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_第1页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_第2页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_第3页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_第4页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3)题。(7分)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⑵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二)(2016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赠别友人·卢纶【1】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17.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18.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方法点拨: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附1】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附2】常见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②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③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④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⑤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归纳此类诗歌思想内容】【巩固训练】(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送魏万①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共12分)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B.“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C.“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②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③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孟浩然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五)(2016届海淀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七)(2017届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①,②”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③,④”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⑤,⑥”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一、送别诗的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南浦、灞桥等)意象(柳树、浊酒、寒蝉、阳关、古道等)3.基本主题: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1)《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③借送别言志(坦白心志的告白)。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④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明快)5.赠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②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③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④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⑤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方法点拨: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附】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二、典型例题【例1】(2011东城区示范校第二次联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白话译文】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1)D(语言风格应为朴素自然)风格绮靡: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⑵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三点4分,两点3分,一点2分。)【例2】(2016届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8题。赠别友人卢纶【1】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不离不弃解释: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17.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18.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18.(6分)相同:都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分)不同:王诗感情单一,卢诗感情复杂。(1分)卢诗还有朋友离去时引发对自己处境的忧虑,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清苦和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生活清苦”1分;“怀才不遇”2分)【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8、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9、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作者五十八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监直讲,奉命编修《唐书》。欧阳秀才名欧阳辟,字晦夫,桂州灵川(今属广西)人,据苏轼跋此诗语,他此时二十五岁(见《东坡题跋》),曾和弟欧阳简从梅尧臣学诗。“秀才”本指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曾作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初设有“秀才”科,后废去。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称。“江西”指宋代江南西路地区,在今江西省一带。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和游学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示热切的希望,离情别绪是有的,但在这里已不是重要的东西,所以诗中略而不写,完全从前者着笔。全诗分作两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天地运度经》说:“泰山北有桂树七十株……常有九色飞凤、宝光珠雀鸣集于此。”刘向《九叹》:“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实孔鸾兮所居,今其集兮惟鸮。”鸾为凤属。旧说乌能反哺。晋代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可见凤凰乌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据《宋诗纪事》记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了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巩固训练】(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二)(2011东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一②题。(7丹)送魏万①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①B(虚写,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②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虚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三)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共17分)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B.“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C.“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①D

“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②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②示例:“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③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评分标准:结合诗句2分,概括诗人形象2分,分析合理4分,语言有特色2分。)示例(9分)我选择王迈。友人远行,且于夜里离去,王迈不顾“天寒路滑马蹄疆”一直送到风亭。饯行畅饮、谈诗论文,王迈的真性情一览无余。王迈是热情的,要不然不会选择在如此艰难的夜晚紧赶慢赶只为送朋友最后一程;王迈是不拘小节,不展小情的,离别之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反之竟然如故友重逢一般大啖酒食。悲伤或许也有,但他却把它化作酒喝下,化作诗高唱,竟让人感觉不到一丁点儿伤感,说明他只想带给友人更美好的回忆。而后,他又展露出更为豪放、疏狂的一面,与友人一起谈到兴起,无所顾忌,更不理会旁人讥评嘲笑。好一位东床快婿王羲之的形象!王迈之个性世间少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孟浩然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遗憾不能和你一起南归。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D项表达了盼友早归的惆怅心情。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友人启程回故乡,行程虽远,但归期有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友人归乡在即,突出了对友人即将归乡的羡慕,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五)(2016届海淀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翻译: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16.(3分)“烈日秋霜”比喻辛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刚烈正直的精神品格。(意思对即可)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17.(6分)评分要点:(1)结合诗句(2分),(2)具体分析诗句中所含“辛味”(说出一点得2分,说出两点得4分)示例:下片头两句暗写辛家人刚烈正直、不谄媚权贵,世间荣华富贵从不曾到辛氏家门,语含辛酸,也含有对钻营之徒的辛辣讽刺;结尾句劝诫茂嘉弟不要玷辱辛家刚直忠义的家风,其中包含对官场谄媚风气的辛辣讽刺。(意思对即可)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18.(6分)评分要点:结合诗句、明确角度(如:遣词造句、表现手法、题材选取、语言风格等,2分),分析准确具体(2分),点明效果(妙趣)(2分)。示例:这首词以调侃幽默笔调戏说严肃的家风话题,亦谐亦庄,别具一格。上片细参姓氏“辛”字所含“艰辛、悲辛、辛酸、辛苦”等多重含意,更品出“辛辣”滋味,暗示辛家的刚直家风。下片以送别弟弟的玩笑语既显兄弟情深,又劝诫弟弟须不忘“烈日秋霜,忠义肝胆”的辛家“千载家谱”。整首词于家常戏语中见人格操守,正话反说中融道德家风。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19.(5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朝开济老臣心先天下之忧而忧(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wǎn],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附【赏析】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