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田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桃和柳是中国文化传统辛的两个重要意象。二者都既意指优秀品德,如清高、知恩图报等;也意指卑劣品德,如轻浮与依势。因此,桃与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义关系,正是这种同义关系,形成了“桃柳不相离”的文化传统。然而,桃与柳的意象在文化品格上却迥然有别,它们都有俗和雅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更接近俗,柳更接近雅。柳意象有“离别不舍”“怀乡思人”“感怀愁绪”的语义指向,这三种意义指向的不是世俗的生活空间,而是高雅的艺术空间。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柳意象表现的是高雅的离别。从萧绎的“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周志蕙的“丝丝愁绪随风乱,灌濯半姿著雨妍”,游子怀乡成了文人恒久的主题。从白居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到程垓的“莫道絮粘泥,絮飞魂亦飞”,柳是诗人抒写世事变迁和情感坎坷的工具,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桃意象恰恰缺少上述三种品格,而更多地与世俗之物联系在一起。桃在古人看来能够延年益寿,因此被赋予“仙寿”的文化意义。同时,古人认为桃乃五木之精,能镇压邪气,制服百鬼。因此,桃被赋予趋福避祸的文化意义。可见,柳与高雅的精神追求相关,而桃与世俗的物质追求相关。桃和柳都具有生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与生活世界接近,柳与审美世界接近。桃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其成为文化意象的基础。桃可以“食之不饥”,从而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仙桃。其次,桃与各种民俗活动相关。古人要在大年初一“饮桃汤”,在寒食节喝“桃花粥”,女子婚后如果长时间不孕,会到庙里祈福,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食用。最后,民间俗语中多有“桃”,如春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浪”,女性的青春期被称为“桃李年”,胭脂被称为“桃花粉”,用胭脂化的妆叫“桃花妆”等。不可否认,柳在这三方面也有密切的关联,但“柳得到的美学评价週异于桃”。中国文学始终偏爱、执着于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这一意象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播之广远,远超其他意象。从《诗经》中的四首言柳诗,到历代难以计数的咏柳诗和柳赋,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对柳的咏叹,甚至在当代,柳也是中国文学审美世界的一个代表符号。总之,桃与柳虽然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但二者具有迥然有别的文化品格。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种雅俗之别显然有高下之分。(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桃俗柳雅,桃接近生活世界,桃接近审美世界,两者相反相成,形成了不相分离的文化传统。B.古人认为桃能延年益寿、柳能纾解离愁,二者虽然品格不同,却都是古诗文常见的重要意象。C.柳被陚予了比桃更多的艺术属性,故于诗文中多见之;桃则更具世俗性,日常生活中多见之。D.寒食节喝“桃花粥”、春水被称为“桃花水”、女性食用庙里的桃,都能说明桃与民俗活动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概括指出了桃和柳在文化意象上的相同点,然后分析了它们文化品格的不同。B.文章引用《诗经》、李叔同、萧绎等的诗句,论证了柳可表达怀乡思人之情的观点。C.文章主体部分是阐述桃与柳不同的文化品格,行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手法。D.文章从食药用价值、民俗活动、民间俗语三个角度分析了“桃”与日常生活的关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是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故而从先秦到明清小说,它屡屡出现,一直受到文人钟爱。B.桃被賦予驱鬼避邪的文化功能,可能源于古人认为桃是五木之精、能够镇压邪气的观点。C.桃与柳的意象都有双重品格,由于它们所代表的指向不同就有了偏髙雅与偏世俗的区别。D.中国文学源头《诗经》的四首言柳诗,证明柳是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参考答案:1.C

