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_第1页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_第2页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_第3页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_第4页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茅盾小说《子夜》一开始的场景是:大上海温软的和风在苏州河上轻轻吹拂,资本家吴荪甫从匪患频繁的农村接来了老父亲。不料这个土地生看不惯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和他那对金童玉女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在强烈的刺激之下竟然一命呜呼了。这一故事情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当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巨大差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茅盾1,北伐的背景毁于战争的城镇难民食观音土充饥一,国民革命的兴起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二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国民革命的对象与目标目标:打倒列强,打倒军阀3,国民革命兴起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迅速积聚革命力量。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并创立了黄埔军校。一1925年兴起的五卅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20多万人在广州东校场集会声援上海工人罢工一一一上海市市民为五卅惨案举行反帝大会1925年5月30日,上海人民抗议日商杀害罢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竟在南京路向示威群众开枪,酿成五卅惨案,激起了五卅运动。驻广州沙面的英,法军队为镇压响应五卅运动的省港大罢工,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沙基惨案。消息传来,反帝风暴迅速席卷全国许多大城市。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兵锋直指武汉,南昌,上海等地。五卅惨案广东省港大罢工的领导者邓中夏、苏兆征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发动了推翻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归纳:1,国共合作形成了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2,工农运动和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1925年7月9日,中国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日,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民众5万余人参加大会。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恺,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吴稚晖授旗,蒋介石受印,旗,宣誓后致答词,并举行阅兵式。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同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葬在南京中山陵。一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武汉广州北伐战争4,工农运动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一北伐军攻占武汉以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军阀统治,配合北伐进军,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而失败。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周恩来为首的军委,制定出起义计划,组织并训练了3000人的工人纠察队,作为起义的骨干力量。铁路工人预先举行罢工,切断了敌人对上海军阀部队的援助。陈独秀周恩来武装起义的司令部——上海总工会1927年3月20日夜,北伐军占领龙华,进逼上海,起义条件成熟。3月21日,中共江浙区委发出起义指令。从中午12点起,全市实行总同盟罢工、罢市、罢课。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80万人。起义队伍在预定地点集合后,从下午一点起,在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闸北等7个区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全上海枪炮声四起,喊杀声震天。经过激烈巷战,到21日晚,除闸北外其余6个地区相继解放。闸北是敌人防御力量最强的地区,在20个军事据点上,守敌用机关枪、大炮、铁甲车进行顽强抵抗。起义工人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到22日下午6点,终于消灭了敌人。一参加上海市总工会升旗典礼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工人纠察队占领了除租界外的上海地区。蒋介石害怕工农运动的巨大威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密谋反共,背叛革命。蒋介石蒋介石到达南昌后,背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开始镇压工农,帝国主义军舰在游弋,炮击南京,陈兵示威。蒋介石连忙赶到上海,一面派员到外国领事馆“道歉”,表示要“火速解决南京事件”,“解除上海工人武装”,一方面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动手动脑从1924年到1927年4月,我国东部大城市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根据课文列出大事年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5年五卅运动(上海)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发动北伐战争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4月四一二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二,南京国民政府1,四一二事变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利用将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等雇佣流氓,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队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周风歧随即借口“工人内讧”,将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纠察队员死伤200余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十余万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会后举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走到宝山路时,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开枪屠东,死百人,伤者更多。接着蒋介石又封闭了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大量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3天之内,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4月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相继发生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的事件。1927年4月28日,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1927年4月6上午,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出批军警,包围袭击苏联大使馆及原俄国兵营,逮捕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奉系反动军阀杀害李大钊时使用的外国绞架李大钊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为什么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是背叛革命。1、他背弃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他屠杀共产党人,破坏了国共合作,瓦解了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3、他取缔了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之一工农运动。4、他积极与列强妥协,背弃了国民革命打倒列强的目标。2、东北易帜南京政府成立后,再度北伐,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撤退关外,专列行抵沈阳近郊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为了防止关东军趁乱占领东北,东北当局密不发丧,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化装成伙夫,乘火车秘密回到沈阳,继掌东北军政大权。12月,张学良不顾日本反对,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改挂青天白日旗。国民政府基本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张学良东北易职张学良通电拥蒋东北易帜此图反映了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疆域。其中,外蒙古地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革命,于1924年诞生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南京国民政府直至1946年1月才予以承认。3、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前,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右)合影在推翻北洋军阀之后,控制了中央政府的蒋介石便以统一军权为名,迫使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等派系裁军。1930年,阎、冯、李三派联合反蒋,蒋介石调兵讨伐,于是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为何在中原大战中战胜其他各派军阀?政治上:有中央政府的名义经济上:有江淅地区的经济优势军事上:反蒋军各派由于各怀异志,保存实力,缺乏统一组织指挥而被击败李宗仁4、蒋介石独裁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实行了独裁统治。①“剿共”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在军事上:他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地进行了五次“围剿”。②金融垄断他通过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实行金融垄断。③“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蒋介石(1887—1975)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史海拾贝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全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珠江口的黄埔岛,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于1924年创办,以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孙中山任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先后任政治部主任。校歌唱道:“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