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processofurbanizationsincemoderntimes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CONTENTS

目录01城市化的演进03基础设施的发展02居住条件的改善0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一、城市化的演进概念: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思考】阅读上述材料,归纳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农村生活方式。英国的城市化英国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伦敦发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变化:①人口增加;②城市化发展;③交通运输业发展;④伦敦成为世界上商业贸易中心;⑤生产力水平提高。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到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到20世纪,约八成人口生活在城市,英国进入高度城市化社会。在工业发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崭新的工业城市。而且,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增长最快的是伦敦和近畿诸郡、工业化的西北、约克郡的西部、西米德兰的东北和东部。北方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设非尔德、布雷福德和诺丁汉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大城市日益增多。1851年,英国有10个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到1901年,利物浦、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的居民达到了50万,而伦敦的人口等于紧随其后的18个大城市人口的总和,几乎等于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圣彼得堡的人口总和。伦敦成为英国的神经中枢,成为众城之城。英国的城市化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据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已经到达总人口的50.14%。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思考: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特点:①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②受西方影响较大;③空间布局不均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人新阶段。1949一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表现:①电梯: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在楼房住宅中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钢筋混凝土技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③供暖和制冷: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归纳城市建筑技术革新的表现史料扩展:1853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他站在装满货物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将平台拉升到观众都能看得到的高度,然后发出信号,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令人惊讶的是,升降梯并没有坠毁,而是牢牢地固定在半空中——奥的斯先生发明的升降梯安全装置发挥了作用。“一切安全,先生们。”站在升降梯平台上的奥的斯先生向周围观看的人们挥手致意。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全升降梯。城市还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各种服务设施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仓储式商场体育中心图书馆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基础设施的发展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归纳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表现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现。1860年,在伦敦帕丁顿的法灵顿街和毕晓普路之间建造的第一条长6公里的地铁开工,采用开挖回填的方法建造。1863年1月10日全线通车,这就是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伦敦大都会铁路,运行第一年就载运了950万名旅客。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一)环境污染1.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排放到大气中。2.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3.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造纸、化工、钢铁、电力、食品、采掘、纺织等7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量的4/5。造纸和食品业的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2/3,有色冶金业的重金属排放量占重金属排放总量的近1/2。工业污染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二)社会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1852年10月11日的《泰晤士报》报道: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当时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厂房狭小简陋,被污染的空气几乎使人窒息,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工人尽管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但工资微薄,并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大机器的采用也把妇女或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境况更为悲惨。工人的住宅区是大城市或工业区的贫民窟,街道狭窄拥挤,房屋低矮破旧,天空浓烟密布,地下污水横流,那里似乎成了贫穷、疾病或犯罪之集中地。——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辅助读物(三)交通拥堵1.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2.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众多城市的普遍问题。交通拥堵的影响增加了通勤的时间,使得可用于工作(生产)的时间减少,而造成驾驶人及该区域经济上的损失。导致驾驶人感到愤怒及烦躁,增加了他们的压力,而进一步对其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浪费燃料及污染:引擎在塞车时仍不断运转,持续消耗燃料,并且在堵塞的时候,车辆必须不断加速、刹车,增加燃料的耗费,因此交通堵塞不仅浪费能源,也造成空气污染。造成都会区的生活品质降低,而导致居民大量迁至郊区(即所谓的郊区化)。难以应变紧急状态:当有紧急需要时,可能因为交通堵塞而难以达到目的地。(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率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1.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

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2.“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上述材料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BC即学即练3.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化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4.据《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记载,1900到193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城市人口增长率是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万,占5亿人口的5%—6%。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B.中国城市化程度整体比较高C.是民族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的结果 D.是政府关注工商业发展的产物DA即学即练5.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C.公共事件促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