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粒度分析实验_第1页
碎屑岩粒度分析实验_第2页
碎屑岩粒度分析实验_第3页
碎屑岩粒度分析实验_第4页
碎屑岩粒度分析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3粒度分析4.3.1岩石粒度分析方法4.3.2粒度资料图解4.3.3粒度参数4.3.4粒度分析的应用4.3.1岩石粒度分析方法1、筛析法:适用于砂和弱胶结的岩石2、沉降分析法:适用于粉砂、粘土分析3、薄片分析法:适用于固结紧密的岩石除了以上的粒度分析方法以外,当前生产中还使用有显微镜上用的自动或半自动粒度分析仪、光电微粒分析仪等。1、筛析法研究砂的粒度,基本方法是筛析法。阿顿(1894、1914)提出,是砂、砾沉积物最常用的方法。特点:

简单准确;

实用于分离10~0.1mm粒度的碎屑物;

采样一套套筛和振筛器。套筛的规格有两种,一种是以网目表示,另一种以筛子控径的大小表示。网目是指每一吋中的孔数,如美国制造的套筛,其相邻筛子孔径之比为根号2:1。孔径大小则直接用毫米表示的,孔径大小为:5,3,2,1,0.5,0.25,及0.1毫米。缺点:①只对松散的或弱胶结的岩石适用,不适用胶结致密的砂岩;②软的或过脆的颗粒可能在筛析过程中因破碎而变细。筛析法操作步骤1、仪器设备准备:标准筛及毛刷、天平砝码、磁皿及橡皮头研棒、铁锤及铁钵等;2、试样制备:疏松的样品,在磁研钵中用橡皮头棒研磨,使其分开,然后可在水中柱数小时使其离解更完全;3、检查标准筛,按孔径大者在上的顺序理好,底加盘,顶加盖;4、用天平称准备好的样品25克,倾入顶筛,加盖后振动,或在震荡器上振动5分钟;5、过筛后的砂,从每层筛中取出,倒在包装纸上;6、过筛的试样分别称重,按照各级碎屑重量记入表格,并算出各粒级重量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含量。筛析记录表格颗粒直径(mm)重量(克)重量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22-11-0.50.5-0.250.25-0.12、沉降分析法常用的方法有移液管法和沉降管法移液管法根据斯脱克公式,球体下沉的速度与其半径平方成正比:

