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_第1页
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_第2页
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_第3页
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_第4页
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8×01250.9×0.90.35×30.4×0.57×065.5÷58.4÷43.6÷3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二、学习新课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0.8――7)5.656――(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5)、学习笔算方法(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3、练习:6.23÷70.54÷614.21÷71.56÷124、学习例3: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列式。(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5)、集体订正(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5、练习:7.56÷86.3÷1472÷15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讨论总结。三、巩固练习;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4.03÷536.4÷270.84÷262、解决问题。(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四、课堂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实践要求: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9――70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2、数学思考:如何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3、问题解决:可以通过比较、思考、交流的方法,经历计算对自己的理财方案作出解释。4、情感态度:感受理财的重要性,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理财,培养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教学重点:学会理财,会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难点: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最近看了一套《贝贝熊系列》丛书,是关于培养孩子理财能力方面的书籍,读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在动物界,贝贝熊通过学习能做到对自己的财富有计划、合理支配,我想我们通过这一单元前面的学习,也能够对我们的财富进行支配,你们同意吗?那好,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也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即掌握《学会理财》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谈话,轻松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奖励他8000元的奖金。再过6年聪聪就要上大学了,爸爸决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留给聪聪上大学用。(存款方式为整存整取)(1)小组合作,做出3个存钱方案。(提示:小组先商议好方案,然后写到学案上)(2)并算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根据小组制定的三种存钱方案,组长做好合理分工,计算利息,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计算利息的时候,只考虑本金)(3)议一议:你认为那种存钱方案?为什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计算利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聪聪家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存钱方案,进而计算每种方案的利息,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三、小组汇报、展示{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重点放在解释哪种方案,即学生能对自己制定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解释}聪聪一家三口,妈妈每月的工资是2160元,爸爸每月的工资是4180元,爸爸的工资中还要缴纳30多元的个人所得税。过6年聪聪要上大学,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零存整取的计划。零存整取:零存整取是银行定期储蓄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储户在进行银行存款时约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只有一次补交机会。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1)计算聪聪家每个月的结余。(2)根据聪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存钱计划,并说明理由。(3)按照你的存钱计划,算一下,到期能取回多少钱?知识链接:零存整取利息计算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额×累计月积数×月利率。其中累计月积数=(存入次数+1)÷2×存入次数。据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计月积数为(12+1)÷2×12=78,以此类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计月积数分别为666和1830。四、分享收获{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感受在给定目标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五、课下作业为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零存整取的存钱计划。{设计意图:作为本节课知识的延续,让学生养成一个合理消费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上有计划的人,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板书设计:收入:2160+4180=6340(元)支出:2500+800+200+160+30=3690(元)结余:6340―3690=2650(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措施: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补充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练习十五第6题。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7/8―2/3)×(7/10+1/5)(2/5+1/3)÷4/5+3/43/10÷[1/2×(2/5+4/5)]7/16÷1/10―7/16÷1/9(1―1/6÷5/12)×7/6(4/25×99+4/25)÷1/8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练习十五第8题。(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4、练习十五第9―11题。(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二、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三、全课总结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对负数的认识。教学难点: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二、基础练习。1、展示一(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__),后退10m记作(__)。(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__),下降50m记作(__)。