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范学院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范学院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范学院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范学院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范学院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下列各句加点处修辞手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A.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C.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D.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学家克罗齐曾言:“要想评价但丁,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水准。”可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不进厨房的人,也能辨别厨子的好坏。”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___。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___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远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拉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曼延重复层出不穷责无旁贷B.漫延重复屡见不鲜责无旁贷C.曼延反复屡见不鲜义不容辞D.漫延反复层出不穷义不容辞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B.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C.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D.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B.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C.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D.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宝玉见黛玉心中不快,便安慰道:“贤兄新得一书,你我一并研习,不知可好?”B.卑职路经此地,不知贵地风俗,冒昧打搅,还望各位多有担待。C.贵公司发展前景不错,给我的薪酬也很高,那我就屈就了。D.有缘与您相识,深感荣幸。蒙惠书并赐大著,更让我无比感激。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有美堂暴雨①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酒面②,倒倾鲛室泻琼瑰。[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照宁六年初秋,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据传,唐玄宗在沉香亭召李白赋诗,李白己醉,玄宗命以清水洒其面使之醒来,李白醒后掇笔写成《清平调》三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脚底一声雷”和“顽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凸显了有美堂的环境特点。B.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予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C.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分别诉诸视觉与听觉形象;前句写江水的高涨,后句写雨声的响亮。D.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2.诗歌的尾联化用传说和典故,与其他各联正面描写雨景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抒发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观流星林清玄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按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因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他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B.“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采用拟人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C.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儿时乡村生活经历带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哲理感悟,带给读者深刻启迪。D.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2.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3.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文化两层皮蒋子龙现代文化的种种扭结与怪异,集中体现为两层皮:下面一层的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段子和商业娱乐节目为代表,锋锐大胆,全无禁忌,嘲讽怒骂,妙趣乃至恶趣横生;甚至走鄙俗路线,越俗越红,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俗到极致却连播十年的广告,创造了百亿以上的销售额,至今无人能及。其策划者向媒体公开了他的诀窍:“在中秋、春节期间大量地投,让你烦,你就记住了!”举一反三,有些娱乐明星不惜炒作丑闻,以赚取票房,其伴生物,是娱乐文化圈里产生了极尽尖酸刻薄的“毒舌评委”。而上面一层的官场文化,却以枯燥僵硬、滔滔不绝又令人昏昏欲睡的空话、套话为代表。比较典型的是前不久榆林市所属的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在市政协闭幕大会上仰头大睡,其睡相被记者拍下来,迅速红遍网络,网友还为他们设计了对白:市领导批评他:你到这儿来不是睡觉的!