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5绦虫_第1页
医学寄生虫学5绦虫_第2页
医学寄生虫学5绦虫_第3页
医学寄生虫学5绦虫_第4页
医学寄生虫学5绦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形态特点1.带状、体扁、分节。

长几mm至几m。如细粒棘球绦虫长2--7mm,牛带绦虫长8m。由几个至上千个节片组成。如细粒棘球绦虫只有4节。阔节裂头绦虫由3000--4000节组成。3.头节有吸槽或4个吸盘。4.雌雄同体。生殖器官高度发达。2.无口、无消化道、无体腔。第一页,共九十五页。第二页,共九十五页。第三页,共九十五页。猪带绦虫常见种类: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虫体长4—12米,可有1000—2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沟。中间寄主是牛。其生活史和致病症状与猪带绦虫相似。第四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特点1、需中间宿主(短膜壳绦虫可不需中间宿主)2、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脊椎动物肠道第五页,共九十五页。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

(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有钓绦虫)

肥胖带绦虫(TaeniaSaginata)

(牛肉绦虫、牛带绦虫、无钓绦虫)

第六页,共九十五页。一、形态

乳白色、长而扁、带状、分节,雌雄同体。两种绦虫的共同特点:(一)成虫由头节

、颈部和链体三部分组成。

第七页,共九十五页。带绦虫幼节成节头节颈部链体孕节——细小、直径约1mm,具有4个吸盘。——短而纤细、长约8mm,宽约0.8mm。但具生发细胞,可以不断长出节片。——短而宽。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近方形。具成熟雌雄生殖器官。卵巢分叶,子宫为盲囊。睾丸散布在间质内。——长方形。只见子宫,子宫内充满虫卵。随着虫卵增大。向子宫主干两侧膨大,形成分支。每一节孕节子宫内含有几万个虫卵。第八页,共九十五页。低倍镜下观查两种带绦虫头节第九页,共九十五页。第十页,共九十五页。第十一页,共九十五页。猪带绦虫孕节牛带绦虫孕节第十二页,共九十五页。第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二)虫卵(带绦虫卵)

圆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1----43um。胚膜棕黄色。其上有放射状条纹,胚膜内有一条六钩蚴。卵壳很薄,易破裂,散出时已脱落。一般难以见到。

第十四页,共九十五页。带绦虫卵形状:类圆形大小:中等偏小颜色:黄棕色卵壳:薄,排出时已脱落,卵内容物:放射状胚膜包绕的六钩蚴,含3对小钩卵壳胚膜第十五页,共九十五页。胚膜六钩蚴带绦虫卵子宫内虫卵粪便中虫卵第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三)囊尾蚴(囊虫)

卵圆形、黄豆大小,囊状物、白色、半透明,内含囊液,头节。第十七页,共九十五页。米猪肉第十八页,共九十五页。牛绦虫囊尾蚴

第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第二十页,共九十五页。猪带绦虫囊尾蚴牛带绦虫囊尾蚴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五页。猪带绦虫囊尾蚴牛带绦虫囊尾蚴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五页。两种绦虫的不同特点和区别

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体长2--4m4-8m,可达12-25m节片数700—1000节,薄、略透明1000—2000节,厚、不透明头节球形,有顶突、小钩方形,无顶突,无小钩成节卵巢分3叶分2叶孕节子宫每侧分支7--13支分15--30支囊尾蚴头节有顶突,小钩。可寄生于人。无顶突,无小钩。不寄生于人。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

成虫(人小肠)孕节虫卵六钩蚴钻进肠壁血循环组织内人囊尾蚴成虫人吃进六钩蚴囊尾蚴钻进肠壁血循环皮下、肌肉、脑、眼等猪(牛)猪带绦虫卵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五页。注意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一)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寄生部位1.成虫:人小肠2.囊尾蚴:皮下、肌肉、脑、眼等人小肠终宿主人人中间宿主1.猪(牛、羊、猫、狗)2.人牛、羊(美洲驼.长颈鹿)感染阶段1.囊尾蚴2.虫卵囊尾蚴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五页。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猪(牛)带绦感染方式人吃进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人吃进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囊尾蚴病(囊虫病)感染方式1.自体内感染2.自体外感染3.异体(外来)感染不感染人体注意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二)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

