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1.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2.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3.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4.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8dca8779f85d286a11eb6d8a1d8fd55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65《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体会作者深沉感慨中的积极情绪。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2、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当其欣于所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2、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亦将有感于斯文。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消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六、作业景美乐人贤事雅生命将老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⑴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⑵提出疑难问题。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4、安排两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容许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最正确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同学们可以欣赏《兰亭序帖卷》(打出“兰亭〞帖幻灯片)。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假设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兴旺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四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二、朗读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2、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多媒体显示:癸丑(guǐ)会稽(kuáijī)临文嗟悼(jiē)流觞曲水(shāng)曾不知(zēng)修禊(xì)放浪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g)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3、全班齐读全文。(思考本文作者的感情变化)三、讲读第一节1、请一生读第一节。2、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表达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沉着萧散的仪态。3、全班齐读第一节。4、分析: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信可乐也〞。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学生讨论答复。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⑴良辰: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桔祥美好的日子啊!⑵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⑶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说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那么,虽有良辰美景也缺乏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多媒体显示: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⑷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阔,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请学生答复。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欣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沉着,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表达。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背诵五、布置作业1、预习二三节,翻译以下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整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一、梳理字词多媒体显示:1、请学生答复加粗字含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用来……,表凭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使、尽管。之:所之既倦:往、到达、往到。感慨系之矣:代词、它。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前置的标志词。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形骸之外:的,助词。2、请学生翻译以下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二、同桌互读互听二三自然段,然后全班齐读三、讨论1、60年代中期、郭沫假设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哀,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学生讨论答复。教师明确: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2、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消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4、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学生答复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⑵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认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3、作为书序,作者行文有何特点?明确: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四、朗读全文,背诵兰亭集序王羲之良辰:暮春之初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风物之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物之盛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吟咏之雅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其一:人生美好却短暂其二: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悲其三: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消灭1、王羲之(321~2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羲之幼有美名。《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其书迹虽为后人摹刻,已非原迹,得羲之笔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记兰亭修禊之《兰亭集序》为极品,后人尊为行书典范。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2、有子七人,知名者五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五蕴之、王涣之、王献之。以第七子王献之最为突出。父子先后联辉,后人称二王,时人称:“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3、人琴俱亡: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雅性放诞,好声色。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客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工草隶,善丹青。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那么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微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4、王羲之爱鹅:⑴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⑵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⑶尝诣门生家,见杯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⑷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摘自《晋书》)5、“一死生与齐彭觞〞,语出《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认了生和死的区别。庄子认为寿命长短相对,故而否认了寿夭的区别,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不是虚妄荒唐之辞吗?6、“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符契: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3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慨中含积极之情。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三、感知全文。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五、作业。翻译全文。第二课时内容:分析与诵读一。复习。诵读。二、分析。1、学习第一节。如何记叙盛况?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结合上述内容诵读。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2、学习第二节。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故死生亦大矣。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叹死生亦大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3、研习第三节。理清文脉:昔人兴感,假设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批评:一生死,齐彭殇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三、探究。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荣耀〞。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五、小结。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膜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背诵全文。1、诵读法。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法。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一、导入毛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假设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引导回想“墨池〞的典故,其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为议论文的名人素材让学生积累下来〕结合注释与课件了解作者及艺术成就。结合注释了解文章背景,了解《兰亭集序》文采书艺双绝的价值。学习本文,让我们跟随王羲之的笔墨去探幽访胜,追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人生。二、研习文本朗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韵美。〔通过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或老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简洁雅致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教师相机作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重点字音:癸丑〔guǐ〕会稽〔kuàijī〕修禊事也〔xì〕流觞〔shāng〕感慨系之〔xì〕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怏然〔yàng〕假设合一契〔qì〕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6人一大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解释一句的重点词,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疑难点。第一段:1、状语后置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毕、咸:全都。修竹:长、高。映带:映衬,围绕。3、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多,此处为“盛大〞“热闹〞之意。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指“作诗〞。足以,来。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以,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到所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极,穷尽。娱,乐趣。信,诚,确实。第二段:1、相与:相处相交俯仰:喻时间很短2、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3、因寄所托因:依,随着。4、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进取〞舍:退止殊:不同5、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的意思。6、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7、以之兴怀以:介词,因8、况修短随化化,自然〔联想《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中“化〞也是此义。〕9、终期于尽:期,期限第三段:1、临文嗟悼临,面对着不能喻之于怀:喻。晓,懂得。〔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活用作动词,看做一样,看做等同。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好似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尽管所以:……的原因〔联想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所以〞同义。〕致: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联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5、“所〞字短语如“所遇〞“所之〞“所欣〞〔联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此环节让学生确定重点词,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并用联想法来加深或拓展某个重点词的意思。〕三、小结并布置作业对本文重点字词义作归纳总结提问〔课件〕1、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2、列坐其次3、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足以极视听之娱6、夫人之相与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9、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1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后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以为:把……作为。17、信可乐也实在18、因寄所托:因,依,随着19、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感慨系之随着附着20、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21、以之兴怀以:介词,因22、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物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梳理本归纳文中文言知识。〔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根底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根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简洁雅致的语言,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一、研习文本1、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请生答复。