他反唇相讥:你到这儿来也不是催眠的!什么样的话语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催眠魔力?自然是穿鞋戴帽,用在哪儿都行,说一千遍也不会被挑出毛病的车轱辘话。现代人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被人说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下面”什么都敢说,全不正经,“上面”废话连篇是假正经,假正经也是大不正经。他们常常离开满纸假大空的稿子就不会说话,硬说便要说漏了,诸如迅速传遍全国的一些著名“官话”,向公众解释饮用水变质:“水发红不等于不合格!”呵斥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叱责群众:“你知道什么叫恶吧?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这些官员只有霸气,缺少文气,到关键的时候硬气有余,底气不足,乃至激化矛盾,引发事端。官场文化“化”不了大众,大众文化也“化”不了官场,这就是当下文化上的两层皮。当然也是文化的尴尬。文化的两层皮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桥垮了,专家说和质量没有关系!房价高了,专家说和地价没有关系!泥石流了,专家说和植被没有关系!发育早了,专家说和奶粉没有关系!两层皮的人丢掉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遇事先怀疑,除去自己谁也不信,有时连自己也不信。比如谁敢相信自己每天吃的东西是没有毒的?“横竖都是笑话,反正都是不对”,而诚信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灵魂。人的两层皮,又造成社会的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见死不救的;只要是网友,百分之百都是义愤填膺的”。这是因为“网友基本不上街,上街的人基本不上网”。网上一个世界,现实中又一个世界。两层皮容易使人走极端,造成感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地会扩大和加剧社会上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个口号流传了许多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明目张胆地打文化的旗号,行招商集资之实,不过是用文化给自己贴金。我们热闹了好多年的所谓“文化热”“国学热”,并没有热到根上,还需从文化的本意、文化的核心价值上开始预热、升温,而不是只用来表面贴金。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2.根据文本,文化的两层皮有什么危害?3.请分析文化两层皮的形成的根源是什么?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栗。”显然,不仅让古人不认可,也令今人更难接受,因为它匠意不明,一味地堆砌贵重财物,营造的环境气氛太过诡异,既没有考虑其适用功能,也谈不上美。《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艺生产的目标,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工巧在其中仅仅是条件之一,显然不是孤立的。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婺源县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元兵乱宋以后,江西婺源的歙砚石雕工艺久废,不仅工艺日拙,能识辦砚材的人更是稀少。一位名叫壤的艺人,禀赋奇异,工艺精妙绝伦,屡屡推出佳作。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古残石堆中发现异材。中国手工艺如宝玉、石雕类很讲究随形设计、巧色利用。一般人面对一块璞玉或石料断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既有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人的双手是靠心脑和眼睛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双手只会循规蹈矩,做机械性的简单劳动。心眼活了,眼睛尖了,手才会“思想”。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摘编自邱春林《为何要强调“匠心独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而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也都出自于心。B.“匠心独运”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也专指创造性活动。C.作者认为只有“匠心独运”在先,方可使极普通的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的手工艺精品。D.作者认为,“识见”能力对手工艺者来说至关重要,具有了这种能力,便可“匠心独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内涵的比较分析,引出对匠心独运在手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B.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据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C.文章引述《婺源县志》中的故事,说明制作工艺精妙的佳作既要有眼力又要懂剪裁设计的道理D.文章的结尾,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的推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心、脑、眼睛指挥双手进行独创性劳动是匠心独运的特质。加强心脑修养。做到“心活”“眼尖”,方可让手会“思想”。B.匠心独运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等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C.理论上重视设计,实际工作中却过分看重工巧,不仅虚耗人力物力,还可能制造出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美感的手工艺品。D.在宝玉。石雕类手工艺中,匠心独运表现为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随形设计、巧色利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景德初,子宗庆选尚,召禹锡归阙,令公主就第谒见,行舅姑礼,固辞不许。顷之,还镇。未几,卒,年六十二,赠太尉。(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B.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C.