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_第1页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_第2页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_第3页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_第4页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理解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理解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解决刑事责任的影响。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述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重点:犯罪故意犯罪过失认识错误【案例1】某甲住在十层高的楼上,有一天,站在窗户前观光眺望,结果看见大街上走来一个人,身影很熟悉,一看,原来是自己曾经找了半年的一个仇人张三。这时某甲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看着张三走近自家阳台下,就瞄准他,一个砖头扔下去,结果正好将张三砸死。【案例2】某乙平常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起来很早,好不容易等到周六、周日,就想睡个懒觉。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家楼下新建了个集贸市场,早上卖菜的人比较多,很吵闹。某乙十分气愤,心想周末早上也不让我睡个好觉,一时冲动,就想制造一点影响,发泄他的不满,于是找了一块砖头扔下去,结果将一个卖菜的小贩砸死了。案例三某丙也是住在十层楼上,有天夜晚,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块砖头没什么用了,某丙又比较懒惰,不想开门扔到楼梯口的垃圾箱里,他想楼房的一侧临着大街,是不能随便扔东西的。而楼房的另一侧以前是一片垃圾场,最近一段时间改造成一块草坪并种了几颗树,但前几天这个地方吊死一个人,阴森恐怖,白天都很少有人到这里来,夜晚这里肯定更没有人,所以从这地方扔砖头下去肯定没事。于是就走到这一侧的窗户扬手将砖头扔了下去。没想到这时有一对恋人在草坪旁散步,砖头正好把小伙子砸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某丙扔东西的行为对该死亡是什么心态呢?【案例4】丁某从前住在平房里,有随手从窗户扔东西的坏毛病。现在旧城改造,他被安排了新的住处,半岛十层高楼上。这一天丁某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打扫卫生,发现一块旧砖头,坏毛病又来了,随手从窗户扔了下去,结果刚一出手,就想起来了现在住的不是原来的平房,而是十层楼,但是为时已晚,砖头已经出手了,随着下面的一声惨叫,楼下的一个晒太阳的老头被砸死了。这种情况下,丁对老头的死亡主观是什么心态?【案例5】被告人韩某,是某公司车队司机。某日晚,该公司临时工赵某加班后,因宿舍较远,就请车库管理员解决一下住宿。管理员就把赵某安排在一辆汽车的驾驶室中休息,并告诉赵某晚上12点钟左右还有汽车回来。赵某在驾驶室中睡了一会儿,嫌天太热,便搬到院中睡。晚上10点多钟,天下小雨,赵某就拉了条塑料布将头脚蒙住。12点钟,韩某驾驶解放牌汽车返回车库,在倒车时,右前轮将睡在地上的赵某轧死。人民检察院以过失杀人罪对韩某起诉。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概述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行为人主观上是有恶性的!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认识错误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第二节故意犯罪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对行为、结果的内容、性质及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一般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并不要求很具体!(天价葡萄案?)B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刑事违法性认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由于不知法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时,则不成立故意。C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必然或可能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A希望——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B放任——听之任之地心理态度3、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

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内容特定。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只是表明行为人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例如,行为人在黑暗中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窃对象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行为人没有放火罪的犯罪故意,只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故意”。二、犯罪故意的类型(一)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A目的明确B态度积极C意志坚决(二)间接故意1、——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希望不追求不阻止不反对2、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A“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B“豁出去”——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C“不计后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D“寻求刺激”——行为人处于蔑视法纪、追求刺激等动机,实施某种具有危险性、危害性的行为,放任对不特定对象多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不发生。(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从认识因素上2、从意志因素上三、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案例6】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试全面分析本案。(一)犯意转化所谓犯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故意而常常导致此罪与彼罪的转化。犯意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形:1、预备阶段的此犯意转化在实行阶段转化彼犯意——以实行阶段行为性质定罪2、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以犯意高者定罪(二)另起犯意——数罪并罚所谓另起犯意,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原犯罪行为而另起其他犯罪故意,实施另外一个犯罪行为。对于另起犯意者,原则上应施行数罪并罚。(三)另起犯意与犯意转化区别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主要区别在于:1、前一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停止下来。2、犯罪对象是否为同一对象。3、犯罪客体即所侵害的法益是否为同一或者同类法益。第三节犯罪过失一、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二、犯罪过失的类型(一)过于自信的过失1、应当预见+能够预见+已经预见2、轻信能够避免3、危害结果发生预见能力:以主观标准为根据,以客观标准作为参考4、轻信——过高估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客观的有利因素,而过低估计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1)相同点:A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2)不同点:A认识因素上a间接故意:对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b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发生了错误的认识和估计B意志因素上a间接故意: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意志b过于自信的过失: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其意志(二)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能够预见+(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结果发生过失向故意的转化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地,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甲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这便由一般过失转化为犯罪故意,应认定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案例7】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熄灭掉,不然会起火;丙说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熄灭了吗?还是赶快避雨要紧。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下奔跑。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的可能性,主观上显然都是有认识的,那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呢?【案例8】甲是一个司机,某日深夜驾车赶路,因疲劳驾驶将一过路人撞成重伤,甲急忙下车查看,看到周围没有其他人,就把被害人驮到路边的一个小树林里,然后驾车逃跑。被害人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在法庭上,肇事司机甲辩解说,当时把被害人放在离道路不远的小树林里,就考虑到也相信被害人夜晚会醒来,可以呼救,或者有过路人发现,被害人是不会死亡的,而自己急于赶路没有来得及抢救,所以他对被害人的死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非故意。那么这个肇事司机的辩解是否成立呢?【例题1】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答案】B【例题2】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答案】B【例题3】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2题)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答案】C【例题4】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2004年试卷二第15题)A.只能是故意B.只能是过失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只能是间接故意【答案】C【例题5】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C【例题6】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12题)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答案】C第四节意外事件

