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_第1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_第2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_第3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_第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法西斯的本质和其对内、对外政策;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各自的特点。

(2)

了解德国纳粹党的特点和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过程。重点掌握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建立,因为它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3)

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侵略扩张的步骤和英法的绥靖政策的表现,识记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与会者和《慕尼黑协定》的内容及影响。

(4)

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德国的战术特点和初期的战争形势;重点记忆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2

能力与方法

(1)

从慕尼黑会议的有关史实推导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是英法试图以牺牲其他小国利益为交换代价,满足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要求以达到维持和平的目的。

(2)

在学习二战爆发前的历史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不断扩大和法西斯的残暴行经必将激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为道德和正义而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2)

法西斯专政在本质上带有浓厚的恐怖主义色彩,德意日发动的二战是全世界人民的灾难。二战后,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抬头,这必将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教师可以拒此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本课主要讲述二战爆发前后的世界形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法西斯国家本质是什么;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过程中,英、法采取了什么对策;它们政策为什么会失败。本节正是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展开的。

子目内容

法西斯本目第一段介绍了法西斯在本质上是经济危机的产物。教师可以联系小字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法西斯党的由来以及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专政走上历史舞台的经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是重点记忆内容。为了摆脱危机,德日两国均步意大利的后尘,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究其原因,教师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分析来加深学生的对历史因果关系的认识:从历史角度来看,首先,与英美相比,两国都缺少传承性的民主传统,相反封建专制气氛和思想较浓。其次,德日两国均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再次,民族主义在两国深入人心,德国纳粹宣扬的“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思想和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深受欢迎。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则利用这一点推行法西斯主义,把法西斯主义隐藏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从现实原因看,德日均无法从自身找到应付危机的出路。日本是岛国,对海外市场和原料有极大的依赖性,危机来临,容易导致采取转嫁危机的策略,进而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是战败国,沉重的赔款和殖民地的丧失,使其经济极度依赖外国资本,危机来临,德国也无力从自身找到出路,从而走上法西斯道路。但由于具体国情不同,两国法西斯专政确立过程存在差异。德国是纳粹党通过欺骗性的宣传,骗取群众的支持,并得到军队、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势力大增,通过大选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合法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第二段的重点是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以及法西斯轴心国的成立。经济危机的恶化、德国左翼政党之间的争斗、反犹情绪和民族主义的增长等诸多因素最终给德国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提供了上台执政的机会。结合第11课中《凡尔赛和约》苛刻条款分析希特勒上台的背景以及其采取的内外政策。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共同要求是轴心国形成的前提。1936年10月,德意在柏林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11月,德日在柏林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议定书》。1937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个侵略性军事集团的联合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慕尼黑协定》本目教学重点是说明二战前德国的扩张和慕尼黑阴谋。英法的绥靖政策是纵容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野心,也为希特勒的每一步侵略行动提供了胜利保障。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首先,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作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再次,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第四、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慕尼黑阴谋是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发挥到极至的表现。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地图说明德国企图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分析慕尼黑阴谋的严重后果: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闪电战

本目内容重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采取闪电战术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以及在莫斯科保战役中受挫的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清各种因素对“二战”爆发所起的不同作用。究其原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造就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但隐含了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同样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同时并存的还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②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⑤“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讲述战争初期战况,教师可以结合地图用列表的方式说明被德国消灭的一系列欧洲国家名称和时间,以加深记忆。

