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动力学-2章-hxgmzhang_第1页
河流动力学-2章-hxgmzhang_第2页
河流动力学-2章-hxgmzhang_第3页
河流动力学-2章-hxgmzhang_第4页
河流动力学-2章-hxgmzhang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教师:张红霞Email:河流动力学概论Introductiontorivermechanics教材:邵学军王兴奎.

《河流动力学概论》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1风化过程2.2单个颗粒的特性2.3颗粒的群体特性2.4泥沙颗粒的沉速2.5含沙水体(浑水)的性质-1-泥沙颗粒基本特性第2章-2-泥沙来源于岩石风化,而岩石是由不同矿物所构成,不同的风化作用和不同的颗粒大小,都影响着泥沙的矿物组成。

泥沙直接来自流域,或上游河床上冲刷起动而来的。水挟带泥沙,属于非牛顿流体,流变性质(主要指剪切粘度随剪切率的变化)的改变。第2章泥沙颗粒基本特性-3-2.1风化过程1、概念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受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风化-4-一、风化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在风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或气温变化,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崩解,形成残留于原地的岩石碎屑。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最小粒径可达0.02mm。在沙漠地区尤为明显。2、分类-5-化学风化:在物理风化的基础上,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一、风化2、分类-6-化学风化作用的几个阶段。一、风化2、分类化学风化作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氧化作用和水及水溶液的作用。-7-生物风化: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一、风化2、分类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8-二、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2、土壤主要特点:具有植物生长所需要有机质组分(腐殖质)和无机组分(N、P、K的化合物)、微量元素和水分与空隙。土壤位于残积物顶部,呈灰色-灰黑色,一般厚度为0.5~2.5mm1、概念-9-二土壤干旱气候环境的产物。主要特征:黄色、无层理、粉粒结构、土质疏松、多大空隙、具有湿陷性。4、黄土问:什么是母岩?-10-黄土的粒径组成以粉沙为主,空隙大,富含碳酸盐,黄土吸水后易崩解,抗侵蚀能力差。黄土组成较单一,有显著的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在干燥时较坚硬,透水性较强,被流水浸湿后,通常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二土壤5、黄土侵蚀特性-11-二、土壤红土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土。红土高原,也就是云南高原。

红土抗蚀性和抗冲击性的大小,与土壤中胶结构物质的类型有关。6、红壤侵蚀特性-12-二、土壤有机物质胶结的土壤----较大抗蚀性粘粒胶结的土壤(以粘粒和铁铝氧化物为主)----较大抗冲性(粘粒粒径≤0.004mm(见表2-3))土壤的侵蚀特性与其成分有关:-13-四、河流泥沙的分类(附加内容)按照泥沙不同粒径进行分类。泥沙的粒径大小与泥沙的水力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密切相关。-14-2.2单个颗粒的特性泥沙颗粒几何特性:大小、形状、群体特性、-15-2.2单个颗粒的特性

泥沙颗粒的大小通常采用粒经D来表示。理论上采用等容粒径。公式: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1、等容粒径(nominaldiameter)

定义:就是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的直径。设某一颗沙的体积为V,则其等容粒径为:单位:mm(2-1)-16-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2、算术平均粒径(附加内容)定义:长、中、短轴的算术平均值。公式:式中,a、b、c分别为泥沙粒径的长、中、短轴(相互垂直的三个轴)。-17-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3、几何平均粒径(假定泥沙颗粒为椭球体)

几何平均粒径是,假定泥沙颗粒为椭球体,椭球体的体积,而球体的体积为。令两者相等,得:几何平均粒径公式为:(2-3)-18-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3、几何平均粒径(假定泥沙颗粒为椭球体)

即几何平均粒径定义可以描述为:椭球体的等容粒径等于其长、中、短轴的几何平均值。几何平均粒径等容粒径(2-3)-19-实际上,仅对单颗的卵石、烁石,可以通过称重,再除以泥沙的容重,得到沙粒的体积,然后按式(2-1)算得等容粒径,或直接量得它的长、中、短三轴长度,再求其平均值。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20-沉降法计算方法:按照球体粒径与沉速的关系式,求出与泥沙颗粒密度相同、沉速相等的球体直径,作为泥沙颗粒的沉降粒径。4、沉降法(确定沉降粒径,falldiameter)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对粒径在0.1mm以下的细沙,不可能进行筛分,一般采用沉降法。-21-由于粒径的定义、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因此在提到泥沙颗粒的粒径时,必须同时说明该粒径的测量方法或计算方法。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22-2.2.1颗粒的大小-粒径(size)