(一)成虫(两种绦虫成虫致病作用相似)1.夺取营养

体壁吸收营养。微毛增大吸收面积。吸收氨基酸、糖、脂肪酸、维生素等。饥饿感。引起肛门瘙痒2.损伤肠壁、引起消化道症状擦伤肠上皮细胞。猪带尤甚。腹部隐痛、消化不良、恶心、腹泻、消瘦等。

3.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4.孕节从肛门逸出、引起肛门瘙痒牛带尤甚。5.异位损害猪带绦虫寄生在大腿皮下、甲状腺组织内。牛带绦虫寄生在子宫腔、耳咽管等。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

(二)囊尾蚴病(囊虫病)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例最常见。寄生皮下或粘膜。引起皮下结节或包块。1)结节形态2)结节性质3)结节部位4)结节数目寄生肌肉,出现酸痛感、发胀感,假性肌肥大症。2.脑囊尾蚴病最严重、最危险。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出现三大症状:1)癫痫发作(最常见)。2)颅内压增高。3)精神症状。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可分6型:1)癫痫型2)脑实质型3)蛛网膜下腔型4)脑室型5)混合型6)亚临床型

3.眼囊尾蚴病危害仅次于脑囊尾蚴病。可寄生眼任何部位。大多为单个眼。最突出为影响视力。轻者视力障碍。重者失明。可致视网膜剥离、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等。危害比成虫大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五页。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五页。假性肌肥大舌囊尾蚴病第三十页,共九十五页。2.脑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癫痫发作

颅内压增高

精神症状囊尾蚴寄生在脑部标本囊尾蚴寄生在脑部CT片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五页。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五页。3.眼囊尾蚴病(ocularcysticercosis)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在眼球的深部,玻璃体(51.6%),视网膜下(37.1%)寄生。寄生在玻璃体寄生在视网膜寄生在眼结膜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五页。四.诊断

(一)猪(牛)带绦虫病的诊断1.询问病史1)有否吃生猪(牛)肉史2)有否排节片史尤其牛带绦虫2.病原检查粪检虫卵1)直接涂片法2)沉淀集卵法3)饱和盐水浮聚法肛门拭子法1)透明胶纸拭子法2)棉签拭子法检出率比粪检高、但不能确定虫种。孕节检查1)逸出孕节。2)试验性驱虫取得孕节。观察子宫侧支数目。确定虫种。必要时可注射墨汁等。病原检查中最可靠方法。但注意防止感染囊虫病。头节检查1)虫种鉴定2)疗效考核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五页。四.诊断

(二)囊尾蚴病的诊断1.皮下及浅表肌肉囊尾蚴病——手术摘出结节、压片查头节。

3.眼囊尾蚴病——眼底镜、B超,可见活动头节。2.脑及深部组织囊尾蚴病——免疫、X线、B超、CT、核磁共振检查。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五页。四.诊断

(三)免疫诊断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五.流行

(一)分布:世界性分布猪带: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云南、黑龙江、河南等地多见。牛带: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广西、贵州苗族、侗族地区。台湾少数民族地区。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五页。五.流行

(二)因素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无保虫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和传染源。2.中间宿主的感染及不良饲养习惯

不习惯使用厕所。地面、牧场及水源受污染。任猪到处觅食。增加感染机会。“连茅圈”。

3.不良饮食习惯(最主要)1)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牛肉。吃生猪肉:“生皮”、“剁生”、“熏肉、腌肉”、“生片火锅”、“过桥米线”、“猪肉包子、饺子”。吃生牛肉:“腌牛肉”、“剁生”、“红肉”、“酸牛肉”、“火烤”、“风干”、“伴生”。2)吃进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用同一把刀、砧板切生肉或熟肉。大锅炒菜搅拌不均匀,肉未熟透。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五页。(二)流行因素:猪的饲养方式与猪感染囊尾蚴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五页。六、防治

(一)治疗病人、带虫者,消灭传染源药物:吡喹酮、丙硫咪唑、灭绦灵等。吡喹酮对成虫和囊尾蚴都有良好效果。南瓜子+槟榔。驱虫时注意3点:尤其是猪带绦虫。1)要及早治疗、彻底治疗。2)防止呕吐,避免孕节返流回胃致囊尾蚴病。3)必须驱出头节(治愈与否的标准)。第四十页,共九十五页。六、防治

(一)治疗病人、带虫者,消灭传染源皮下、浅表肌肉、眼囊尾蚴病——手术摘除。脑囊尾蚴病——吡喹酮。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五页。六、防治