2.B

3.A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因果关系失当,桃柳不相离的传统,不是由于它们的不同,而是由于它们有同义关系。B项,无中生有,古人认为柳能纾解离愁之说于文无据。D项,张冠李戴,春水被称为“桃花水”不能说明桃与民俗活动有关。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范围扩大,选项指出的三者中,只有萧绎的诗句是论证柳可表达怀乡思人之情的观点的。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因果推断有误。从先秦到明清小说,柳屡屡出现,一直受到文人钟爱,是它成为重要意象的原因,而非结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青果曾瓶父亲去世那年,栽了四十多株青果苗。父亲说,以后这青果林,就是他和母亲的养老林!七八年时间,父亲栽下的青果树有二十多株长大成林。当初不足半人高的幼苗,足有碗口粗了。花开时节,整个老家瓦屋都笼罩在淡淡的清香里。二叔来找母亲。他手里提着一个药口袋,背上背着一个喷雾器。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二叔满脸喜气,告诉母亲,看今年青果花开的样子,一株挂百多斤,应该没问题。二叔替母亲算着账,一株一百斤,二十多株就是两三千斤,好几千元啊!母亲也很高兴,似乎感觉到钱已装进她口袋了。她说准备将卖青果的钱款,拿来安装天然气,入户费要七千多元。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二叔也种有二十余株青果树,他的树早两年成林,去年,收获了将近两千斤青果,商贩开车来收购,得了八千多元。二叔刚给自己的青果林打过农药,很高兴,告诉母亲,今年,他家至少收获三千斤青果。母亲不让二叔打农药。母亲说你一打农药,那些采蜜的蜜蜂,不是就全死了?去年,二叔给花打农药,母亲就这样劝过二叔。没有蜜蜂,怎结青果?二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二叔说,不打农药才没有青果。二叔正告母亲,他是为母亲好,如果不打农药,她的青果至少掉一大半,不是亏惨了嘛!他要母亲好好想想。那些农药,会不会跑进果子里?母亲说。二叔说,自己吃的那株果树,不要打。母亲听后坚决不让二叔打农药。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又扛着一个口袋过来,里面装着化肥。二叔刚在自己的青果林里施了化肥。他告诉母亲,现在正是长果子的时候,得赶紧施加一些化肥,结出来的青果个头才足。他把说明书拿给母亲看,得意地指着上面的文字,告诉她,到时,产量至少增加三成。母亲问是什么化肥?会不会钻进果子里面去?人吃了好不好?二叔很不高兴,说他是为母亲好,你瞎操那些闲心干什么?到了卖青果的时候,还不是给那些来买的商贩说,从来没有用过化肥,都是施的农家肥。母亲说她就施农家肥,反正那些粪水,在粪坑里,也快漫出来了。二叔说,那要花多少人力啊!根本没有化肥效果好!母亲不要二叔替她施化肥。她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又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再次背着喷雾器来到母亲的青果林。二叔很着急,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够听母亲的了,必须给青果打药。二叔解释说,这段时间,如果不打农药,那些虫子,会在青果上来来回回地爬。母亲不高兴地说,那些虫子,要爬就让它们爬好了,惹你什么事情了!二叔说,事情大得很,那些虫子,在上面爬来爬去,到时,弄出一些乱七八糟的疤痕,一点儿卖相都没有。价钱差得很远。母亲问,农药喷在青果上,人吃了会好?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都说没打过。买青果的,谁不喜欢长相好的?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青果成熟的时候,收购青果的商贩来了不少。二叔家的青果以四元八毛一斤订出。二叔一脸红光,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他家的青果,将收获四千斤,两万元将装进腰包。二叔对母亲不听劝告很是痛心。据二叔估算,母亲的青果,五百斤都成问题。但二叔还是带了不少商贩来看母亲的青果林。母亲说她的青果要卖十元一斤。她的青果实实在在没有打过农药,没有施过化肥。二叔也在旁边帮腔,确实没有。商贩还了母亲两元三毛一斤。母亲哪里转得过弯子?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母亲最终以两元七毛一斤的价格出售了她的四百余斤青果。第二年青果开花的时候,母亲依然拒绝二叔替她给青果打农药。母亲听了农技站的建议,早早地修剪枝条,深翻灭虫,还养了几箱蜜蜂。母亲养的这些蜜蜂只是在那些没有打农药的青果花和野花上采花蜜,像是听懂了母亲的叮嘱。秋天,那些收购青果的商贩又来了。这一次,母亲的青果连同那些蜂蜜全都被一个戴眼镜的商贩收购了,而且那商贩还跟母亲签了长期合同,惊得二叔和村民们目瞪口呆。母亲没有表现得很得意,只是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收购青果的商贩不愿以十元一斤的价格买母亲没打过农药、没施过化肥的青果,表明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B.小说主要以二叔和母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节省了叙事性文字,也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叙述更加集中。C.小说语言平实,人物个性鲜明。写母亲“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表现了母亲实诚、善良、勤劳。D.小说最后母亲轻吁了一口气,心情放松,这是因为青果林像父亲期盼的一样成了养老的依靠,同时人们又能吃上真正健康的青果。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叔的形象特点。6.文中画线句子是理解母亲这一形象和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A