5、泥沙分类

分类方式:依据颗粒大小1994年,水利部颁发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规定河流泥沙分类应符合下表.表2-3泥沙颗粒按粒径的分类粒径/mm≤0.0040.004~0.0620.062~2.02~16.016~250≥250分类粘粒粉沙沙粒砾石卵石漂石

泥沙石-23-2.2.2颗粒的形状从圆度、球度、整体形状、表面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一、泥沙颗粒的几何特征-24-2.2.2颗粒的形状1、圆度定义:指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流水冲刷,互相撞击之后,棱角被磨圆的程度。或指颗粒棱和角的尖锐程度。测量工具为圆度仪。一、泥沙颗粒的几何特征-25-一、泥沙颗粒的几何特征2、球度:定义:与颗粒同体积的球体直径(等容粒径)和颗粒外接球直径之比。wadell定义球度公式:(2-6)3、形状系数(shapefactor):综合表示颗粒形状特点。(2-7)-26-二、泥沙颗粒的形状及其成因

泥沙的不同形态,是与它们在水流中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的。

较粗的颗粒沿河底推移前进,碰撞的机会较多,碰撞时动量较大,容易磨损成较圆滑的外形。较细的颗粒随水流悬浮前进,碰撞的机会较少,不易磨损,往往保持棱角峥嵘的外形。-27-2.2.4颗粒的密度、容重和比重泥沙颗粒的密度

单位kg/m3

,g/m3

,t/m3

rs=2550~2750kg/m3,平均2650kg/m3。1、(密实)密度:单位密实体积的质量

密实体积:即排除孔隙率在外的体积。

孔隙率:泥沙总孔隙的容积占沙样容积的百分比。而细颗粒泥沙往往比粗颗粒泥沙具有更多的孔隙。-28-2.2.4颗粒的密度、容重和比重2、(密实)容重:单位密实体积的重量。

即:泥沙颗粒的重量与密实体积(排除孔隙率在外的体积)的比值。泥沙颗粒的容重单位N/m3,kgf/m3.1kgf/m3=N/m3.平均25970N/m3-29-3、泥沙颗粒的比重:2.2.4颗粒的密度、容重和比重4、有效容重(密度)系数:水下相对有效重量(质量)。式中,rs及

r=分别为泥沙的密实密度和水的密度。

-30-4、沙、粉沙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及长石(即轻矿物),密度范围2550~2750kg/m3,一般取值为2650kg/m3,乘以9.8容重为25970N/M3,比重为2.65。黄土,仍以轻矿物为主,其占比例为90%--96%,其中石英占50%,长石占29%~43%。黄土颗粒比重2.65,黄土颗粒也就是一般的粉沙密度取值。2.2.4颗粒的密度、容重和比重-31-重矿物的种类与流域岩层的分布和组成有关。可通过对不同河段重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分析,判断河流的泥沙来源和相对数量。(重矿物含量较稳定)5、泥沙重矿物(比重>2.8)的组成轻矿物重矿物比重<2.8比重>2.8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不透明矿物(铁矿)云母类、辉石类2.2.4颗粒的密度、容重和比重-32-一个沙样中,所包含的泥沙颗粒粒径不等。 泥沙群体特性包括:沙样的粒径分布、淤积物的干容重、颗粒堆积体的水下休止角等。2.3(泥沙)颗粒的群体特性-33- 2.3.1粒径分布和级配曲线1、由表2-3泥沙颗粒按粒径的分类可以看出,自然界中泥沙颗粒粒径的变化范围很大,漂石≥250mm,有些可达到1m;而粘粒的粒径≤0.004mm。-34- 2.3.1粒径分布和级配曲线

