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_第1页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_第2页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_第3页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_第4页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睡眠与梦

课程内容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二、意识的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三、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二、睡眠与失眠

三、梦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活动变成自动化了,可以同时进行其他活动,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三)自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

(四)睡眠状态

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

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一)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

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靠注意的维持功

能,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与处理,对复杂活动顺利进行。

3.调节功能

注意在使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表现出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人们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止了活动。

三、注意的种类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三种: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由剌激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剌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刺激物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剌激物的意义性使得某些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随意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一般说,活动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对和自己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保持一定的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多增加对任务的了解,试着让自己真心喜爱上这些活动,从中发掘出成就感,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对任务的长期而稳定的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在这四种时间长短里,人都表现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周期性波动。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例如,一天中体温在下午达到顶峰,到夜里熟睡时达到最低点。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使人从生理上倾向于在一日的某个特定时间最易入睡。

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

通过分析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波,科学家发现,人在睡眠中,意识既不是完全停止,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其本身也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

图2.1睡眼中各阶段的脑电波形态图表2.1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脑电波形态频率(cps)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β)13-24正常清醒的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Alpha(α)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Theta(θ)4-7轻度睡眠Delta(δ)2-4深度睡眠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α波。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δ波为主。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研究发现REM出现的时候,就是人在做梦的时候,若这时将被试唤醒,78%的人都说他正在做梦,并且能记得梦中内容。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

(二)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睡觉便可以起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

最常见的睡眠失常就是失眠。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1.情境性失眠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包括睡眠环境的改变,它是一种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

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

3.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出现睡眠困难等。

4.药物性失眠

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它还包括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的药物性失眠。

三、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潜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潜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潜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潜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建立在精神病人研究的基础上,失之偏颇,但现在普遍同意潜意识的存在,也同意梦是一种潜意识活动。

在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霍尔发现,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剌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之,梦是由某种剌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

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

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

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大体都按下面的顺序进行:

(1)暗示个体感到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

(2)暗示个体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疼痛;

(3)暗示个体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者所说的话和让他做的事;

(4)暗示个体将体验到幻觉现象;

(5)暗示个体在醒来之后,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

(6)暗示个体醒来之后做某些活动。这一系列的暗示都通过催眠者的一些语调平缓、语音单调、不断重复的话来实现。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有些被试在催眠状态下甚至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感觉扭曲。

3.解除抑制

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按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四)催眠理论

两种影响最大的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1979)和斯潘诺斯(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心理促动药物首先是使人的心理在感知觉层面上发生改变,加大剂量后严重的则会引起思维、情绪以及行为活动方面的改变。按照其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