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解答第11~15题。(17分)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乙永远活在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这市镇有水村的秀逸,小河萦绕,长年不倦地作着活活的絮语,仿佛诗人深情的独白。水是清澈的,春来水面飘着玲珑的浮萍;一到冬天,满河是嫩绿的菜叶。浆声终夜不断。托小河的福,我们故乡从没有水灾,也从没有大旱灾。盛夏苦热,几十天不下雨,大地枯竭得变成沙漠。街河的语声由暗哑而寂寞了。灰褐的河床看见了碧琅琅的天,只剩下中间一条丑陋的小沟,木然不动。谁在河床上撒下几粒西瓜籽?却让它们在泥里抽了芽,开出朵朵小黄花,到晚来和天上的繁星争辉——这小河瘦损的丰姿,不已足以令人发愁?是的,但这只是街河的一段。你试跑到市外大江沿的过渡亭边去看看,那河流不是照旧作着轻轻的独唱?虽然嗓间也有些失润。倘在艳阳时节,春水暴涨;或当九秋天气,苦雨新霁,这些小河,几日间都变得十分丰满。絮絮的语声更高了,流动的旋律也十分活泼,趁微风,偷偷地吻着石砧,有时还乘明月夜迅疾地爬上了河岸。于是街河边常常出现一些少年人的影子,悠然伫立,向水中放下钓丝。你说那拍岸的水声,不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不用愁!过些时一开闸,这一泓盈盈的清流,就要淙淙然向镇上的土地告别。哦,对了!我只顾徘徊于小河的风貌,却忘记了告诉你关于这些河流的十分陈旧而又永远新鲜的故事,——假如你不嫌地方乡僻,又有机缘坐着一桨一划的乌蓬小船,过小镇留连片刻,我准得先带你到街梢去看看一座古旧的老闸。11.以下说法不确切的两项是(6分)A.甲段让读者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B.甲段文字虽短,意蕴却深,“言有尽而意无穷”C.乙段所写的“故乡”是我国浙江一带的小市镇D.乙段文末那座“古旧的老闸”是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许多故事E.甲乙两段都写了河水终古长流的雄浑气势F.甲乙两段语言优美,节奏和谐,字里行间充满诗的韵味G.甲乙两段都浓墨重彩、以形传神地描写了河水12.甲乙两段都写河,甲段写了__________,乙段写了故乡的小河。(2分)13.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

(2分)14.为什么乙段说“永远活在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

(3分)15.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

(4分)参考答案:11.E

G12.时间(或:历史)的长河13.烘托“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14.因为那些小河已经成为故乡的象征物,永远撩起游子思乡的心绪15.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4分;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③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好”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⑤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⑥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15.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B.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C.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D.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B.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C.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D.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17.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参考答案:15.B

16.C

17.第一问:时间和空间。第二问: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欢乐极兮哀情多”观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的观点。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中国人不惮生死,如文中说“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D项,“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如文中说“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本题中,第一问:关于别尔嘉耶夫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问题,“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时间的角度;“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空间的角度。第二问: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这种欢乐场景在今年已不复存在,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下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意思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此时物是人非,不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归

航陆颖墨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颤,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西昌舰是新型驱逐舰,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在预报的视线之内,也没法预防。这风,肖海波遇到过,也较量过,虽然没有输过,但心里并不托底。有些官兵开始慌神。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怎么办?!肖海波自己把头伸出舰桥舱门,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他心中大叹一声:“晚了!”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只剩一把斧头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有两次,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操舵兵立刻点头。“就朝那儿开!”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那海面上的漩涡,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副舰长早让他派到了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机是军舰的心脏。台风刚来时,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然而,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怎么办呢?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猛扑”“掠过”“浇盖”等一系列词语,描写了巨浪袭上舰艇的骇人一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B.“他不知该怎么办,开始慌神儿”,这是遭遇滚地雷时肖海波的心理反应,小说中还有两处提到他自问“怎么办”,这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C.“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意味深长,操舵兵对命令心存疑虑却又毫不犹豫地执行,表现出对肖海波的信任。D.航程即将结束,肖海波下达了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这一句话反映了他历尽艰险身心俱疲,不免有些后怕的虚弱状态。8.小说中肖海波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小说以“归航”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D

8.①忠诚爱国、意志坚强的军人:担心西昌舰被台风劫持漂到别国带来麻烦;心向祖国,临危不惧,几经艰难带领舰艇官兵胜利归航。②恪尽职守、冷静沉着的舰长:牢记嘱托,冷静判断,砍断缆绳,开进漩涡,冲出台风圈,将这艘新型驱逐舰安全驶回祖国。③关爱士兵、精准指挥的指挥员:拽回冒险的老水兵,危急关头还细心部署防止士兵晕船,带领他们胜利归航。

