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

)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形成一股潮流。各国的变法(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C.结束了兼并战争 D.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力3.《论语》中孔子曾经对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的儿子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春秋时期(

)A.没有使用牛耕 B.已经使用牛耕C.已经使用铁犁 D.不再用牛祭祀4.春秋战国时期,从血统上“华夏共祖”开始转变为“华夷共祖”,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夏内夷外”的天下观转变为“王者无外”。这种转变反映了(

)A.传统政治制度的瓦解 B.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家国同构体制的衰落5.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

)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6.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D.汉承秦制,郡国并行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思想出自下列哪一位思想家(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8.《论语》记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句话表明(

)A.德治思想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B.德治与法治治理民众的效果相同C.赏罚分明有助于君主管理国家 D.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黄河中游流通的“布币”,东方齐国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这反映了当时(

)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大型中心城市涌现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工商业主富比王侯10.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周襄王接受晋侯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周简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周王室争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在晋侯的支持下,周王室获田。据此可知,当时(

)A.奴隶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确立 B.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缺失 D.天子与诸侯经济关系紧密1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战国中期,屈原以理性的审视扣天而问,其诗作《哀郢》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些现象体现了楚文化A.开拓进取的特质 B.浪漫主义的色彩;C.忠烈爱国的情怀 D.崇尚个性的追求12.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 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 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1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14.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各国争相变法 B.出现了百家争鸣C.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 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15.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材料二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三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五

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柏拉图(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2)材料二、三中孔子和柏拉图都描绘了一种社会,各有其特点,其共性是什么?(3)材料四、五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17.“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材料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还未建立,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无从谈起,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没有结束兼并战争,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渐增强国力,这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力,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犁牛”可知,当时已经使用牛耕,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使用铁犁,排除C项;根据“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可知,人们不想用牛作牺牲来祭祀,并不等于不再用牛祭祀,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血统上“华夏共祖”转变为“华夷共祖”,天下观由“夏内夷外”转变为“王者无外”,反映了华夷之间的认同意识加强,有利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认同观念,政治制度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秦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家国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材料“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周天子地位衰微,导致地方诸侯国君自称为王、号令诸侯的现象时有发生,B项正确;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趋于激烈,并且材料无法体现争霸的激烈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魏惠王自称为王、号令诸侯不能体现国家统一趋势明显、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排除CD两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弑其君殇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末年宗法破坏,贵族内讧,C项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制,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诸侯争霸,排除B项;西汉政治制度是汉承秦制,郡国并行,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主张,C项正确;孟子重视仁政而非法治,排除A项;材料观点并非庄子的思想,排除B项;墨子的主张与材料描述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材料大意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材料说明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D项正确;儒家德治思想不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孔子强调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排除B项;法家主张赏罚分明,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黄河中游流通的‘布币’,东方齐国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成体系出现,区域化特征明显,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项正确;楚国不是中原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心城市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材料体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经济困难,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井田制被破坏,这表明,当时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这一时期,井田制正逐步瓦解,新的土地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周朝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主旨是天子的权力日益受到诸侯的冲击,而非二者关系紧密,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屈原的诗作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而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都说明楚文化带有强烈的忠烈爱国情怀,C项正确;开拓进取、浪漫主义以及崇尚个性追求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运用阶级分析法,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再加上题中材料“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以闻天子”,通过翻译最后得出,诗经编撰的最终目的是让“天子”掌握地方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C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正式确立,因此A项和B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和B项;根据材料“以闻天子”,说明诗经的编撰是为周天子治理国家服务的,而不是“以备后世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4.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时期,春秋战国后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而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上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诸国争霸和兼并、各国争相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故可知AB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错误,故选D项。15.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关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有争议,几本史书中的记录也不相同,这说明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B项正确;材料并未证明时代发展的情况下史学观点也在变化,排除A项;亲历者的记录带有主观性,并不能保证更为客观,排除C项;历史史实是确定发生过的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16.(1)礼、仁。(2)都主张建立一种合理、有序和稳定的社会。(3)孔子: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4)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原因: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需要。【解析】(1)根据材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得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2)根据材料“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得出共同点是都主张建立一种合理、有序和稳定的社会。(3)孔子: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得出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根据材料“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得出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4)结合所学“孔子和柏拉图史实”得出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原因:结合所学“孔子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背景”得出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需要。17.(1)相同点:都主张“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都对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的都想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都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答出任意3点即可)不同之处:思想来源不同,孔子政德思想受西周礼制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政的侧重点不同,孔子的政德思想重视百姓的作用,重民爱民教民等,柏拉图的政德思想以城邦利益至上;对为政者的标准不同,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条件是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而柏拉图认为智慧、知识和理性是为政者的首要条件;在德与政的关系上,孔子的政德思想具有德政交融、政治伦理化的特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侧重智慧而不强调人伦。(答出任意3点即可)(2)历史背景: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秩序混乱;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民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显,民主政体出现危机;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繁荣;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答出任意2点)(3)现实启示: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廉洁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畏惧,毫不动摇。(答出任意3点即可)【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