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心得体会_第1页
研读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心得体会_第2页
研读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心得体会_第3页
研读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心得体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读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批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其中包括民法典实施后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此举进一步彰显了司法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心和力度。生活中,常见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都是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信息。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源头行为。此次发布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4万余条包括姓名、号码、电子邮箱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使用,严重侵害社会众多不特定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可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随着民法典的公布实施,包括个人信息权在内的人格权保护也在不断强化。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长19.2%。相对于单个或者少数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大规模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不仅侵害人格权,还造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保护个人信息平安,既是贯彻民法典人格权编要求的具体表达,更是宪法有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在民事法律领域的表达。维护不特定社会主体的个人信息平安,一方面要让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深入人心,真正起到约束行为规范的作用。公众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及可能承当的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个人信息综合保护强度,在社会治理特别是网络治理层面下功夫。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工作力度,从行业监管、执法司法等多领域通力协作,依法打击危及个人信息平安和公共信息平安的违法犯罪行为,清除行业“内鬼”等害群之马,斩断以个人信息牟利的违法产业链、利益链,铲除滋生犯罪土壤,为公民个人信息平安筑牢防火墙。人格权请求权。为了保障人格尊严,人格权保护必须要有制度保障。人格权请求权就是此种制度保障之一,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为侵害人格权的损害后果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生就很难恢复原状。民法典第997条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格权请求权制度。它对于完善请求权体系、强化人格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条特别强调,人格权请求权的行使前提是存在“违法行为”,明确了“违法性”这一要件。在实践中,有些妨害是合法的,如正当防卫、攻击性紧急避险等情形,此时就无法适用人格权请求权。对于侵害人格权的情形,权利人主张停止侵害、排除阻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抱歉的请求权,是不是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为了统一裁判标准,民法典第995条明确了这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从法理上来看,停止侵害、排除阻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抱歉的请求权,之所以不适用诉讼时效,是因为它们属于人格权请求权的范畴。人格权请求权是“面向未来”的请求权,着眼于防止未来的妨害或损害,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侵害人格权的侵权责任。民法典人格权编注重其与侵权责任编的衔接和配合,因此,在人格权编之中,基本上没有直接规定侵权责任。人格权编涉及侵权责任的法条一般都是不完全法条。人格权编之中这些不完全法条对于保障人格尊严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这些法条有助于为社会公众提供行为指引,明确人们的行为标准,从而保护他人的人格权。例如,民法典第1033条列举了侵害隐私权的各种具体表现,包括: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其二,这些法条通过与侵权责任编的配合适用,可以明确侵害人格权的侵权责任,从而给予人格权主体以法律保障。例如,民法典第1010条第1款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当民事责任。”此处使用“依法”二字,在解释上,应当主要结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规定,来确定行为人要承当的责任,如精神损害赔偿等。合同当事人侵害人格权的违约责任。对于违约的情形,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理论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民法典第996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当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本条明确了在因违约而侵害他人人格权的情形,如果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例如,在医疗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因医务人员的过错,患者的子宫被不当切除。此时,患者因身体权受侵害而遭受严重精神痛苦,就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第996条的规定对于充分救济受害人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充分保障人格尊严。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人格尊严的保护,也要求人格享有的延伸保护,即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在比拟法上,各国学说判例一般认为,自然人死亡之后,其人格利益应当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保护,这主要是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考虑。我国司法实务一直坚持死者人格利益应当受到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