37.5%;没有服务用房的115个;占30.2%。很多社区只好挤占老年活动室、居民教室等设施作为会议室、办公室,一切服务活动只能落实到纸面上,仅限于最基本的上传下达,连最基本的服务也无法正常开展。第二,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依然偏小,社会资金、经济组织参与度较低。全社会资助社区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尚没有形成,政府还没有比较稳定的财政拨款渠道。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民营企业以及各类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还没有广泛投入社区服务事业。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私营、民营企业一直没能纳入社区共建体系,大部分社区尚未形成服务与被服务良性循环的运转体系,驻地单位和居民群众不愿意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社区服务的各项建设之中,这是目前济南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低的主要原因。第三,社区中介组织发育不均衡,还没有在社区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很多组织始终处在登记管理的阶段,有些社区登记的数百个民间组织中,能正常行使服务职能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挂靠在行政服务职能之下,组织和运转均流于形式,一些居民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如心理咨询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公德教育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都未能真正发展壮大形成市场化的成长体系。二是种类不健全,目前活动类社区服务组织,如秧歌队、书画协会等较多,但维权类、服务类和救助类社区服务组织等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经济类、服务类的服务组织还没有发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借助社会智力资源、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和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作用。第四,社区服务业龙头和品牌较少,产业化和规模效益还没有形成。虽然各级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但社区服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发挥,对济南经济发展的贡献依然较小,经济效益滞后于社会效益的发展。全市有影响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品牌服务较少,市、区、街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的龙头和区域龙头作用体现的不明显,一些高科技、高投资得服务企业,如IT企业、金融企业、理财企业等仍徘徊在社区之外,大部分高端服务项目仍然需要传统服务业支撑,社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第五,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发展进程整体滞后。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已成为发展方向,但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还缺乏相关政策、法律、规章来约束,导致社区服务业市场发育不良。社区服务企业小型化、零散化。多元化发展的步履还十分缓慢。第六,劳动力市场与社区服务企业之间出现断桥。活跃于市场上的主力军是组织随意的“游击队”,而拥有高端资质的专业社区服务企业和专业社区服务人才寥寥无几。不少有文化或有其他就业途径的人不愿从事社区服务业,即使正在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也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来对待。加之社区服务的专业教育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导致从业人员中,多是未经培训或仅经过简单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极少。第七,对服务业的行业研究和行业管理滞后。社区服务企业良莠混杂,缺少行业规则和管理。客户与中介机构、客户与服务员、中介机构与服务员三者之间缺少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各种经济成分混杂,业界同行一盘散沙地各行其政,行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市场竞争无序,管理缺乏经验。民政、经委、劳动保障、工商……各政府机构都搭边,但谁也不能全管。(二)发展目标思路1、推动社区向现代化发展,社区服务业需要确立的重点发展类型。第一类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包括市场化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第二类是社区居民服务,如家政服务、维护服务、配送快递、饮食美容、扶老协幼等。第三类是社区内的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体制改革后,后勤服务职能分离了出来,亟需社区为其提供所需服务,由此产生的各类需求。2、现代社区服务业的潜力和前景分析。2006年5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也将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好的前景。表现在: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外来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城市建设发展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3、坚持实施社会化改革,培育社区服务业的市场机制。一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途径。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社会化,改变传统福利事业单位的封闭性,由院内走向社会,向社会服务,开展横向联系。同时,利用辖区优势,把企、事业单位设施向公众开放,发挥设施潜能,利用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增加设施建设的投入量。二是服务客体的社会化途径。改革福利服务对象的单一性,既突出重点对象又要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增大社区服务的受益面。三是资金筹措的社会化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社会集资、有奖募捐、个体捐助、街道居委会出资解决社区服务资金问题。四是服务队伍的社会化途径。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庞大服务队伍,同时开展自救自助、互助互济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五是服务管理的社会化。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街道居委会直接管理,各个部门配合,社区服务组织协调共商,居委会服务自治。(三)促进济南社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几个着力点。1、正确处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经营性关系,确保社区服务业持续性发展。基础性社区服务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是服务对象不同。社区服务的基本对象是社区内的“三无”老人、孤残人、优抚对象,以及老、青、少、幼和一部分居民群众;而商业服务行业面向社区的所有成员。其二是服务目的不同。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非以盈利为目的;而商业服务追逐的目标是盈利。其三是行业性质不同。社区服务是指社会化的福利服务事业,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而商业服务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其四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服务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是一种互济互助的奉献关系;商业性服务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是一种单纯经济关系。其五是服务效果不同。社区服务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社区稳定,而商业服务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此,我们必须建立福利型和经营型两种运行机制。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及服务需求的层次性、多元性,采取无偿、无偿与有偿相结合、有偿三种服务方式,建立福利型服务与经营型服务两种服务机制,增强社区服务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2、建设“大社区服务”的良好格局。为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设施的充分利用,必须实现大社区服务。以往街、居往往片面追求“不出居”、“不出街”,发展封闭式的自我服务,导致相近社区同类项目的重复建设,出现“小而全”、“大而全”问题。同时,街、居财力有限,兴办的社区服务设施和项目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制约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难以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造成服务设施闲置,服务资源浪费。