5.①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②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③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④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二叔自家吃的青果不打农药、不施肥,却给那些用来出售的青果树打药、施肥。他认为只要不跟收购商、消费者说打了农药、施了化肥,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追究这件事。

6.①画线句子是母亲问二叔的三个问题,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母亲不知道农药、化肥对人体有害,但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根据二叔之前的回答,母亲显然已经知道农药、化肥的施用对人体是有害的。②母亲知道农药、化肥对青果的产量、卖相有好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仍然不愿意打农药、施化肥,可见,母亲是一个实诚、善良、有良知的农村妇女。③小说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出了二叔的回答,揭露了他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发人深省。【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A项,“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错误,由原文“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可知,商贩不是不知道母亲的青果没打农药,没施化肥,而是不在意青果打没打农药,施没施化肥,对他们而言,利益至上。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的描写和中心事件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该小说主要通过情节、语言、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本题中根据文本可以分析概括为:据“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可知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据“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可知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据“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可知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据“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可知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二叔自家吃的青果不打农药、不施肥,却给那些用来出售的青果树打药、施肥。他认为只要不跟收购商、消费者说打了农药、施了化肥,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追究这件事。【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人物描写、从对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用去分析概括。本题中“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的关键”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三个问句,从人物方面,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有良知、不愿意伤害消费者;也表现了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从主旨角度看,这三个问题引人深思,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楼道口的一株水稻北方那天,我在一座城市里闲逛时,竟然在一个楼道口那儿,发现了一株长得一点也不好看的水稻。或许是那儿的泥土太薄了,或许是阳光不太喜欢照它那儿,甚至是连雨水也不怎么理睬它,再加上旁边的那一幢17层高的大楼又老是往一边挤压它,所以最后,它就长得歪歪斜斜的像一棵野草,颜色也黄得不像个样儿,如果不是遇上一位正儿八经的农民的话,谁也不会把它当成一株水稻的。说心里话,我当了二十几年的农民,都觉得它不太像是一株水稻了。但是仔细看看,它确实又是水稻,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跑到这儿来的。当时,我就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猜想和推测。一是这个楼上可能住着一位早期的农民,他在进城之后,由于想念田野和庄稼,就在那个楼道口那儿种植了一株水稻。第二种情形可能是一位以前在这儿建造这座大楼的民工种下的。他之所以种下这一株水稻,一是因为思乡,二是因为好久没有种田了,手有一点儿痒痒,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位很会享受的农民。第三情形则可能是被一辆不负责任的花车误运到了这里。后来,一位花农发现了这个既不是花也不是草的家伙,就一扬手,把它扔到了那个楼道里。于是,这株水稻就像我一样远离了自己的故土,委屈求全地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来了。我见那株水稻在摇着身子一个劲地跟我打招呼,我就激动得不行。我赶紧走过去,蹲在它的身边,声音有些发颤地说:“稻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你看你现在长得有多瘦,你这个样子要是让俺爹看见了,他不难过死才怪呢!”我说:“稻啊,既然你今天遇到我了,那你就放心好了,从今往后,我会天天来这儿守着你的,直到你结了穗为止。”说完,我就蹲在那株水稻的旁边哭了。因为只有我才知道,那株水稻现在该是多么的寂寞和孤独啊!自从见到了那株水稻以后,我就天天跑过来看它。后来,我还为此去偷了一位菜农的一小袋化肥,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一般地照料着它。也许是我天天都在那个楼道口转来转去的不太像是一位正经人,所以有一天,那儿的一位楼道管理员就把我给拦住了。当时,我手里正抓着一把湿土,准备去培一下那株水稻呢。楼道管理员用一双十分锐利的眼睛盯着我说:“喂,你是干什么的?”因为当时,我最怕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了,所以,那位楼道管理员刚一说出这句话,我就想拔腿逃掉。但是谁知这时,那位楼道管理员却一把就抓住了我的手臂。他说:“哪里走,你这个坏蛋!”见逃脱不掉,我就小声地申辩道:“我不是什么坏蛋,我是一位农民。”那位楼道管理员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一位城市人,你还以为你是谁啊!”他说,你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我说,这个楼道口有一株水稻,我想给它培一点儿土。那位楼道管理员立刻就捂着嘴嘻嘻地笑了起来。他说:“我看你八成是出来的久了,想水稻想得都快发疯了,所以你才会将一棵野草当成了一株水稻!”我说,不,它确实是一株水稻,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看。楼道管理员仔细观察了一下,神色就显得有些惊奇起来。他说:“这怎么可能呢,这儿怎么可能会长出了一株水稻呢?”他说,或许,这儿以前是一片稻田吧。这时,我就发现楼道管理员的样子显得有一点儿伤感和恍惚,他声音有些颤抖地对我说,那你就忙吧,我不再打搅你了。我望着楼道管理员渐渐远去的背影,就突然觉得他以前可能也是一位农民。后来,在我的悉心照料之下,那株水稻终于开始抽穗,并呈现出了金黄的颜色。收割的前一天,我特地去商店里买来了一把镰刀。尽管我只须用手轻轻地一扯,就可以把那株水稻连根拔起了。但是,我却不想这么做。因为那样,无疑是对水稻的一种亵渎和伤害啊!尽管,那只是一株水稻,一株长得并不怎么优良的水稻,但是作为农民的我,我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地善待它啊!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而且也是对水稻以及农民自身的一种尊重啊。那天,当我准备收割那一株水稻时,我就像收割无数的水稻一样,神情显得庄严而又虔诚。我小心翼翼地用镰刀割倒了那株水稻,把它捧在手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淌了下来。