教学资料

1历史史实简介

纳粹党

(极其重要组织)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简称。“纳粹”系“民族的”和“社会主义”两个词缩写的音译(或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加入后,于1920年进行改组,改为现名。以红地白圆心中镶黑的旗帜为标志。1921年,希特勒任党魁。它宣传大日耳曼主义和反犹太人运动。鼓吹战争政策和公开侵略,积极从事反苏反共活动。为骗取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它同时宣扬取消非劳动所得的收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取消地租和禁止土地投机,对卖国贼、高利贷者、投机分子判处死刑(实则根本未予以实行)。纳粹党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捐助和欺骗性的煽动下不断发展。1933年夺取政权后,解散其他政党,结束魏玛共和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以冲锋队、盖世太保、党卫队等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勾结各国法西斯势力和反动组织肆行侵略,最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罪行累累。1945年,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其为非法组织。但1958年西德政府公开宣布取消禁止纳粹党的法律。所属冲锋队,建于1921年,为半军事性的组织从事破坏工人运动,制造白色恐怖等活动。1933年又将钢盔团并入,头目为戈林。1934年起为党卫军所代替。盖世太保系国家秘密警察,1933年成立。其头目初为戈林,1933年与党卫军合并,成为国家保安警察部队的一部分后,由希姆莱领导。它是对本国和被占领国家进行残暴统治的血腥工具。党卫军系特务组织和军事组织,1925年成立。初为希特勒的卫队和对付政敌的工具,希特勒上台后转为特务机构。原属冲锋队,1934年参与清洗冲锋队后即代替了它的地位,统辖“骷髅”部队和“志愿”部队(前者由于看管集中营,后者用于作战)。除直接参加侵略战争外,并以残酷手段迫害和屠杀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占领区居民、战俘和犹太人。盖世太保与党卫军与1946年被纽伦国际军事法庭宣布为犯罪组织。

啤酒馆暴动

德国纳粹党企图夺取政权的法西斯政变。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纳粹冲锋队员,围困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里机会的巴伐利亚邦政府领导人(政府总理卡尔、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将军、邦警察局长赛赛尔上校),宣布“全国政府已被推翻”,将组成新政府,由希特勒负责政策指导工作,鲁登道夫担任国防军领导工作。次日,又与鲁登道夫一起率三千冲锋队员举行示威游行。当时希特勒在全国尚无影响,纠集不到足够的支持者,政变被镇压。希特勒被捕判刑五年,但仅一年即被释放,在狱中炮制了《我的奋斗》一书。这次政变使他成了全国著名人物,纳粹党宣传这次政变是他们运动中的“伟大奇迹”之一。希特勒当政以后,每逢11月8日必到当年的啤酒店和他的“老战友”叙旧。

国会纵火案

德国纳粹党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案件。希特勒上台后,立即残酷镇压德国革命力量。1933年2月27日晚,经纳粹二号头目戈林策划,由一群冲锋队员从戈林官邸通往国会大厦的秘密地道潜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诬称共产党人所为。起火后两个小时即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大逮捕,当晚被捕者达万人。次日,纳粹政府通过法令,中指实行宪法中有关人身不可侵犯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的条文。三四个月中被捕者达六、七万人。当时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德共中央主席台尔曼先后被捕。3月24日,纳粹党操纵国会通过法律,授予希特勒采取紧急措施的权利,并宣布共产党为非法。全面实行法西斯统治。9月20日,在莱比锡组织挑衅性审判,季米特洛夫以无畏的气魄、巧妙的辩才在法庭上揭露了法西斯的阴谋和罪行。迫于世界舆论,法庭不得不宣布季米特洛夫无罪。

“绥靖政策”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从而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避免可能爆发的又一次大战。“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绥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有着复杂的历史源渊和时代背景。“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慕尼黑协定》

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日—30日凌晨,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订。协定是以墨索里尼的“建议”为基础,在英法首脑“欢迎”下指定的。而“意大利建议”则是由戈林等人拟出,经希特勒同意后电告罗马,墨索里尼上火车时才收到的,实际上是德国的方案。主要内容是:捷克将苏台德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交通工具等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捷克新国界由英法等“保证”不受侵犯,等等。它是英法“祸水东引”绥靖政策的顶点,不惜牺牲和出卖了捷克的利益。捷克在的军事威胁和英法压力下被迫接受“协定”,随即遭到肢解,处于经济萧条,防务荡然,苟延残喘状态。希特勒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加强,侵略气焰更为嚣张。与法国结盟的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对英法出卖盟友深感愤怒和恐惧,纷纷与德国勾搭。苏联对英法也更加疑虑重重,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外政策。丘吉尔在议会对“协定”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认为:英国遭到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英法“正处在一等大祸之中”。德国于1939年3月侵占捷克全境,并在9月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首先自食其果。后来世界舆论把为了自私的木的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通称为“慕尼黑”行径。