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D.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翰林司为官署名,掌管茶茗汤果,以供皇帝宴饮需要,职责与苏轼供职的翰林院相同。B.旌节,指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代也借指节度使、军权。C.选尚,被选中与公主匹配。尚,仰攀婚姻,古代特指娶公主为妻,又称“尚主”“尚公主”。D.舅姑,称谓,古代也用于妇女称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公公称为“舅”,婆婆称为“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柴禹锡气度非凡,好学上进。他年轻时就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受人点拨后虚心学习,终于逐步走上了政坛,不断得到提拔。B.柴禹锡忠于朝廷,颇有政绩。他敢于告发秦王搞阴谋;无论转任南院使,还是出任沧州知府,都能勤勉执政,深得百姓拥戴。C.柴禹锡被疑朋党,遭到疏离。徐休复密告王延范依附柴禹锡干非法之事,柴禹锡又帮宰相替王延范说情,因而被皇上疏远。D.柴禹锡懂得感恩,注重礼节。他得知皇上不计前嫌让他担任重镇节度使时感激涕零,公主要给自己行家礼时坚决予以谢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2)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重建阳明祠堂记(清)方苞自余有闻见百数十年间,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曰定兴鹿太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其学皆以阳明王氏为宗。陋者或剿程、朱①之绪言,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故余于平生共学之友,穷在下者,则要以默识躬行;达而有特操者则勖以睢州之志事,而毋标讲学宗指。金陵西华门外旧有阳明书院,不知废自何年。讲堂学舍,周垣尽毁。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嗟乎!鄙肤儒学,安知阳明氏揭良知以为教之本指乎?有明开国以来,淳朴之士风至天顺而一变。盖由三杨②忠衰于爵禄,以致天子之操权,阁部之事权,阴为王振、汪直③辈所夺。而王文、万安④首附中官,窃据政府,忠良斥,廷杖开。士大夫之务进取者渐失其羞恶是非之本心,而轻自陷于不仁不义。阳明氏目击而心伤,以为人苟失其本心,则聪明入于机变,学问助其文深,不若固守其良知,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至天启中,魏党肆毒,欲尽善人之类。太常、征君目击而心伤,故于阳明之说直指人心者重有感发,而欲与学者共明之。然则此邦人士升斯堂者,宜思阳明之门如龙溪、心斋,有过言畸行,而未闻其变诈以趋权势也。再传以后,或流于禅寂,而未闻其贪鄙以毁坏廉隅与也。若口诵程、朱而私自取所求,乃孟子所谓失其本心,与盗贼为类者。阳明氏之徒且羞于为伍。是则陈公重建兹祠堂之本志也夫!今兹重建,费大夫作始。公惟不诘屋与地私相授受之由,由官赎之。鸠工具材,并出禄赐。邑侯海宁许君助之,属差役于绅士,不由得封胥官吏,故不日而事集。(注)①程、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开创新儒学,传承至南宋时,朱熹集为大成,号称“程朱理学”。②三杨: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代初期的名相。③王振、汪直:王振,明英宗时专权太监,东厂首领;汪直,明宪宗时专权太监,西厂首领。④王文、万安:明英宗时大臣;万安,明宪宗宠臣、外戚、奸臣,官至内阁首辅。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诋阳明以钓声名漫诋:乱骂。B.勖以睢州之志事勖:表彰。C.安知阳明氏揭良知以为教之本指乎本指:宗旨。D.鸠工具材鸠:召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蟹六跪而二螯B.以致天子之操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C.士大夫之务进取者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D.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然微以自文于君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点出王阳明的儒学地位,为下文重修阳明书院、评述王阳明学说的重要性作铺垫。B.明代天顺年间,宦官专权,大臣附阉,把持朝政,使积极进取的士大夫也丧失了羞恶是非的本心,沦为不仁不义之徒。C.在作者看来,王阳明的学说直指人心,他创立心学的目的是让人固守良知,其门人中没有出现过奸诈、趋炎附势、贪婪卑鄙之徒。D.在陈公的主持、邑侯海宁许君的资助之下,官府负责重建阳明祠堂的各项事宜,虽然工程耗费大于当初首建时,但是没几天就竣工了。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余于平生共学之友,穷在下者,则要以默识躬行。(2)若口诵程、朱而私自取所求,乃孟子所谓失其本心,与盗贼为类者。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游,本来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放松心情、学习锻炼的好机会。然而,出行安全却成了困扰学校、家长的难题。关于“游不游”,家长们想法不一。有家长说:“孩子人数多,容易出安全事故,最好不要组织学生到户外春游、踏青。”有家长说:“如果因为害怕出事,就不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长多方面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到底“游不游”,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项是比喻。“紫云”:比喻紫色的砚石。其余三项为借代。A项“青铜”借代镜子。B项“干戈”借代抗元战争。C项“蛾眉”借代女子。2、例文妄评似苍狗,深知如长风评价,某种程度上看,近乎一种本能。事实上这个习惯自原始时期就已开始培养了,在对周边环境和人判断力方面强大者,活下去的几率较他人高。是故千百年来人们难以革除妄评之弊端,但同时发展了深刻的评价体系。这些话也许会令你疑惑,那么在生活中是评孰与不评?私以为,在尊重他人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有资格以一定经验与全面认识为基础进行评价,即客观和辩证地评价。何谓客观和辩证?其作用又何在?我之所以愿言“妄评似苍狗”便是出于不全面、不客观之评价的食之索然和虚妄可笑。而客观与辩证地看待人、事、物无疑是一种较之前者高级且有意义得多的态度。它不是教我们左右逢源、两头迎合,也不要求我们无所不知、十项全能,而仅仅是希望我们在开口或动笔评价之前可以对欲加之评价的这一事物构筑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体系,有足够的自信和判断水平。