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一、传播学的起源(一)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30、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参阅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P4-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问题。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总统选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问题研究。新闻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与传播学具有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1页/共35页(二)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其一行为科学其二信息科学其三新闻学

香农(ClaudeE.Shannon)《通信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维纳(NorbertWiener)《控制论》(1948)《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1950)第2页/共35页二、传播学的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脱颖而出。50年代:英、法、德等国60年代:印度、马来西亚、韩国、

泰国、巴西、秘鲁、墨西哥50、60年代:台湾、香港地区70年代:大陆我国大陆1978年开始了对西方传播学的介绍和评论。第3页/共35页三、传播学兴起与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有了上述的诱因和基础,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在20世纪30、40年代终于在美国脱颖而出。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它们是哈罗德·

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一)四大先驱第4页/共35页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主要贡献: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第5页/共35页2、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主要贡献:“把关人”;;实验法。第6页/共35页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主要贡献: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第7页/共35页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主要贡献: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第8页/共35页施拉姆(1907-1988)(二)传播学的鼻祖、集大成者主要贡献:▲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第9页/共35页四、传播学发展的内涵(一)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第10页/共35页(二)两大学派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播学研究一直是经验学派的天下。后来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才打破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渐趋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两大学派比较(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研究方法:经验事实、量化统计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经验学派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效果分析的附:传播学者E.M.罗杰斯的归纳比较:第11页/共35页本节内容梳理:1

——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2

——

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3

——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4

——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5

——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第12页/共35页第二节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一、引进(介绍)

1950年代的早期引入郑北渭、张隆栋和王中等教授复旦新闻系内刊《世界新闻译丛》1978年代的正式引入复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内部刊物,介绍西方传播学)

1983年社科院新闻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

《报刊的四种理论》(1983)、

《传播学概论》(1984)、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

《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第13页/共35页二、革新(发展)

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冲击,新闻机构开始被称为“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回归并突出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信息”、“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等一系列概念的引入,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新闻”→“新闻传播学”;

对于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促使实现由传者向受者本位的艰难转变(受众理论影响);对效果理论的研究。第14页/共35页三、中国化(本土化)

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新”的16字方针;1986年,第二次研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

与此同时,传播学者还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传播实际出发,开展大规模的大众传播效果调查、受众调查、民意调查以及一系列专题调查,

传播学界探索性的尝试:

第15页/共35页四、多元化

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分支方向的多元化和研究内容的日益深化。

传播学学科本身的多元化也导致其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第16页/共35页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扩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不断扩大。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第17页/共35页二、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1、科学化趋势

2、融合化趋势

3、鲜活化趋势

4、操作化趋势

5、分支化趋势

6、本土化趋势第18页/共35页

附:传播学发展轨迹上的几个亮点早期为数不多的译作

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发表了郑北渭教授撰写的《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学》…………第19页/共35页较有代表性的译作包括:[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版1980)、[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版198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版1984)、[美]沃纳丁•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版198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1987)、[美]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通论》(华夏版1989)、(日)竹内郁郎主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版1989)。为数不多的译本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大陆传播学寂寥的夜空。第20页/共35页日益规范的各届研讨会

1982年,在社科院新闻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参加人数和提交论文都非常少。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16字方针,从而确定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会议还将开展传播学教育、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对后来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动员和组织作用。

1986年,在黄山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上,已有学者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1993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三次会议上,则出现了一批与中国传媒实践结合起来的课题;

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第四次研讨会开始关注传播学的学术定位,着重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第21页/共35页

1997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五次研讨会上,大陆、台湾、香港的传播学者首次欢聚一堂、共同探讨;

199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六次传播学年会,首次尝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较规范的国际会议的操作方式,规模、议题、质量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拓展,成为世纪之交名副其实的传播学盛会,主题:面向21世纪的信息与传播:中国与世界;

2001年,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主题--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

2004年,全国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主题: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

2006年,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主题--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

……第22页/共35页影响深远的受众调查

要论传播学对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受众调查的兴起。早在1979年,复旦大学七七级一批敏锐的学生,就曾用刚刚习得的传播学方法,尝试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下开展调查,进行现在传播学很时兴的“受众研究”,当时正赶上林彪江青集团受审。他们抓住这一重大新闻,及时调查受众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一消息的。尽管调查规模很小,但因其时间较早而产生了一定影响。大规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当属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第23页/共35页不断擢升的学科地位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更多的是走民间道路。早在1995年的国务院学科目录上就把新闻学和传播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二级学科;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新闻与传播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这种学科地位的升格是传播学作为一门学问、一种学科正式被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的重要标志。

第24页/共35页

——截止到2005年10月,国内共有14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包括一级学科点五家,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二级点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等四家院校;新闻学二级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五家院校。

第25页/共35页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出版情况统计表

年份出版数量(本)占百分比(%)年份出版数量(本)占百分比(%)198110.371992114.091982001993155.58198320.741994134.83198410.37199582.97198531.111996114.09198610.371997269.671987001998238.55198851.8619992910.781989103.7220004817.841990145.2020013211.901991165.95合计26999.99第26页/共35页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出版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第27页/共35页

另外,童兵、胡正荣、李彬、张咏华、陈崇山、明安香等作者,他们的著作虽然不多,但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有其较大的影响。

第28页/共35页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主题统计表-1

传播学专著、译著主题分类专著、译著数量百分比(%)传播学专著、译著主题分类专著、译著数量百分比(%)理论传播学7226.8传播与发展31.1网络与传播3613.4教育传播学31.1大众传播学269.7艺术传播学31.1新闻传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