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人口的消费需要

B.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交通条件的发展

D.城市规划的需要参考答案:B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③“磁暴”现象

④诱发降水量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B【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诱发降水量变化。潮汐现象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故选B。3.据新华社电: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富士山等13座活火山活动加剧,应密切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各问题。4.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

B.上地幔

C.地核

D.下地幔5.地面发生震动时,日本附近海域上人们的感受是(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只有左右摇晃

D.只有上下颠簸参考答案:4.B

5.A4.火山口喷发的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选B正确。5.地震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地震发生时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选A正确。4.读“某山麓冲积扇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2.该山体岩石的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3.右图①②③④代表地质作用,其中包含山麓冲积扇形成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BB2.花岗岩是侵入岩,岩浆岩的一种。右图中丁只能形成一种岩石,故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甲为沉积岩。故B正确。3.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图中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④为重熔再生作用。故B正确。

5.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有昼夜更替现象

D.唯一有水和大气存在的行星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6.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32~33题。32.下列各点中,水平气压梯度最大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33.图中②处的风向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参考答案:B

D7.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5.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 B.增长模式没有变化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总量仍呈增长态势6.按国际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参考答案:5.D

6.B5.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00年之间在该省的人口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因此该省人口总量仍呈增长态势,故D对。人口的出生率在下降,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人口的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故其余选项可排除。6.≥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1990年以前≥65岁的人口低于7%,A错;1990年为5.59%,而2000年为7.47%,说明1990-2000年之间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故B对;2000年以后大于7%,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故CD排除。8.读下面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29~31题。29.图示高压强盛时可能为几月份: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30.图示季节有关我国天气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靠近低压中心

B.多暖锋活动C.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易受强冷空气影响31.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对南亚的天气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盛行西南季风

B.多暴雨洪涝灾害

C.盛行东北季风

D.此时正值雨季参考答案:29.A

30.D

31.C9.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2017年8月6日20时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9.据图推断P地点近地面的风向为(

)A.偏西风

B.东北风C.偏东风

D.东南风30.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比丙地风速小

B.乙地为下沉气流C.丙地吹偏南风

D.丁虚线附近可能会出现锋面参考答案:29.A

30.D29.判断P地风向,先做出P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风从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做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转。故A正确。30.丁虚线与槽线重合,在锋面气旋中,锋面和槽线重合,故D正确。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因此甲地比丙地风速大,故A错误。乙地位于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故B错误。高压中心位于丙的北侧,因此丙地吹偏北风,故C错误。10.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河流汇合处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发源地参考答案:D11.风平浪静的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参考答案:A12.下图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35.图中左图与右图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A.甲——① B.乙——②C.丙——④ D.丁——③36.下列贸易中,选择的运输方式合理的是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D.电子元件:硅谷→渥太华选③参考答案:35.A

36.B35.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判断:左图中甲为航空运输(运量最小、运速最快),乙为铁路运输,丙为公路运输,丁为水路运输;右图中①为航空运输(运费最高),②为公路运输(短途运费低、运距增加、运费急增),③为铁路运输,④为水路运输。因此A正确。36.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丁(距离远、笨重),A错;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距离远、笨重),B正确;鲜花:荷兰→美国选①(易腐烂变质,要求运速快),C错;集成电路:硅谷→渥太华选①(时效性强),D错。故选B。13.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A.南亚、东南亚、东亚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区B.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C.美国、澳大利业、阿根延、南非等国D.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参考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亚、东南亚、东亚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区,A错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B错误;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业、阿根延、南非等国,C正确;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乳畜业分布区,D错误。故选C。14.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读图回答12-13题。12.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ks5u;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ks5u;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⑥农业劳动力充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13.关于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低C.单位面积产量低

D.水利工程量不大

参考答案:D

B15.下图为“京津冀都市圈汽车整车企业空间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5.1996~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整车企业间布局变化特点是向该区域A.中小城市集中

B.港口城市集中

C.中心城市集中

D.边缘地区集中16.影响该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生态环境

B.矿产资源

C.廉价劳动力

D.消费市场参考答案:15.C

16.D15.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10年时,图示区域的汽车整车企业出现了向北京、天津集中的趋势,说明了在此期间,其空间布局变化特点是向该区域的中心城市集中。故选C。16.汽车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城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越广阔,因此影响该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市场。故选D。16.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我国每年五一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21.图中地球公转速度A.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②到③逐渐加快C.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④到①逐渐变快参考答案:20.A

21.B试题分析:20.五一在春分日(3月21日)到夏至日(6月22日)之间,读图可知,①点位于春分日后,夏至日前,故选A。21.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①到②先慢后变快,A错。②到③逐渐加快,B对。③到④先变快后变慢,C错。④到①逐渐变慢,D错。故选B。【名师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移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移动位置: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3)移动周期:一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4)移动速度: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移动速度快,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移动速度慢,大约每4日移动1纬度。1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5.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C.丙>乙>丁>甲

D.甲=乙=丙=丁6.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C.丙>乙>丁>甲

D.甲=乙=丙=丁7.1月26日这天,图中四地昼长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C.丙>乙>丁>甲

D.甲=乙=丙=丁8.某日,丙地日落地方时为19时,则该日丙地昼长为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参考答案:5.D

