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1.gif)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2.gif)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3.gif)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4.gif)
![第23课《马说》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8015d4c78aad9f33ac1231d37cf9fb5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愈马说一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文体知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重点)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难点)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重点)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简介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整体感知◆生难字祇()骈()槽枥()粟()奴隶()食马者()外见()
无马邪()一石(
)zhǐpiáncáolìsùlìsìxiànyédàn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字词释义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即使。受屈辱,受埋没。在。(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代指千里马。动词,著称。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次。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有时。同“饲”,喂。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表肯定语气。指示代词,这样。才能,能力。才能和优点。通“现”,表现。犹,尚且。普通。等同,一样。疑问代词,怎么。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才能、才干。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语气词,表判断。◆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同“饲”,喂同“现”,表现同“才”,才能,才干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这样例句:是马也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有时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或者,或许◆古今异义或是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安全,平安这样之后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安然后◆一词多义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吃动词,通“饲”,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鞭子食策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动词,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名词,能力代词,它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大概,表推测语气能其◆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形容词做动词,吃尽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文言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品文问“马”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6.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7.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托物寓意的写法《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8.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9.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主旨)第三段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主旨概括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1.行文流畅,感情强烈,气势恢弘。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力,充满气势;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感情强烈。2.托物寓意,借马论人,主旨鲜明。文章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对人才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结构梳理马说提出论点托物寓意以马喻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分析问题埋没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谴责)归纳中心痛斥无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暗喻,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类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而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实。)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反问,表达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慕课版 双色版 第3版) 课件 第5章 创业机会发掘与团队组建
- 2025至2031年中国无纸记录调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布艺相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下肢假肢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锈板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SIPA机电子控制》课件
- 《高财综合练习题》课件
- 《中国艺术》课件
-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 《水稻纹枯病》课件
- 华为狼性培训课件
- 短视频运营实战:抖音短视频运营
- 设备维保的关键绩效指标与评估
- 杏花乡卫生院岗位说明样本
- 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停泊避风水域扩建项目 环评报告
- 大数据与会计单招面试题
- 深圳人才公园功能分析报告
- Interstellar-星际穿越课件
- 恶性肿瘤终末期护理查房课件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八年级上册1月月考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 阅读理解:如何找文章线索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