(二)改变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最重要)(1)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2)使用厕所,不随地大便。防止牧草、水源污染。(3)不吃生肉。(4)切生、熟食物的刀具、砧板分开使用,避免感染。(三)加强肉类检查,禁售含囊尾蚴的猪、牛肉(四)改进饲养猪(牛)方法。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五页。

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mansoni

假叶目绦虫,成虫寄生于猫、狗等食肉动物,偶尔也寄生于人体,中绦期裂头蚴(sparganum)可寄生于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mansoni)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五页。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五页。

一、形态

(一)成虫:长60~100cm宽0.5~0.6cm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二)虫卵:与吸虫卵相似

椭圆形,两端稍尖,一端有卵盖,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52~76×31~44μm(三)裂头蚴:

白色带状,长约30cm,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体不分节,但具有不规则横皱褶。活时伸缩能力很强。第四十七页,共九十五页。卵盖虫卵模式图及照片: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五页。裂头蚴: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第五十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

第五十一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

成虫成虫钩球蚴虫卵裂头蚴猫狗人(偶)剑水蚤蛙、人等猫、狗人(偶)第五十二页,共九十五页。(一)在人体内1.感染

阶段:

原尾蚴裂头蚴

途径:主要经口经皮肤或经口

方式:喝生水或误吞局部敷贴生蛙肉,或食入不湖水、塘水熟的蛙肉或转续宿主肉类2.移行裂头蚴在人体内具有很强的移行能力,可移行至身体各部寄居3.寄居阶段:裂头蚴成虫部位:皮下、肌肉、眼、脑小肠方式:卷曲寄居吸槽吸附寿命:12—35年3-5年(猫体内)4.离体裂头蚴寄生成虫寄生阶段:无虫卵方式:无随粪便第五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二)在人体外

3—5周1.在水中:虫卵钩球蚴

3—11天2.在剑水蚤体内:钩球蚴原尾蚴3.在蛙体内:原尾蚴裂头蚴

3周4.在终宿主猫、狗体内:裂头蚴成虫第五十四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一)成虫(二)裂头蚴1.眼裂头蚴病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2.皮下裂头蚴病4.脑裂头蚴病5.内脏裂头蚴病第五十五页,共九十五页。眼裂头蚴病

第五十六页,共九十五页。

四、诊断(一)询问病史1.成虫感染:2.裂头蚴病:(二)病原学检查(三)免疫学检查(四)物理诊断第五十七页,共九十五页。流行分布很广

成虫在人体感染不多见

曼氏裂头蚴病较多见(东亚、东南亚)人体感染途径:1.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

2.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人体感染方式:1.局部敷贴生蛙肉(主要的方式)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

鸡或猪肉

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原尾蚴经皮肤

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也有可能)第五十八页,共九十五页。防治1.宣传教育不用蛙肉敷贴

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

不饮生水2.治疗

成虫感染:用吡喹酮、丙硫咪唑裂头蚴:主要用手术摘除

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杀虫

第五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或犬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内,幼虫(称棘球蚴或包虫)可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动物(主要为家畜)的组织器官内,引起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hydatiddisease,hydatidosis,echinococcosis)。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granulosus第六十页,共九十五页。

一、形态

1成虫长2-7mm,为最小的绦虫。头节有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和四个吸盘,为吸附器官。链体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孕节内子宫含虫卵200-800个。1.1头节头节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共28~48个,呈放射状排列。顶突顶端有一顶突腺(rostellargland),分泌物有抗原性第六十一页,共九十五页。2虫卵呈球形;直径平均34µm;壳薄易脱落;壳内为胚膜,较厚,棕黄色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有3对小钩。光镜下与带绦虫虫卵难以区别。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五页。3.幼虫(棘球蚴、包虫)圆形囊状体,似水球,直径可由不足1cm至数十厘米。棘球蚴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囊壁分二层,外为角皮层,内为胚层,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和生发囊(育囊),生发囊仅有一层生发层,向内长出许多原头蚴,或进一步发育为与母囊结构一样的子囊,子囊内还可长出孙囊。囊内充满液体,称棘球蚴液,有强抗原性。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狗等犬科动物小肠内。孕节和虫卵随狗等的粪便排出体外。人、羊等误食虫卵而导致感染。棘球蚴为致病阶段主要引起肝、肺、腹腔和脑等部位的包虫病。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性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肝、肺和脑等部位寄生时分别可有肝区痛、胸痛、头痛癫痫等症状。包块:触之坚韧,有弹性,扣诊有震颤感过敏:病人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囊破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继发感染。肝包虫病眼包虫病脑包虫病病理标本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五页。四、诊断病史:是否来自牧区或到过牧区、有无与犬、羊及皮毛接触史。X线、B超、CT等病原学确诊: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等检出原头蚴或棘球蚴碎片。免疫学诊断棘球蚴切片肝包虫病人X光片皮内试验阳性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五页。五、流行流行区:主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和内蒙。其次是陕西、河北、山西和川西地区。流行因素:虫卵对环境的污染人与家畜和环境的密切接触病畜内脏喂狗或乱抛第六十七页,共九十五页。六、防治1.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2.加强对病畜内脏的处理和管理:焚烧,深埋3.定期为犬驱虫4.治疗病人:首选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术中应务必取尽虫囊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咪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咪唑等。