6.A

7.A

8.C5.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各地相同,图中四地都不在极点,自转角速度甲=乙=丙=丁,D对。A、B、C错。6.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图中四地的纬度,联合发布人自转线速度甲>乙>丙>丁,A对。B、C、D错。7.1月26日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全球从南向北昼长缩短,越靠近北极,昼长越短。图中四地昼长甲>乙>丙>丁,A对。B、C、D错。8.某日,丙地日落地方时为19时。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正午时间)x2,正午时间是12点,则该日丙地昼长为14小时,C对。A、B、D错。18.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下图(1)-(4)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后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读图回答下面各题。15.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受政策影响

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C.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D.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16.该省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以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明显影响的是A.婴幼儿用品的消费市场

B.人口老龄化速度C.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

D.劳动力的规模参考答案:15.A

16.D15.图中从①到②,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出生率较高,Ⅰ阶段代表我国建国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从②到③,出生率明显下降,主要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A正确。16.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出生率上升,婴幼儿用品的消费市场会增加;会减缓人口老齡化速度;会需要更多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十年内,新增加人口还没有成长为劳动力,不会影响劳动力规模,D正确。19.为缓解停车难问题,某城市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下图为“该城市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5.该功能区属于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16.“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A.人口密度的差异

B.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C.地租水平的差异

D.汽车拥有数量的差异参考答案:15.C

16.B15.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功能区人口数量在早晨流入大于流出,黄昏时人口流出大于流入。说明此功能区应该是早晨至黄昏的白天上班期间人口数量大,夜晚人口数量较少。商业区一般是周末节假日或黄昏后人口流入量较大,不符合此情况,A错误;行政区虽然也符合,但是人口数量不会出现黄昏有人口流入的情况出现,B错误;住宅区是居民夜晚休息,黄昏人口流入量大,早晨人口流出量大,不符合,D错误;最有可能是工业区,C正确。16.根据材料中提及为缓解停车难问题,某城市采取“错峰停车”措施,主要是根据该功能区人口数量流入和流出时间与相邻功能区的差异,从而可以实施错峰停车。B选项符合题意。20.读下图完成不属于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的是:A.小农经营

B.水利工程量大C.机械化水平低 D.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高参考答案:D21.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由于不同地域A.自然条件不同

B.交通条件不同C.技术条件不同

D.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参考答案:D22.左图为“2016年5月1日甲、乙、丙、丁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是()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C.丁、乙、丙、甲

D.乙、丙、甲、丁15.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右图中的()A.a点

B.b点

C.c点

D.d点参考答案:14.C

15.A14.通过图中四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可以计算四地该日的昼长,甲、乙、丙、丁分别是约15小时30分、约13小时30分、约14小时、约13小时。因该日是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自南向北递增,四地昼长都大于12小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由南向北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丁、乙、丙、甲,C项正确。15.因为该日是5月1日,在春分后,夏至前,直射点进入北半球正在向北移动,所以位于图中a点,A项正确。

23.读下图,完成下题。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参考答案:D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读图分析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判断防御霜冻的原理是增强④,故答案选D。24.读粤、苏、贵、桂四省区2010年和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变化趋势图,回答下题。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据图判断,今后我国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

)①城镇②农村③经济发达省区④经济欠发达省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读图,根据图中数据,目前发达地区老龄人口比重大,但是预测数据2050年欠发达地区的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所以今后我国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农村、经济欠发达省份,②④对,D对。考点: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变化趋势。25.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5—7题。5.四地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参考答案:D

B

D26.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P点的地理坐标为()A.70°S,90°E

B.70°N,90°WC.70°S,90°W

D.70°N,90°E参考答案:A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可推出P是东经区,是90°E;此半球为南半球,从乙图看P正好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为40°,可知P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差50°,假设P纬度为X,太阳直射点90°-X,∣X-(90°-X)∣=50°,X=70°S或者X=20°S,20°S不会出现极昼,舍去,选择A。二、填空题(共10分)27.读“水循环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水循环过程图(1)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__________

__

,B___________

_,C______

______,G_________

___。(2)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填字母)。(3)图中的DCBF构成了

循环(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___

____

。(5)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是

环节(填字母),主要措施有

(任举一例)(6)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

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

B、使海洋水体更新

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

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参考答案:(1)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G地下径流(2)

C(3)

海陆间循环(4)

F

(5)

F

南水北调工程

(6)

A28.读“北半球部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2)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两个序号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3)图中有两个序号表示的陆地自然带不同但气候类型相同,这两个序号是________,它们的气候成因是________。(4)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可知,垂直自然带谱最多的山峰位于(

A.①

B.④

C.⑦

D.⑩参考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2)⑤⑧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⑥⑦

深居内陆离海海远,海洋上的水汽难以达到,降水少,气候干旱而形成。(4)A【详解】(1)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更替是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是东西方向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中⑤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⑧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故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两个序号⑤⑧,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3)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对应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图中有两个序号表示的陆地自然带不同但气候类型相同,即是指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对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两个序号是⑥⑦,其中⑥是温带草原带,⑦更深居内陆是温带荒漠带。它们的气候成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上的水汽难以达到,降水少,气候干旱。(4)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越多。由图中四座山峰纬度位置及海拔可知,A地的纬度最低,海拔最高,垂直自然带谱最多。

29.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型,②处河谷呈U型。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____。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____________,加上海水的________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____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_______。(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向下蚀和溯源(向源头)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2)三角洲慢顶托堆积水土流失扩大(3)大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取水更便利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

解析:(1)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图中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向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所以①处河谷呈V型。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以向河谷两岸侵蚀,即侧蚀为主,所以②处河谷呈U型。(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三角洲。形成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