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开发对大山包村落景观的影响及保护对策初探
楚忠瑶Summary:指出了随着昭大公路竣工,旅游小集镇和集镇街道的建设,大山包旅游开发进展得如火如荼。旅游业的强力发展,在为当地政府与居民收入带来增益的同时,也使村落风貌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大山包地理条件、区位因素及历史沿革,具体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其村落景观的利弊影响,得出了利大于弊的结论,并提出了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保护对策,以促成旅游与传统共同发展。Key:村落景观;保护;旅游开发;利弊影响:F590:A:1674-9944(2018)01-0204-041引言近年来,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新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传统的自然生活方式,自然风光景区与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一大热门。昭通市大山包因其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加之其功能良好且较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许多濒危越冬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每年均有诸多旅游及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极具旅游开发潜力。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属于高寒山区,村落及房屋特征异于汉族地区常见的结构形态,其中大山包乡合兴村即包含在云南省第二批传统村落的上报名单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维护其特色村落景观,并加以利用推动经济建设,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1]。2研究概述2.1区域概况及自然条件分析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在昭阳区西北部,距市区83km。地势总体上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大小山丘起伏,最高海拔3364m,最低海拔也有2500m,年平均气温5.7—6.2℃,全年无霜期仅有80~125d,年降雨量1100~1340mm,属典型的高寒冷冻气候。大山包是我国湿地的独特类型,集水域、草甸、沼泽为一体,是长江水系的重要生态屏障。每年冬季,跳墩河水库与大海子水库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栖息地。1990年1月5日,经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1994年3月31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月经国際《湿地公约》批准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现有的30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虽然大山包乡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但全乡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生产生活困难。境内无任何工业,矿产资源匮乏。全乡有草场10多万亩,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有耕地4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洋芋、养子、燕麦,生产耕作粗放,收益较低,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极不稳定[2]。2.2研究目的及意义2.2.1研究的理论意义(1)丰富关于大山包的学术理论研究。由于区域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山包乡整体上较为贫困落后,开发时间也相对较晚且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对其理论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交通发展,实地考察越来越便利,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2)扩充大山包村落景观与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有关大山包的现有可查理论研究中,大多数围绕生态湿地保护、黑颈鹤保护、湿地景观以及生态旅游开发展开,涉及其独特的村落景观少之又少,然而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与之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本研究可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3)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旅游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制定需要不断完善,剖析旅游开发对其村落景观保护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以及特色村落所能创造的旅游业发展机遇,可以为地方政府部门一定阶段内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2.2研究的现实意义(1)保护汉族地区中独特的高寒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大山包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汉、苗、彝多民族混居的特点,使其传统民居别具特色,古朴的草屋、土屋、民族风情加之自然风光形成当地独特的村落景观。在大山包旅游开发中,客栈、酒店、餐馆、高速公路的修建,络绎不绝的游客,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该地村落景观造成大小不一的破坏,本研究主旨之一即探讨大山包特色村落景观的保护对策,保留其文化价值。(2)促进当地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村落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村落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整体形态、建筑形态、景观、标志物都可作为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对本身的优势加以利用和改进,传统村落与自然风光、生态旅游并驾齐驱,将对大山包旅游业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大有助益[3]。(3)引导村落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对村落产生建设性破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乡村发展动力,保护村落与整体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3大山包乡村落景观特征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云贵高原西北部,海拔约1950m,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海拔比昭阳区平均高出1200m,境内最高点大山包乡独石包海拔约3364m,属于高寒山区。同时,该地区有汉、彝、苗多民族混居,这也意味着大山包村落景观有别于昭通市其他地区。近年来,大山包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旅游建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风貌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研究其村落景观特征,目的在于更能有效维护当地村落特色,拓宽旅游渠道,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3.1地理环境特征大山包乡位于云南滇东北高原面上的高耸山地——五莲峰顶部的古夷平面上,海拔多在3000~3200m,东依滇东北山原,西隔金沙江深切峡谷,与四川大凉山相望,西坡临金沙江,坡体陡峭,山地东北部起伏较和缓。在高原面上,山丘相对高差50~100m,山体浑圆,坡度平缓,谷底为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地势平坦开阔。