2、分级标准:采用几何级数(等比级数)变化的粒径尺度作为分级标准。

几何级数通项公式:(q为常数,n从1到无穷大)。用1mm作基准尺度,即a1=1。在粒径减少的方向上按1/2的比率递减(即)在粒径增加的方向上尺度按2的倍数递增(,即2,22,23…..)。-35-2.3.1粒径分布和级配曲线河流泥沙具有群体性,颗粒大小不一,含量多少不等,我们如何去充分表示其特性,于是提出了级配曲线(级配曲线)。4、级配曲线:表示天然沙颗粒组成的曲线。-36- 2.3.1粒径分布和级配曲线 例如,在图2中曲线Ⅰ所表示的沙样中,粒径小于0.0115mm的沙样在整个沙样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77%。-37- 2.3.1粒径分布和级配曲线级配曲线告诉我们:一是沙样的粒径相对大小和范围,

二是沙样组成粒径的均匀程度。5、级配曲线反映的定量特征值xe(1)中值粒径D50:表示大于和小于该粒径的泥沙重量各占一半(图)。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39-

(2)、算数平均粒径Dm(加权平均)

把一个沙样按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组,定出每组的上、下极限粒径dmax,dmin以及这一组泥沙在整个沙样品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Pi,然后求出各组泥沙的平均粒径

,再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整个沙样的平均粒径Dm。如令分组的数目为n,则沙样的算数平均粒径为: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正态分布时,算数平均值才最接近真实平均值对于同一个沙样,由于分组的方式和数目不同,得出来的算数平均粒径也不一定完全相同。-40-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41-

(4)、几何平均粒径Dmg:反映沙样的代表粒径。

原因:泥沙粒径的对数值更接近于正态分布。

先将粒径取对数后再进行平均运算,最终得到的平均粒径值为几何平均粒径,公式为: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2-9)-42-(5)、Dmg与

D50的关系: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若泥沙粒径对数值lnd服从正态分布,其累计频率曲线在半对数坐标值纸上是一条直线,并有D50=Dmg。(2-10)-43-(6)、均方差sg:反映沙样粒径的变化范围大小,

sg

=0均匀,sg越大越不均匀。均沙:σg

=0,Dmg=D50;非均匀沙:σg>0,Dmg>D50。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2-11)二(7)、挑选系数(非均匀系数)

φ:表示泥沙组成的均匀程度,φ

=1均匀,

φ越大越不均匀。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例题2-3:筛下累计频率曲线:表示能够通过该筛孔的所有泥沙颗粒的重量占总重量的百分比,或称级配曲线。图2-3.频率直方图:直方块的高度表示各粒径组的重量百分比,直方块两边分别位于上、下筛的孔径D1、D2处。图2-2.频率曲线:对于颗粒粒径分级很小的情况,频率直方图可以连成光滑曲线,称为频率曲线。-45- 2.3.2粒径分布的特征值一、干容重ye1、干容重:单位体积沙样烘干后的重量。

即:沙样经100℃~105℃烘干后,其重量与原状沙样整个体积(整个体积包括泥沙颗粒实体和孔隙)的比值,称为泥沙的干容重。或描述为单位松散体积的重量。用表示。单位:N/M3。 2.3.3

颗粒的空间排列与干容重-47-2、与密实容重的不同是,淤积泥沙的干容重的变化幅度相当大。

由于泥沙颗粒之间存在孔隙,淤积泥沙的干容重一般小于单个颗粒的容重。一、干容重 2.3.3

颗粒的空间排列与干容重-48-3、干密度:单位体积沙样烘干后的质量。

即:沙样经100℃~105℃烘干后,其质量与原状沙样整个体积(整个体积包括泥沙颗粒实体和孔隙)的比值,称为泥沙的干密度。

或描述为单位松散体积的质量。用表示。

单位kg/m3 2.3.3

颗粒的空间排列与干容重一、干容重ye1、泥沙粒径对干容重的影响(图,附加)颗粒越大,gs’越大,变化范围小;颗粒越小,gs’越小,变化范围大。 2.3.3

颗粒的空间排列与干容重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0-2、泥沙粒径对干容重的影响

表2-6不同粒径泥沙淤积物的初始干密度表2-6显示,中指粒径D50越小,淤积物的初始干密度越小。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1-淤积埋深越深,gs’越大,即干密度ρs’越大,变化范围则越小;淤积埋深越深,gs’越小,即干密度ρs’越小,变化则范围越大。2、泥沙淤积厚度对干容重的影响(图)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2-沉积越短,gs’越小;沉积越长,gs’越大,然后趋于稳定值;大颗粒稳定历时短,细颗粒稳定历时长。3、泥沙淤积历时对干容重的影响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3-组成越均匀,孔隙率越大,gs’越小;组成越不均匀,孔隙率越小,gs’越大。4、泥沙组成对干容重的影响(附加)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4-定义:沙样中孔隙的体积与沙样总体积之比。

n=V孔隙/V总。5、孔隙率(附加)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55-5、天然沙孔隙率的一般规律二、影响干容重的主要因素沙样越粗,孔隙率越小;粗砂:39~40%;中沙:41~48%;

