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西汉政权刚一建立,刘邦便立即恢复了秦的上计制度,并启用“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的张苍为计相。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由此可知,张苍当时主要负责(

)A.协助宰相,制约君主专制 B.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C.抑制王侯,加强中央集权 D.贯彻秦制汉承,完善监察体系2.东汉时,广汉太守与司徒长史段辽叔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孝廉,互称为“同岁”。后广汉太守将段辽叔毫无节操的长子举荐为孝廉,没有受到丝毫阻力。据此可推知,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中央集权受到极大威胁C.察举制失去了最初功效 D.宗法制得以发展与延续3.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 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4.《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材料可以用来佐证,隋代(

)A.通过地方官的任命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整顿吏治C.通过完善地方行政体制提高效率 D.完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5.某学者统计,唐代官员总数大约18000多人,而进士录取数,平均每年不过29人,十年还不到300人。且唐代考上进士,并不能直接当官,需要过吏部考核关。部分世家大族凭借家庭的优势,更容易考中进士。该学者意在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对门阀统治造成的冲击有限 B.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C.进士的录取率低不利于统治 D.适应了中枢机构的权力调整6.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其考试规则和选拔极为严格,除考儒家经典,还要考“时务策”,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这一做法(

)A.打破了士族政治 B.首创了郡县制度C.有利于基层治理 D.克服了科举弊端7.宋代考试官从受命之日开始,直到放榜之日,一直被锁宿于试院,试院天数视考官人数和试卷多少而定,有时长达两个月之久。这种锁院制度(

)A.彻底杜绝考试不正之风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权力C.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 D.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僵化8.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变化(

)A.促使考试人数逐年在增加 B.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C.表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D.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9.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据此可知,宋朝统治者(

)A.以养亲作为考核官员主要标准 B.意在强调官员知行合一C.弱化血象亲情对社会的影响力 D.重视官员的忠孝一体化10.宋神宗时期,外戚向氏兄弟“交通宾客、漏泄机密”,翰林学士蔡京等“奔走其门,务相交结”,因而“物议籍籍”。右正言陈璀上疏指责道:“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戏”,请求朝廷“流窜蔡京”。最终,蔡京被贬官出京城。朝廷这一做法(

)A.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 B.打击了勋贵旧族势力C.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D.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11.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讨论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而后推荐,再经皇帝取旨定夺,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国家行政体系成熟定型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D.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的强化12.明初,总兵由皇帝亲自选任。1488年,弘治皇帝下令"今后将官有缺,须会府、部、三法司并科道官,从公推举"。此后,会推总兵成为定制。明代总兵会推制度的出现(

)A.体现了明代决策机制的变化 B.保证了地方军官素质的提升C.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 D.反映了官员考核制度的严密13.明代对官吏的考课,不但考其政绩,还重视对工作量的考察,把工作的繁简不同作为考课奖惩的依据之一。下列属于明朝考核制度的是(

)A.上计制 B.吏部考核 C.考满、考察 D.考课制度14.明朝参加武科考试是卫所子弟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对各行省山泽猛士“罗之以科举”,文举不中者也可改习武举。清朝武科考试(

)A.推动教育体系的完善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适应军事改革的需要 D.有利于打击世家大族15.在徐珂《清稗类钞》中就有“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试用白折,阅卷者但重楷法,乃置文字于不顾,一字破碎、一点污损皆足以失翰林"的记载。清代应举士子莫不潜心书法。这说明了当时(

)A.殿试开始成为定制 B.八股取士使科举僵化C.书法功利色彩浓厚 D.科举考试程序的严密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王权,可以用我国早期文献中的两句话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英非王臣”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与宗法权紧密结合的王权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先是大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进而是卿大夫执国政,诸侯国内乱不已。最后,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宝塔式政治结构,大宗、小宗交错编织成的宗族关系网统统被打破。材料二:对于“官”的解释,《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即替为君者效命,为君主服务。换句话说,不论公卿,还是臣仆,只要为君主做事,即是官。古代实行品级、俸禄制,目的自然是使为官者随时想到“食君之禄,为君效忠”。考课、监察、回避、致仕等制度,虽然有管理官员制度化的一面,但也有君对臣更加严密控制的另一面。权力制约,其出发点是为了防范大臣擅权,避免皇权旁落,试图用以牵制整个官僚系统。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设官分职的同时,又无不想方设法建立种种权力制约机制。——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谢保成著《官制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王权的主要表现及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指出与材料一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B2.C3.C4.A5.A6.C7.C8.B9.D10.A11.A12.A13.C14.B15.C16.(1)主要表现:拥有对土地和臣民的占有权;掌握兵权;掌握主祭权;拥有对重大国事的决策权。政治基础:宗法制;等级制;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