大社区服务构想有利于市政府统筹部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特点有五点,一是服务辖区大,服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起到“窗口”示范辐射作用。二是服务项目齐全,囊括所有民政服务对象,而且包括一般居民的生活服务,更贴近社区普通居民的生活。三是服务网络化。服务网络化就是建立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网络。主体设施服务是市、区、街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和社区单位小型的分散的服务设施作为补充,以形成系列化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服务网络。四是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五是大人才观念。不仅注重本社区人才开发,而且重视吸引其他社区的优秀人才和处于社会流动中的人才。3、多措并举培育社区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软环境。一是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机制,努力提高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就业、择业和用工新观念,提高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地位。为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部门,都应给社区服务业足够重视,逐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覆盖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规范,确保社会服务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保。结合济南社区服务市场需求变化、用户需要和从业者本人特点,强化培训措施,把提高职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作为核心内容,并相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自身和劳动素质,为社区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营运机制。推进社区服务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职业化进程。要使社区服务业朝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将其作为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新兴产业,改变当前社区服务业以分散、单干为主,形不成气候的局面,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和吸引先进的人才、管理以及一定的资本和众多的相关企业参与,做大社区服务业这块“蛋糕”,将简单的社区服务项目延伸为生活服务、精神服务和其他高端服务,形成社区服务系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四是加大政府宏观管理监督调控机制,使社区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制可循。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制订完善的是以济南社区服务业发展特色的政策法规及管理细则。同时对现有的社区服务市场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加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行业的政策扶持机制,使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总之,深入探讨研究现代社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与矛盾,努力探索构建社区服务的有关协调保障机制,是发挥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各项需求的客观需要,是济南经济现代化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证,对发展济南服务业、繁荣济南经济、促进济南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每当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话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项目上来。其实,和备受关注的这些生产性服务产业一样,社区服务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业工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把过去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性的工作逐步转移到社区,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促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扩大广大居民群众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的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要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真正将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二是要积极推进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政府在立项审批、设施保障、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是要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总之,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对于加强城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紧抓好。一、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从2009年开始在我市组织实施了“家政服务工程”。该项工程通过国家资金支持,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安置就业为目的,以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重点,按照商务部《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开展免费培训,对学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安全卫生知识、礼仪习俗、家庭清洁、烹调、洗涤、家电使用、花卉宠物养护、老幼家庭护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并组织就业安置工作。当年培训并通过统一考核的家政服务员3500人,其中安置就业3300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0年,在国家资金支持下,市商务局继续组织实施这项工程,将免费培训并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5000人左右,进一步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缓解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用工缺口,对提升我市家政服务质量、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市商务局、财政局委托利群集团承建的我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已经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试运行,将于近期正式运行。该网络中心将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在市民和家政服务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供需对接信息平台,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首批加盟的50多家家政服务企业,将主要提供包括保姆、保洁、搬家、维修、陪护、商品代购、网上药店、机票等8大类服务。该网络中心的投入试运行,将逐步解决目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供需衔接不畅、服务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市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规范、放心的家政服务。
二、完善社区商业网络体系,方便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近年来,按照商务部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的一系列要求,市商务局坚持将社区商业建设作为优化调整商业结构、方便居民生活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事来抓,积极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努力推进“8分钟消费圈”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中提出了在社区中建设“8分钟消费圈”的目标。二是制定配套政策,会同市民政、财政、规划等9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社区商业发展的意见》,并协调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资金,支持社区便民连锁网点的建设。三是建立了配置标准,在《青岛市社区商业配置规范》中,明确了社区商业的购物、餐饮、维修、租赁、家政服务和综合服务六大基本功能,提出了在社区重点配置中小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等8种必备性业态和维修店、家庭服务等10种选择性业态,社区每千人拥有商业服务设施要达到800—1000平方米。四是培育示范社区,带动社区商业整体水平提升。据统计,目前市区434个社区中,共配置各类商业网点约3.7万处,其中:农贸市场86处,平均3.2万人1处农贸市场;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5处、23处和20处,社区商业示范店200处;有83%的社区基本实现了居民在步行8分钟时间内,即可满足日常基本的购物、餐饮和美容美发等消费需求的发展目标,居民生活消费便利程度明显提高。