9.①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②统摄全篇,使情节紧凑、集中。全文记述西昌舰回归祖国的艰难航程。③“归”字意蕴丰富,强调了回归祖国的执着和渴望,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虚弱状态”分析有误,原文的描写是“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这是描写舰长肖海波带领西昌舰度过生死关之后的表现,这最轻的命令反映了是祖国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传达的是最国家的深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到文中人物的相关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人物身份,理解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结合“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可见肖海波是一个忠诚爱国、意志坚强的军人,心向祖国,临危不惧,几经艰难带领舰艇官兵胜利归航。结合“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操舵兵立刻点头。‘就朝那儿开!’”“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可见肖海波是恪尽职守、冷静沉着的舰长:牢记嘱托,冷静判断,砍断缆绳,开进漩涡,冲出台风圈,将这艘新型驱逐舰安全驶回祖国。结合“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可见肖海波是一个关爱士兵、精准指挥的指挥员:拽回冒险的老水兵,危急关头还细心部署防止士兵晕船,带领他们胜利归航。【9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标题的含义入手,结合对人情节、主题的作用及特殊效果来分析其作用。本文标题为“归航”,从效果上看,谁“归航”?为什么“归航”?怎样“归航”,标题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从情节来看,结合开头“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中间“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操舵兵立刻点头。‘就朝那儿开!’”“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他下达了突围命令”,以及结尾“‘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可见全文写了舰长肖海波几经波折,带领西昌舰回归祖国的故事,标题“归航”概括了文章主要情节,统摄全篇,使情节集中紧凑。从主题来看,结合“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可见本文主题是歌颂海军官兵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标题中的“归”字强调了回归祖国的执着和渴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

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夫惟义可以怒士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怒不尽则有余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3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2分)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参考答案:9.A(瞬:眨眼)10.C(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C(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13.(8分)①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虽”、“之所以”各1分,大意1分。)②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沮”0.5分,“穷”0.5分,大意1分。)③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冠胄衣甲”、“兵”各1分,大意1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B.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分)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分)译文:

参考答案:4.D解析:顾:反而。5.C解析: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6.D解析:“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7.(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译出大意给2分;“因”“究”“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耆卿《两同心》云:“酒恋花迷,役损词客。”余谓此等,只可名迷恋花酒之人,不足以称词客,词客当有雅量高致者也。或日:“不闻《花间》《尊前》之名集乎。”曰:“使两集中人可作,正欲以此质之。”词家先要辨得情字,《诗序》言发乎情,《文赋》言诗缘情,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倚声一事,其小焉者也。(节选自刘熙载《艺概》)2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25.文段中的“耆卿”是

(作家)的字,他的作品集有《

》。26.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词人提出的建议。参考答案:24.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

25.柳永《乐章集》(或《雨霖铃·寒蝉凄切》)

26.词应抒发忠孝节义等正义健康、崇高美好之情。【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者……也”表判断,可知“所贵于情者”后应断开,“为得其正也”后应断开;“世间极有情之人”指前面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据此可知“妇”“人”后应断开;“以欲为情”“欲长情消”说的是一回事,故“流俗误以欲为情”后应断开,“欲长情消”后应断开。根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为: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2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段提供的语境来分析。根据文段中给出的“耆卿《两同心》”可知,第一个空应填“柳永”。柳永,字耆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两同心·伫立东风》是柳永的一首词作,其中有“酒恋花迷,役损词客”两句。柳永的作品很多,有《乐章集》,课内学过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第二个空考生按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即可。【2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概括作者对词人提出的建议”,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题的信息在第二段,由“词家先要辨得情字,《诗序》言发乎情,《文赋》言诗缘情”可知作者认为写词应抒发情感,“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表明作者认为抒发的应是正义的、健康的情感,再根据“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可知作者认为应抒发的情感是忠、孝、节、义等崇高美好的情感。考生据此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把下面一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3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获得欧盟1200万欧元的资助,利用陀螺仪技术开发一种微型生物传感器,帮助医生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研究人员在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仅相当于一粒尘土大小的光盘表面上,涂上只与肿瘤标记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特定蛋白或DNA。这种微型光盘有两种振荡模式,当肿瘤标记物与光盘上的蛋白或DNA结合后,由于重量失衡,将导致光盘的振荡频率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差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标记物。理论上认为,即便只有一个肿瘤标记物分子与光盘结合,也能利用这种便携式的医学设备测量出来,这将为医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癌症的治疗技术手段。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癌症的关键。

参考答案:英科学家获资研发微型生物传感器诊断早期癌症。(“英科学家”“获资研发微型生物传感器”“早期癌症”三个信息点各一分)8.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