(选自《感动中学生微型小说全集》九州出版社)16.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4分)17.简述小说中叙述楼道管理员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5分)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6分)参考答案:16.“我”是一个远离农村、挂念故土而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的(或“被迫委曲求全地生存在城市里的”)无奈、伤感(或寂寞、孤独)的农民。(4分)17.叙述这一情节使小说故事富有波折(1分);“楼道管理员”这一形象对“我”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增强了“我”形象的典型性(像“我”一样虽然被迫来到城市但仍然深深怀念已遗失的乡村的农民还有很多),深化了主题(3分)。同时,“楼道管理员”对“我”的怀疑和斥责,也反映了农民在城市里被歧视的现实(1分)。18.主题:小说通过“我”精心照顾“一株水稻”的故事,形象地暗示了农民(特别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和农业被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生存现状,呼吁人们尊重、爱护农民和农业。(3分)感受(示例):广大农民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粮食,广大农民工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建起了城市的高楼、扫净了城市的路……作为城市人,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和农民工,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爱护为我们城市提供营养的农村,爱护孕育了我们华夏灿烂文明的农业。(3分)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

(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亦遂增胜胜:美景

B.凡再变矣再:再次C.利甲天下甲:居于第一位

D.其制稍异于前制:规模1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轩是有窗的小屋;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故以“项脊”名轩。志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如《三国志》。B.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也称望日。按照古代纪日方法,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朔为农历每月初一,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C.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都已成家立业,各有各的打算。D.象笏:笏板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办工用品,在大臣面君时用来记录要上奏的内容或君王所说的内容。笏板质地为象牙的官员等级较高。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B.第二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C.第四段,作者拿寡妇清和诸葛亮两人与自己相比较,借前两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显的经历感慨自己现状的窘迫和仕途的无望。D.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构思严密。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参考答案:10.D

11.C

12.C

13.(1)我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就反射到屋里,室内才明亮起来。(注意状语后置,垣墙,影,洞的翻译)(2)等到离开时,(祖母)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你的成功,就值得待啊!”(注意比,阖,效,可待的翻译)10.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其制稍异于前”意思是“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制”是“形式、规制”的意思。11.试题分析:C项“各有各的打算”不当。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点睛:本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从近年命题情况看,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2.试题分析:C项,“仕途的无望”不当。第四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拿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身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己进行对比,既有对自己窘迫现状的感慨,又有自矜抱负的意思。结尾用“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辟”,开辟;“垣墙”,在四周砌上围墙;“以”,用来;“当”,挡住;“洞然”,明亮起来。(2)“阖”,关上;“效”,没有得到功名;“可待”,值得期待。参考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

,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鄣。”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军鼓噪勒兵

勒:训练

B.王用之治国赋

治:管理

C.乐乘对如廉颇言

如:依照

D.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主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②礼毕而归之

B.①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②而君幸于赵王

D.①赵奢善食而遣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10.翻译文言材料中划线和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12分)(1)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4分)译文:

(2)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

4分)译文: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分)译文:

11.从全文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胆识谋略都很不凡的人,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8.C(如:像,如同)9.B(均为表目的连词,来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C.在/被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3)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因为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11.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2)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3)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译文: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前往平原君家收租税,但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受损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到那时)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召集廉颇问计:“可以去救援吗?”廉颇回答说:“路远,艰险又狭窄,很难救援。”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阏与。军队距离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进谏的就处死。”秦军驻扎在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训练军队,把武安的屋瓦都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侦察人员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进发,反而加筑营垒。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距离国都三十里就驻军不走,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了。”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就命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到前线,(他)命令擅长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立即全军赶来。军士许历用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来等待他们。不这样,一定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许历说:“(如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又劝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将得胜,后来的一方将失败。”赵奢答应了,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占领北山,秦军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领军猛攻,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的包围,胜利而归。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6.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修省以迓天休

迓:迎接,顺应

B.上以其有裨治理

裨:裨益,好处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

寝:停止,搁置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杜立德在为官方面有才能的是(

)(3分)①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②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③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④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⑤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⑥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5分)译文: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5分)译文:

参考答案:1、C。(彰:彰显,使……明显。)2.D。(①属于对皇帝的要求⑤是表明自己的忠心⑥是介绍杜立德的儿子的事。②③④均是讲杜立德为官的事情,②③是直接的表现④是间接的表现。)3.B。(“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不是皇帝当面表扬杜立德,杜立德当时已经离开。见第三段“既出,上顾左右曰”。)4.(1)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平时(一向)被冯铨忌恨,(他们)相继被诬陷罢了官,杜立德请求皇帝怜悯体察。(素:平日、一向;构陷:被诬陷、陷害;矜,怜悯,可怜。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2分,共5分。)(2)现在变乱刚刚被平定,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杂税)还是去除了好。(甫:刚刚;休息:休养生息;其:副词,表婉商,还是。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共5分。)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这既是以决死的意向-b方式向高

层次的男性人格发出的激石溅火式的挑战,也是蛾眉不让须眉、愤慨男性窝囊的最直接、最猛烈的展示。

①从婚爱角度的着眼点,优秀的女性不能不发出质问:天底下强健的男人们都到哪儿去了呢?

②虞姬在项羽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掣剑自刎,毅然为强悍的男子而殉身,这等选择,谁也想不到在后世居然衍化成为合乎情理、正得其宜的美的归宿。

⑧社会将女性的存在视为天经地义的奴隶状态,并将其置于社会网状结构的最底层。

④李清照在一千三百年后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叹息,明思项羽而窃慕虞姬。

⑤女性对此,是不甘心、不认服的。

⑥柳如是因为扳不转丈夫而欲沉水中,李香君违抗强权而血溅纸扇,秋瑾慨叹“心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A.③⑤①②④⑥

B.①⑤③④⑥②

C.③④⑥⑤②①

D.②④⑥⑤③①

参考答案:3分。A

略8.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参考答案:(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为“儿子”,(3)“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4)“有幸”改为“应邀”。(每点1分)9.根据材料,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当下,铁路快餐饱受诟病和指责,若要继续抢占市场,铁路快餐就只能求新求变,做到以乘客为中心和“需求为王”,拓展品种和样式,增强品质和口感,形成具有差异性和特色性的铁路快餐文化。铁路市场化改革“依旧在路上”,铁路快餐进行“人工煸炒”只是一个方面,系统性和全局性改革依旧任重道远。A.铁路快餐受到了广大乘客的一致指责,饱受诟病,不得人心。B.铁路快餐要以乘客为中心和“需求为王”,求新求变才有市场。C.铁路快餐进行“人工煸炒”的改革,但其改革“依旧在路上”。D.铁路快餐必须要继续抢占市场,形成特色性的铁路快餐文化。参考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抓住材料中话题中心词“铁路快餐”和重要句子“以乘客为中心和‘需求为王’,拓展品种和样式,增强品质和口感,形成具有差异性和特色性的铁路快餐文化”来概括,答案要点要能涵盖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A项,选项只是指明了铁路快餐要改革的原因。C项,选项只是陈述铁路快餐改革没有终点。根据逻辑关系,文段主要是先写铁路快餐因为受到乘客的指责,所以其改革必须以乘客为中心,求新求变。D项,选项中的“必须”过于肯定,文中有“若要”,说明的是假设关系。故本题选B项。【点睛】语段概括主要考查对有关信息的抽取提炼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或几个语段进行缩减或拟写新闻导语、标题、一句话新闻,或对所给语段进行高度概括提炼要点,归纳主旨,或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等等。考查类型:1、记叙性语段,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及中心事件,可运用“剔除枝叶法”进行压缩。采用“对象+事件”归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