(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__),向西行50m记作(__)。要求:1、独立做题。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3、展示二(1)读一读,填一填。37,―78,+20,―5,0,+121,98,―1000,―13,34,―34。负数正数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__)。(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一班(__)分二班(__)分三班(__)分三、提高练习。(一)填一填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__),―45m表示(__)。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__),―200元表示(__)。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__),+16°表示(__)。(二)做一做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__);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__);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__)。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板书设计: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释。3、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难点: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学会合理购物呢?二、促销问题(一)观察情境图,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种包装和一袋的价格,计算出其他两种包装的价格写在书上,再了解三个商店的优惠条件。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问题。板书:学会购物师: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看方便面促销问题,认真观察上面的图,说说你们从图上都发现了哪些信息?师:一袋方便面1.5元,5袋一包的多少钱?24袋一箱的多少钱?师:三家商店都买这种方便面,他们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条件。看图,说一说甲、乙、丙三个店的优惠条件各是什么?生:我发现甲店是“买一包送一袋,买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优惠;丙店是购物达到30元就能打八折优惠。(二)提出:不计算,判断买一袋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的问题,学生发表意见后,再讨论“买2袋、3袋呢?”“买几袋才能享受甲店的优惠条件?”师:作为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肯定愿意买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钱。同学们不计算,你能判断出买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适吗?生:在乙店合适,因为买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优惠。师:那买2袋、3袋呢?生:买2袋、3袋也不行。师:买几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呢?生:买5袋或5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三)提出:买5袋方便面在哪个店合适的问题。学生计算后,全班交流。师:你们真聪明。那么,如果要买5袋,算一算,甲店便宜还是乙店便宜?学生算完后,指名回答。(四)先讨论买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再让学生计算买7袋方便面在哪个商店合适,然后交流。师:现在如果想买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生:只买6袋就行了。因为商店会送一袋。师:真聪明,那就是说,要买7袋,只算6袋的钱就可以了。那大家算一算,买7袋方便面,在哪个商店买比较合适?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甲店:1.5×6=9(元)乙店:1.5×7×90%=9.45(元)结论:甲店合适。(五)提出:买几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较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学生探索的过程和结论。师: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买7袋去甲店合适。那么买几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较合适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有学生算到10袋就推出结论,给予表扬。(六)提出:买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优惠条件?得到否定的答案,并算出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买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优惠条件吗?生:不能。因为买10袋方便面才花10元钱,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师:那买多少袋方便面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呢?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计算后汇报:生:30÷1.5=20(袋),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七)提出问题(4)启发学生计算,然后用计算法等说明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合理购物”的意义。师:看来丙店的优惠条件不是很容易享受到的。请同学们课件中第(4)个问题。两位同学都在丙店买方便面,奇怪的是,李明花钱多买的少,而王强花钱少买的多,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并算一算是什么原因。(学生独立计算)师:谁能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生2:因为王强买了20袋,20×1.=30(元),可以打八折优惠,所以只花了24元,20×1.5×80%=24(元)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收获?生:在购物时,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购物合适,才去买,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少花钱多购物。(八)出示“议一议”问题,启发学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师:那么现在请大家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讨论一下,如果买35袋方便面,怎样买比较合适?也可以算一算。给学生思考和计算的时间。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结果是什么?师: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案,哪一种比较合适?结论:在丙店买最合适。师:比较一下上面几种购买方案,我们发现,最合适的要少花5元多钱,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购物多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种“合理购物”。三、有奖销售(一)出示“购物广场”上的销售广告,学生阅读了解广告中的数量信息。师:为了促进销售,商家还会搞另外一种促销方式――有奖销售。现在让我们到购物广场去看一看吧。打开书77页,读一读上面的销售广告。学生阅读“购物广场”上的销售广告。交流一下广告中的信息。(二)出示问题(1),计算奖金额和中奖率。师:根据这则广告,请同学们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活动的奖品总金额是多少元?中奖率是百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1、奖品总金额:500×10+100×20+50×60=10000(元)2、中奖率:(60+20+10)÷1000=9%(三)出示问题(2),学生计算销售额,并分析奖金额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有奖销售”的意义。