在云南省热量资源区划中大山包乡属于典型高原气候区或高寒山区,夏季温凉,冬季干冷风大,与附近盆地和河谷地区相比全年降水较多,大气透明度高,是中国西南地区太阳辐射的高值区之一。大山包因其保存较完好的湿地生態系统,自然资源丰富,高山草甸景色优美,被国家列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3.2村落布局特征由于大山包特殊的气候条件,当地村落基本是顺应气候来局部。因常年受西北风影响较大,当地住宅多安置在山的背阴面,以躲避寒冷及减少风力对建筑的影响,如位于大山包乡镇府西南侧的合兴村,与大羊窝相邻,所处位置为各条线路的集散地,交通状况良好。地势较为平缓,视野开阔,自然生态景观为典型的高山草甸,利于畜牧业发展;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位置的海尾巴村,毗邻跳墩河水库,依山傍水,生态环境比较原始,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风光独特而优美,常年有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4]。3.3传统民居特征因气候严寒,村落房屋开窗小,光照条件较差。为保持通透良好的视觉,该地民居基本无全围合型院落,其院落空间组合形式主要有开敞型和半围合型。大山包传统民居多以“间”为单元,“间”是其最简单的结构和建造方式。房屋平面多为“一字型”,建筑形体简单,体形系数小,围护结构散热面积小,墙体厚实,保温性能较好,窗户大多向南,目的在于抵御当地严寒的气候。建筑布局形式为“明二暗三”(即外观上看建筑为两开间,实际上内部为三开间)或“明三暗五”(外观上为三开间,实际内部隔成五开间)。堂屋位于中间,集家庭聚会、会客、厨房、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最主要的交流空间,并设有火炉,供全家人围坐取暖。卧室设在堂屋一侧或两侧,门窗开口较小,采光通风功能弱。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为居民自主设计并施工建造,虽缺乏相关设计指导和设计规范,但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家庭结构和居住习惯,对住宅平面进行不断调整与扩充[5]。3.4文化景观特征从古至今,大山包都是云南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秦开“五尺道”,汉族先民溯横江而上,最早在这里建立了村落,随后彝族、苗族也先后在此落籍,多民族混居,经历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大山包极富特色的民俗民风。当地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元素浓厚,建筑以草房为主,原始古朴的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大山包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山区,保护区内地形地貌多为蚀余高原面,亚高山草甸是该区域的景观特色,具有浓厚的高山牧场风情。因高寒的气候条件,农牧业生产相对落后,但没有工业污染,用传统手工艺加工的食品,生态环保且富有特色。如池藻公鱼,生长在大山包跳墩河水域,未受任何污染,味道鲜美可口;以高寒纯天然优质苦荞为原料,用独特工艺精心制成的苦荞茶、苦荞粥;高海拔地区原生纯生态绿色植物刺老包等。另外,在实验区内,耕作条件相对较好,农历3~9月是燕麦地特色农业种植和收割季节,不同的农作物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农业季相景观,形成色彩丰富的大地艺术[6]。大山包更是我国现有的30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亚高山泽化草甸湿地。保护区内有湿地3150km2。每年农历九月九至来年三月三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达1100多只,占整个种群数量的1/6其他候鸟24种万余只,是已知的最大最集中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是候鸟越冬的天堂。当地村民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却养成了观鸟、爱鸟、护鸟的良好习惯,他们把黑颈鹤视为“神雁”,有自觉保护黑颈鹤的传统,民间也流传许多村民爱鸟和护鸟的故事,正因为他们世代对黑颈鹤的精心保护,才给这片古老贫瘠的红土地留下一道独特壮丽的风景。4旅游开发对大山包村落景观的利弊影响分析现今,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地区经济收入,满足了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旅游地区的开发及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昭通市近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7.16万人次,同比增长9.9%,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4.7%。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观鸡公山以及原始古朴特色民居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被列为昭通市6个重点建设的旅游“精品点”之一。过去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大山包知名度较低且开发困难,随着技术发展,目前,大山包的景区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2008年昭大公路至2017年大山包旅游一级公路的顺利竣工、大山包旅游小集镇改造和集镇街道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各景区游道建设以及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山包旅游发展和基础条件和总体水平的改善,2016年国庆小长假期间,日均游客量已突破万人次[7]。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虽为当地经济建设带来有力助益,但对农村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山包乡属于贫困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居民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畜牧业,因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农作物单一,耕作模式粗放,粮食生产极不稳定,退耕还林也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产生一定阻碍。而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为当地农村提供了新的转型道路,另一方面由于未及时形成统一规划,缺乏指导纲领,乱拆乱建、摒弃传统的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原有的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村落景观遭到破坏。景区旅游、环境保护与当地村落关系紧密,长期来看对大山包总体的生态建设将产生一定不利影响。4.1旅游开发对村落景观的正面影响大山包乡所处地理位置偏远,昭大公路建成前交通闭塞、极为不便,该地区村落环境原始、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水平较差,随着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当地的村落景观也发生着变化。4.1.1增加居民收入,间接起到推进村落建设的作用由于大山包处于昭通市偏远山区,未得到有效开发前交通不便,难以受到城市化的过多干扰,因此当地的自然风貌、资源以及村落景观和民俗传统能得以较好的保存,同时这也意味着村落环境和经济条件较落后,加之高寒气候影响,农业发展困难,居民生活贫困。公路建设后,有利于大山包特殊的自然湿地、草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业也顺势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地居民除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之外,逐步发展起商业,修建民宿、客栈、酒店,向游客兜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和畜牧业产品等,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从而也间接推进了村落的建设,有利于新农村改造和可持续发展。4.1.2村落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旅游開发意味着打开村落大门面向外界,原本因闭塞落后导致的环境脏乱,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大山包旅游形象的塑造。