“深知如长风”啊,哪怕只是评价,有时或许比本体更动人呢,美评亦可譬如暗室一灯、荒野微风,甚至亮过光明本身。纵观历史长河,不尽文人墨客留下书卷与评说。王恭和王忱本是知己却遭人离间,在他们分道扬镳后的某个春日,被人誉为“濯濯似新月柳”的王恭忽然想起多年前的知交,喟然抚柳而叹曰:“王大故自濯濯!”人称我“濯濯”,而我忆起你也不过这二字,其中寄予多少思念与认可不必多言;王国维作为清末国学大家,最喜子收集诗词后添笔,赞美或批评,赞美不遗余力,批评不留情面,这是建立在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极高文学鉴赏水平之上的,故受到大众认可推崇;木心先生在《遗狂篇》中想象了一场魏晋雅集,醉到恰好便对当世众风骨发出叹问并如偿所愿地得到了名士对名士的美评,实在痛快令人抚掌。所以谨记,毋以妄评加人,亦毋以自托无能唯唯诺诺不敢开口。若对于他人恶毒片面之评可以泰然处之,“把诅咒变成葡萄园”,也定可以在欲评价他人之时省及自身,从容开口。愿你我在这风情万般之天下,不以风评恶语伤人,而以深知卓见利人。深知如长风,拂世人之心、传百代之智。【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根据“感悟和思考”这一要求,判断这是一则“就事联想”的材料,必须跳出材料,抓住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来立论。关键词:评价、辨别、但丁、厨子、不进厨房的人。评价、辨别——认识事物。但丁、厨子——借代有专业素养之人。进厨房的人——借代无专业素养之人。材料中的A和B。A——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B——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由此判断,这是一则对立型的材料作文。【立意】虽然很多时候,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但专业素养有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本质,所以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分论点1:登高才能望远,专业素养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分论点2:直觉和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分论点3:用直觉、经验甚至工具代替专业素养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不进厨房的人比较的是厨子与厨子,而进厨房的人比较的是厨子与自己。虽然很多时候,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但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分论点1:生有涯而学无涯;分论点2:利用外力,借助工具,同样能够解决问题。但丁、厨子——理论。不进厨房的人——实践。近少直观,远难入微。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结构】题目切题《妄评似苍狗,深知如长风》,第一段围绕评价来叙述,“私以为,在尊重他人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有资格以一定经验与全面认识为基础进行评价,即客观和辩证地评价”。第二段提出问题“何谓客观和辩证?其作用又何在”;第三段历史上的评说故事,“纵观历史长河,不尽文人墨客留下书卷与评说”;第四段告诫,“所以谨记,毋以妄评加人,亦毋以自托无能唯唯诺诺不敢开口”。最后一段强调“深知如长风,拂世人之心、传百代之智”。语言有深度,说理有层次。【素材】1.物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所以贫困到街边乞丐,高贵到富裕人家,对食物乃至建筑的美丑,好坏,都有评判与欣赏的能力,因为物质能满足人们的本能的需要。物质是基础的,它易被人感知与理解,但其评判的水平则又受精神的影响,比如品位高,阅历广的人在品味一道美食时,可以从其口感、色泽、气味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评介,而乞丐只能说它好吃或者难吃,这就是精神境界不同产生评判的差异。2.精神是人人具有的,它是代表人类意识的标志,但它的层次高低则受其周边环境,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一首钢琴曲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深意,在不同人的耳中所呈现出的信息不同,有人耳中只会呈现出动听的旋律与音节,听到它的曲调优美,令人放松舒适,但有的人脑海中却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甚至一场生动的电影,让他如痴如醉,这就是精神世界的不同,而对一些美的东西理解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物质的层面上说是天壤之别的,美学的东西只能靠感知美的境界去挖掘,所以当你想评介但丁时,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文学水准,否则,你不但无法评价他,而且不能明白他的作品到底说明了什么,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似古时的地痞流氓读秀才的诗文不得其解大骂“狗屁不通”般,令人哭笑不得。3.但物质又是决定意识的,想要提升自己的意识水平少不得要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儒人雅士,基本都处在富贵之家,因为只能当你解决温饱这种生存问题时,才能想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像盖房子这种工作普通人就能完成,但想要盖出有气质,与众不同的房子则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来进行建造,这种意识的提升也仅作用于物质提升,提高了房屋的价值,所以物质和精神的评判标准不同。【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3、1.B2.A3.D【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线性的扩展。漫延,原意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可泛指事物向四周扩散。根据语境“漫延”正确。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一次。语境强调“再一次利用”,“重复”正确。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强调这种现象很常见,“屡见不鲜”正确。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道义,前者是不能推脱的,而后者则是自己感觉道义上不能不这样做。语境强调“责任”,“责无旁贷”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结合前后文,确定选填句子的主语应是“垃圾分类”的内容。