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研究生)全册配套完整课件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简介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二)对阅读古代文学的意义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哀江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东晋建康图

《世说新语·言语》

晋室南渡,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怀良人[唐]葛鸦儿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随即盪酒上来,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三个人坐下,武大筛酒在各人面前。(三)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维青、高毅清著

《中国文化史》(全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四)讲授计划第01讲:中国古文化概说第02讲: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第03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04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05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第06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秦汉第07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魏晋南北朝第08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隋唐第09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五)宋辽夏金元第10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六)明清第11讲:中国古代教育第12讲:中国古代艺术(一)第13讲:中国古代艺术(二)第14讲:中国古代宗教(一)第15讲:中国古代宗教(二)第16讲: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基本精神(五)课程考核

1.一次期中作业内容:就身边的文化现象写一篇小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第10周(5月10日)前上交;

email:xiaoshs1980@163.com报告末应注明参考资料。

2.一次期末统一考试教学交流平台广东数字大学城:

/《中国文化概论》选课码:FTHG-1882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界说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1)文字、文章、文物典籍;李贽《焚书·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一)“文”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2)文彩、人为修养之义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礼乐制度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4)美、善、德行

《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二)“化”本义:变化、改易、生成。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引申:教行迁善

《论衡·佚文》: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三)“文”“化”联用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四)“文化”成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五)“文化”西来“文化”:19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

Culture(英、法)、Kultur(德)←Cultura(拉丁)含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始将“Culture”作为专门术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六)“文化”与“文明”中国古籍的“文化”:专注于精神领域。拉丁语“cultura”: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文明”

《尚书·舜典》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具有物质创造与精神创作的又重意义(广义文化)。(七)教材对“文化”的界定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者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辞海》(1989):文化,广义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一)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大文化)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二)文化的结构二分说:物质、精神;三分说:物质、制度、精神;四分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教材的“四分法”:

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劳动的所有物质成果,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等构成。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活动之中,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三)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故又被称为“小文化”。泰勒《原始文化》对“文化”的定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狭义文化的内容:

1.意识形态(或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

2.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

3.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重要属性:民族性、国度性。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地域范畴:九百六十万平公里;

2.创造主体:中华民族: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6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3.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变革性、独立性与通融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应区分精神与糟粕,采取继承弘扬与批判摒弃的态度

3.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世界意义。

课后习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者不应割裂开来。中国文化概论肖少宋xiaoshs1980@163.com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简介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二)对阅读古代文学的意义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哀江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东晋建康图

《世说新语·言语》

晋室南渡,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怀良人[唐]葛鸦儿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随即盪酒上来,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三个人坐下,武大筛酒在各人面前。(三)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维青、高毅清著

《中国文化史》(全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四)讲授计划第01讲:中国古文化概说第02讲: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第03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04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05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第06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秦汉第07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魏晋南北朝第08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隋唐第09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五)宋辽夏金元第10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六)明清第11讲:中国古代教育第12讲:中国古代艺术(一)第13讲:中国古代艺术(二)第14讲:中国古代宗教(一)第15讲:中国古代宗教(二)第16讲: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基本精神(五)课程考核

1.一次期中作业内容:就身边的文化现象写一篇小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第10周(5月10日)前上交;

email:xiaoshs1980@163.com报告末应注明参考资料。

2.一次期末统一考试教学交流平台广东数字大学城:

/《中国文化概论》选课码:FTHG-1882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界说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1)文字、文章、文物典籍;李贽《焚书·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一)“文”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2)文彩、人为修养之义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礼乐制度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4)美、善、德行

《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二)“化”本义:变化、改易、生成。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引申:教行迁善

《论衡·佚文》: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三)“文”“化”联用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四)“文化”成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五)“文化”西来“文化”:19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

Culture(英、法)、Kultur(德)←Cultura(拉丁)含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始将“Culture”作为专门术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六)“文化”与“文明”中国古籍的“文化”:专注于精神领域。拉丁语“cultura”: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文明”

《尚书·舜典》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具有物质创造与精神创作的又重意义(广义文化)。(七)教材对“文化”的界定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者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辞海》(1989):文化,广义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一)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大文化)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二)文化的结构二分说:物质、精神;三分说:物质、制度、精神;四分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教材的“四分法”:

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劳动的所有物质成果,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等构成。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活动之中,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三)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故又被称为“小文化”。泰勒《原始文化》对“文化”的定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狭义文化的内容:

1.意识形态(或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

2.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

3.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重要属性:民族性、国度性。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地域范畴:九百六十万平公里;

2.创造主体:中华民族: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6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3.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变革性、独立性与通融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应区分精神与糟粕,采取继承弘扬与批判摒弃的态度

3.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世界意义。

课后习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者不应割裂开来。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生态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邈、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方能为人所察觉。

2.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发展变化速度较快。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一)疆域

1.夏商周夏、商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周的疆域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2.秦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弱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3.唐唐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4.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5.清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21年,外蒙古独立。(二)政区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政区的出现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商、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存在政区的划分;东周出现分级管理制度的萌芽;秦代郡县制的设立;元朝行省制的实行。

民国时,始设立省、道、县三级制,后又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民国政区制,称为专区,后又改为地区,为省的派出机构,实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二级制。改革开放后,地区改为市,实行省、市、县三级制与省县二级并行的政区制。我国现有24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二、民族人口(一)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的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他广泛的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如阿拉伯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1.明确“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2.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3.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魏励编《中国文史简表汇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页182-184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91.5%,达到116063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国总8.41%,共10645万人。汉族的前身为华夏,“华夏”之称出现于春秋时,至汉代,华夏之称逐渐被汉族取代。秦王朝为汉族形成的开端,至汉朝真正形成。中国的民族关系: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依存与对垒。(二)人口历代人口变化情况秦2000万西汉初1500万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3500万西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3000万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4000万西汉平帝二年(2)6000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1600万隋大业三年(607)4600万唐开元二十八年(740)4800万唐天宝十四年(755)5300万唐乾元三年(760)1600万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12600万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7600万元鼎盛时期9000万元末6000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5700万明弘治四年(1491),5500万〔明鼎盛时期20000万清顺治七年(1650)15000万〕清乾隆六年(1741)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

15000万~41000万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前列,约占1/3至1/5;分布不均衡,南北人口构成比例有变化;人口迁移频繁,规模很大,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人口的流动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4世纪前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1.秦始皇派50万青壮年士兵开发岭南;

2.三国时期,洛阳、长安兵乱,百姓逃难至湖北荆州;

3.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整体南迁;

4.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朝廷南迁江浙一带。明初,从长江以南迁至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游,从长江中游迁至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

20世纪前期,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兴起后,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城市。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实行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等的人口迁移。三、地形地貌(一)地形地貌物点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65%。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习称“三大阶梯”:第三级:青藏高原;第二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第一级:第二级往东。地形地貌的巨变: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2.水道、水系的变迁;

3.海陆的变迁;

4.黄土高原的变迁;

5.沙漠的变迁。罗布泊新疆东南部,《山海经》称为“幼泽”,蒙古语意为“多水汇集之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原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1942年湖水面积3千平方公里,1970年代完全干涸。干涸的原因是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影响、居住人口增多。

《南京日报》(2011.12.11):近50年,中国消失湖泊243个。新疆消失湖泊的数量最多,共62个,内蒙古消失了59个,湖北消失了55个,江苏排第四,消失了11个,江西和安徽各消失了10个;而新生湖泊只有近60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1000亿用于湖泊“休养生息”。黄河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多次改道,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决口次达1590次,其中大的改道26次。四、气候(一)气候特点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具有以下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侯强;年温差较大

3.气候类型多样。经梧州宋之问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宋之问,唐代诗人,汾州(山西汾阳)人,则天朝宫廷侍臣,唐睿宗时流放钦州,途经梧州,旋赐死。梧州,位于广西东部,北回归线之北,气温偏高,树木全年皆生长期,原野上四季葱茏。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飞。柳宗元,唐代散文家、诗人,河东(山西永济)人,因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先后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柳州,位于广西东南部,受季风影响,长夏无冬,旱、雨季明显,故谚语言:“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二)温度的变化五六千年来,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凉爽。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研究表明,我国气温大致经历了四起四落:

公元前2000年,为高温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其中,一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3℃~5℃。公元前2000年左右为低温期。人文学家们首先根据九星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规律,推论出了距今4000年前,应有一个低温期,后来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地证实了这一推论。对上海附近的孢粉分析表明,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较之5500年前,下降了3℃~5℃,这一时期,非洲的撒哈拉地区由草原变成沙漠,中国北方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植被萎缩与土壤沙化。

