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章先秦道家
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对老子的“道”要有正确的理解。
使学生驾驭老子的无为政治、弱用之术、小国寡民说。
使学生驾驭杨朱的“为我”、“贵己”论及童子牧羊式的政治志向。
使学生了解和驾驭庄子的人性自然说及其对桎梏人自然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批判思想。使学生正确相识庄子心目中的志向社会。一、道家概述战乱的年头:战国是丰富精彩的时代,但是对一般人民和学问分子则是苦痛挣扎的时代,道家思想对此有着猛烈的自觉。儒家传统思想的压迫:儒家继承了周代的传统文化,虽然显得不适合战国的时代潮流,照旧残留着很大的影响力,成为道家的批判对象。法家强势思想的压迫:法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代表着当权者的意识,正大行其道,自然也是道家的主要批判对象。道家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充溢了对现实的批判、对儒家的批判、对法家的批判,但是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建设性。“道家”之称“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起先的,称之为“道德家”和“道家”。此后,“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
在外界看来,道家自成一“党”:“隐者”、“贵生之士”(《韩非子·六反》)提倡“全生之说”。
缘由: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其次,思维方式和运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样第三,有确定的师承关系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一)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二)讲因道或法自然道家探讨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老子》“法自然”《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管子》“随天”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至于如何“无为而治”,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于是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二)不同派别与主见《老子》1最早提出了“无为政治”的模式和框架2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杨朱1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了极端:人是大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会性根本对立,回到大自然《管子》中以《内心》《白心》《心术》为代表的道家派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2“静因”之术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四、道家的政治倾向主动参与政治,出谋划策
《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主动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
杨朱和《庄子》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扬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全部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怜悯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第一节老子政治思想史一、老子生平刚好代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逎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有九年,而周太史儋(聸)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一、老子生平刚好代
「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於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其次节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一、老子与《老子》——学界难解之谜(一)老子1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晰。司马迁的《史记》给老子立传,讲的也是含混不清。2近代以来的几种观点,(1)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2)历史上有其人,具体看法则大相径庭:东周后期的老聃(郭店竹简),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孔子曾经向他学过礼。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儋(郭沂:今本的作者)。楚国的李耳(老莱子)。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二)《老子》1作者有的说是上述人的作品;有的说书中的思想是春秋末老聃的,但成书于后;有的说书与人无关。2成书时间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3内容与特点(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冲突中的地位与作用。《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老子之主要觀念可分三組:(a)常,道,反。(b)無為,無不為。(C)守柔,不爭,小國寡民--無為觀念之展開。其中,(a)組觀念為其思想之根基,(b)組則為其思想之中心,(c)組表此中心思想在人事上之應用。(a)常,道,反老子思想起於觀「變」而思「常」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萬物萬象皆變逝無常,唯道超萬物而為常。此「道」决不能為萬物之一,故不能為一「對象」;二、道与政治
(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行受,可得而不行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其次,是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四十章)道之内容:「反者道之動」「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四十一章)「……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萬物萬有變逝無常,唯「道」為常;而所謂「道」之內容即是「反」。
①对立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塞翁失马)
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点“有物混成……周行(与‘返’和‘复’同义)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的方法了。
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而内化形成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这就是“德”;同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道”,也是“德。
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道”的方法论意义“道”教化人们去分析和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二)“道”的政治特点1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动身点,又是其政治志向的最终归宿。因而,“道”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2混沌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以及各种规范形成显明的对立。“大道废,有仁义。才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3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因自然、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无为政治。三、无为政治:少忧民与愚民(一)《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无为政治”