师:谁知道如果奖券已经全部发出,商家至少卖出了多少元的商品?生:商家每发出一张奖券,说明至少已卖出了100元商品,所以1000张奖券全部发完,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卖出10万元的商品。师:为什么用“至少”这个词?生:因为还有很多顾客买的商品不足100元或超过整百的余额部分不能领取奖券,我们无法计算。师:那么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学生计算后汇报。生:奖金额是10000元,而销售额是100000元,10000÷100000=10%,奖金额最多占销售额的10%。师:至多“10%”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最多占10%,很可能不到10%。师: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商家计划让利给顾客多少钱?生:1万元。四、分析讨论(一)教师谈话,提出问题(3),让学生自主计算。师:很好。我们了解到这个商家有奖销售让利给顾客1万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比较一下,如果这10万元的商品全部按八五折销售,同学们算一算,会让利给顾客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生:100000―100000×85%=15000(元)(二)分别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感想?师:那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择哪种销售方式?为什么?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抽奖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重点难点: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板书:纳税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板书:230×5%=11.5(万元)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能看懂吗?什么意思?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三、练一练练一练1―4题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主题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板书设计:纳税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230×5%=11.5(万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6教材分析1、《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教材67-71页例1、例2及69页“做一做”。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后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求阴影部分面积做了铺垫。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并有了一定程度的计算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推理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我凭借课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方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把圆等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找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掌握知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3、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未知转化已知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难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第一篇:【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4中位线百度文库教学设计23.4中位线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命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解题.3、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的中位线(一)问题导入在23.3中,我们曾解决过如下的问题:如图24.4.1,△ABC中,DE∥BC,则△ADE∽△ABC.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当点D是AB的中点时,点E也是AC的中点.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图24.4.1如果点D、E原来就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与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二)探究过程1、猜想从画出的图形看,可以猜想:DE∥BC,且DE=1BC.2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图24.4.22、证明:如图24.4.2,△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ADAE1.ABAC2∵∠A=∠A,∴△ADE∽△AB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DE=∠ABC,DE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BC21∴DE∥BC且DEBC.2思考: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AE=EC.1BC.21分析:要证DE∥BC,DE=BC,可延长DE到F,使EF=DE,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2求证:DE∥BC,DE=DF=BC,DE∥BC,故只要证明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还可以作如下的辅助线作法.3、概括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强调指出它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三)应用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图24.4.3已知:如图24.4.3所示,在△ABC中,AD=DB,BE=EC,AF=FC.求证:AE、DF互相平分.证明连结DE、EF.因为AD=DB,BE=EC,所以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同理EF∥AB.所以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因此AE、DF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例2如图24.4.4,△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G.求证:GEGD1.CEAD3图24.4.4证明连结ED,∵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DE∥AC,DE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AC2∴△ACG∽△DEG,∴GEGDDE1.GCAGAC2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GEGD1.CEAD3图24.4.5小结:如果在图24.4.4中,取AC的中点F,假设BF与AD交于G′,如图24.4.5所示,那么我们同理有GDGF1GDGD1,,所以有即两图中的点G与G′是重合的.ADBF3ADAD3于是,我们有以下结论: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1.3[同步训练]如图,在△ABC中,AB=AC,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DEF是菱形.三、小结与作业小结:谈一下你有哪些收获?作业:P79练习1,2习题23.41,3,4教学资料应有尽有