德波战争

德国法西斯对波兰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9年4月,的军已经制定侵波的“白色方案”。计划用优势兵力,突袭手段,占领西部和南部工业区,随后挺进腹地,力求半月内结束战争。经精心策划,9月1日发动闪电战攻势。共集中53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6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南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北集团军群由包克上将指挥,各配一个航空队,南北两路突进。波兰有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等共约100万人,870辆轻型坦克,4300门大炮和407架飞机,远比德军逊色。且投入战斗的仅三分之二。德军先用机群轰炸重要机场、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电站等设施。6000门大炮向边境猛轰。停泊但泽港外伪装访问的德国战舰也向波军基地开炮。潜伏的第五纵队破门而出,大肆骚乱。步兵以坦克为先导跟进。波军仓皇应战,指挥笨拙,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波军主力不到两天即被击溃。的军向腹地推进。波兰盟国英法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向德宣战,但宣而不战,“静坐”观望。波政府于16日逃出华沙,流亡伦敦,17日,的军南北两路会师华沙城外。华沙军民拒绝投降,并肩作战,顽强抵抗至28日,首都才告陷落。9月1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莫洛托夫广播称:苏联政府友谊物出兵保护波兰境内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波兰军民抗击德国侵略是正义的、英勇的。击毙的军10600人,击伤30300人,的军失踪3400人。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俘42万人。波兰地主阶级政府追随英法,反苏反共,在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谈判中排斥苏联,顽固异常,终至覆亡。的军侵占波兰后执行极端种族主义政策,波兰居民被杀害达600万人之多,蒙受空前的民族灾难。

奇怪战争

或称静坐战争。的军侵波时,英法宣而不战。一般认为,西线英法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如断然进攻,的军将陷入两线作战困境。但法军只在9月9日在萨尔实施有限目的的进攻,12日即行停止,此后则“静坐”观瞻,实为绥靖政策的继续。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根据较翔实的额材料,认为英法除政治目的外,还有军事上的原因。第一,法国动员制度迟缓,过分迷信大炮,而战争所需重炮十六天才运到前线,此时波军已经崩溃。第二,法国领导层军事思想落后,没有根据现代化要素组成一支现代化的部队,特别是陆军缺乏空军职员。第三,波兰崩溃后,英法幻想进攻德军侧翼,而德国先发制人占领丹麦、挪威。因之。“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的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优势的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不能及早实施有效的压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实施进攻西欧的“黄色计划”。建立了由136个师(内有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组成的集团,装备坦克2580辆,飞机3824架,火炮7378门。10月凌晨4时30分,侵入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发动飞机轰炸机场,夺取制空权,同时在荷比军后方空降作战部队。地面部队由空军掩护大举进攻。C集团军群19个师,由李勃指挥,对马其诺防线发动钳制性进攻,虚张声势,吸引法军主力。法军果将重兵配置此线,而未在纵深设防。B集团军群29个师,由包克指挥,任务是越过何比,作为右翼插入法国。A集团军群45个师由龙德施泰特指挥,担任主攻,由地形复杂德阿登山脉推进,突破色当,饶过马其诺防线,进逼马斯河,于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14日,荷兰投降。28日,比军投降。约40万英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三角地带,异常狼狈。乃决定由部分法军掩护,撤往英国本土。从5月27日至6月4日,冒德机轰炸和炮火轰击,经九昼夜苦战,338000英法军和其他盟军渡海退入英国。另有4万多法军未及撤退被俘,243艘大小船只被击沉,英军10个师的重型武器装备及车辆均丢弃。但这次撤退对保持英军实力以利整军再战,有一定意义。撤退之所以成功,除英国动员运输力量全力以赴外,还由于5月24日希特勒命令坦克部队停止前进,使英法军获得三天时间修筑工事掩护退却。敦刻尔克撤退后,整个法国北部已敞开。德军发动总攻。法国总司令魏刚集结近百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建立“魏刚防线”企图据险防守,但不到三天即被突破。6月14日巴黎陷落,22日法国投降。

