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一见文识体,知人论世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VS司马光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等。千古一相千秋史话才华横溢,惊艳绝伦不修边幅,老成持重风度翩翩,谦谦君子,严格自律,忠君为民性格执拗,刚愎自用性格温和,言辞有度惺惺相惜,胸怀坦荡文体辨析《答
司马谏议
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学习任务二缘事依理,追本溯源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宋神宗北宋皇帝愁什么?(1)积贫积弱(2)阶级矛盾尖锐(3)辽和西夏的威胁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保守派:司马光……变法派:王安石……宋神宗
赵顼xū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司马光王安石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宋神宗支持你,干就完了又称“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发起,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熙宁变法措施具体措施作用富国之法青苗法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节省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决反对赶上连年大旱,反对派大做文章太后也来起哄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第一次王安石简短回之,本文是王安石第二封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创作背景学习任务三书声琅琅,疏通文意司马光《与王介甫三书》中与文本相关内容的摘抄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文言常识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文言常识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原文朗诵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措辞有何特点?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思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谦辞,指本人
陈述,禀告
交往
但是
常常
方法,主张
判断句
虽然
勉强解释
私下
认为
持有
来信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表被动
明辨,了解
给您回信
同“辩”,分辩,辩解
又
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同“鲁”
现在
同“俱”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见:代称自己,宾前:恕见。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解析文本《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第一段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三层意思:①礼貌性套语。②书信常见的问候语,指出二人的关系很好,动情暖心。③点明二人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段王安石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思考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特别
明确
根本道理
认为
侵夺
求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却
认为
皇帝
议定
把
给,与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引出“授”的对象
是
司马光的字
......的原因
指教我
状后标志
名义和实际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来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是
替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非议
那么
本来
预先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解析文本一、王安石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解析文本“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侵官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生事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征利为天下理财拒谏难壬人辟邪说司马光王安石天下怨谤前知其如此怨诽之多,解析文本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一击即中,命中要害。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语言简洁明快,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第三段概括主要内容。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变法?面对阻碍,王安石对变法又持怎样的态度?思考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把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上策
才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宾前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把
顾虑,忧虑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把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来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的人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解析文本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第三段主要内容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提示】人士大夫“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儿童画河豚图片课件
- 儿童画水果冰激凌课件
- 2025年滨州市滨城区招聘中小学教师考试试题【答案】
- 炼焦工艺培训课件
- 儿童画小乌龟课件
- 儿童画宝莲灯写生课件
- 人教版分数乘法说课课件
- 卉原中学初二数学试卷
- 物业文员培训课件
-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课件
- GB/T 6109.2-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部分: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
- GB/T 5359.1-2019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第1部分:车辆类型
- GB/T 17434-2008船用耐火窗技术条件
- 中药学多选题含答案
- GB 11930-1989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防护规定
- 起重作业吊索具使用安全培训课件
- 育婴员中级近年考试真题汇总(含答案)
- 顺德区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审批表
- 2022泉州实验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卷
- 高原切花玫瑰编制说明(农标委报批)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