再根据后文的照应关系,先讲“分类投放”再讲“分类的目标、途径、处理”,选填句子应先说“分类投放”,再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句意衔接更紧密。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通读画线句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加快和提高”,陈述不完整就更换了主语,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选项A和C,介词“随着”位置不当,依然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排除AC;“生活的垃圾总量”搭配有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生活垃圾的总量”,排除BC。故选D。4、D【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贤兄:一般指对对方的敬称,句中应改用“愚兄”。B项,卑职:专指对上级的自称,语境中看不出上下级关系,所以用在句中不得体。C项,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意思是委屈迁就,用在句中的“我”,不得体。D项:惠书:称对方来信的敬词。运用得体。故选D。【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5、1.A2.①情感抒发。尾联以洒泉水唤醒诗仙李白和倾制鲛屋里满室的珠玉盛况,暗喻奇妙景物诱发了诗人的佳句美文。显示了诗人无比的豪情和自信。②结构安排:由实转虚(由景及人)诱人逛想,使诗歌的节奏和气势如疾风暴雨,一气贯注。【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错误,不是雨中,是雨前。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突出了所处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铺垫。故选A。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结构安排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尾联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这两层意思,看似不连,实际上是用了诗家惯用的“雨催诗”的典故。这首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垂”“沐”“霜”“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D2.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且《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见闻相照应。②在内容上,沈括泛为全文莫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以及关于天空的冥想。3.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着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连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分析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内容,揭示了“流星”的多重象征意义。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文章第1、2段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第3~7段紧接着写“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引古述今,两者形成照应。第3段中“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两句交代了前后文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忆神秘而有趣,照应了题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引出了下文“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也引发了“我”对星陨落的生命思考以及关于天空的冥想,在文章的行文脉络中有重要地位。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回答此题,须先梳理文中作者围绕“流星”所写的人与事,进而把握全文内容;再结合文章主旨,分条概括“流星”在文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章第3~7段写的是“我”在童年时期听玉豹伯讲故事时第一次看到“流星”的落,所以“流星”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依据文章第8-11段内容,可以概括出流星与人、与愿望的关系,以及作者由“流星”而生发的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文章最后三段揭示了“流星”的深层象征意义,作者先从个人生活体验谈起——天空可以给予人们心灵的启示,继而摆出让人担心的现状,都市孩子们“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忧思:现代都市里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将消失,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连的朴素的生活方式已经难以寻觅,人们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正在消逝。【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8、1.首先介绍文化的两层皮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典型表现;接着分析了文化两层皮的危害,最后指出文化形成两层皮的根源。2.人变得有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社会有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3.政府鼓励很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地方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打着文化的旗号;“文化热”“国学热”只是一个贴金的幌子,没有热到根上;国人怕被别人说自己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解析】1.该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然后再理清论述的思路。