第六十八页,共九十五页。手术摘除棘球蚴第六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经手术摘除的棘球蚴第七十页,共九十五页。脑组织中的棘球蚴第七十一页,共九十五页。棘球蚴破裂后果:转移性种植造成继发感染严重过敏反应急性腹膜炎肺棘球蚴破裂后可引起窒息,或经气管咳出子囊、生发囊及角皮等物

1234第七十二页,共九十五页。膜壳绦虫是膜壳科膜壳属(Hymenolepis)绦虫的统称:微小膜壳绦虫(H.nana)缩小膜壳绦虫(H.dimonuta)寄生在人体肠道,引起膜壳绦虫病第七十三页,共九十五页。一、微小膜壳绦虫(H.nana)

又称短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nana)第七十四页,共九十五页。(一)形态1.成虫为小型绦虫,体长为5~80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可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颈部较细长,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最多可达1000个节片。所有节片均宽大于长。第七十五页,共九十五页。1.成虫成节有3个较大的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阴茎囊及储精囊明显。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其后方有球形的卵黄腺。生殖孔均位于节片的同一侧。孕节子宫呈袋状,其内充满虫卵。

第七十六页,共九十五页。2.虫卵近圆形或椭圆形,48~60μm×36~48μm,无色透明。卵壳很薄,内有较厚的胚膜,胚膜两端略隆起,并发出4~8根丝状物(polarfilaments),内含六钩蚴。第七十七页,共九十五页。(二)生活史第七十八页,共九十五页。直接感染与发育

成虫寄生在鼠和人的小肠,孕节或虫卵被终宿主吞食,在小肠孵出六钩蚴--侵入肠绒毛--发育为似囊尾蚴---约6天发育后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或虫卵约需2~4周。成虫的寿命为数周。第七十九页,共九十五页。经中间宿主感染和发育也可经中间宿主传播。多种蚤类,如犬栉首蚤、印度客蚤、致痒蚤等,以及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可作为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后,六钩蚴经肠壁进入血腔,在血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因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第八十页,共九十五页。自体感染(auto-infection):若孕节在宿主肠道中较长时间滞溜时,孕节被消化释放出虫卵,并可孵出六钩蚴,经上述发育过程而发育为成虫。自体感染后体内寄生的成虫数量较多,常造成严重感染。第八十一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性

致病作用主要是由于虫体头节上的吸盘、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损伤,以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可出现肠粘膜坏死,甚至达肌层形成溃疡,并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第八十二页,共九十五页。(三)致病性

人体感染数量少时,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尤其是儿童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失眠和惊厥等神经症状。有的患者也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第八十三页,共九十五页。微小膜壳绦虫除寄生于肠道外,偶可侵犯其他组织。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后,可引起内脏中似囊尾蚴异常增生和播散,*因此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先驱微小膜壳绦虫。第八十四页,共九十五页。

(四)诊断从粪便中查到孕节或虫卵即可诊断。可采用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提高检出率。第八十五页,共九十五页。(五)流行微小膜壳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在国内分布广泛,感染率一般低于1%,仅在新疆的某些地区感染率稍高,可达11.38%。各年龄组均可感染,但以儿童感染率较高。

第八十六页,共九十五页。

(五)流行本虫的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虫卵在粪中能存活较长时间,但对外界的干燥抵抗力弱,因此感染多是直接接触粪便或污染的便器,再经手到口感染。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常易传播。偶然误食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是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此外,由于自体重复感染造成顽固性寄生,也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国内曾有一例一次驱虫37,982条。第八十七页,共九十五页。(六)防治治疗患者,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注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