不列颠之战

或称英国保卫战。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英国绥靖政策的破产,使丘吉尔于1940年取代了张伯伦任英国首相。法国投降后,英处境困难。希特勒多方对丘吉尔诱降,遭到拒绝。仍于7月16日提出侵英的“海狮计划”。因德海军不及英国,准备依靠空中优势,用2400架飞机进行“空中闪电战”,主力为第二航空队(司令官施佩尔勒元帅)和第五航空队(司令官施通普夫上将)。英国约有飞机1200架,高射炮近2000门,拦阻气球1500个,沿东海岸线设有雷达站。8月9日开始,德空军疯狂进攻,一昼夜出动飞机1200架次,重点轰炸机场夺取制空权,空战十分激烈。9月7日起,重点轰炸伦敦,以动摇民心。11月起,轰炸英国主要工业城市,破坏工业生产。法西斯德国3个月出动飞机4600多架次,投掷炸弹6万吨。英国居民死伤86000多人,建筑物被毁100多万栋。但德国始终未能达到摧毁英国或逼英求和的目的。英皇家空军且于8月底至9月初,对柏林进行三次夜袭,对德国人心理影响很大。空战中,德机损失约1733架,英机`损失915架,约为二比一;飞行员损失约为六比一。这是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重大失败。英国获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英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保卫国家。第二,因果空军在本土作战,熟悉环境,以逸待劳,便于补充。第三,英国飞机被击落时飞行员跳伞可获救。第四,英国已经发明雷达探测,便于控制敌机行踪。在轰炸英国本土时,德国还出动大批潜水艇在大西洋截击英运输船只。英国损失670多艘商船,造成原料粮食供应困难,乃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求援。以租给美国8个军事基地为代价,换取50艘驱逐舰。1940年12月,美国同意为英货轮护航。次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给英国以武器、军需品和粮食支援。后希特勒计划东进攻苏联,对英战争规模逐渐减少,1941年5月,进行一次大规模集中轰炸后,海狮计划遂被搁置。苏德战争开始后,英国战场转趋沉寂。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加紧侵略欧洲时,鉴于苏联的强大,不敢冒东西两线作战之险,寻求和苏联妥协,提议签订苏德友好条约。同时英法和苏联在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都有联合起来制止纳粹侵略的愿望,于是自1939年4月开始,英、法、苏进行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但由于各方互不信任,苏联便在与英法谈判的同时,同意希特勒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访苏,苏德双方开始谈判。8月,希特勒表示了立即达成协议的兴趣,斯大林领会到战争即将开始,由于苏联和德国不接壤,不会立即处于危险中。为了自身的安全,苏联同意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杜绝了英法与德国结成反苏阵线的可能,并且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但同时也使德国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放手袭击波兰。