——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实际能力或具体条件所限而无法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疏忽大意的过失:该想到没想到意外事件:意料之外(不该想到)不可抗力:意料之中但是无能为力第五节期待可能性【案例9】张某已结婚多年,有较为稳定的家庭关系。某年夏天,所在山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张某因此而流落异地,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再次结婚。张某是否构成重婚罪?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予实施违法行为,而应实施合法行为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但为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例题8】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5题)A.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B.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C.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D.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答案】D第六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一、概念1、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2、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如“徇私”(徇私枉法罪)。3、联系和区别(1)联系:A二者都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B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C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

(2)区别:A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犯罪目的——比较具体,已经指向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B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可能不同C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可能不同D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影响量刑第七节认识错误一、认识错误的概念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二、法律认识错误1、假想的犯罪误认无罪为有罪,理论上称之“幻觉犯”。2、假想的不犯罪如不知法导致从根本上缺乏违法性认识则不构成犯罪3、对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

【例9】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2002年试卷二第4题)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答案】B【例10】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4题)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答案】B三、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的认识与事实不一致,即行为人主观上的想象与客观的结果不一致。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1.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1)对象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然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2)打击错误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例如,甲举枪射击乙,但由于技术不好,没有打中乙,却打死了站在乙旁边的丙。法定符合说认为该错误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成立;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对乙的故意杀人罪(未遂)与对丙的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对于具体的事实认识(对象与打击)错误,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分歧。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我国刑法理论采取法定符合说。【例11】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002年试卷二第50题)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答案】ABCD【经典考题】(2008年试卷二第54题)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AB【经典考题】(2006年试卷二第52题)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ABC【经典考题】(2010年试卷二第54题)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答案】ABCD(3)因果关系的错误所谓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行为人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的情况。

1)误以为已经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行为人行为构成未遂。2)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行为人行为与结果之间无因果关系。3)行为人的行为超出了预想的目的,行为人对于结果不成立故意犯罪。4)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是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例如,甲以杀人故意砍伤乙,乙由于是血友病患者而流血不止死亡。再如,甲为了使乙溺水死亡,而从桥上将乙推下,不想乙却在墙墩上摔死。又如,甲为了杀害站在悬崖边上的乙,而向乙开枪射击,不料乙受惊吓摔下悬崖死亡。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例】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题)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答案】A5)事前故意(结果推后出现),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因前后两个行为都是行为人做的。例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掩埋、碎尸或者扔下悬崖等等),实际上乙是死于后一行为。注意:与事前故意相联系的是事后故意,即行为人没有故意地实施了可能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后,才产生故意,其后放任事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结果发生。例如,医生开始动手术后,对患者产生了杀人的故意,中途停止手术放置不管,导致患者死亡。【例】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4题)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答案】AD【例】(2008年延考卷二第4题)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答案】D6)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是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如果是实行行为导致的结果提前实现,则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如甲准备将乙的贵重物品搬至院墙外毁坏,但刚拿起贵重物品时,贵重物品从手中滑落而摔坏。如果是预备行为导致结果提前实现,则不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因为还未着手实行,所以不可能达到既遂。如甲想毒死乙,买完毒药放置家中,后被乙当成饮料误饮致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竞合。【例】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3题)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