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研究【8800字】》_第1页
《精神损害赔偿研究【8800字】》_第2页
《精神损害赔偿研究【88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页共10页精神损害赔偿研究目录TOC\o"1-2"\h\u28626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128120引言 113139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214193(一)精神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 213273(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320744(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331801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因素 41177(一)法定因素 422287(二)酌定因素 416541三、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不足 413842(一)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时所遵循的原则不明确 4136(二)“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 57447(三)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较窄 57746四、外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630253(一)外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 631836(二)外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68042(三)域外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可借鉴之处 714106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措施的措施 818541(一)涵盖人身权的全部内容 814974(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的明确制度 89373(三)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819961结论 9【摘要】: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于1986年由民法总则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责任感更强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但由于中国心理损害体系起步较晚,我国精神损害研究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系统还是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统一模式尚未制定,有损司法公正。文章主要围绕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化模型的建立、精神损害基本定义的介绍、精神损害赔偿的难点分析以及基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决策略。【关键词】:精神损失;民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文】:引言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腾飞阶段,人权观念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满足物质条件的要求,而是更加追求精神权利和精神利益,这都是一种反映,即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例如,在侵权后,受害人往往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包括物质损失赔偿。迄今为止,大多数国家主要以经济补偿的方式诉诸该权利,通过合理数额的经济补偿来补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失。同时,其目的是在经济上惩罚违法者,教育违法者和其他公民,减少此类违法行为的数量。然而,目前我国缺乏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立法,对民事犯罪精神损害赔偿水平的规定还存在空白:虽然高等法院在2001年3月就有了相关意识,但直到2010年生效的法案中,才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且,此后并没有新的法律和法律解释。一些省市出台了不同的认定标准来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精神伤害。这就导致不同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法官有太多的回旋余地。这就导致不止餍足,贪心不止的要求补偿的案件的滋生,受害人在某种程度上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丰富资源的手段,与该制度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改进确定精神伤害赔偿水平的制度以防止此类不良情况的意义不容小觑。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及构成要件(一)精神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1.精神损害的概念狭义而言,认为精神损害应以自然人的感受为依据,其程度应限于自然人。广义和狭义上的共同点是,自然人被认定为精神损害的主体,只是广义上说精神损害的主体应当放宽,不仅是自然人,还包括法人。2.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1)立法界定侵权责任法有明确规定,若是存在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过错方必须为其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法律同时对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作出了约定:1、立即停止侵犯行为;2、排除障碍;3、消除危险;4、退还受害人的财产;5、恢复原状;6、补偿;7、致歉;8、消除后果,恢复名誉。(2)理论界定广义说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侵犯人身权利而被民事当事人要求经济层面补偿的的民事制度依据。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是对“严重侵权”的安慰奖,不能授予较不严重的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会导致过犹不及。上述法律定义和理论定义,虽然对“精神伤害补偿”一词众说纷纭,但大家都认为“精神伤害补偿”是基于精神伤害的前提切实存在的,同时赋予被害人以安抚作用。广义和恐怖的最大区别在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定界限是情节严重。(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要件一:行为人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只有当侵害人实施了侵害的行为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行为人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要件二:本案精神损害事实是指特定精神痛苦应有的精神利益的丧失和痛苦。