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希特勒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并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为:(一)缔约双方互不以暴力进行侵略和攻击,也不勾引他国以对付缔约国另一方。(二)缔约国之一如与他国交战,另一缔约国决不支持第三国。(三)缔约国双方政府,互相联络咨询,以便对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互相通知。(四)缔约国双方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五)缔约国之间倘发生争议,不论性质如何,双方应绝对只用和平方法解决,或友谊地交换意见,或于必要时组织调解委员会。条约有效期为十年。西方史学界一般认为当时还签订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主要内容是:(一)在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所属的领土上发生林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界。(二)在一旦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或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散河一线为界。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发展中放能予以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德国对苏联保持中立,让希特勒无所顾及地进攻波兰所付出的代价。1940年2月11日,补充签订苏德商务协定。该条约的签订,有助于苏联赢得时间巩固国防。连丘吉尔也认为苏联“在当时却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标志着若干年来英法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彻底失败”。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中世纪一个参加圣战的日耳曼皇帝的名字。1940年8月1日,德军参谋长根据希特勒命令,开始制定以“巴巴罗萨”为名的大规模进攻苏联的计划,决定集中190个师5050万人,坦克3700辆,炮47200门,飞机4980架,用闪电战在六个星期内到两个月击溃苏联。1941年6月22日晨4时,德军不宣而战,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三路并进。北路15个师又3个旅,飞机千余架,由李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攻列宁格勒。南路63个师,飞机千余架,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攻基辅方向。中路51个师,飞机1600多架,由包克元帅指挥,从华沙经明斯克攻莫斯科。当时,苏联战备工作尚未完成,斯大林力求避免苏德战争,对德寇的进攻严重估计不足战争开始前三小时苏军方奉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第一天即有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被击毁。苏军虽英勇抗击,但无法阻挡闪电攻势。头三周德军北路推进450—600公里南路推进300—350公里,中路推进450—600公里。占领拉托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联军部分地区。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一半,200个燃料、武器、弹药库落入敌手。德寇亦损失10万人,千余架飞机和半数坦克。苏军紧急动员,6月23日,成立铁木辛哥主持的统帅部大本营;30日,成立以斯大林为首德国防委员会;7月10日,成立3个战略方向统帅部,西北方向统帅部由伏罗希洛夫主持,日丹诺夫魏统帅部军事委员;西北向统帅部先由铁木辛哥后由朱可夫主持,布尔加宁任军事委员;西南方向统帅部先由布琼尼后铁木辛哥主持,赫鲁晓夫为军事委员。苏联党政军民举国上下一致行动,国民经济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军民英勇奋战,尤以布特斯特要塞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最为出色,从而逐渐阻滞勒德军攻势,粉碎了它德闪电战计划。9月底,德军转入进攻莫斯科的以“台风”为代号的战役。苏军的撤退和大批士兵被俘表示了“巴巴罗萨”计划获得了初期胜利,但圣诞节时,苏军在莫斯科的成功反击宣告其执行受阻。德国由此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占领莫斯科,消灭红军主力,在入冬前打垮苏联。德中央集团军群180万人,坦克1700辆,飞机约1300架,炮1400余门,由包克指挥。1941年9月30日,以“台风”为代号,从南翼攻莫斯科。苏军125万人,坦克990辆,飞机677架,炮7600门,进行防御。10月7日,苏军4个集团军被包围于维亚兹马,损失惨重。但迅速在莫日艾克组织防线。10月10日,斯大林命令预备队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合并,任命朱可夫大将为司令员。德军继续强攻,从西、北、南三面围攻莫斯科。15日,苏政府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仍留莫斯科坐镇指挥,国防委员会决定依靠前线工事系统,组织积极防御,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德军以歼灭性的打击。全市人民紧急动员,三天内组织民兵12万人,修筑坦克障碍320多公里。苏军民浴血奋战,敌人攻势渐趋减弱。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检阅红军并发表演说。德军经半月休整,又于11月15日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在飞机支援下,进行一系列反击,使敌人未能突入莫斯科。经二十天激战,德军损失154000人。12月初,莫斯科进入严冬,德军毫无冬季作战准备,遇到极大困难。希特勒又未能集中更多兵力攻莫斯科,而把部队向南北两翼补充。双方兵力对比发生变化。12月6日,苏军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鹤西南方面军对德寇发动反攻。到1942年1月中,共歼莫斯科近郊德军50万,缴获和击毁敌军坦克1500辆,把敌人击退150-300公里。德军遭到自发动战争以来一次最惨重德失败,闪电战彻底破产。此役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和全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但苏军尚未能消灭德军主力,夺取战略主动权。4月中下旬苏军全线转入防御。

贝尼托·墨索里尼

(1883—1945)意大利独裁者、法西斯党党魁、法西斯主义首创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之一。出身小手工业者家庭。曾充当小学教师,因酗酒成性被辞退。当过流浪汉、搬运工,要过饭。崇拜德国反动思想家尼采。1903年加入社会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鼓吹战争被开除出党。1915年入伍充当列兵、下士,两年后受伤复员。任《意大利人民报》编辑,鼓吹法西斯主义。1919年,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组织法西斯党(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束棒”——古代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权利标志棒,故也译棒喝党。党员身着黑衫,故又名“黑衫党”),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一贯从事暗杀、破坏等恐怖活动。1922年,趁意大利政治危机,发动“进军罗马”政变。国王授权其组阁。上台后自称“总裁”,身兼七部长职,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镇压民主运动和其他政党,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宣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趋向于帝国”,“民族的扩张是一种生命力的现象”。先后侵占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占领阿尔巴尼亚。1937年,加入德国、日本“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追随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侵略军在北非战场和希腊战场遭到英美联军痛歼。“向东方远征”军也遭苏军毁灭性打击。1943年6月,英美联军登陆西西里;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运动高涨;法西斯内部争吵不休。7月,墨索里尼在法西斯会议上被反对派击败。国王下令将他撤职后拘禁于中部一高山古堡中,被希特勒伞兵救出,充当意大利北部德占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头目。1945年,终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枪决。尸体在米兰中心广场倒挂示众,遭万人唾骂。

阿道夫·希特勒

(1889—1945)德国法西斯头子、纳粹头号战犯。生于奥地利。中学时荒废学业,刚愎好辩。欲作画家未成。十六岁即倾心于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不屑做工,辍学后过流浪生活。1914年起在德军总充当传令兵、陆军下士。大战中两度得铁十字勋章。战后充当陆军政治暗探。1919年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