开发过程中旅游部门介入后整治环境卫生、修复建筑,建设公共设施等,使村落的环境风貌得到整体提升。4.1.3思想观念转变,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元素大山包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导致当地居民与外界沟通极为不便,随着公路建成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往较封闭的传统聚落在观念上急剧变化。思想逐步开放、逐渐建立商品意识以及卫生习惯变好、居民知识素质提升等方面都有利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思想的开化,接收外来文化也为当地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元素,合理继承与创新能使传统文化、习俗得到更好的传承。4.1.4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模式转型大山包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传统上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旅游开发促使该地区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有利于第一产业生产模式转变和进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4.2旅游开发对村落景观的负面影响大力推进大山包旅游开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为当地村落环境、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带来干扰和冲击,因缺乏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对村落景观产生了负面影响。4.2.1人为造成环境的破坏大山包每年慕名前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且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游客密集之处易产生大量垃圾,景区附近的村落人流量大,因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村落的整洁卫生水平。4.2.2退耕还林不利于农业发展大山包旅游开发的主要对象为自然风光,实施过程中,退耕还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退耕还林虽然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总体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大山包原本农业产业水平较低,气候条件本身是一大阻力,再加上部分范围的退耕还林,使当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更为困难[7]。4.2.3村落乱拆乱建现象严重旅游业发展巩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基础,居民从改善生活和修建民宿客栈的角度出发,拆除传统民居建造新屋或在原本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因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而使得整个村落面貌迥异,值得保存的传统民居遭到严重破坏。4.2.4部分传统文化遭到摒弃无论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当地居民自发性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重视,以及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政策与意识指导,都会让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被摒弃。大山包是汉、彝、苗多民族混居地,经历长时间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与传统风格,可随着交通与经济发展,人们接纳外界文化,而忽略了自身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5保护对策及发展远瞻目前,大山包保护工作重点针对于自然风光与湿地生态,对当地传统的村落景观的保护尚存在许多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有力措施、传统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开发深度尚浅等。旅游开发某种程度上需要依靠当地居民的协助,因此,与当地村落发展相辅相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5.1完善政策管理体系,开展保护宣传工作在大山包旅游开发中,对于当地村落缺少了必要的政策保护。首先相关部门应做好村落景观的保护性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对村落景观破坏的执法力度。同时做好村落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治工作,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加强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建筑物的保护力度,科学合理地对大山包特色村落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媒体,以及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展示大山包村落风貌、古建筑和传统民居,也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宣传片和影视剧等来提高大山包村落的知名度。再者,可以举办文化节,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展示民俗文化和一些传统手工技艺,以此让外界公众能够意识到保护传统习俗文化的重要性[9]。5.2引导居民对传统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村落景观的内在发展与当地传统息息相关。转变当地居民对于“传统”的意识观念,是让“传统”得以传承的根本。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带来外界因素的干扰,正确引导居民对传统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既可以吸纳外来文化,也可以使自身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大山包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也难以认识到生长环境中蕴藏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魅力,因此,既要通过大范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来启迪人们对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要让当地居民意识到维护大山包传统的村落景观有利于经济增收。从这一角度出发,整合地区产业资源也是很有必要的。5.3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村落旅游大山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湿地资源著名,本身就具有了一项旅游发展优势。但自然资源可开发程度受生态制约,并且吸引力有限,进一步挖掘可利用资源,如当地人文、建筑、传统文化等,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底蕴浓厚的人文历史有机融合,发挥资源的组合优势,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也能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村落景观环境。大山包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限制,农业广种薄收,居民经济收入单一,现今的旅游开发虽然一定程度上促使居民经济增收,但还不足以改变贫困现状,旅游业发展应考虑“惠民利民”,让当地居民在开发中受益,调动其积极性,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的面貌。发展具有大山包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态村落旅游,建设农家乐,一方面能弥补旅游配套设施的不足,解决游客吃饭住宿的基本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