只有在侵权行为已经造成当事人的精神损害的情况下,才能确定精神损害的实际构成。要件三:精神损害违法。犯罪者的行为必须是不被法律认可的,这对于精神损害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违反法律规定才能被视为精神伤害行为,因为过失侵权不能被视为精神伤害行为。并且关于精神损害的行为,必须符合民法总则的规定,如果不是在《民法通则》中所规定的则不能算是精神损害行为。要件四:行为人必须主观上有罪。过错指对他人具有侵略性的伤害状态,主观过错包括两钟头形式,一种是故意,也就是对另一个人的有意识的侵略行为。还有一种是过失行为,可能在实际的心理中不存在侵害他人的行为,但是,无意中造成了侵害他人精神的情况。(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1.有侵害便有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合乎民法基本准则中的“有侵害便有赔偿”准则目标,该类准则可以当作证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正当性的根据。根据此基本价值,只要当事人实际上受到了伤害,受害人就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个基本价值已经在财产损害中予以应用,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样道理,在精神损害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该类别的价值,精神损害的适用依据还必须参考法律典籍的价值取向。2.损害的严重性现在“损害的严重性”是判断精神损害是否满足可以补偿的基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准则。一般来说,在被伤害者遭受的精神上的“疼痛”是测定精神损害的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受害人以外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触到此种“痛苦”,所以,到目前为止,法律也没制订能够精确衡量精神痛苦的规范。在普通人眼中,一些打击可能并不重要,但这些打击可能会对某些人造成巨大伤害。相反,一些打击会给普通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在少数人中,它们不会造成任何打击。如果可以尽快建立合理的赔偿判断标准,一是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可以提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范围和合理性。所以这样看来,当规范了“损害的严重性”原则时,更好的优化了赔偿机制,保障了处理问题合理性。也即,当正常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遭受严重伤害时,被损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因素(一)法定因素第一,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的确定,取决于加害人的过错情况。而对于侵害人的过错程度指的是侵权人对于受害者实行的侵害程度的大小。侵害的大小要看被侵害人的受伤害的大小的程度。首先要对于侵害人实行的侵害程度进行一个调查取证,对于侵害程度的大小进行取证监督后,对于大的伤害程度,则需要进行大数额的赔偿,对于实行损害程度较小的行为要进行赔偿的数额就较小。二是要看侵权人是否获得一定的利益,如果行为人从中得到好处,获得的利益的大小也应该进行一定的确定。获利较大的行为同时也是对于当事人较大损伤。要准确的计算侵权人获利的大小,从而实行相应的赔偿规定。三是要对于侵权的行为以及方式进行详细的排查,对于地点、时间以及方式要进行细致的考虑,侵害的时间以及地点的不同对于当事人的损伤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侵害方式对于当事人的精神损伤来说也有一定的不同。(二)酌定因素首先是要考虑到侵权主体以及被侵权主体的详细状况,在实行侵害行为的时候,侵害人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被侵害人产生心理阴影。例如如果一个是一个女孩被实行了侵害的行为,那么可能对于她的精神损害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于对于她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因此要考虑到侵害人以及被侵害人的身份。第二是要考虑到对于社会的影响,一些案件因为侵害人的身份的特殊性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侵权现场的经济情况。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不能忽略当地经济情况的作用,因为当地经济水平更加直接,更少出现错误和被操纵的情况。当然,虽然判定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其他因素在计算补偿时也不会被忽略,而是以一个独立的控制因素计算,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但这个因素必须考虑进去,也就是说经济状况能够造成精神伤害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认知。四是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法。首先,受害人寻求获得赔偿的权利,赔偿金额根据损害程度确定,根据一定的标准上下浮动。主要取决于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地域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犯罪人的侵权情况,犯罪人的能力,有没有从犯罪中受益,受益多少,环境因素等影响作用酌情考虑。三、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不足(一)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时所遵循的原则不明确在一个具体化的国家赔偿案件中,《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必须依据的原则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概括性的描述若是情节严重需要支付受害人相应的经济补偿。从法条出发,很明显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的原则便只有“相应”二字。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损害存在“虚无缥缈”之特性,几乎无法通过数学公式的方法去量化、估算。正如美国法学家贝勒斯所说:“很显然,一个人受的苦是没有办法定量准确计算的,也很难确定索赔人承受了多大的苦难,所以不清楚应该赔偿多少。”所以,没有统一的框架,亦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金额“贫富差距过大”,进而会损害司法的公正性甚至是法秩序的统一性。当然,目前对于该标准的划分存在许多种类,但我认为应当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先确立几个总体原则,目前学术界有如下三个学说,分别是:惩罚型、抚慰型和补偿型,我国所一般采用的是抚慰型原则,金钱一般来说是最能给人补偿的一种象征,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案件中赔偿数额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许多国家在其法律中已经采取了酌定赔偿原则、分类计算赔偿原则、最高限额赔偿原则、可估算损失比例赔偿原则等计算原则,然而,我们的国家立法上仍然没有一个相当统一的制度。