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_第1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_第2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_第3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_第4页
《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6薛霁

第一章导论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首都医科大学邹志东目录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四节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的起源

(二)医疗药物的起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返回目录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3.明清时期命门学说——藏象理论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创立三焦辨证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⒈生理上⑴形体结构整体性⑵基本物质同一性⑶机能活动统一性⒉病理上⑴内脏→形体官窍⑵体表组织器官→脏腑⑶脏腑间相互影响⒊诊断上以外测内⒋治疗上整体调治返回目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⒈生理病理⑴季节气候⑵昼夜晨昏⑶地区方域环境⒉诊断治疗⑴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⑵治疗:三因制宜(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⒈生理上的恒动观⒉病理上的恒动观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⒈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⒉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病性病位正邪关系⒊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与辨病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二、注重整体研究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三、援物比类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返回目录第四节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发展现状

(一)中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二、中医学的展望返回目录谢谢薛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高鹏翔目录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返回目录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返回目录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3.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

相对静止的

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阳

体表

外侧腰背

六腑

心肺

阴体内下右内侧胸腹腹五脏肝脾肾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阳

外侧腰背

背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阳经

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动、燥寒、静、湿脉象数、浮、大、洪、迟、沉、小、细、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概括疾病证候表证、实证、热证里证、虚证、寒证阴阳属性归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泻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其不足(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谷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角平旦酸青麦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爪怒泪魂呼徵日中苦赤黍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面喜汗神笑宫日西甘黄稷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唇思涎意歌商日入辛白谷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魄哭羽夜半咸黑豆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发恐唾志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水克返回知识点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木火土生生克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次序同相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木水金土火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其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木水金土火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小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二)解释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如心病及肝。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指反克为病。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2.相克关系的传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传变有一定规律,但在临床上,有时病证的传变规律并不完全遵循五行生克的次序进行,因此,不能机械地套用五行生克传变规律来认识病理,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指导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指导临床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相生是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2.确定治疗原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异常相克(相乘、相侮)是强弱关系

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扶弱:扶助功能虚弱之脏如抑木扶土法,指通过抑制肝木和健脾胃的方法,治疗肝气犯胃。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谢谢薛霁

第四章病因病机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首都医科大学邹志东目录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一节

病因返回目录第一节

病因概述1.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分类⑴外感致病因素⑵内伤致病因素⑶其他致病因素3.病因相对性的特点⑴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⑵病理产物与病因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外感致病因素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1.概念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⑶内生五邪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化火等病理反应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环境性⑸相兼性⑹转化性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外感致病因素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⑵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⑶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⑸燥邪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⑹火(热)邪。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一)六淫一、外感致病因素(二)疠气

1.概念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2.致病特点⑴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①气候因素;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因素;④社会因素。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外感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七情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概念:⑴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⑵五志——为喜、怒、思、忧、恐的简称2.七情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⑶影响病情转归。二、内伤致病因素(二)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饮食无一定规律,失其常度而致疾病⑴过饥⑵过饱2.饮食不洁:因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有毒、或被污染的食物,引发疾病的发生。3.饮食偏嗜:饮食嗜好于某些食物,可因食物营养不均衡。⑴寒热偏嗜⑵五味偏嗜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内伤致病因素(三)劳逸失度

1.过劳⑴劳力过度则伤气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2.过逸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内伤致病因素三、其他致病因素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痰饮

1.含义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2.形成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3.病证特点痰饮病证常随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特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其他致病因素(一)痰饮

4.致病特点⑴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⑵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⑶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⑷易扰乱心神⑸多见滑腻舌苔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其他致病因素(二)瘀血

1.含义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血离经脉,积存体内。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其他致病因素第二节

病机

返回目录一、正邪盛衰

概念1.正: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康复能力2.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一)正邪盛衰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⑴正胜邪却则不发病⑵邪胜正负则发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邪盛衰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1.表邪入里2.里病出表(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表现: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反应较剧烈的有余证候。2.虚证——正气不足表现的证候。表现:正气虚衰,病理反应较虚弱的不足证候。3.虚实转化。4.虚实真假。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邪盛衰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⑴亡阳⑵亡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气机失常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一)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二)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三)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四)气闭

(五)气脱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再见薛霁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五章四诊广西医科大学凌江红★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返回目录四诊目录第一节望诊第二节闻诊第三节问诊第四节切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第一节望诊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一)望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望

况有神假神失神少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二)望色⒈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正常面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⒉病色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3)黄:主脾虚、湿

