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AGE26-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黑龙江省宾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直到放榜始得出来。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若非高门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凭此于往返路上可在公家的驿站招待所免费食宿。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寒素子弟仅占15。9%。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至北宋末已达65.55%。从宰相一职来看,唐代仅崔氏十房前后就有23人任相,在唐代369个宰相中占比1/15;而宋代宰相里,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足以证明宋朝的权力结构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摘编自李贵《两宋时期何以“寒门多出贵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官职和科名的获得由”行卷”和”公荐”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李白和白居易、张继等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宋朝科举相比唐代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宋代科举考查能力见解及应用水平,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须知识面广、有独立见解。两宋时期,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官办学校、书院,"公券"发放等多种渠道获得补贴或者免费食宿来解决花销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宋朝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是严密、成熟、有效的,后面阐述该特点时,采用了并列结构。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佐证宋代寒门出贵子的观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数字进行了印证。

C.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用欧阳修的话对宋朝科举制度特点进行总结,强调了宋朝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D。文章写唐代受应考身份限制、录取人数远少于宋代、升迁困难等现象,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彻底取消了出身和门第限制,比如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等这些在唐代不被允许的身份,在宋代可以参加科考。B。宋代实行锁院糊名誊录制度,严肃了考试纪律。这种考试制度较为有效地防范了识别笔迹作弊、工作人员舞弊等情形.C。宋代扩大科考录取名额,北宋南宋取士人数比唐五代、元明清各代取士的人数都多,因此,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D.由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较多,唐代崔氏任相人数之多,可以推测唐朝的权力结构不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材料三】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已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材料四】2020年3月底发布了歌曲《拱手礼》拱手礼(节选)曲波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逄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无论喜相逄,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4。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只需要戴口罩、行拱手礼即可。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有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保持社交距离,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行拱手礼的做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疫情防控可能会带来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甚至是社会观念的更新变化.

C.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用异样的目光审视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的路人,这是一种非理性过激反应。6.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综合所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邢狱.庆元元年落职。开禧三年,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德。(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D.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B.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西,左为东,“江右”指长江之西.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D.谥,即谥号,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用来概括其生平。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面对滁州因战火而破败的景况,他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B.辛弃疾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创建一支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队来威慑夷獠.C.辛弃疾品性刚直,善于谋划。枢密院中某些人阻挠他建立飞虎军,他不为所动,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在他的谋划之下,飞虎军建成。D.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来送葬的,但辛弃疾却作祭文哭祭朱熹以表达哀伤之情。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5分)(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游襄阳①怀孟浩然

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C.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D.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12。“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9分)伤春①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14.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9分)卜算子朱敦儒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送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前两句点明所咏对象“梅”,“古涧"与“园林”两种环境的对比中自含褒贬。B。上阙第三句写梅不怕路远山深和天气严寒,看似平淡的表达中蕴含者深深的赞美.C。下阙前两句写梅亦写人,借梅言己志,表达词人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沉感喟.D.词人用字颇见功力,“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环境和情态,非常传神。16。同是咏梅,本词中“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内涵有何异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用秦人对待宝鼎金玉等的态度来表现他们用度及其奢靡的两句是,.范仲淹《渔家傲》中,。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3)《出师表》中诸葛亮陈述自己临危受命之事,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的艰难,也表达了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君臣情的两句是,.(4)晏殊《浣溪沙》一词中的,.表达了作者惋惜与欣慰交织的感情,蕴含生活哲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①,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②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许多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③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④,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脉相承包含源远流长表明B.浑然天成蕴含源远流长表明C.一脉相承蕴含博大精深标明D.浑然天成包含博大精深标明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着葫芦身上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C.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D。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许多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B.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许多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C。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许多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D.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许多国家人民的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B.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C。真是事出意外!家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22.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品、历史人物,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③北疆彪悍风,难挡将军勇武;西域夜光酒,怎迷使者忠诚A。《岳阳楼记》《聊斋志异》唐玄宗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游记》汉武帝C。《岳阳楼记》《聊斋志异》汉武帝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游记》唐玄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习近平寄语青年校团委要组织一次以“青年的梦想与奋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和感悟,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D【解析】:A项“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可知,有“往往是”的限定;“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错误,李白靠的是“公荐”,白居易等靠的是“行卷”,不能混在一起说“都是这两种形式”。B项,“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理解错误,和唐代作对比的只有“应举身份“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C项,“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错误,原文是“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难以"和“不能”意思不等同.另外遗漏了宋代科举考查的“提出实用对策”。

2.D【解析】“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于文无据.列举唐代的现象,是通过对比,以证明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3.C【解析】“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于文无据。由原文“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可知,只是谈及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并未谈到优秀人才的多少问题.4。B【解析】“只需要戴口罩、行拱手礼即可”错。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措施的一部分.5.C【解析】“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材料中为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辛弃疾善于,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第一处断句处应在“斡旋"后,依据是“斡旋”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而且“善"作“斡旋”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事皆立办”中,“事”为主语,“皆立办”为谓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C。“责”的宾语是“监办者”,在之间不可断开;“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期一月”作“飞虎营栅成"时间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A。8。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错,皇帝谥和官员谥号之间没有这种区别。谥号多为评价性文字,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故选D。9。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错.“夺”意为“改变”。“卒不能夺”意为“最终不能改变辛弃疾的想法”,而不是“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故选C。10(1)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2)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雅”,平素,一向;“重”,看重、推崇;“慷慨”,为人刚直不阿;“大略”,远大的谋略。(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判断句;“垂”,流传;“孰”,谁;“凛凛”,令人敬畏。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的决策刚定下来,辛弃疾的建议不被(孝宗帝)采纳。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离京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獠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调节),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他被加官为右文殿修撰,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发生严重饥荒,命他负责赈灾等事.皇上嘉奖他,进秩一等,因谏官反对被罢官。绍熙二年(1191),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庆元元年(1195)被免官。开禧三年,晋升为枢密都承旨,没有来得及接受皇命便去世了。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被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弃疾呜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枋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德。11。D12.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意思对即可。]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故选C。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伤春》点明时间,结合注解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批判了朝廷的无能和败逃;颔联写“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诗人对此痛心疾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尾联“稍喜长沙向廷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写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运用对比手法,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5.D【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鉴赏的是两个动词,用“躲"来写梅和春天,符合拟人手法的特征;而“锁”字不具有人格化特点,用来写园林和梅,可以认为是拟物手法中把一物(园林)拟作另一物(锁具)。16。相同点:两词都借咏梅表达了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