1“有为”“为无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2主旨——“无为政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无为无不为”(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十八章)(二)“无为政治”内容1是劝统治者削减活动(1)总的原则是“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2)具体要求薄税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朝甚除(朝廷特殊败坏),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强盗头子)。”(五十三章)轻刑罚:“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慎用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尚节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要治,二要谨慎(3)“无为”的结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感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自己走上轨道),我无事而民自富(自求多福),我无欲而民自朴(自然朴实)。”《老子·五十七章》2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用行政、政治等方法加以消退。
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
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
精神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
制造禁区,使人不敢为欲求利:“罪莫大于可(当为‘多’之误)欲。”(四十六章)“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七十四章)無為,無不為老子既見「道」之為「反」,則萬物芸芸,悉在變逝之中;每一事物皆無實性,故凡於事物有所固執,皆為不知「道」。而老子主張則是「無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六十四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老子“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无为政治,首先不能理解为老子一派要取消政治,让统治者放弃权力,解除对人们的一切束缚。相反,老子正是企图以“无为”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其“治世”的目的;更奇异地运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更有效地束缚在自然经济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功利。《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的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智能不发达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圣人”对广袤的群氓(meng)的平稳统治。四、弱用之术
(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二)《老子》中的弱用之术
1静观:“静为躁君”(二十六章)2守弱用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毅。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毅者死之徒(借为‘途’),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物壮则老。”(三十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二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3知盈处虚:
4居上谦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百谷即百川,王即归往)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善用人者为下。”(六十八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三十九章)5不争:一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二是,争众人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三是,迂回曲线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四是,不争之争更为特殊的方式是设法使对方不争,最根 本的方法就是满足对方的要求,即使不合理,也要迁 就、宽容,如“报怨以德”(六十三章)6知微、治弱(防微杜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7创建条件使对方失败:“将欲歙(敛、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8以曲求全:“曲则全,枉则直”(二十二章)
9深藏不露:“国之利器,不行以示人。”10精神满足:“知足者富。”(三十三章)“知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知足不辱。”(四十四章)(三)正确相识老子的弱用之术贡献与缺陷老子既欲由「無為」而獲致經驗效果,則須從「無為」中導繹出某種具體觀念,以用於具體之人事。於是老子遂提出「守柔」,「不爭」及「小國寡民」之理論。此中「守柔」就自處而言,「不爭」乃接世之原則;「小國寡民」則為其政治志向。所謂「無為」,即指自覺地不陷溺於任一外在事物。事物皆在「反」中,故不行執;故「無為」之第一層意義乃就破「執」而言。心合於「道」,觀萬物在「反」中之變逝,而自覺不陷於萬物,此破執後之境界,即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五十二章)此中「天下」指「天下萬物」,「母」指範疇萬物之規律--「道」;「子」仍指萬物;「復守其母」即心合於「道」;故老子偶用「知」及「明」以言对道之觀照。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竝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守柔」。「守柔曰强」(五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弛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滅,木强則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萬物運行,皆時時走向「反」。故一切存在皆在自身否定之過程中。故人若欲牵强鬬力,則不論所擁有之力如何龐大,其運用結果必是由盛而衰。倘不鬬力,而自守於柔弱,則唯靜觀盛者之衰,而自身無所謂衰。「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八章)
「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六十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第一、「不爭」則「無尤」。其次、就「容」言「不爭」.第三、「為而不爭」.五、小國寡民►“无为”观念绽开后所生出之好用观念,(亦是对儒家社会结构之批判)。歼灭一切技术、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削减到最低限度。这种小国寡民说主要不是反对压迫与剥削,而是以此从文明与技术进步中返回到人自足的生活中去。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政治理念建构的社会蓝图,其要在于无政治生活去人为地干预民众的生活,信任民众可以有一种自发的秩序流淌其间,从而对儒家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批判。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六、结语《老子》是一部奇书,它把真、善、美、伪、恶、丑融为一体。在很多格言式的论断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浅薄的空论;乍然看去,充溢了辨证思维,揭开另一面又露出了形而上学;看起来荒唐,细琢磨其中又包蕴着真理的成分。作者对很多丑恶的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使人感到痛快,可是借助批判又把人引向歧途。这部书给人以才智,更教人以权诈(关于老子是不是一个权术阴谋家,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从其学说的效果上看,权术阴谋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假如你信任它,那确定会上当;假如把它抛到一边,那就又抛掉了才智之花。全部这一切都同政治思想连在一起。(刘泽华)作业探讨辅导怎样理解老子提出的“道”这一概念的含义和政治特点?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参考资料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部分第八、九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五章。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高校出版社1984年版,第七章。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高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五章。《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章。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五节。经典原著:《老子》(《道德经》)其次章先秦道家政治思想其次节庄子政治思想史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子韩非列传)……他对佛教的冲击,尤其是对于禅宗的影响,即特殊巨大。他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诗歌创作灵感的一个主要源泉。身为道家之一分子,他的哲学对古代与中古儒家之转化为新儒家,大有扶持之功,朱熹自己的哲学思想即属于新儒家。此外,他P164抗拒传统主义以及习俗的标准、他诗意的奇异主义、他精致的个人主义、他对于人性的洞见,以及他对于万物的宽敞视野等,都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泉源。(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其次节庄子政治思想一、自然人性论:(刘书P386)