公元前1000年前后,又是一个低温期。大约在公元前800年,温度升至高于目前气温的1℃~2℃,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温暖期。这一温暖期持续了1000年左右。到公元200年左右,气温陡然下降,进入寒冷期。这次的寒冷期,至公元40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年平均气温低于目前将近2℃,较之公元前后,下降了2℃~3℃,这期间,西北沙漠扩张,楼兰古城被风沙淹没。大约在公元6世纪后,气温复又攀升,到公元800年左右,达到高点,较之4世纪,高出2℃~3℃。

大约在公元1000年,气温又趋转寒,至1200年左右降至低点。此后,气温慢慢回升,到公元17世纪,又下降至低于今天1℃~2℃的气温。如果把竺可桢先生等所研究出的这种气候变化还原到中国的历史朝代中,便会得出下述结论: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寒冷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为温暖期,魏晋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为温暖期,两宋为寒冷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期,明后期是寒冷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河南的简称“豫”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战国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唐代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三)湿润状况的变迁雨量变动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五六千前为气候湿润期,随后持续长期干燥;

2500年以前气候稍湿润,后又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公元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叶至19世纪前半叶三时期旱灾持续出现。温度、湿润状况的变化,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气候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一)地理环境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二)地理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具体时间、空间内也给人类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性。地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与生产方式或生产条件有关系,从被动适应到充分利用。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就越大(人定胜天)。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2.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3.经济中心逐步向南北转移。

4.中原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范围的变更。

5.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顺遂自然、注重伦理、内向保守、安土重迁(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文化延续的基础,中原地区成为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地理多样化及其所造成的阻隔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一)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经济文化的多样化;(二)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精神文化的多样化;(三)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四)地理的障碍促进了对外文化传播。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一)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与封闭性中国文化事有封闭色彩,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观念。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朱元章诏书所称: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传唐阎立本《职贡图》于是时至清代,还有中国人对外界认识尚留停在《山海经》的时代。关于外国人的膝盖问题。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在15世纪后期葡萄牙航海设计家的发明出现之前,这些中国船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所到之地的统治者孝对之肃然起敬。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王国”。他们本应在葡萄牙人之前就占有霍尔木兹海峡,并绕过好望角,他们本应在西班牙人之前就发现并且征明美洲的。(二)我们对开放与封闭的看法

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的相对性;

2.地理障碍的影响程度受生产力条件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4.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缺乏开放的动力。

课后习题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生态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邈、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方能为人所察觉。

2.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发展变化速度较快。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一)疆域

1.夏商周夏、商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周的疆域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2.秦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3.唐唐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4.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5.清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21年,外蒙古独立。(二)政区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政区的出现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商、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存在政区的划分;东周出现分级管理制度的萌芽;秦代郡县制的设立;元朝行省制的实行。

民国时,始设立省、道、县三级制,后又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民国政区制,称为专区,后又改为地区,为省的派出机构,实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二级制。改革开放后,地区改为市,实行省、市、县三级制与省县二级并行的政区制。我国现有24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二、民族人口(一)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的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他广泛的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如阿拉伯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1.明确“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2.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3.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魏励编《中国文史简表汇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页182-184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91.5%,达到116063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国总8.41%,共10645万人。汉族的前身为华夏,“华夏”之称出现于春秋时,至汉代,华夏之称逐渐被汉族取代。秦王朝为汉族形成的开端,至汉朝真正形成。中国的民族关系: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依存与对垒。(二)人口历代人口变化情况秦2000万西汉初1500万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3500万西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3000万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4000万西汉平帝二年(2)6000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1600万隋大业三年(607)4600万唐开元二十八年(740)4800万唐天宝十四年(755)5300万唐乾元三年(760)1600万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12600万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7600万元鼎盛时期9000万元末6000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5700万明弘治四年(1491),5500万〔明鼎盛时期20000万清顺治七年(1650)15000万〕清乾隆六年(1741)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

15000万~41000万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前列,约占1/3至1/5;分布不均衡,南北人口构成比例有变化;人口迁移频繁,规模很大,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人口的流动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4世纪前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1.秦始皇派50万青壮年士兵开发岭南;

2.三国时期,洛阳、长安兵乱,百姓逃难至湖北荆州;

