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史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_第1页
华侨史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_第2页
华侨史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_第3页
华侨史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_第4页
华侨史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第一页,共五十一页。一、背景1、二战后中外形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国籍法修订。各国和平民主趋势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形成第二页,共五十一页。2、东南亚排华浪潮。反共反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第三页,共五十一页。3、华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身份财产家庭第四页,共五十一页。4、土生华人增加。融入当地社会第五页,共五十一页。二、从华侨到华人标志——1、身份(国籍)变化。2、国家认同观念变化:中国——居住国第六页,共五十一页。三、特点1、华人人数激增。20世纪80年代,超过80%成为华人。21世纪初统计,全球华侨华人约3500万。第七页,共五十一页。2、移民地区以发达国家为首选,欧、美、加、澳是热点。第八页,共五十一页。3、移民方式多样:探亲、留学、经商、投资。第九页,共五十一页。四、从华侨社会到华人社会华侨社会发展的必然移居社会——定居社会第十页,共五十一页。1、华侨社会及其特点第十一页,共五十一页。华侨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一,有一定数量的华侨聚居。第二,他们有比较固定的事业。第三,他们基本上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第四,他们通过乡团组织进行联系。第十二页,共五十一页。华侨社会形成的时间第一阶段:明末清初——鸦片战争第二阶段:鸦片战争——二战第三阶段:二战后——第十三页,共五十一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鸦片战争第十四页,共五十一页。人口分布:

印度尼西亚:旧港(巨港)、万丹(下港)、巴达维亚(雅加达)马来亚:北大年、马六甲菲律宾:马尼拉暹罗:大城、曼谷缅甸:八莫越南(交趾、安南)柬埔寨(真腊、扶南国)第十五页,共五十一页。籍贯(祖籍地):

闽粤(含潮汕人、海南人)浙滇桂第十六页,共五十一页。职业特点商贩工匠船夫农民传教第十七页,共五十一页。早期东南亚华侨的职业马来西亚流行的闽南语顺口溜:“福建人,种树胶;广府人,开锡米;海南人,卖羔胚;潮州人,卖虾米。兴化人,卖什么?脚车和风车”。第十八页,共五十一页。社会地位东南亚华侨——有一定劳动技能者或经商者较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比较高。中国国力强盛、中华文明对亚洲影响深远,因此华人普遍受到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第十九页,共五十一页。《岛夷志略》:“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以归歇处”。第二十页,共五十一页。《岛夷志略》:“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经纪,罄其资囊,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其争焉。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一页。《明太祖实录》:“三佛齐诸国,背大恩而失君臣之礼,据有一丛之土,欲与中国抗衡。倘皇上震怒,使一偏将十万众,越海问罪,如覆手耳,何不思之甚乎!”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一页。马欢《瀛涯胜览》:“……唐人,皆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食用亦美洁,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一页。人口分布:

亚洲(东南亚、东亚)美洲(美、加)欧洲(西欧、东欧)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东非、南非)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一页。祖籍地粤闽琼浙桂鲁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一页。职业特点矿工工匠商人留学生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一页。社会地位1、总体较低2、分化严重东南亚优于美洲经商者和脑力劳动者优于体力劳动者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一页。华侨出国原因根本上(主要)经济方面谋生生存和发展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一页。早期谋生目的十分明显《真腊风土记》:“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一页。第二阶段:鸦片战争——二战体力劳动者是出国主力军;少量留学、商人。第三十页,共五十一页。第三阶段:二战后——苦力劳动仍有相当市场;探亲、留学、投资移民逐渐增加,但占总体比例很低。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一页。2、二战后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1)战后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垒东南亚国家排华新中国的困难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一页。(2)中国改善国际关系和新国籍法的修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对话改善中苏关系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一页。(3)华侨社会内部的变化发展。生存需要新华人、新移民增加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一页。华人社会的特点经济地位的变化:职业: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多行业体力劳动——体力+脑力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一页。华人经济:大部分工薪阶层,少部分富裕者传统型企业——现代化企业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一页。1994年统计,东南亚最大1000家上市公司,华资51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2%。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一页。政治法律地位的变化: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主流社会活动。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一页。教育状况的变化: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科学教育领域发展。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一页。新闻媒体的变化:从报道中国为主转为报道居住国为主;主要报道中国经济文化;形式多样。第四十页,共五十一页。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落叶归根”变为“落叶生根”,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本土意识”增强;与当地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一页。社团组织的变化:本地化;国际化;维权化。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一页。3、华侨向华人社会转变的性质和地区差异(1)转变的性质质的变化国家认同观念:中国——居住国与当地民族融合和同化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一页。(2)地区差异(东南亚与美、加、澳相比)第一,从移民政策来看,二战后东南亚由战前的宽松转为限制,美、加、澳相反。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一页。第二,从职业和经济发展来看,东南亚华人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比较多,美、加、澳华人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较多。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一页。小结华侨产生时期:时间:秦汉地点:东南亚、东亚方式:贸易、文化交流特点:1、流动性强;2、人数极少;3、缺乏明确记载。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一页。

华侨形成时期

时间:唐宋元地点:亚洲(东南亚)、非洲方式:经商、谋生、逃难、劫掠、传教特点:1、有确切史料记载;2、定居,唐人街出现;3、社会地位较高。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一页。华侨发展时期

时间:明末清初地点:亚、非、欧方式:经商、打工、逃难特点:1、人数较多,分布较广。2、华人社团发展迅速。第四十八页,共五十一页。华侨出国高涨时期

时间:清末至二战前地点:五湖四海方式:打工、经商、探亲、留学特点:1、人数、规模空前;2、社会地位分化;第四十九页,共五十一页。华侨转型期

时间:二战后特点:1、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2、经济力量大大增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世界性华人组织发展较快。第五十页,共五十一页。内容总结第七讲二战后的华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标志——。中国——居住国。四、从华侨社会到华人社会。马来亚:北大年、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