(二)“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我国虽然在《国家赔偿法》中写明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很明显,造成精神损害的标准在《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含义内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显然在实务中不具有可应用性。许多域外国家规定了类似的精神损害赔偿条件,但一般来说,还有额外的承认标准,使用先前的判例来进行参考。由于中国的语言具有天然的多义性,不同的群体基于自身的阶层、法学素养、职业环境等因素,对“严重后果”见仁见智。这将导致在法律意义上对受害者的不同待遇。由此看出,如果不能进一步阐述精神损害“严重后果”的具体情况,就会使得赔偿义务机关因为所在的地区不一样或者案情稍有差别从而导致在最终的赔偿金额上差距悬殊,容易导致司法公信力的降低。(三)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较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措辞表明,我国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国家赔偿法》第3条(与第17条并列)列举了大量的侵权行为,事实上,越是通过有限范围的列举,越是会将更多的侵权情形排除在外。第二,《国家赔偿法》规范了所要保护的权利客体,根据法律条文表述,除了成为生命安全等的健康保护权外,其它的精神权利如果受有侵害造成权益的减损是无法以《国家赔偿法》为规范依据行使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从整个法律体系的角度来看,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因国家机关和劳动者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害的人,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获得赔偿”。在我们的民法典的规范领域内,如果违反法律,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形象权、隐私权、尊严以及身份权在内的侵犯行为都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受害人拥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而法律对于赔偿的规定显然不符合我国宪法精神。此外,国家WGSVG对于一些保护精神利益的损害的象征物存在缺失[8],这些精神利益本质上与精神的受害者联系紧密,该物品是否具备完整性对于所有权人来说具有较大的精神意义。四、外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考察及借鉴(一)外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大多数国家已通过立法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官在裁量此类案件时,若无具体法律规范可依据,或是依宪法原则做补救,或者是依照习惯和法理来推定。法国在精神损害赔偿领域立法存在缺陷,在实践中区分了侵犯财产权、侵犯人身权和侵犯人身权损害个人利益的三种情况,区分精神损害等级和赔偿金额门槛。德国比法国更注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设。德国以宪法规定的人格权作为请求权的基础,并规定了确定赔偿数额的原则。除此之外,还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在英美法律传统中,更注重司法的主导作用。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在认定赔偿金额时,往往混淆了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害,以是否发生物质损害作为判定是否存在非财产损害的法定前提,规定在出现物质损害时才可能获得精神损赔偿。在赔偿标准上,他们不采用统一确定的标准,法官拥有极大的裁量权。考虑到公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英美对人权的保护,不断通过司法实践和人格立法扩大保护范围,以人格损害替代了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赔偿也独立于物质财产损害赔偿之外并开始支持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并根据不同的人格权内容形成类型化的案例标准。总而言之,各国赔偿制度的发展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遵循着各自法律传统,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健全法律制度。由于西方人权观念更加深厚,因此他们在立法上不断扩大人格权益范围,不断拓展主体范围。例如美国己经确立纯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些先进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在赔偿金额认定上。美国更倾向于惩罚性的赔偿性质,其不存在赔偿金额的最高额限制,经常会出现天价赔偿,威慑作用显而易见。然而,这在我国目前并不能借鉴,过高而承担不起的赔偿金额也无异于不赔偿。法国、德国作为民法体系相对成熟的两个国家,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具体确定,其中也不乏采取学者的调查总结的评判标准来认定金额,并不完全拘泥于法律规定,同时也注重总结在司法实践中的经验,不断推进该制度的完善,这值得我们借鉴。(二)外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国外确定损害数额的方法与其原则框架内采用的方法大致相同,大致就是在其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方法,如:酌定赔偿法、参照医药费比例赔偿法、固定赔偿法、最高限额赔偿法和日标准赔偿法。酌定赔偿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如法国等多国就采用此法,根据案件事实来确定金额法官根据自己的评价做出裁判;参照医药费比例赔偿法必须产生医疗费,否则无法计算德国就是采用此法;固定赔偿法以日本为主,将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表格化,定型化,虽然给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过于机械死板,不能灵活的依照具体案情而变动;最高限额赔偿法,可以分为限制单项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额和限制全部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额两种,在美国的可以按照此种方法判决;日标准赔偿法就是按日计算赔偿金额,丹麦法律规定,受害者在病床上造成的精神损害以每天25丹麦克朗的标准进行,其他患者则每天赔偿10丹麦克朗。上述各种认定方法都是在各国理论发展中和司法实务中长期积累出的成果,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不足:不统一制定赔偿标准的酌定赔偿法可进一步完善为在最高限额下的酌定赔偿法,避免法官自由裁量的无节制;而根据医疗费的比例或者是按日标准赔偿的方法虽然减少了法官的自由裁量,可以轻松确定出每一个案件中应赔偿的金额,但适用范围较为狭窄有限,也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不管受害人是不是接受赔偿,都无法上诉解决。