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_第1页
《第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_第2页
《第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_第3页
《第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_第4页
《第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升练习一.选择题1.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取代旧的世界格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美国支持 D.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析:A.美国结束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是在日本之前。B.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没有取代旧的两极格局。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D.材料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之所以成为20世纪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主要是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答案:D。2.1953年朝鲜停战后,改善周边环境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最迫切的任务。为了“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中国政府在对外交往中()A.与苏联结盟,以维护胜利成果 B.政策调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法国建交,以突破外交孤立 D.广交朋友,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解析:由题干中“1953年”“改善周边环境”可知,这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关系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应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正确;与苏联结盟是在1950年,故A错误;与法国建交是在1964年,故C错误;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主要是在60年代,故D错误。答案:B。3.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这里的“另一件怪事”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B.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 C.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D.共产国际正确指导和井冈山式革命道路开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割据混战,即材料中所说“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也正是在“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即是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相对应“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故A正确。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这是在任何国家都会有的,不是“怪事”,排除B。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10月,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井冈山式革命道路开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出来的,不是共产国际指导的,排除D。答案:A。4.建国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解析:文革时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也就没有民主集中制可言,A、B、D排除。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十年仍在有效地运作,故C正确。答案:C。5.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诗歌创作的热潮,其中一首《炼铁颂》中说:“小小土炉昂起头,就像火龙朝天吼,群龙吐气气如虹,铁水沸腾向东流。”该诗反映了()A.全行业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C.人民建设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巨大成就解析:材料说的是大炼钢铁运动,反映了人民建设热情得到极大提高,故C正确;A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B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排除;国民经济调整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问题进行的,排除D。答案:C。6.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邓小平主持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 B.“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解析: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故C正确;A项是在19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此后的“文化大革命”仍然是左倾错误泛滥的结果,排除B;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一直是国有和集体所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答案:C。7.1957年毛泽东强调:“双百”方针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方针;治理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办法;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得不够。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双百”方针()A.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 B.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即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得不够”可以看出,“双百”方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党和政府“放”得不够,不是知识分子的问题,也不是“人们”的问题,排除A、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双百”方针是一项基本方针,而不是基本国策,排除C。答案:B。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故A正确。B、C、D均形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答案:A。9.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美国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解析:美国反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提出了”双重代表权“的主张,故A项表述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表述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C项表述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故D项正确。答案:A。10.1955年初,美国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捏造说中国要掌握“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并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这说明()A.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 B.第三世界的壮大影响了世界格局 C.远东已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地带 D.美国担心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解析:万隆会议形成“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据此依据材料“1955年初”、“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关键词可以看出美国担心万隆会议后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因此进行阻扰,D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故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排除B。美苏冷战的核心是欧洲,排除C。答案:D。二.材料分析题1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材料三(1968年)差不多在尼克松提出其以“收缩”为主要特点的“尼克松主义”的同时,苏联领导人则提出了旨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进行干涉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霸”的战略方针。﹣﹣《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材料四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同盟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二,分析“一边倒”政策对新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2)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调整外交战略方针的原因。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方针的出发点。(3)针对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外交政策调整有何认识?解析:(1)积极影响:据材料一“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就中苏同盟对中国政治、经济、国际环境和对社会主义阵营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不利影响:据材料二“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一边倒”政策对新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2)原因:据材料三“尼克松提出其以‘收缩’为主要特点的‘尼克松主义’”;“苏联领导人则提出了旨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进行干涉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毛泽东审时度势”等,从美国、苏联和中国及整体世界形势,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调整外交战略方针的原因。出发点:据材料四“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可得出我国调整外交方针的出发点。(3)认识: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相关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国家、世界两个方面谈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答案:(1)积极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美对华经济封锁,有利于中国经济恢复。不利影响:使中国过多倚重苏联;政经体制照搬苏联的经验;加剧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2)原因:美苏战略调整:美国提出收缩为特点的尼克松主义;苏联提出干涉社国内政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中苏关系恶化。出发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3)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政策。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1926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材料二“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解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应从时间入手解答,由材料一列宁言论的时间可知1912年到191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世界确立,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国际背景如答案所示。第二小问的原因,从材料一中蔡和森言论的时间1926年,看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原因是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支持都是原因。(2)第一小问,由所学可知,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取决于社会性质,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毛泽东判断的依据。第二小问,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可得结果是两步相继完成,即实现了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如答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可)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2)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果:指导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指导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请回答:(1)材料一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怎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表明“新乐园”是指人民公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左”倾错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2)第一小问,“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答案:(1)人民公社。“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规模的对非援助逐渐停缓,不再过多强调“无产主义国际精神”和“同志加兄弟的友谊”,而是突出“互利”的原则,因此,在之前占主体的无偿援助比列逐渐下降,贴息贷款和政策性补贴援助的比列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从本国和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在原有成套项目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合作、减免债务、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摘编自蔡欣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研究》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2000年10月10﹣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新世纪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先行者,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