而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论证结构,不外乎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文章第一二节首先介绍了文化的两层皮,其是大众论,其二是官场文化,同时分析了这两层文化的表现。第三四五节分析了文化两层皮的危害,综合为“两层皮容易使人走极端,造成感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地会扩大和加剧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最后一节的首句“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该段的中心句,能分析出该段是指出文化形成两层皮的根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归纳概括段意,提炼主要观点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全面准确。该题要求分析文化的两层皮的危害。第四节中“文化的两层皮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可总结出,人变得有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倒数第二节中“人的两层皮,又造成社会的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可总结出社会有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归纳概括段意,提炼主要观点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全面准确。该题要求分析文化两层皮的形成的根源。最后一节说“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个口号流传了许多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明是政府鼓励很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明目张胆地打文化的旗号,行招商集资之实,不过是用文化给自己贴金”,而政府打着这个旗号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不止一地,具有普遍性。“我们热闹了好多年的所谓‘文化热’‘国学热’,并没有热到根上”,说明“文化热”“国学热”只是一个贴金的幌子,没有热到根上。“还需从文化的本意、文化的核心价值上开始预热、升温,而不是只用来表面贴金”,从中能反推出,国人怕被别人说自己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点睛】归纳内容要点,要仔细审题。锁定材料范围有的题目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资料范围,可以直接使用。有的题目没有明确指出材料范围,需要考生根据题干要求去判定资料范围,这就要求考生要审清题意,从问题出发,寻找与问题相关的材料范围。抓关键词,找关键语句。这是作答归纳概括题“迅速、准确”的一个比较有效,也是比较常见的技巧方法。关键句可以是一个段落的开头,也可以是结尾总结,还可以在段落中部出现,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找出关键语句后,如果答案比较明确就可以直接引用;如果答案不那么明确,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核心内容。有些给定资料可能找不到很明显的关键语句,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有用信息,注意材料的叙述线索,理清脉络;然后去掉句子中多余的修饰性词语或者一段话甚至整段材料的干扰性信息,提炼出一个段落、一则材料的“主干”,再根据具体要求对提炼的语句进行增加或者删减。整合要点,书写答案。通过各种方法提取出的答案要点往往比较零散,没有一定的逻辑,考生在最后整理答案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整合,必要时可在草稿纸上将要点列出,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合理整合加工。9、1.C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注意,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可以看出,“心是思维的器官”是古人的观点;B项,“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说法错误,“泛指”一词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可见“匠心独运”是“指文学、艺术”;D项,“具有了这种能力”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表述为“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选项略去了修饰成分“特别”和“不凡”。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的是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说法错误,原文引用了很多例子,但无论是“《拾遗记》”,还是“《考工记》”,还是“《婺源县志》”,都是古代的,作者没有引用当代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查看选项,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说法错误,“工巧”是细致、精巧、技艺高明,根据文章最后段的结论“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可以看出,“工巧”与“匠心独运”并不互相排斥,只不过在作者看来后者更重要。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查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查。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10、1.C2.A3.C4.(1)每次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2)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语法特点断句。句子的翻译是: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疏”与“属”是修饰关系,构成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D;“请”与“卢多逊故第”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职责与苏轼供职的翰林院相同”错误,翰林院与翰林司不同,翰林院是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故选A。