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③厥(juQ):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⑤衮龙:衮(gu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⑥绂绣:绂(fd),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⑦枵腹而营口:枵(xi孔),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固之自裹/汝心之固C.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D.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答案】(1)C(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解析】【分析】(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B项,固然/顽固。C项,都解释为“少”。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故选C。(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用自己和蜘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自豪。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的,残忍的。表现出对蜘蛛的憎恶。故答案为:(DC;⑵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⑶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注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可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③树林阴翳()(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由峰而山,由山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文中多用陈述句,二十一个“也”和二十五个“而”字运用也恰到好处,节奏富于变化,文章舒缓从容,不显得呆板。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答案】(1)居高面下;秀丽;遮盖(2)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3)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句意是:有一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的意思就是:高居面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句意是: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的意思就是秀丽;“树林阴翳”的句意是:树林里浓荫遮盖。“翳”的意思就是遮盖。(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①句重点词有:野芳、发、秀;第②句重点词有:伛偻、提携、绝。(3)A.《醉翁亭记》一课全文的核心命意应该是“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故选A。故答案为:⑴居高面下;秀丽;遮盖⑵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附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旃:通“毡”,毛织物。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dT):公羊。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⑤节旄(m3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D.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请用三条7"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D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持”。(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故答案为:(1)D;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⑶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附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掉小舟入湖。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⑤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西湖》)【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③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雾凇沆砀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草章领略,未及遍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2)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解析】【分析】(1)①句意:(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句意:这一天凌晨后。是:这;句意:我划着一叶扁舟。拏:撑(船);句意: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遍:普遍,全面。(2)①重点词:俱: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重点词:才:刚;已:已经。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①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②比较两文作者的感情。前者孤独寂寞,后者欢欣愉快。(4)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要注意结合句子分析。故答案为:⑴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⑵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⑶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⑷【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⑶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①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结合。④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附参考译文】【乙】从或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峦山崖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峦色彩如女子的眉毛(的色彩),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暖的春风如同(醉人的)醇酒,湖水的波纹如同(平滑的)丝织品,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曾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来得及全面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借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5.古诗文阅读。(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轼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a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二)行香子述怀①(宋)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虽抱文章,开□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二张琴.一壶洒.一溪云。【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求所以自新之方往之汝家,必敬必戒B•间一、二日辄往遂于外人间隔C.私窃乐之宴酣之乐D.具石请记之百废具兴用用“/”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答案】(1)B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示例2】琴”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俱”全、都。(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3)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4)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故答案为:⑴B⑵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⑶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⑷“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⑸【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⑷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参考译文】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缣(ji訓):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连月不开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三峡》)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答案】(1)D(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解析】【分析】(1)A.睛;打开。B.或许;有时。C.一道;聚集。D.离开。(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感极,感慨到了极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
穷的人。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
之贫者。(4)【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故答案为:⑴D⑵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⑶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⑷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附参考译文】【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牺牲玉帛齐师败绩夙夜筹谋乃自刎以(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屠乃奔倚其下B.何以战许以三城C.公问其故巴国葬其身D.小大之狱封姬姓于巴,爵之(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彼竭我盈,故克之。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答案】(1)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A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①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②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牺牲”死“国”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A于是,就。B凭;用。C代词,那样;代词,他的。D的;代词。这句话的大意是: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②使:假使,如果。