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影文化课件浪潮_第1页
清华大学电影文化课件浪潮_第2页
清华大学电影文化课件浪潮_第3页
清华大学电影文化课件浪潮_第4页
清华大学电影文化课件浪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浪潮DieWelle(2008)新德国电影

法斯宾德:《玛莉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

文德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疾走罗拉》(1998)、《再见列宁》(2003)、《帝国陷落》(2004)《窃听风暴》(2006)、《浪潮》(2008)。简介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Gansel

编剧: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Gansel陶德·史崔塞

ToddStrasser片长:101min/Germany:110min国家/地区:德国

这部影片,成为当年德国国内电影票房冠军,以五千万欧元的预算成本,国内上映六周取得1.2亿欧元的成绩。简介

五天的实验,完成法西斯主义改造甘赛尔导演以探讨政治体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长,2004年他就推出过《希特勒的男孩》。

故事原型

1967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PaloAltoCubberley高中历史课讲述第三帝国。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下课之后,RonJones决定,进行一项实验,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魅力。

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成了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事后,许多人感到震惊,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浪潮”席卷。他们中许多人原本热衷民主政治,参加过学运,甚至参加过黑人运动。“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去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里找得到民主吗?”——RonJones某次采访时的回答。故事策略

无政府主义建构共同想象仪式化符号权威(现实、历史、偶像)核心成员集体认同排他性强制性无意识力量唯我独尊专制化暴力倾向结局

问:影片以暴力的悲剧结尾,与真实历史事件和小说都不一样,为何在结局做出这样的改动呢?丹尼斯·甘塞尔:我认为《浪潮》是一部年轻人会觉得很酷的电影,特别是在拍摄期间我还看到有的年轻人用波浪的手势来打招呼。作为一名德国电影人,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去澄清一个观点,表明如果你当法西斯主义为儿戏来玩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将结局改动以便更加清楚地警醒观众。启示

独立意志批判性思维民主制度(不仅仅是一人一票,而是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自由和民主的威胁:来自外部权力,也来自内在需求电影艺术特征

主题预设线性叙述结构情节剧风格常规影像修辞推荐阅读

《逃避自由》(1941年,艾瑞克·弗洛姆ErichFromm著,美籍德国犹太人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极权主义的起源》,(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三联书店2008年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国,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原发表于1895年,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随想录》(巴金著,《逃避自由》: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自文艺复兴以降,资产阶级文明通过新教、道德、政治、市场竞争等各方面手段将人置于彼此孤立的境地,逐步培养人们的权威主义依附性格,并以此确立服从外在权威的性格对社会无意识的长久统治;而当代的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体制下人类意识和人类关系异化的顶点。最好的解决自我孤独的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极权主义的起源》全书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乌合之众》: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大多数支配着人们头脑的大人物,如今已经不再设立圣坛,但是他们还有雕像,或者他们的赞美者手里有他们的画像,以他们为对象的崇拜行为,和他们的前辈所得到的相比毫不逊色。只要深入探究一下群众心理学的这个基本问题,即可破解历史的奥秘。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包括《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历时八年。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我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巴金对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为的反思则挖掘到一个更深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