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_第1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_第2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_第3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_第4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弱小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思维拓展第1页/共54页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被冷落秦朝:焚书坑儒,遭受压制西汉: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魏晋-隋唐:受到佛、道冲击,逐渐融合宋明:形成理学,儒学复兴明清: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和继承维新变法:康有为“托古改制”,出新意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彻底批判文革时期:“批林批孔”,受批判新时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结:第2页/共54页再见第3页/共54页请回忆必修1、2的相关内容及阅读教材P16的导言,总结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4.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宋明理学日益束缚思想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一、社会背景第4页/共54页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20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在狱中自刎而死。著有《焚书》《藏书》等。1.李贽简介二、李贽的离经叛道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第5页/共54页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材料三:“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材料四:李贽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2.李贽的思想主张第6页/共54页(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2.李贽的思想主张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3.评价学思之窗第7页/共54页【学思之窗】

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第8页/共54页1.(2008宁夏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随堂演练第9页/共54页2.(2010年江苏卷第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随堂演练第10页/共54页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随堂演练第11页/共54页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其父为东林党名士,被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后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屡拒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代表作是《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简介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第12页/共54页

“为人君者……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第13页/共54页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第14页/共54页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d、限制君权的主张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黄宗羲的思想主张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评价第15页/共54页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弃家远逃,遍游各地。顾炎武博览群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简介第16页/共54页

“经世”:治理世事;

“致用”:尽其所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倡导“经世致用”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第17页/共54页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第18页/共54页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观点: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郡县官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第19页/共54页①批判君主专制、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③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评价第20页/共54页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清兵入关,王夫之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不久,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世称“船山先生”。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王夫之简介第21页/共54页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是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22页/共54页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认识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④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主张“循天下之公”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评价第23页/共54页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生平作品主张相同点不同点《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②农工商皆本①倡导经世致用②把亡国和亡天下相区分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②事物是可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经世致用和爱国精神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浙江余姚人反宦官,抗清隐居著述江苏昆山人反宦官,抗清隐居著述。湖南衡阳人抗清隐居著述第24页/共54页主要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主张工商皆本(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强调“经世致用”。社会根源(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理学走向极端,文化专制加强第25页/共54页4.(2000年广东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C①②随堂演练第26页/共54页5.(08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第27页/共54页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授课人:刘丽珍第28页/共54页①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②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③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④人文主义,即注重人的感受、强调人性、人的尊严,肯定与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什么是人文精神?第29页/共54页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的复兴(兴起)人文主义的起源(萌芽)人文主义的发展(成熟)──启蒙运动

(17─18世纪)──古希腊先哲的思想

(前5世纪中叶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4─17世纪)

第5课

第6课

第7课第30页/共54页一、自然派哲学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二、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

1.智者学派的产生:概念背景研究领域

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对智者学派的评价三、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3.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四、柏拉图五、亚里士多德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31页/共54页思维拓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②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2)不同点

儒家思想古希腊人文精神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强调“社会”中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重视伦理纲常,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充满理性与激情,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第32页/共54页1.(2007年宁夏卷)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随堂演练第33页/共54页2.(2010广东卷19题)“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第34页/共54页3.(2010年湖南文综第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第35页/共54页再见第36页/共54页一、自然派哲学的产生

1.产生公元前6世纪部分希腊哲学家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他们对世上万物从大自然的变化找寻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于是自然派哲学诞生了。2.主要观点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本源”安纳西梅尼斯: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德谟克利特:世界由原子组成毕达哥拉斯:世界由数组成赫拉克里特:火是万物的本原3.意义:自然派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第37页/共54页二、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1)经济:古希腊经济的繁荣(2)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3)思想:人的社会价值及作用日益突出,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2.代表人物及主张

智者学派是对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注重探究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反思人类自己,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安提丰等第38页/共54页“智者学派”的概念

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智者学派研究领域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济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社会地位的日益突出,学者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1.智者学派的产生第39页/共54页

智者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把哲学家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转向人的本身,从认识自然到认识社会,从而使哲学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研究。第40页/共54页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1)“人是万物的尺度”(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安提丰第41页/共54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论真理》

思考: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学思之窗3.对智者学派的评价(1)积极意义:

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2)局限性: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第42页/共54页三、苏格拉底的思想

1.生平简介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第43页/共54页

苏格拉底之死作者: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第44页/共54页(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3)无知是罪恶的根源,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2)“美德即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名言(4)政治思想: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第45页/共54页

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合作探究两种古代思想的比较: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带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都强调道德的力量与作用。都重视教育的作用,注意道德的教化与培养。但是,儒学从维护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第46页/共54页3.对苏格拉底的评价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②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

西方哲学史书上有人把苏格拉底称为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最大的智者。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第47页/共54页四、柏拉图

1.生平简介古希腊哲学家,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在40岁时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第48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