萎黄:脾胃气虚黄肿:脾虚湿盛阴黄:寒湿证阳黄:湿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气血虚面色晃白:属阳虚面色苍白: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为瘀血久停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三)望形体1.肥胖—痰湿体质干瘦—多火体质2.浮肿水肿证臌胀证3.瘦瘪恶病质疳积证(四)望动态1.动静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2.咳喘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3.抽搐:主肝风内动4.偏瘫:中风偏枯证5.痿痹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全身望诊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口眼歪斜——中风(二)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三)望颈项躯体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羸疬——痰凝或血瘀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津脱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望皮肤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肤甲错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消失后脱皮。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五)望毛发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局部望诊三、望排出物1.望痰涎涕唾2.望呕吐物3.望大便4.望小便清稀、腥味寒证、虚证黄稠、恶臭实证、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望小儿指纹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而成。望舌注意事项:光线;自然伸舌;顺序:舌尖→舌中→舌根→两侧;舌苔→舌质。注意辨别染苔。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舌根舌中舌边舌尖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心肺肝胆肾脾胃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病舌及主病1.舌质舌色:淡白、红、绛、紫舌形:老嫩、胖瘦、裂纹、齿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1)

舌色淡白:主虚证、寒证。淡白而胖嫩(虚寒证)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红舌:主热证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青紫舌:主气血不畅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舌青紫或紫黯—外伤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2)

舌形老舌:实证、热证嫩舌:虚证、寒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胖舌:主虚、湿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盛,心脾有热;舌肿胀紫暗多为中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瘦舌舌瘦薄绛干:热盛伤阴阴虚火旺。

舌瘦瘪淡红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芒刺:主热证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齿印: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2.舌苔

苔色:白、黄、灰、黑苔质:厚薄、腐腻、润燥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1)苔质薄苔:主表证,

疾病轻浅厚苔:主里证,外邪入里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润燥苔润苔:津液未伤

燥苔—津液亏耗、热盛伤津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腐腻苔

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2)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为病邪在表;◎苔白而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湿;◎若舌苔白如积粉,舌质红赤,则主湿遏热伏,或瘟疫初起;◎苔白厚燥裂,可见于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津液。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黄苔:主热证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苔黄黏腻,为湿热或痰热食滞;焦黄干裂或有芒剌,为里热盛极,耗伤气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苔灰黑湿润多津,多由白苔转化而成,为寒湿.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苔灰黑干燥无津液,多由黄苔转化而成,为火热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望舌望舌的意义Ø判断正气的盛Ø分辨病位深浅Ø区别病邪性质Ø推断病情进退舌质

正气

舌苔邪气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闻诊返回目录一、听声音1.声音实证、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默懒言新病—声音重浊、嘶哑久病—声音轻清、体弱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语言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听声音⒊呼吸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喘:

实—病邪壅塞肺气虚—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哮:有冷热之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听声音⒋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外感病多咳声重浊;小儿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为百日咳;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听声音⒌呕吐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听声音⒍呃逆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新病呃逆,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多为胃气衰败征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听声音二、嗅气味1.口气2.汗气3.痰涕气味4.二便气味5.经带气味6.病室气味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味者多属虚证、寒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三节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返回目录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迟促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三节问诊一、问寒热寒—恶寒和畏寒。

恶寒:自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觉寒冷者。

畏寒:久病体弱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者。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发热,兼见其他虚证症。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恶寒发热

表证(表寒

表热)但寒不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但热不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问寒热二、问汗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虚证。

胀痛,痛处不定——气滞。

刺痛,痛处固定——瘀血。

冷痛——寒

灼痛——热

重痛——湿

游走痛——风

酸痛——湿阻或肾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疼痛部位头痛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游走痛—风胜(行痹);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肾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1.食欲和食量2.口渴和饮水3.口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问睡眠

失眠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嗜睡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六、问二便⒈问小便小便色黄而短小者——热证。尿白而清长——寒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⒉问大便便秘

久病、老人、孕妇或产后便秘多属虚证。

新病便秘、腹胀、发热多见于实热证。泄泻

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有恶寒发热者,为外感寒湿。

大便黄褐、热臭、肛门灼热为湿热。

大便酸臭为食滞。

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为脾虚。

黎明前腹泻为肾阳虚。

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为肝郁犯脾。

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六、问二便七、问小儿及妇女⒈问小儿

2.问妇女⑴月经⑵带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四节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返回目录一、脉诊(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部位:常用取寸口脉。寸口可分寸、关、尺三部。切脉方法:时间、手法、指法寸关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切脉注意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同一

水平线上,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②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重取(按),后中取(寻)。寸关尺三步,每

部有浮中沉三候,谓之三部九侯。③环境要安静。④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三)正常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四)常见病脉及主病浮脉脉象:轻取即得,如水上浮木。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