每一个认定方法都在不同程度存在制约性,这在我国完善该制度内容过程中予以一定参考与思考,不追求某一具体方法的独立地位,综合多种方法运用在不同类别案件当中,推动我国精神损害认定标准内容的体系的建立。(三)域外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可借鉴之处20世纪初,德国首先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德国民法典规定,对非财产的损害可以用金钱赔偿。此后,联邦法院通过运用不同的案例,进一步扩展和证实了该法典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1907年,瑞士在其起草的民法典中加入了相关的人权条款。根据英美部门的相关规定,唯有被害人所受到的侵害来自于身体方面的损伤,同时基于该侵权行为的实施直接导致被侵权人精神方面产生伤害或者是痛苦的情况下,才可以索赔精神损害。但是伴随人权运动的逐步深入,上述国家在这一制度上也不断拓宽赔偿范围,并且还陆陆续续颁布了一些专门的法律,从而更加全面的保护人格权,进而让权力主体在遭受不法行为所给出的侵害时能够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被侵权的一方可以申请相应的赔偿。从以上关于精神伤害规定的国家概况不难看出,这些国家的做法都表明了在刑法领域引入精神伤害制度的必要性,全面推行精神损失赔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纵观全球,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格权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保障,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紧随其后,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故而对于我国而言,不妨充分参考其他国家已在司法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将其中的精华汲取过来,例如,在刑法领域的心理损害赔偿方法和方式的多样化、赔偿范围的广泛等,确立并立足哦过国庆因地制宜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但是更好地保护其权利的问题,也是能够然公国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的问题。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措施的措施(一)涵盖人身权的全部内容对侵犯自然人、法人人身权利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救济是相关立法的目的。但在我国,民法典中,对于精神损害的赔偿,并没有涵盖一切。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民法只是描述了包括姓名权、形象权、荣誉权和法人名称权在内的部分。而《民法道则》所规定的人身权远不止这些,在婚姻、家庭、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领域也是如此。这些权利与上述的姓名权、形象权和名誉权一样,都是基本权利,只有全面涉及才能得到充分保护。日常生活中,对隐私权等受到侵犯寻求精神赔偿的案例屡见不鲜,我国的《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40条对尊重隐私展开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但这些规定相对片面。正是由于民法通则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使得在实践中侵犯了个人权利的公民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对于目前社会的现状来说,在实际的案例中出现了其他人身权利受到侵害从而导致精神受到损害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来说,目前的相关规定无法适用,只能以精神损害的延伸为说明,增加精神性的赔偿。(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的明确制度目前,目前,我国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民法上,没有一个单独的、完整的权利,即执行效力不高,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上最高的效率是来自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精神损害制度的解释,但是解释的侠侣没有法律的效力高,不能让群众信服,在实施的效果上也会不太理想,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专门的精神损害法律制度,提高精神损害制度的有效性,加强实施的有效性。应该尽快制定或修改现行法律,以建立统一、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机制。例如,可以制定新的《民法典》在其中加以规定,或者可以在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中列入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三)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修正后的《赔偿法》看来我们保护生命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的精神,有且只有提到的三个权利,才能对行为人的侵犯,以及后果严重,提出接受精神补偿。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保障精神权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适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覆盖面是一种必然。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用一般民事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强化国家赔偿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约束力。关于保护范围的问题,通常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国家机关或者公务人员实施侵权显然要比平等主体之间实施侵权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要广很多,其承担的责任不得少于给予被申请人因执行同等人之间的违约行为而给予的赔偿。所以,从理论上还应当列入《国家赔偿法》保护范围的还应有如下几项:1.人格尊严权。在暴力执法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实施暴力时既对受害人的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同时造成人格尊严的损害,这种在公共场所产生的无形的伤痛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身体上的疼痛而被忽略,如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受害人的尊严权,必须接受法律制裁,并承担精神伤害的责任。2.身体权。因公外出期间,如果发生暴力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身体损伤,比如死亡、重伤的损害结果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有些情形下造成的损害结果是肉眼不看见的,例如不准受害人进行休息、未经同意剪掉受害人的头发等等。这些行为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