若:像;何为:干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结合巴蔓子的作为及语言进行分析,当巴国发生叛乱的时候,巴蔓子日夜想办法平乱,并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然后巴蔓子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当战乱平息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巴蔓子说:“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就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据此可知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因此楚王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故答案为:⑴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⑵A⑶A⑷①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⑸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明确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参考译文】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是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去过怀乡去:离开B.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广阔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追求D.吾谁与归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B.则有心旷神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D.感极而悲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译文: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译文:商人旅客都不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那些忧国忧民之士,当他在朝廷做官时心里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当他流落于民间时则为想着如何为君主效力。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情感。【答案】(1)C(2)C(3)B(4)D【解析】【分析】(1)C.求:探求。故选Co(2)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指桃花源。B.就/如果。C.都是“因为”。D.表顺接/表转折。故选Co(3)根据词语的意思,檣,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句子翻译为: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故B项错误。(4)D.“寄情山水、乐以忘忧"错误,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选Do故答案为:⑴C;(2)C;⑶B;⑷D【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附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白居易传(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词。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居易累以忠鲠遭摈既复用,又皆幼君(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渔人甚异之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用7"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3处)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卖炭翁》,加以阐述。【答案】(1)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2)B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易":容易。“摈":排斥,摈弃,排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A项,前者"在”,后者“向"。B项,都是代词。C项,前者“于是,就",后者“竟然"。D项,前者“因为",后者“把"。故选B。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译为: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文中“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等情节,也是在关心民生与时局,心系百姓疾苦。这些都能反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的。故答案为:⑴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⑵B;⑶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⑷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③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春和景明景:②长烟二空一:古仁人之心仁人:④食粗衣恶衣:(2)翻译下列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旷达的胸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日光;全;品德高尚的人;穿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解析】【分析】(1)前三个词语来自教材,“景”属于古今异义,这里指日光;“一”属于一词多义,这里作副词,全、都;“古仁人”属于应该掌握的重点实词,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衣”来自乙文的课外材料,需要考生运用语境法,结合材料的上下句进行推断。“食粗”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就是吃粗粮。而“衣恶”和“食粗”是并列关系,“食粗”说的是吃的方面,据此可以推断,“衣恶”说的是穿的方面。因此,“衣恶”就是穿破衣。第①句来自教材,重点词语是"微"“归",同时注意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第②句来自课外,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有“且”“闻”“以”“华”,这四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况且;听说;用;增光。答案比较简单。作者虽然遭遇贬官,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全部心思都拿来为国为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弄混淆。我们先要注意审题,题目有两个要求:两个人在思想上的相同之处,结合乙文说自己的理解。范仲淹的思想,学生都知道是“忧国忧民”。季文子的思想是不是也是“忧国忧民”呢?这就需要结合乙文进行具体分析。季文子作为两朝元老,却十分节俭。他不让妻子穿绸衣,不让马匹吃粮食。因为他看到老百姓还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这正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故答案为:⑴日光;全;品德咼尚的人;穿⑵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⑷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即可回答。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你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注意审题,明确要求,按照要求来作答。【附参考译文】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妻子不穿丝绸衣服,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妻子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妻子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11.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金陵人,客此辄复不遂鲁直所谓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甲】文中“”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出。【答案】(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解析】【分析】】(1)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意思是: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据此断句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句: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②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于此。③总是不能成行。④:。(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据此回答。(3)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拏:撑;独:独自;至:到;竞:竟然;为:被。(4)读懂文意,“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写的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据此回答:夜的寂静(或:寂静)(5)"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其文趣: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故答案为:⑴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⑶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⑷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⑸【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求进行作答。⑸本题考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射者中,弈者胜佳木秀而繁阴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一一众宾欢一—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答案】(1)寄托;投壶;茂盛(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3)D【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主要“射”这里是“投壶”游戏;“秀”这里指茂盛的意思。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述以文:以文述,用文章来记述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ABC分析正确。D《醉翁亭记》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故答案为:⑴寄托;投壶;茂盛⑵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⑶D【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陈晴: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蜘蛛开店教学设计
- 24.3 锐角三角函数 同步练习
- 山东省齐河县马集乡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标准室内装修合同格式
- 风险投资协议书样本
- 2024年进口水果买卖合同水果代理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 工业用油采购合同范文
- 《道路行驶记录仪检测装置校准规范-公示稿》
- 低分学生提升计划小学数学
- 人工智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总结
- 主题班队会教学设计
-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 工会组织观影活动方案策划
- 供应室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 JGJ72-2004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 冷库采购安装项目招标文件
- 用车安全培训资料
- 人品态度和能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