表浅。主病:表证。有力为表实证,无力为表虚证。浮中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沉脉浮中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脉搏次数少。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迟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脉搏次数多。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数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

弱。主病:虚证。虚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

脉象: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实证。实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特点是

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滑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

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

精伤、血少—无力。涩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脉象:端直如长,如按琴弦。特点是

脉的硬度较强。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弦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

窄、幅度小。主病:诸虚劳损,湿证。细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

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结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

数)。

主病:脏气衰微,痹证,痛证,惊

恐,跌扑损伤。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相兼脉、真脏脉及主病⒈相兼脉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是各脉象主病的总和。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⒉真脏脉无胃之脉—无冲和,应指坚搏,邪盛正衰,

心肝肾脏气外现,病重。无神之脉—脉率乱,散涩脉为主,先天后天衰败,神气将绝,病危。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脉为主,亡阳,病

危。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七)脉症的顺逆与从舍★切脉的意义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脉诊二、按诊

按胸胁--心肺肝的病变。按虚里--测宗气盛衰。按脘腹--了解脘腹有无肿块及压痛。按肌肤--审察肌表的寒热、润燥及肿胀等。按手足--手足的寒温可测知阳气的存亡按腧穴--按压体表上某些特定的穴位,以了解这些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谢谢薛霁

第六章辨证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李家邦戴幸平目录第一节八纲辨证第二节脏腑辨证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六经辨证辨证的概念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返回目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返回目录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八纲辨证一、表里

1.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表证与里证的关系①表里同病②表里转化由表入里:病势加重由里出表:病势减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表里二、寒热1.寒证与热证的区别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寒证与热证的关系①寒热错杂:②寒热转化: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由寒转热、由热转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热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寒热真假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寒热

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实证

三、虚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三、虚实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少苔细弱实证新病壮实

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三、虚实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2)虚实转化实证虚证(常见)虚证实证(少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三、虚实四、阴阳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阴证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

阴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四、阴阳1.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

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

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亡阳亡阴证与亡阳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阴阳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1.相互联系2.相互转化3.相互错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相互联系表证表热证表寒证表实证表虚证

表证里证出入寒证热证转化实证虚证3.相互错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2.相互转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返回目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证候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补养心气方药

归脾汤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心阳虚:是指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心阳虚──心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则

温补心阳方药

养心汤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血虚证候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治则

补血养安神方药

归脾养心汤病因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心血虚: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衰少,心神失养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药

天王补心丹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阴虚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心阴虚:以阴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阴不涵阳,虚热内盛而引起的心阳独亢。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症候发热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口舌生疮,舌体糜烂,舌红苔黄,脉数;吐血衄血高热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治则

清心泄热方药

导毒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病因七情郁而化火,六淫内郁,过食辛辣,温补之品。心火炽盛:是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心火炽盛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胸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治则

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

丹参饮,参附汤病因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心血瘀阻: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血液运行不利的病理变化。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心血瘀阻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脘闷作恶,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突然神昏不省人事,口吐痰沫,喉中痰鸣,双眼上窜,舌苔白滑,脉滑。治则

祛痰开窍方药

礞石滚痰丸,温胆汤痰迷心窍:是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证候。病因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迷心窍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治则

清热祛痰方药

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痰,内扰心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痰火扰心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均有痰阻和神志失常的表现多为元气本虚,属阴,主静,无热象,主要以气滞痰凝,神明被蒙为特点为实证,是郁火挟痰,属阳,主动,主要以燥热,痰盛为特点

鉴别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尿频急痛灼热,血尿,舌红苔黄。治则

清利小肠实热方药

导赤散,八正散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小肠虚热(见于脾胃阳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小肠实热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治则

补益肺气方药

参脉散玉屏风散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肺主气的功能衰弱,宣降无力的病理变化。病因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及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肺阴虚证候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

滋阴润肺止咳方药

灸甘草汤,参麦饮肺阴虚: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久咳伤阴,或肺痨,或邪热伤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风寒束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风热犯肺: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风热犯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燥,头痛或胸痛或痰带血丝,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桑杏汤燥热犯肺: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燥热犯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恶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咳痰鉴别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感受外邪,病位在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恶寒发热,头身痛,咳嗽咳痰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风寒:清稀痰,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黄稠痰,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渴,咽干燥热: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痰中带血或咳不出,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发热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咯痰黄粘稠量多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胸痛,心烦不安,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

清热化痰止咳方药

麻杏石膏汤,清全化痰汤痰热壅肺: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表现出的实热证候。病因外感温热之邪。返回目录返回本节

痰热壅肺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证候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粘不易咯出,胸闷气喘,喉中痰鸣,恶心,舌苔白腻,脉滑。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