第二篇: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4《中位线》教案中位线【知识与技能】1.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命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进一步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前面23.3节中,我们曾解决过如下的问题:如图,△ABC中,DE∥BC,则△ADE∽△ABC.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当点D是AB的中点时,点E也是AC的中点.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点D、E原来就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与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猜想:从画出的图形看,可以猜想:DE∥BC,且DE=1BC.22.证明:如图,△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ADAE1.∵∠A=ABAC2∠A,∴△ADE∽△AB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DE=∠ABC,对应边成比例),∴DE∥BC且DE=DE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C21BC.2思考: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AE=EC.求证:DE∥BC,DE=1BC.2【分析】要证DE∥BC,DE=1BC,可延长DE到F,使EF=DE,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DF=BC,2DE∥BC,故只要证明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还可以作如下的辅助线.【归纳结论】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教学说明】介绍中位线时,强调它与中线的区别.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BE=EC,AF=FC.求证:AE、DF互相平分.【分析】要证AE、DF互相平分,即要证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DE、EF.∵AD=DB,BE=EC,∴DE∥AC,同理可得EF∥BA.∴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AE、DF互相平分.例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点G.求证:GEGD1.CEAD3【分析】有两边中点易想到连接两边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思考:在例2的图中取AC的中点F,假设BF与AD相交于点G′,如图,那么我们同理可得GD1,即两图中的G与G′是重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D31.3归纳: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在ABCD中,有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DE=CF,BE和AF的交点为M,CE和DF的交点为N.求证:MN∥AD,MN=12A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AC=BD.求证:OM=ON.【答案】1.解:连结EF,证四边形ABFE和四边形DCFE均为平行四边形,得FM=AM,FN=DN,∴MN∥AD,MN=1AD.22.解:取BC的中点G,连接EG,FG,1AC,EG∥AC21∴∠ONM=∠GEF,同理GF=BD,2∵BG=CG,BE=AE,∴GE=∠OMN=∠GFE,∵AC=BD,∴GE=GF,∴∠GEF=∠GFE,∴∠ONM=∠OMN,∴OM=ON.【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取BC的中点,构造中位线.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3.三角形重心的性质.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3.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从学过的知识入手猜想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动手画图、操作,证明猜想,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证明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篇:【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2相似图形百度文库教学设计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了解相似形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由于需要的不同,要制定出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3.知道判别两个多边形相似的方法.教学重点:相似图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教学难点:1、如何判别两个多边形相似2、借助相似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挂上大小不一样的中国地图两张及两张大小不同的花朵图片,供同学观察,并看课本第57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页的图,提出问题:这几组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些图片大小虽然不一样,但形状是相同的.两个相似的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有些图形是相似的,而有些不是呢?相似图形有什么主要性质呢?【点题】二、讲解新课由于不同的需要,我们用同一底片冲洗、放大得到的相片有1寸的,也有2寸的,也有更大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相片,其形状是相同的.同学们想一想,在毕业证书贴的相片与学籍卡片上的相片、学习证的相片大小不一定一样,但形状相同,如果不相同会有什么后果呢?大小不相同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其形状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需要的不同,印制成大小不一的图片.对于某一地区,也经常会绘制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山岗等所处的位置都是相同,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张地图(同一地区)的形状不一样,那就会给我们许多错觉,就会产生许多麻烦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这样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形.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哪些相似的图形吗?(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换意见)国旗、国旗上的五角星.画一个图形放在投影机上映射到屏幕上的图形与原图、平面镜上看到你自己的像等.如图所示的是一些相似的图形.想一想: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你看过哈哈镜吗?哈哈镜中的形像与你本人相似吗?还有一些图形,看起来有点相像,但它们不是相似的图形.为什么有一部分图形看起来相像,但不相似呢?这就是数学上说的相似图形还有其特征,就是这节要探索的内容.三、做一做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AA'CBC'B'1.我们先从这两张相似的地图上研究.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如果我们用A、B、C分别表示大地图上的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用A′、B′、C′、分别表示小地图上的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请用刻度尺在大地图上量一量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即线段AB=__cm,上海到福州的直线距离,即线段BC=__cm,在小地图上也量一量A′B′=__cm,B′C′=__cm.思考:线段AB、A′B′、BC、B′C′之间什么关系呢?结论:线段AB、A′B′、BC、B′C′是成比例线段,即=.