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固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材料二: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8.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9.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氏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伶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选自《蜀道难》)10.下列对文中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于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14.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火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天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同宋玉一般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C.“故人何在?烟火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16.“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7.《诗经·氓》中,“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18.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19.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20.文中①②③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21.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框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_________,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_______。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3)________。《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4.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余秋雨先生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辞海》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立意,明确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于文无据。故选C。2.答案:D解析: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目可以看作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因果关系颠倒。故选D。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故选C。4.答案: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解析:通读材料一第一段总写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由“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下文第二、三、四段;中间三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述了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一段,采用程千帆先生的话总结了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因此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通读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反复强调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竞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进一步阐述文不能代替诗,强调了诗的文学核心的地位;第三段“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阐述了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因此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5.答案: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解析:“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这两层意思都要结合材料分析。筛选材料一的关键语句,如“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我们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一层意思的分析,即答案①;筛选材料一中对“以文为诗”意义阐述的相关内容,如“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的反驳,即答案②;提炼材料二中关于诗文关系的内容,如“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进一步反驳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即答案③。6.答案:D解析:D项,“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误。根据全篇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中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选项中说的“包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属于无中生有。7.答案:B解析:B项,“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错误。8.答案: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根据原文第④段“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和“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可知文章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朗朗上口,且清楚地讲述了“我”的祖辈出发经商的过程;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密密麻麻”“米白米白”“麻黄麻黄”等叠词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有音乐美。这些语言的运用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9.答案: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解析:根据原文第①段“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可知,作者以“渡口”开篇引起下文,既表达出“渡口”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又表达出“渡口”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根据原文第⑥段“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可知,从这一段开始,作者赋予了“渡口”生与死的联系;根据原文第⑧段“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可知,这一句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生命、时间的思考;根据原文第⑩段“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可知作者将全文中“渡口”的含义进一步升华,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扬子之书”与“文义至深”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遭遇”的宾语是“时君”,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错误,《法言》并非“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文中“象《论语》”,是模仿《论语》而作。故选C。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时人仍然十分推崇”不正确,“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天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可见,扬雄的文章、思想在当时并不被理解与推崇。故选D。13.答案:(1)(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2)奔腾的急流瀑布,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急流瀑布)冲击山崖,使大石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解析: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热爱学习,不喜欢解经式地分析章节,训诂只是粗通而已,阅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为人朴素,处世宽缓温和,因为口吃,讲话不快,故而沉默寡言,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清静无为,没有嗜欲,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时,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孝成帝时,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王实行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淡泊清静。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事,历楚、汉,记麟止,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曰《法言》。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人去他家。刘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凤五年去世。那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曾经赞美扬雄的著作,它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后世的。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选自《蜀道难》)14.答案: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可知,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结合“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可知,扬雄认为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15.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这首词……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说法错误,词中有离别之情,但没有“送别”之事。16.答案:①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欲与友人通音信而无人可托,写出了不能与思念的故人联系而产生的无可奈何之情。②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想,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写出了词人盼友归来,愿望却又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解析:仔细阅读“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意思是: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这几句话通过“双燕”“远信”“暮天”“归航”这几个意象,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17.答案:于嗟鸠兮;无食桑葚18.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9.答案: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0.答案:①还是;②当之无愧;③镌刻21.答案: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人称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宁德年货运从业资格证
-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环境设计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游戏合股合同范本
- 汉庭酒店的运营管理分析
- 2025高端定制汽车销售合同
-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讲座
-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教学与实践(4)》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项03:病句-【中职专用】2025年职教高考学业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福建专用)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歌唱语音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齐鲁师范学院
- 山西省晋城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井喷事故案例汇编
- 最全面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复习资料
- 中国低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家庭干预专家共识
- 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流程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供参考
- 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单
- 一般行业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综合分析报告
- 四年级体育与健康上册复习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