点拨: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乐,缘何而痛而悲吧。2、a、自由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b、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根据答复点拨大意:第一段表达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语言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局部,以一个“乐〞字为基调;c、再找同学朗读,读出“乐〞的感情d、根据清晰的思路背诵3、a、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何而“痛〞?点拨: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大发感慨,感到痛惜,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b、请同学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读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无奈及痛惜。C、理清思路背诵。4、a、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感到“悲〞?点拨: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假设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b、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a、问题研讨: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明确:王羲之对生命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慨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生命的永恒。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和造福地方百姓的业绩。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成就和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让我们思索着前进。〔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中生命、时间、价值的思考,完成情感目标的引导,学会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生会想到: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5、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6、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b、再齐诵读一遍课文后两段,深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二、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痛惜之情,并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积累更多素材。〔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一〕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二〕会后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痛悲《兰亭集序》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开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慨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2)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顺从自然规律,听凭造化安排,终归有穷尽的时候。(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才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唐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由三人完成,每人一段,共三段)四、思想内容分析(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第一段: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划横线处板书,下同)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水环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简洁流畅,生动自然,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优雅的情趣。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即盛事不常,修短随化,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开头一句,点明人生的短暂,紧接着指出,人虽取舍动静不同,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前者那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后者那么又“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终有穷尽之时)〞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才会“兴怀〞,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第三段:承上文议论抒情,进一步写感想,说明作序缘由,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这段前半,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两船并行,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死的同时就是生,死生同时在于一体,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显得命短,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认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言下之意认为,尽管人生短暂,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无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这段首尾照应,突出了一个“感〞字。五、艺术技巧鉴赏1.表现手法。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景,是描写,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根底,为议论提供依据,议论是描写(写景)的必然开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缘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请看——2.线索安排。三段依次抒发“乐〞———“悲〞———“感〞,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开展变化,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成了统率全文的神,它不仅使文章脉络清楚,中心突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3.语言表达。句式骈散结合,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用语朴实清新,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辉耀古代文坛。六、作业1.熟读本文,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领悟一点为文之道。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编成一本习作集,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6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2、翻译课文、归纳整理文言根底知识,积累重点虚词“之〞的用法。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1、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2、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1课时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那么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聚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介绍见课本注释①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一、疏通课文,积累字词1、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搬到课文相关字词上面,然后熟读课文。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和解释标注在课本上。3、归纳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小组合作〕〔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4、解释以下句中的之字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以之兴怀暮春之初乃夜驰之沛公军夫晋,何厌之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顷之未发二、整体感知文本,用课文中的话填空。课文第1、2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说明作者闲适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在第1、2段的根底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指出人与人相处短暂,接着阐述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引出对死生的观点,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4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小组合作〕通过感知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并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生发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四、拓展训练〔D级〕有人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你将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请写一写。《兰亭集序》教学设计7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觉察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答复的同时解决局部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着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假设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哀,悲得太没道理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方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无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响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有哪些值得快乐的事?比方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假设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唐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钱穆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小结:通过刚刚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局部同学都不认同郭沫假设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哀。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四、课堂总结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五、作业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兰亭集序》教学设计8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联系自身讲解法、合作探究法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识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表达,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1m左右〕二、稳固根底带着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注释的认知到位。三、阅读理解我们闯过了古人的根底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似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可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兰亭集序》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学生齐读。(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表达作者快乐的心境。(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唐,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消沉的语调读出。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那么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局部,概括要点。明确:第一局部:叙宴集盛况第二局部:发人生感慨第三局部:明作序要旨四、赏析课文1、以课文的第一局部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乱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假设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开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五、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方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根底知识。思维开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2、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到达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二、课前检查与验收1、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CP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要点计划月历表(32篇)
- 重庆健康职业学院《建筑外环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题设计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美术学院《过程控制专业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生活中的税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微波与射频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2月安徽/上海2024年浦发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外观判定标准
- 江西上饶市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团体标准
- 墨香里的年味儿(2023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市政工程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 济宁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无机化学》复习题
- 工行人工智能风控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考评试卷含答案(第73-80课)
- 中医腕踝针技术
- 2023风电机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与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