细沙:44-49%;粘土絮凝后可达90%。均匀沙的孔隙率最大;形状圆滑的、棱角不分明的沙样孔隙率较小;沉积时间越长,孔隙率越小。-56-2.3.4泥沙的水下休止角定义:在静水中的泥沙,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可以形成一定的倾斜面而不致塌落,此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φ,称为泥沙的水下休止角。在其倾斜面上,泥沙颗粒的正压力Wcosφ与下滑力Wsinφ达到临界平衡状态。其正切值即为泥沙的水下摩擦系数:1、泥沙的水下休止角-57-泥沙的水下休止角对于分散颗粒一般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如图2-5所示。泥沙的水下休止角不仅与泥沙粒径有关,也于泥沙级配及形状有关,不同类型沙粒的水下休止角很不相同。2.3.4泥沙的水下休止角1、泥沙的水下休止角的影响因素-58-图2-5无粘性泥沙的休止角(lane1953)-59-2.4.1圆球在静止流体中的重力沉降0、单颗粒圆球在静止水中沉降速度达到恒定极限速度时,其沉降机理可看作对称绕流运动,即作用在单颗圆球上的重力与流体施加的阻力达到平衡。W:单颗粒圆球的有效重量(或称水下重量)

F:单颗粒圆球的绕流阻力(球状颗粒以速度w作匀速时所受的阻力)(2-18)-60-式中,为单颗圆球的容重,为水的容重,D为单颗粒圆球直径。W为球体在水中所受的有效重力。CD为圆球绕流的阻力系数,为水的密度,w为球体的沉速。F为球体颗粒以速度w作匀速运动时所受的阻力。2.4.1圆球在静止流体中的重力沉降0、-61-若阻力系数CD,泥沙的物理参数,水的物理参数都已知,则可从上式中解得沉速w。CD与沉降物体的形状、方位、表面粗糙度、水流紊动强度,特别的颗粒绕流雷诺数Red有关。CD尚难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得,多通过实验加以确定。2.4.1圆球在静止流体中的重力沉降0、-62-颗粒绕流雷诺数,表达式为:2.4.1圆球在静止流体中的重力沉降式中,D及w分别为泥沙的粒径及沉速,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注:本书中颗粒绕流雷诺数用,Re表示。0、-63-1、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理论解颗粒绕流雷诺数的情况下,圆球周围的流动为层流状态。(在图2-8中,CD与Red呈直线关系。)G.G.Stokes(斯托克斯)在1851年发表研究结果,是以粘滞性流体的一般性运动方程(即N-S方程)为基础,忽略因水流质点的加速度引起的惯性项,从理论上导出了直径D的圆球在无限水体中的绕流阻力Fd表达式:(2-19)-64-式中,D为圆球的直径,为清水的动力粘滞系数,w为球体的沉速。将上式(2-19)代入圆球阻力的通用表达式,则得:1、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理论解(2-20)-65-式(2-20)使用条件:层流状态,一般在Red<0.1情况下。1、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理论解(2-20)Oseen得出的绕流系数的近似解:(考虑惯性力)(2-21)-66-2、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试验结果随着颗粒绕流雷诺数Red的增大,圆球周围的流体逐渐发展为紊流,此时,不可忽略惯性力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绕流阻力系数CD与颗粒绕流雷诺数的关系,如图2-8所示。-67-图2-8球体的恒定绕流阻力系数实验结果-68-上式,是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2、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试验结果(2-22)-69-图2-8为双对数坐标。Re<0.1层流,可用斯托克斯绕流阻力系数公式求CD。Re>1×1000充分发展的湍流,CD为常数,与Re无关,CD=0.45。0.1<Re<1×1000过度流。Re>2×100000,由于球体绕流分离点后移。CD急剧下降。2、圆球绕流阻力系数的试验结果-70-3、圆球沉速的计算式(2-24)(2-23)(1)层流(平方关系)(2)紊流(充分发展紊流,平方根关系)-71-(3)过渡区对天然沙而言,k1和k2系数取值。Rubey公式:k1和k2可分别为2和3。武水公式:k1和k2可分别为1.223和4.226。3、圆球沉速的计算式(2-25)(2-26)-72-2.4.2天然沙的沉速公式