3.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整体南迁;

4.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朝廷南迁江浙一带。明初,从长江以南迁至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游,从长江中游迁至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

20世纪前期,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兴起后,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城市。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实行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等的人口迁移。三、地形地貌(一)地形地貌物点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65%。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习称“三大阶梯”:第三级:青藏高原;第二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第一级:第二级往东。地形地貌的巨变: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2.水道、水系的变迁;

3.海陆的变迁;

4.黄土高原的变迁;

5.沙漠的变迁。罗布泊新疆东南部,《山海经》称为“幼泽”,蒙古语意为“多水汇集之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原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1942年湖水面积3千平方公里,1970年代完全干涸。干涸的原因是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影响、居住人口增多。

《南京日报》(2011.12.11):近50年,中国消失湖泊243个。新疆消失湖泊的数量最多,共62个,内蒙古消失了59个,湖北消失了55个,江苏排第四,消失了11个,江西和安徽各消失了10个;而新生湖泊只有近60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1000亿用于湖泊“休养生息”。黄河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多次改道,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决口次达1590次,其中大的改道26次。四、气候(一)气候特点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具有以下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侯强;年温差较大

3.气候类型多样。经梧州宋之问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宋之问,唐代诗人,汾州(山西汾阳)人,则天朝宫廷侍臣,唐睿宗时流放钦州,途经梧州,旋赐死。梧州,位于广西东部,北回归线之北,气温偏高,树木全年皆生长期,原野上四季葱茏。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飞。柳宗元,唐代散文家、诗人,河东(山西永济)人,因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先后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柳州,位于广西东南部,受季风影响,长夏无冬,旱、雨季明显,故谚语言:“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二)温度的变化五六千年来,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凉爽。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研究表明,我国气温大致经历了四起四落:

公元前2000年,为高温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其中,一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3℃~5℃。公元前2000年左右为低温期。人文学家们首先根据九星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规律,推论出了距今4000年前,应有一个低温期,后来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地证实了这一推论。对上海附近的孢粉分析表明,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较之5500年前,下降了3℃~5℃,这一时期,非洲的撒哈拉地区由草原变成沙漠,中国北方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植被萎缩与土壤沙化。

公元前1000年前后,又是一个低温期。大约在公元前800年,温度升至高于目前气温的1℃~2℃,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温暖期。这一温暖期持续了1000年左右。到公元200年左右,气温陡然下降,进入寒冷期。这次的寒冷期,至公元40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年平均气温低于目前将近2℃,较之公元前后,下降了2℃~3℃,这期间,西北沙漠扩张,楼兰古城被风沙淹没。大约在公元6世纪后,气温复又攀升,到公元800年左右,达到高点,较之4世纪,高出2℃~3℃。

大约在公元1000年,气温又趋转寒,至1200年左右降至低点。此后,气温慢慢回升,到公元17世纪,又下降至低于今天1℃~2℃的气温。如果把竺可桢先生等所研究出的这种气候变化还原到中国的历史朝代中,便会得出下述结论: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寒冷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为温暖期,魏晋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为温暖期,两宋为寒冷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期,明后期是寒冷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河南的简称“豫”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战国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唐代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三)湿润状况的变迁雨量变动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五六千前为气候湿润期,随后持续长期干燥;

2500年以前气候稍湿润,后又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公元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叶至19世纪前半叶三时期旱灾持续出现。温度、湿润状况的变化,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自然环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第一动力。早在16世纪,法国思想家J.博丹: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北方寒冷的天气使人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的天气使人有才智而缺少精力。因此在统治国家时,北方民族依靠权力而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则依靠正义和公平。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姻形态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气候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二)地理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具体时间、空间内也给人类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性。地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与生产方式或生产条件有关系,从被动适应到充分利用。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就越大(人定胜天)。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一)古代神话与寓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缘、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淮南子·墬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饮河、渭不足,将饮西海,未至,道渴死,见之《山海经》。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汉末年称“西海”,面积4583平方公里。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唐谓“鱼海”,清代中期定名为博斯腾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总面积1646平方公里。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2.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3.经济中心逐步向南北转移。