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徐休复密告王延范依附柴禹锡干非法之事”曲解文意。从文章来看,徐休复所密告王延范所依附的高官应该是宰相,而不是柴禹锡,因为王延范与宰相的妻子是亲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直,值班;访,咨询。(2)是,这;奄,突然;寻,不久。【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柴禹锡,字玄圭,是大名人。他年轻时,有位客人看见他后说:“你气质不凡,如果辅以经术,一定能官至将相。”柴禹锡从此留心学问。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居晋王府,因为善于应对,得到给事一职。太平兴国初年(976),授任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改任翰林副使,升任如京使,仍然掌管翰林司。每次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柴禹锡后升任宣徽北院使,赐给宝积坊的住宅。柴禹锡因告发秦王赵廷美的阴谋,被提升为枢密副使。过了一年,转任南院使。任职既久,柴禹锡越发勤勉机敏。雍熙年间,朝廷讨论扩建宫城之事。柴禹锡有产业在护城范围内,他请求用住宅交换官邸,皇上因此看不起他。他又与宰相宋琪关系特别好。正好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使王延范不法之状,并且说他倚附大臣,无人敢处理他。皇上趁机向宋琪及柴禹锡咨询,问:“王延范这个人怎么样?”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皇上更加厌恶他们朋比结党。宋琪因为言辞不庄重而被罢相,皇上不想明说他的过错,下诏严厉斥责柴禹锡,让他以骁卫大将军身份出任沧州知州。柴禹锡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州里百姓到滨州列举他的政状上报皇上。改任涪州观察使,又调任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不久,任潞州知州,州民请求让他留任三年,朝廷下令褒奖他,改任永兴军府知军,再次召入朝廷担任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年(995),授任镇宁军节度、泾州知州。入宫谢恩那天,皇上对他说:“从宣徽院免职的人不过是防御使罢了,现在给你旌节,加上又是重镇,可说是优待异常了。”柴禹锡感激得哭泣流涕说不出话来。咸平年间,移任贝州知州。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第二年,柴禹锡改任陕州知州。景德初年(1004),他的儿子柴宗庆被选中与公主结婚,真宗召令柴禹锡归京,令公主到他家拜见他,行公公媳妇之礼,柴禹锡坚决谢绝不同意。不久,柴禹锡回到任地。不久,柴禹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被追赠太尉。11、1.B2.A3.D4.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5.(1)所以我对于一生中共同治学的好友,困顿在底层的人,就用默默牢记、亲身实践来要求他们。(2)如果嘴里诵读着程、朱理学却私下求取权势利益,那就是孟子所说的失掉了自己原本的善心,跟盗贼成为同类的人。【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B项解释错误,“勖以睢州之志事”意思是:用睢州汤公的抱负来勉励他们。勖:勉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而,为连词,表并列,并且;“蟹六跪而二螯”,而,为连词,表并列,并且。B项,“以致天子之操权”,之,结构助词,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项,“士大夫之务进取者”,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者,助词,……的人。D项,“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于,介词,跟,与;“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于,介词,在。故选A。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官府……事宜”分析错误,整个重修工程是由乡里绅士负责的,大小官员都没有参与其中。原文表述为“邑侯海宁许君助之,属差役于绅士,不由得封胥官吏”。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调任安徽,到北山拜访我,偶然谈到这书院,就商议恢复书院的旧貌。过了一年五个月重建成功,陈公就嘱托我为这次重建写一篇记。“乾隆十一年”交待了时间,因为较长,可以在句后断开;“过余北山”的主语是陈公,与上句共用主语,句子前后应断开。“偶言及此”与“遂议兴复”构成条件关系复句,中间需要断开。“逾岁五月告成”书院建成的时间需要单独成句。分析可知,正确的断句为: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故”,所以;“穷”,困窘;“躬行”,亲身实践;“要以默识躬行”是状语后置句。(2)“若”,如果;“乃”,是;“失其本心”,失掉了自己原本的善心;“为类”,成为同类。【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自从我耳闻目睹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去世后名声没有磨灭的北方真正大儒有三人:是定兴鹿大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他们在治学方面都把王阳明作为宗师。一些浅陋的人抄取二程(颢、颐)和朱熹理学的已发出而未尽的言论,随意地诋毁阳明先生沽名钓誉并且追逐权势利益。所以我对于一生中共同治学的好友,困顿在底层的人,就用默默牢记、亲身实践来要求他们;仕途通达又有美好操守的人就用睢州汤公的抱负来勉励他们,但却不向他们标榜自己讲学的宗旨。金陵西华门外过去有阳明书院,不知从哪年开始废弃,讲堂学舍,周遭的围墙全部毁坏。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调任安徽,到北山拜访我,偶然谈到这书院,就商议恢复书院的旧貌。过了一年五个月重建成功,陈公就嘱托我为这次重建写一篇记。唉,鄙陋的儒生肤浅地学习,哪里能懂得阳明先生把宣扬良知作为教化的本意呢?明朝开国以来,淳朴的士风到天顺年间完全发生变化。大概是因为“三杨”贪图爵位俸禄而忠心衰减,以致于皇上的权柄、阁部的事务职权,都被王振,汪直等人夺取。而王文、万安首先亲附宦官,窃取政府权力,忠良之士被斥退,宫廷惩罚被使用。致力于求取功名的士大夫渐渐失去了知羞耻、明是非的本心,轻率地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中。阳明先生看在眼里,内心伤痛,认为人如果失去了本心,就会让自己的智慧用在计谋权诈方面,用学识帮助自己歪曲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