1,人的形神所固有的“仪则”“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天地)2,天生的本质本能。“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庚桑楚)“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3.无心计的纯自然状态。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ōng,塞,壅塞)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qí足多指也)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天地)4.反性归朴之天放生活。《庄子》认为,只有取消心计,禁绝一切欲望,摆脱一切社会关系,使人保持纯自然状态,和自然融为一体,才是最完整地保存了人性。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躠(biéxiè
专心力)為仁,踶跂(zhìqí勉力貌)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dàn放纵)漫為樂,摘辟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牲!白玉不毀,孰為珪璋!至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当为‘止’)此矣。”《马蹄》
人性自然和回到自然中去,是《庄子》对人的基本的相识。这种相识的之蔽在于排斥人的社会性。然而就其强调人的自然性这一点而论,在人类自我相识史上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庄子》强调人的自然本质,又为批判和揭露当时被人们认为神圣不行侵扰的很多社会准则与传统,供应了理论依据。二、道论(1)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行受,可得而不行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荑稗(yíbài)。”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知北游》)(2)庄子“万物齐一”与超越自我的神游境界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芋,曰朝三而幕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幕三,众狙皆悦。名实为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他物我齐同精神境界的写照。(3)庄子反对“独断”的相识论与相对主义人的相识对象和实力是相对的,反映的是相对主义的相识方法与立场。在当时有解放思想的作用。三、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精神1.对治人治世与权力的批判首先,《庄子》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正是由“治”和人们所称道的“治天下”的圣人们(如黄帝、尧、舜)所引起和造成的。统治者的“治”所导致的祸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乱人之性”(《天道》),引起人性情的“烂漫”,使人类自身每况愈下,不行整理;二是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天地》其次,权势是约束人性的桎梏
另外,《庄子》不仅专骂被人们称颂为神圣的帝王君主是真正的、最大的骗子和盗贼,而且指责他们(强民所难)是士民伪诈欺盗行为的罪魁祸首。“大盗者为诸侯”、“窃国者为诸侯”“匿为物而过不识,大犯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人君)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则阳》批判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盗跖)2.对心计与学问的批判《庄子》认为,人类的原始状态是无心计、无学问的,因而能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然而,上古圣人给人世间带来了心计、学问、才智,搅动了人心,破坏了自然界的秩序,造成思想的混乱。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庚桑楚》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 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圣人生而大盗起。掊(pou)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天下才得太平)。……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qu)箧(qie)》
2.对心计与学问的批判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行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与色也;听而可聞者,名与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与其不行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天道)3.批判现实社会的伦理价值。
名利欲望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追求名利必会招致灾祸。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kong4诚),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人间世)对忠孝仁义的批判在《庄子》看来,仁义和道德是根本对立的,是人为与自然的对立。“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天道》)“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徐无鬼》:
对喜生恶死观念的批判《庄子》主见外生死,这是庄子生死观最有价值的地方。“《庄子》的生死观,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庄子》的人生观彻底否定了人生的价值,任何否定人生价值的观念都是消极的。……《庄子》在这里有精神超脱的自我劝慰,更有亵渎一切的傲岸。这里有沙子,也有黄金。”(刘泽华)四、自然政治与志向社会
1听从自然《庄子》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最好“不治天下”,假如“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庄子为了张扬放任主义的精神,别立“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2顺民情《则阳》:治民犹如种庄稼,要顺其性而深耕细耘《徐无鬼》:治民犹如牧马,“去其害马者而已”。《在宥》:“无擢(zhuo)其聪慧”
3君主无为不彻底的无君论者同时对君主的权力意志极不信任。(1)取得君位的方式:修行道德(无为天德)“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让王》(2)君主的义务与要求:君主不能有超越社会之上的特权,但应有担当责任的义务。还应具备“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盗跖》)的品质(3)“君道无为”与“臣道有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天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4.志向社会
《庄子》所描绘的志向国,就是“至德之世”、“建德之世”、“至治之世”、“无何有之乡”等等。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完全回到了自然“万物群生,连属其乡”《马蹄》“民如野鹿”《天地》具体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件
- 文化创意产业扶贫-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第2篇-洞察分析
- 微整形手术风险与伦理探讨-洞察分析
- 勤俭节约好少年事迹(6篇)
- 冬季雨雪的应急预案(5篇)
- 《差异量数》课件
- 企业实验室内训师的安全管理职责
- 幼儿教育行业亲子活动分享
- 船舶行业会计工作总结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审计工作述职报告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行时行为
- 2024-2030年中国奶粉行业营销策略及未来5发展趋势报告
- 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4年秋华侨大学
- 2024年度危化品安全管理员聘用合同2篇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库
- 交响音乐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
- 100道递等式计算(能巧算得要巧算)
- 【2019年整理】园林景观设计费取费标准
- 完整word版,ETS5使用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