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成高中教学共案年级:高一学科:语文编号: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型新课主备人谭兴授课人授课时间核心素养.扎实掌握辛弃疾及其词作知识,提高在朗读中品味意境,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本理解的能力。.学会总结诗词引用典故以及用典表义的技巧及比照、借古讽今的艺术方法。.激情投入,深入感知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心情,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学会总结诗词引用典故以及用典表义的技巧及比照、借古讽今的艺术方法。.深入感知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心情,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学会总结诗词引用典故以及用典表义的技巧及比照的艺术方法。iWj考考向.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本文是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题考查的重点篇目之一,需要考生熟读背诵。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手写)一、导入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明确:辛弃疾。二、解题永遇乐:为词牌名。京口北固亭:为登临地点。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当时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怀古: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比照,以古讽今。(过渡语: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文本,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朗读时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我们先齐声朗读一遍,注意语速和情感。)三、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感受英雄的悲情。1、学生齐声读一遍。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i误读为f")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3、教师范读一遍。4、听名家诵读,学生模仿朗读。5.教师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凉、悲壮、悲愤。由此不难得出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雄。(过渡语:怀古词离不开用典,让我们走辛词,感受典故中蕴含的意图)四、细读文本,探讨为什么说辛弃疾是个悲情英雄,感受用典抒情的艺术特色。(-)初识典故所谓用典,就是因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作用: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用典优点: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二)合作探究1、有几个典故?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5、老师再做总结。(6分钟)(插入背景链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明确:(板书)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古人古事意图孙权建都京口,雄踞一方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起兵北伐,骑士如虎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劝为政者勿草率拓跋奏率兵追击,建立行宫谏为政者勿忘本廉颇年纪虽老,尚且能战望为政者用人才刘裕起兵北伐,骑士如虎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劝为政者勿草率拓跋奏率兵追击,建立行宫谏为政者勿忘本廉颇年纪虽老,尚且能战望为政者用人才(1)用孙权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作用: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备注1:孙权其人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国。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2)用刘裕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熠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作用: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备注2:刘裕其人: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借赞扬刘裕,挖苦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Q:孙权和刘裕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小结上片: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挖苦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抗金救国的热情。(3)用刘义隆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裕之子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的大话,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建立汉将霍去病一样的功绩,结果大败而归。备注3:刘义隆其人: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倔胄之冒进。(4)用佛狸祠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备注4:拓跋奏其人:佛狸是拓跋奏的小名,曾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Q: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民众将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作用: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5)用廉颇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备注5:廉颇其人: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观察,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终未被用,国无可救。辛弃疾,在这首词末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书虽高,尚有余勇,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方法呢?作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Q:通过这首词辛弃疾表达了什么?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二)深研典故(过渡语:此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日:“微觉用事多耳”,但明代杨慎在《词品》:“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更多的人甚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第一组:孙权和刘裕两典切题中之“京口”孙权建都京口,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刘裕出生在京口,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两个例子类举,并不显得重复。第二组:刘义隆和拓跋煮切国家时势两个典故之间是因果关系。刘义隆的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被拓跋煮追至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同时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又和其父亲刘裕的胜利北伐形成了对比。第三组:廉颇的典故孙权和刘裕两典让我们感到英雄无觅的悲凉,刘义隆和拓跋奏两典让我们感到时局危急的悲愤,作者虽然年纪老大,可仍然有一颗力图恢复,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但是一个“凭”(解释为“靠”)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间的人都没有。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典可谓环环相扣,绝望堆砌可言,这种手法使整首词呈现出含蓄沉潜的艺术魅力。五、主旨归纳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

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倔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PS:(以下局部各位老帅可以酌情拓展,PPT上没有呈现)六、拓展文本,辛弃疾是如何成为悲情英雄的。(过渡语: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豪侠为何会落得悲情英雄的结局呢?让我们知人论世,去揭开这个谜底。)备注一:“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是南宋建立后从金地归正的义士,朝廷对他这类人才其实深抱戒心,是以辛弃疾归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沉沦下僚。后来他的行政才能逐渐为当权者所知,尤其是在缉捕“寇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他最终成为朝廷方面的大员。以他的出身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何况他的治政风格令某些讲究宽忍的儒者深为不满,他的仕途生涯屡遭曲折也就并不奇怪了。在宋朝那种重京官而轻外官的整体气氛下,辛弃疾无缘进入权力的中枢系统,终究只是朝廷镇抚百姓的一颗棋子、一个工具罢了。备注二:朝廷的软弱南宋,这是一个偏居江南、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甚至屈膝求和的朝代,而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多是权臣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准备缺乏,将帅乏人,最终招致溃败,更加畏金如虎。权臣、外戚韩倔胄主持北伐,失败,金人索要他的头颅,宋人居然真的把他暗杀,献头颅于金国。如此龌龊下作之事也能做得出来,可见南宋之软弱腐朽。备注三:主和派屡占上风26岁的辛弃疾上书孝宗《美芹十论》,客观分析形势,提出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书《九议》,再述抗金方略,以此唤醒南宋君臣的抗金热情。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两书石沉大海。“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备注四:自身的性格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