该公式适用于小于0.05mm的粒度。沉降管法:在沉降管内放好纯水,然后将分析样品从管的上端导人,使之向下端沉降。这时可直接观察颗粒堆积速度,或借用差压计或压力计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度的沉降速度和过程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得到样品的粒度分布资料。3、薄片法对于固结的岩石,薄片法是粒度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弗里德曼(1958,1962)解决了薄片和筛析粒度对比换算之后。现在在薄片中进行直接量测十分广泛。(1)关于切面效应问题:①同普通岩石切片相同,但粒度分析薄片相对要稍大些,特别是粗砂岩;②或者平行层面或者垂直层面,但最好是垂直层面。(2)对分析的岩石选择:最好具有70%或更多的碎屑颗粒,分选较好,球度较高的中粗粒石英砂岩或复矿物砂岩。对于那些分选差含有大量杂基的砂岩或粉砂岩不适合用于薄片粒度分析研究。(3)几种抽样方法:点计法、线计法和条带法。点计法:用带有网格目镜的岩石显微镜,每一方格的边长应大于薄片中颗粒的最大直径,应用机械台使薄片通过显微镜视域,测量网格结点上所遇到的颗粒粒径。线计法:用具有十字丝及测微尺目镜的岩石显微镜,在机械台上垂直目镜微尺的方向移动薄片,所有与十字丝竖丝相遇的颗粒都要测量,测完一行,平行微尺移动一定距离(测线的间隔要大于薄片内颗粒的最大视直径),然后再测量另一直线,直到测量得足够的颗粒。条带法:将薄片放在机械台上,固定横坐标,使薄片垂直目镜微尺慢慢移动计算凡是颗粒中心在目镜微尺一定读数之间的颗粒,这个带的宽度要大于或等于样品内最大颗粒的最大视直径(4)单个矿物颗粒的测定和薄片内应计的足够颗粒数:主要测量石英和长石颗粒,而不会测量片状矿物和重矿物。测量颗粒的最大视直径。测量的颗粒通常都是用mm或μm表示,然后换算成Φ单位。以1/4Φ为间隔分组,分别计算各组内颗粒百分比(频率)及累积百分比,并填入统计表中。(5)确定薄片内需要测量的颗粒数。认为测量300个颗粒就能达到稳定的最小计数。一般测量300~500个颗粒。(6)薄片测量值与筛析测定值的换算。即颗粒数目百分比与颗粒重量百分比。利用弗里德曼的图解可以解决。SYT5434-1999碎屑岩粒度分析方法SYT5434-2009碎屑岩粒度分析方法4.3.2粒度资料图解方法1、直方图(histogram)2、频率曲线(frequencycurves)3、累积曲线(cumulativefrequencecurves)4、概率值累积曲线(logprobabilityscale)直方图是粒度分布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图解形式,以横坐标表示颗粒的大小(mm或Φ值),纵坐标表示粒级的百分含量。表示样品粒度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分选程度。1、直方图(histogram)将直方图上各方块的顶边中点连接起来,绘制成一条圆滑曲线,这就是频率曲线图。与直方图类似,频率曲线也表示了样品的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图形简单、直观,因此应用更广。2、频率曲线峰(亦称众数):直方图中突出于周围方块之上的高方块或频率曲线中的高点。单峰双峰多峰分选好分选差用粒度分析成果中的累积重量百分比数作成的图。横坐标仍然表示粒径,而纵坐标表示的是各粒级的累积含量。累积曲线总是构成“S”形。但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碎屑沉积物,其累积曲线形态是有差别的。3、累积曲线曲线陡平缓分选好分选差仍然用累积重量百分比作图。横坐标仍为粒径(φ)值,纵坐标改用概率百分数标度。一般碎屑沉积物的概率累积曲线总是表现为相交的几个直线段,这反映了在沉积物中包含着几个正态次总体。4、概率累积曲线概率累积曲线沉积物粒度资料图解之一。如果以粒径值(θ值)为横坐标,以累积频率值为纵坐标作图,称为“累积频率图”。而如果纵坐标是概率值,则称为“概率累积曲线图”。后者是使用正态概率纸或对数正态概率纸作图。由于沉积物主要有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种搬运方式,每一种搬运方式代表了沉积物粒度的一个次总体,而每一个次总体的粒径值分布多符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故沉积物样品的概率累积曲线多由几个直线段组成,每一个直线段表示一个次总体。一个样品中,次总体的数目(直线段数)、量值、粒度范围、混合情况以及分选性都随物源区、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动力而有系统的变化。4.3.3粒度参数1、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度的集中趋势2、分选系数和标准偏差——分选程度3、偏度(Skewness)——判别粒度分布的不对称程度4、尖度(Kurtosis)——判别曲线尖锐程度过去多用特拉斯克(TrasK)公式计算,当前应用更广的是用福克和沃德(FolkandWard)公式来计算相关粒度参数。4.3.4粒度分析的应用1、粒度判别函数及成因图解2、用概率累积曲线区分沉积环境3、C-M图解4、粒度参数散点图直方图沉积岩的粒度是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的,反过来这些成因特点必然会在沉积岩的粒度性质中得到反映,这正是应用粒度资料确定沉积环境的依据。1、粒度判别函数及成因图解萨胡(Sahu,1964)判别分析兰迪姆(Landim,1968)等求出的冰碛物与冰水沉积、冰碛物与冲积扇沉积的判别方程:2、用概率累积曲线区分沉积环境一个理想的粒度概率曲线包含三个次总体,它们分别代表着样品中的悬浮搬运组分、跳跃搬运组分和滚动搬运组分。多数砂质沉积物都包括上述三种搬运方式所形成的组分,因此多数概率图包括三个直线段。直线段的斜率代表着分选性,线段越陡说明分选程度越好。3、C-M图解C-M图是应用每个样品的C值和M值绘成的图形。C值是累积曲线上1%处对应的粒径,C值与样品中最粗颗粒的粒径相当,代表了水动力搅动开始搬运的最大能量。M值是累积曲线上50%处对应的粒径,M值是中值,代表了水动力的平均能量。几十个样品各按其C值、M值在图纸上投得一群点,按点群的分布绘出相应的图形,这就是C-M图。根据所得图形的形态、分布范围以及图形与C=M基线的关系等特点,与已知沉积环境的典型C-M图进行对比,再结合其他岩性特征,从而可以对该层沉积岩的沉积环境作出判断。1—牵引流沉积2—浊流沉积3—静水沉积QR—递变悬浮沉积RS—均匀悬浮沉积PQ—悬浮沉积为主OP—滚动搬运为主NO—滚动组分帕塞加(Passega,l957,1964)的C-M图4、结构参数散点图解费里德曼(Friedman,1961,1967)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