1、泥沙并非球体,沉速应有所不同,目前存在的天然沙沉速公式如表2-8所示。-73-表2-8有代表性的天然沙沉速公式-74-表2-8有代表性的天然沙沉速公式-75-表2-8有代表性的天然沙沉速公式计算过程:

Dj

Saw

式(4)

式(5)

式(3)

-76-2、水利部颁布,1994年1月1题起实施的《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规定,当选用沉降分析法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泥沙颗粒的沉降粒径:(1)当粒径等于或小于0.062mm时,采用stokes公式(2-23)。(2)当粒径为0.062~2.0mm时。采用沙玉清的过渡区公式(表2-8)。2.4.2天然沙的沉速公式-77-问:P40,分析与思考中的内容?2.4.2天然沙的沉速公式-78-3、实际工程中,常采用武水的各区统一公式:2.4.2天然沙的沉速公式(2-27)-79-2.4.3群体沉速单颗粒、静水、均匀、无限体、清水等,自然界不存在。※实际河流情况:群体、动水、非匀速、有界、浑水、含杂质、紊动等。※因此需要一定修正。※前述理想沉速:-80-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定义:泥沙颗粒相对较粗,粒径范围为d>0.01~0.03mm,可不考虑其粘性影响(粗颗粒沙系)。且泥沙粒径、容重及沉降及颗粒间距离都基本相同的泥沙,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其沉速的主要为含沙浓度、泥沙粒径及浑水容重等,可认为是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81-1、低含沙量的情况Cunningham.Uchida、蔡树棠等研究者得出的形式大致相同的沉速公式: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2-28)式中,w0为单颗粒泥沙在无限大的清水水体中的沉速,w为浑水中的群体沉速,k为常数,数值在0.7至2.2之间,s为颗粒间距,Sv表示体积比计的含沙量。-82-2、高含沙量的情况

高含沙水流:当某一水流强度的挟沙水流中,其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组成,特别是粒径d<0.01mm的细颗粒所占百分数,使该挟沙水流在物理特性、运动特性和输沙特性等方面基本上不能再用牛顿流体进行描述时,这种挟沙水流可称为高含沙水流。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83-2、高含沙量的情况Richardson和Zaki(1954)提出的沉速公式: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2-29)式中,w0为单颗粒泥沙在无限大的清水水体中的沉速,w为浑水中的群体沉速(即浑水中泥沙颗粒下沉过程中彼此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沉速),m为经验指数,通过实验确定。Richardson和Zaki提出m值在2.39~4.65之间。-84-3、沉速在Stokes范围内的细颗粒(D≤0.062mm)(1)万兆惠(1975)推导沉速公式: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2-30)式中,为清水动力粘滞系数,为浑水动力粘滞系数,Sv为体积比计的含沙量。-85-式中,Sv为体积比计的含沙量,Svm为体积比极限含沙量。(2)费祥俊(1983)公式:(2-31)非粘性均匀粗颗粒泥沙的群体沉速研究。2.4.3群体沉速3、沉速在Stokes范围内的细颗粒(D≤0.062mm)-86-

概念附加:Svm为体积比极限含沙量:一定颗粒组成的悬浮液,具有相应的最大浓度,即极限浓度(或极限含沙量)。这时混合液中已不存在自由水,其粘滞系数μ或η接近无限大。

根据这一概念,对不同颗粒组成的沙样的浑水进行粘度实验,以μ→∞的浓度为极限浓度。-87-2.5含沙水体(浑水)的性质浑水:含沙水体称为浑水,即muddywater。-88-2.5.1浑水的容重、含沙量1、浑水的容重:单位体积浑水的重量称为浑水的容重。

用表示

单位N/m3,或kgf/m32、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固体泥沙颗粒所占的比例,表达形式见表2-9。-89-表2-9常用的含沙量表达式名称量纲记号表达式单位体积含沙量无Sv无量纲重量含沙量有SwN/m3或kgf/m3-90-3、浑水的容重与重量含沙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