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训练教学目标:.了解考纲要求.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知识梳理:一、考纲分析.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⑴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近几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2套)、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年)、文献学(2013年)等。⑵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二、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⑴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三、微察病理论述类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⑴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⑵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四、案例分析(2017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D[解析]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C[解析]〃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B[解析]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那么后代的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下列关于〃xx〃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从原文看,下列对〃xx〃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xx〃一句的理解,隹确(不准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结合语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第2步,抓关键词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第3步,了解位置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xxx〃的一项是.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xxx〃原因(根据)的一项是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第1步,确定区间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第2步,分析题干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第3步,细心比照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整体把握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第2步,分清关系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1步,统观全文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隹确理解其含义。第2步,分析题干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第3步,对应验证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第1步,整体把握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古计,如果,未必等.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混淆程度深浅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高考真题】(2017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A[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B[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知识回顾: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吏原文内容发生改变.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论述类文本专题针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至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B.南戏没有清规戒律,演出自由活泼,加之它吸收了唐宋以来的传统音乐形式,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C.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杂剧的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D.《琵琶记》已经不再是纯粹作为民间艺术的南戏,而是因文人的加入变得更为高雅,也因此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士士肯^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C.张野塘将北方的音乐元素加入到昆曲中,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赋予其新的表现力。D.昆曲改革如此成功,以至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听众和一批民间音乐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B.昆曲最终在苏州发展成熟有其历史必然:当地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C.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不具备戏剧情节,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剧种,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选自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D.反讽,是〃文学性〃表现特点和形成手段的统一。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正话反说也好,能指与所指断裂也好,二者都使语义丰富和复杂。B.科学文本的语言,能指与所指是统一的,因而意义是明确和单一的。C.〃反讽〃呈现出语义结构上的不同形态,但并不意味着其语义一定有层次的区别。D.新批评提高了〃反讽〃的地位,视之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四个例子不存在典型〃反讽〃现象的一项是()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肯定美学的悖论与生态文明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观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拨。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的〃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了另一极端一一〃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并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有一定的评价尺度,在此基础上,人们只欣赏美的、不平凡的景观,这是一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B.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肯定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观点,是对前者的反拨,也是一种进步。C.激进环保主义者认为自然原本的样子都是很美的,都值得欣赏,反对将自然〃艺术化〃,反对对客观自然物进行主观评价判断。D.肯定美学认为自然物一切皆美,都有肯定的美学性质,而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则认为自然的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参考答案论述类文本专题针对训练(一).解析:B项中缜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不对,原文说〃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参考答案:B.解析:C项〃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述有误,〃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是昆曲唱腔而非三弦声音。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不具备戏剧情节〃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还没有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另外「因此〃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无据。参考答案:C.解析: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凭原文第二段〃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以确定。参考答案:B.解析:一定要有层次的区别,才能构成〃反讽〃。从文本最后两句〃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可知。参考答案:C.解析:A项,《孔乙己》幽默轻松的笔调与不幸的内容构成〃反讽〃。B项「祝福〃的一般意义与祥林嫂的悲剧构成〃反讽〃。C项,阿长所述故事的荒诞与作者的敬意构成〃反讽〃。D项,语境对语义的扭曲不明显,语义错层的感觉不明显。参考答案:D.解析:十五卦象与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参考答案:D.解析:〃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参考答案:A.解析: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参考答案:B.解析:〃重点保护〃错,原文是〃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有审美价值,应该加以相同的保护,而不是〃重点保护〃。参考答案:C.解析:〃也是一种进步〃错误,原文无此信息。根据原文,作者认为,肯定美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不能算是一种进步。参考答案:B.解析:表述绝对化。原文中〃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是作者提出的建议,而非必要条件。参考答案:D论述类文本专题针对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着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这种文明培育的环境审美观念只能建立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上,而不再是兼具田园风味的自然山水景观。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旧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一一■生态文明的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一一司生态之职。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人的,而是为动植物自身的。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忽视了生态平衡,一味地从人的立场和利益的角度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环境美。一些具有破坏生态平衡性质的自然美由于其感性形式能愉悦人类而得到人们的正面评价;而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来看,不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都不能给予其正面的评价。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荒野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荒野是生命之根。不仅人的肉体是荒野锻造出的产物,人的精神也是从荒野中得以诞生的。以巫术为突出特点的原始思维,还有以神灵崇拜为灵魂的情感与理念,均来自人们对荒野的感受。其次,荒野是维系地球上自然生态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地球上尚有不少的荒野存在,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还能运转。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而是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那么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因此,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的环境审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它常常被别的论述所代替,较少被人们谈及。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C.农业文明时代,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家庭成员兼任生活和生产角色,其环境审美意识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D.人类的环境审美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基于工业文明日益显现的弊端,人类有了找寻、建立新的环境审美观的强烈诉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今人同自然的关系为双向生成,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同时需积极参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B.文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生态与文明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无法统一。C.黑格尔认为动植物的生命美与不美,只取决于能否在其中见出人的生命意味,这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的。D.生态文明审美观秉持的生态公正原则,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与诸物种的生命价值及地位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反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应该尊重这种权利。B.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单是审美欣赏的问题,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使中央集权制产生视觉上的效应,唐朝营造了南北宽8652米、东西长9721米的巨大的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8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被南北相连作为〃东南地区〃的特产,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等被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而言的,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他们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在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现象。759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税、交易税),从782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山村集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种变化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已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的程度。(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布和译).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客商〃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很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的约束,在很长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C.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B.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节度使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成为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的重要来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扩展到农村地区,在此过程中,客商地位得到了提升,政府税收也得到了增加。C.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D.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借助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雪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空间,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B.古村古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需要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高度认识其价值并进行协同保护。C.因为古村古镇存在地域分布的差异,所以它们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不一,这决定了古村古镇在保护的形式和途径上要多样化。D.在如何选择古村古镇的保护模式的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选择的依据可以是古村古镇具体规模的大小,也可以是其呈现的环境或方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所谓〃保护〃并不是指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B.不应将发展旅游业和商业作为活化古村古镇的唯一目的,而应多方位永续利用古村古镇的文化资源,以保障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C.协同保护古村古镇主要是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D.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要特别注意保护聚落的整体格局、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其目的是确保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要致力于打造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的人居环境。B.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中蕴含的思想为中国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C.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们保护古村古镇的长远之计。D.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南北无隙山水言情汪为胜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物业清洁服务承包合同模板版B版
- 《出师表》教学设计(22篇)
- 2024年度河堤加固工程砂石材料运输合同3篇
- 2024土地流转合同书-补充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药店内部装修及货架调整合同
- 2024年卷闸门设计研发与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 门窗加盟合作合同
- 2024专业碎石销售合同范本版B版
- 体育赛事合同管理要点
- 展览馆消防设施改造合同
- DB36- 1149-2019 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
- 田野调查的技术与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开大学
- 2024北京市燃气集团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100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开心六年级上册 Unit 4 Keeping Clean 单元测试 含听力书面材料及答案 1
- 亚洲及太平洋跨境无纸贸易便利化框架协定
- 正畸治疗方案设计
- 园艺与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第10课时-小人物-大情怀-单元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中国红枣提取物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网站推广引流优化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