三、加快推进餐饮业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
餐饮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服务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行业。近年来,市商务局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推进餐饮业发展。坚持每年发布餐饮住宿业发展指导意见,会同相部门制定餐饮业经营、住宿业服务、经济型酒店和油条制作等地方标准,组织举办中国美食节、国际美食博览会和全市烹饪大赛,开展“十个青岛代表菜”、“十大青岛特色小吃”认定,奠定了以青岛地方海鲜为特色的“青岛菜”发展基础;引导各区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在市区共培育云霄路、闽江路、啤酒街等餐饮特色街区11条,打造餐饮消费热点;积极推进“绿色早餐工程”和“楼宇午餐工程”建设,被商务部列入“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500万元,支持建设主食加工配送中心3处、固定门店式早餐网点42处,推进了全市餐饮业快速发展。到2009年未,全市共有餐饮业零售网点3.06万处,实现零售额255.5亿元,同比增长2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6.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成都、深圳、广州、武汉、济南之后列第六位,增幅位居第一位。
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010年,市商务局制定了《青岛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市列为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三年内给予我市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回收网点、分拣中心、拆解中心和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逐步提升我市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和加工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于如何推进我市生活服务业下步的发展,市商务局提出了要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我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沐浴、洗衣、家电维修、生活用品租赁、摄影、婚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提档升级。***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以基层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分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两大业态,其中公益性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老年服务、就业服务、社区治安法律服务、文化科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经营性服务包括便民利民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家政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社区服务业对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区服务业的现状1、社区服务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党工委为领导层、执行层的组织体系,为居民服务、社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基本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局面。(二)社区服务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近年来,政府把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逐年加大对社区的投入,所有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中心),娱乐室(活动室)、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市民学校和文体活动广场,配备了室外健身器材。3、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社区服务人数大幅增加,社区服务人员平均年龄降低,人员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4、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项目从最初的十几项发展到近300项,从原来单一分散的福利型、公益型服务发展成为餐饮、托幼、养老、残疾人服务、卫生计生服务、咨询、优抚、社会治安维稳、居民生活、心理健康和疾病康复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等系列化服务体系,并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市社区服务业在边起步、边规范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而言,仍存在投入不足、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服务企业规模偏小、服务档次偏低、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没有突破福利和公益服务的范围,对于拉动社会需求、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社区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建立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服务资源配置,实现了靠前服务、便民服务、快捷服务。但大部分社区办公服务场地不足,经费不足,工作方面仅能应付,社区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全市社区服务业经营网点虽然不少,但管理和服务规范、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品牌效应的极少,而且大多经营业态雷同,设施设备陈旧,;新型高档住宅小区的服务网点多数由开发商主导,网点少,租金贵,商家不愿意在初始期进入经营。总体来看,我市社会救助服务、就业服务、社会治安法律服务、计生服务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而经营性服务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和无序发展状态,没有行业管理制度,也没有行业标准规范。2、社区服务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目前,社区中介组织可以分为四类:活动类、维权类、服务类、救助类。我市的社区中介组织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种类不健全。其中活动类社区中介组织,如舞蹈队、书画协会、腰鼓队等较多,但权益类、服务类和救助类社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服务类中介组织还没有发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和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产业化程度还很低。3、社区服务业龙头和品牌较少,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全市有影响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品牌服务较少,市、区、街三级社区服务中心龙头和区域龙头作用体现不明显,社区服务的产业化依然任重道远。如规模较大的南盘岭老年陪护中心,2007年营业额约40万元,梦圆家政服务2007年营业额约20万元,比长沙社区服务龙头企业相差甚远;我市起步较早的品牌家政服务企业娟娟家政主要服务项目包括家庭服务钟点工、保姆、陪护、护理、家教、家电维修、办公楼和旅社保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902-2024木工机床安全共同性要求
- 2024年低楼层房出租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桶装水合同范本
- 2024年冲床买卖二手合同范本
- 上肢截肢康复治疗方案
- 关于护理教学方法
- 【高中数学课件】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 2024至2030年中国硅酸根自动监测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陶瓷电容编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汽车隔音材料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行政执法)及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国开2024年秋《经济法学》计分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
- 生涯发展报告 (修改)
- 大学体育与体质健康(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DB42T169-2022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 化工设备基础知识
- 全套企业管理流程(文字版)
- 检验科规章制度
- 各种表面活性剂耐碱性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