实际上,上面两张相似的地图中的对应线段都是成比例的.这样的结论对一般的相似多边形是否成立呢?2.动动手,下图中两个四边形是相似形,仔细算一算它们的边长,量一量它们的对应角,看看它们的对应边之间是否有以上的关系呢?对应角之间呢?ADA'D'BCB'C'3.再看看下图中的两个相似的五边形,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结果呢?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AEA'BDB'C'CE'D'结论:经过观察、计算、度量、比较,我们得出对应边,对应角,【两个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实际上这两个特征,也是我们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即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边都成比例,对应角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标准有:(边数相同),对应边要(成比例),对应角要(都相等).四、练一练:例如图所示的相似四边形中,求未知边x的长度和角度α的大小.1877°x82°12α117°77°18分析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就可以得到所需结果,但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时,必须分清对应边和对应角.解:∵两个四边形相似,∴18x,1218∴x=27.∴α=360°-(77°+82°+117°)=84°.五、想一想:1.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相似形吗?两个等腰三角形呢?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2.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吗?所有矩形呢?正方形呢?【提示:实际上,两个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也是我们判定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即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教学资料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设计六、谈一谈:谈出你的感悟与困惑.七、比一比1.矩形ABCD与矩形A′B′C′D′中,AB=1.5cm,BC=4.5cm,A′B′=0.8cm,B′C′=2.4cm,这两个矩形相似吗?为什么?2.矩形ABCD与矩形A′B′C′D′中,已知AB=16cm,AD=10cm,A′D′=6cm,矩形A′B′C′D′的面积为57cm,这两个矩形相似吗?为什么?3.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是相似的,且C′D′⊥B′C′,根据图中的条件,求出未知的边x,y及角.八、小结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形,相似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九、自我反思备用资料:1.在比例尺为1:400000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5厘米,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2教学资料应有尽有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相交线和平行线教案华东师大版相交线和平行线课标要求①了解对顶角,知道对项角相等。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干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④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⑤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⑥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典型例题1.判定与性质例1判断题: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答案:(1)错,应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错,应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错,应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错,应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例2已知:如图,AB∥CD,求证:∠B+∠D=∠BED。分析:可以考虑把∠BED变成两个角的和。如AB图5,过E点引一条直线EF∥AB,则有∠B=∠1,再设法证明∠D=∠2,需证EF∥CD,这可通过已知AB∥CD和EF∥AB得F到。E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两直线平CD行,内错角相等)。∵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BED=∠1+∠2,∴∠BED=∠B+∠D(等量代换)。变式1已知:如图6,AB∥CD,求证:∠BED=360°-(∠B+∠D)。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及结论。我们通常所说的∠BED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认为此题的结论与例1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模仿例1作辅助线,不难解决此题。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D+∠2=180°+180°(等式的性质)。又∵∠BED=∠1+∠2,1∴∠B+∠D+∠BED=360°(等量代换)。∴∠BED==360°-(∠B+∠D)(等式的性质)。变式2已知:如图7,AB∥CD,求证:∠BED=∠D-∠B。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不同,从而结论也不同。模仿例1与变式1作辅助线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题。证明:过点E作EF∥AB,则∠FE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FED=∠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D=∠FED-∠FEB,∴∠BED=∠D-∠B(等量代换)。变式3已知:如图8,AB∥CD,求证:∠BED=∠B-∠D。分析:此题与变式2类似,只是∠B、∠D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证明:过点E作EF∥AB,则∠1+∠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FE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2+∠D=180°。∴∠1+∠2+∠D-(∠1+∠B)=180°-180°(等式的性质)。∴∠2=∠B-∠D(等式的性质)。即∠BED=∠B-∠D。例3已知:如图9,AB∥CD,∠ABF=∠DCE。求证:∠BFE=∠FEC。证法一:过F点作FG∥AB,则∠ABF=∠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过E点作EH∥CD,则∠DCE=∠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FG∥AB(已作),AB∥CD(已知),∴FG∥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又∵EH∥CD(已知),∴FG∥EH(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3+∠4(等式的性质)即∠BFE=∠FEC。证法二:如图10,延长BF、DC相交于G点。∵AB∥CD(已知),∴∠1=∠A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ABF=∠DCE(已知),∴∠1=∠DCE(等量代换)。∴BG∥E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果延长CE、AB相交于H点(如图11),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过程略)。证法三:(如图12)连结BC。∵AB∥CD(已知),∴∠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又∵∠ABF=∠DCE(已知),∴∠ABC-∠ABF=∠BCD-∠DCE(等式的性即∠FBC=∠BCE。∴BF∥EC(内错角相等,两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