4.中原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范围的变更。

5.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顺遂自然、注重伦理、内向保守、安土重迁(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文化延续的基础,中原地区成为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地理多样化及其所造成的阻隔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一)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经济文化的多样化;(二)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精神文化的多样化;(三)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四)地理的障碍促进了对外文化传播。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一)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与封闭性中国文化事有封闭色彩,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观念。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朱元章诏书所称: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传唐阎立本《职贡图》于是时至清代,还有中国人对外界认识尚留停在《山海经》的时代。关于外国人的膝盖问题。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在15世纪后期葡萄牙航海设计家的发明出现之前,这些中国船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所到之地的统治者孝对之肃然起敬。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王国”。他们本应在葡萄牙人之前就占有霍尔木兹海峡,并绕过好望角,他们本应在西班牙人之前就发现并且征明美洲的。(二)我们对开放与封闭的看法

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的相对性;

2.地理障碍的影响程度受生产力条件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4.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缺乏开放的动力。

课后习题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三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中国内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1.从渔猎到农耕的过渡(1)传说时代

《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易•系辞传》: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

《易•系辞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风俗通义》:(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2)上古歌谣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弹歌”(据称为黄帝时的作品):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礼记•效特牲》“蜡辞”(据称为伊耆氏(神农)时的作品):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2.农耕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

A.仰韶文化,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区,距今约7000年-5000年。出土了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榛子、栗子、松籽和朴树籽等;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骨、石、角磨制的箭头。

B.龙山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4600-4000年。炭化稻米、木桩以及各类动植物标本。

C.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间。出土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

D.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公元前3500年-前2600年间。发现了稻壳的印痕。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何留了华夏民族的祖行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2)夏商周三代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诗经•幽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诗经•大雅•生民》: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3)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富国强兵的关键,诸国改革皆言及农耕。

《国语•齐语》载管仲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汉书•食货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从考古及文献资料来看,农耕文化的地域广阔,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有关的记载较多。

3.农耕文明重心的南移(1)远古时,黄河中下游农业达到较高水平。(2)春秋战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扩展。(3)汉晋时,农业中心逐渐转向长江流域、江南地区。(4)隋唐时,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

4.农耕文明影响下的思想观念(1)土地信仰;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田园聚落情结;

(3)为公为群的观念。(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1.游牧民族的形成穆尔扎耶夫《蒙古地名札记》:在公元前两千年时,中亚境内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石器时代比较温和湿润的气候逐渐为干燥和强烈的大陆性气候所代替。牲畜饮水的河床干枯了,沙丘化过程在戈壁地区开始了,中世纪和现代蒙古特有的气候形成了;辽阔的草原上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挟着冰雹雷电的倾盆大雨;冬天是风雪严寒,夏天是一片酷热。大部分地区气候的改变,使农业生产丧失了继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农业在戈壁地区逐渐消失。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周围环境条件,蒙古诸部以及一部分突厥部落的祖先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生产——游牧业。这一过渡开创了欧亚大陆干旱草原牧民——游牧民的经济文化类型。中国游牧民族的构成:(1)匈奴;(2)东胡;(3)突厥;(4)通古斯;(5)羌藏;(6)回鹘。

中国游牧民族重要发展时期:(1)公元前209年,匈奴帝国的成立;(2)公元3世纪,鲜卑民族的崛起,并统一北方;(3)907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国;(4)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入主中原;(5)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问鼎中原。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1)游牧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胡服骑身、马镫的发明、驯马术(2)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经济互补与民族融合迁徙、聚合、和亲、互市(3)农耕与游牧民族的融合促成中华民族的盛世正面:两汉、隋唐;反面:元朝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1)长期处于对垒状态;A.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B.隋唐与突厥之间的战争;C.蒙古族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战争。(2)对垒状态对农耕民族文化的巨大破坏

A.破坏社会财富的积累;

B.打断中原地区思想解放的进程;

C.导致商品经济倒退,强化专制度;

D.增加民族的奴性。“四夷如同一家”:中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血统融合史的整体趋势。

农耕与游牧的特点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比游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4.中原农耕民族处于守势的原因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1)心理层面的原因;(2)现实层面的原因;(3)文化层面的原因(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1.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村庄经济、奴隶制经济、贵族分封制度

2.农耕经济本身包含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中国古代的社会分工: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体现了封建地主经济,孟尝君拥有封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老百姓欢天喜地,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租赁关系。

(1)工业:能工巧匠

《墨子•鲁门》: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汉书•王莽传》:(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又博募有奇技异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渡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药物,三军不饥;或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