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建议课堂PPT_第1页
给家长的建议课堂PPT_第2页
给家长的建议课堂PPT_第3页
给家长的建议课堂PPT_第4页
给家长的建议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家长的建议12

当今的教育(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越来越不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看作一个有着多样兴趣和爱好的人,一个有着多种能力和潜质的人。只看见分数、绩点、排名这些数字,却看不见人。如此衡量学生,好像他们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人,也不是心理和智力都在发育变化中的人,他们的身体健康、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爱心和善意、孤独和忧郁、寂寞与焦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与生命俱在的重要事情,越来越不被我们关注,而那些身外之物、那些数据指标却占据了学生生命的内涵。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人,是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是心智尚在发育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是需要与同龄人交流感情的人,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帮助、爱护。不仅如此,学生还是会唱歌的人、会作曲的人、会画画的人、会演戏剧的人、会写小说的人、会讲故事的人……还有更多的角色:他们是晚会的主持者,是聚会的召集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朋友圈子,甚至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可是我们应该学会听懂。22023/1/1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地位,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作为人本身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关心其他人,以及全人类本身的问题,才能了解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类今天的生活和明天发展的问题。在此,我想向各位家长提以下几点建议:32023/1/13一、永远给孩子希望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稍一留心就会发现,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小学生比幼儿严重,中学生比小学生厉害。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优点。那么,为什么孩子却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是因为批评过多。在学校,老师批评,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在家里,父母批评,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就这样,把孩子的头脑搅乱了,缺点记下一大堆,忘了自己的优点。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观看孩子的篮球赛。10个球,中国孩子投进9个,妈妈抱怨道:“还差1个就全中了,你怎么搞的?”美国孩子只投进1个,但妈妈却笑着对孩子说:“你真棒”。虽说是一个故事,但我们多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其实是“完美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作祟”,只看到了那十分之一的缺点,却忽视了十分之九的优点;而那位美国母亲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的做法与观念,对我们大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42023/1/13还有一个《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我想对大家可能更有启发: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教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52023/1/13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在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秘诀,只是给孩子树立一种信念,给他们一个希望。然而,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便会让他们收获一个丰硕的人生。62023/1/13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我们教育学上的一项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在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俊美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含情脉脉,相对而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天,少女真的活了起来。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寓意是指真心关爱和热切期望,必然会产生良好的作用。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说它是“西施效应”。

\72023/1/13二、优秀来自良好的习惯

习惯源于培养,习惯来自于耕耘,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同时也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心境愉快,生活目标高尚,生活质量高,充满安全、幸福的感觉。因此,我建议家长同志们应该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十个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十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个文明习惯即微笑待人的习惯、每天为父母做件事的习惯、见面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的习惯、按规则办事的习惯、说了就要努力做的习惯、用好每一分钱的习惯、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的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的习惯;十个学习习惯即早晨制定一天学习计划的习惯;将学习计划、目标视觉化的习惯;课前充分预习、随时准备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习惯;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归纳、系统归一的习惯;朗读、默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习惯;随时记录灵感,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提示自己的习惯;上课能坐住、能静心、能思考的习惯;课堂上认真聆听、合作、积极大声表达的习惯;用双色纠错和用不同的符号标记题目,且能及时筛选、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课活或晚上有对一天的学习、行为及时反思、反省的习惯。82023/1/13三、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父母包办代替过多,走进了爱的误区,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似乎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溺爱,但你可知道,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辨证和睿智。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现代管理强调:各人的事各人做,谁做的事谁负责。在家庭教育上,我主张“孩子的事孩子做,孩子做的事孩子负责”。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帮助、指导、鼓励,但是绝不可以代替,代替就意味着扼杀。孩子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方面的,父母的任务是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条件,培养学习习惯,其余都是孩子的事,应由孩子独立完成。一类是生活方面的,孩子应该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决策家庭的重大开支,从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一类是社会公益方面的,家长要热情支持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炼意志。担心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而影响了学习,害怕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而受了罪、吃了亏等等,都是毫无根据的。92023/1/13四、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现在,许多做家长的往往最关心孩子的分数,孩子一进门就问:“考多少分?”考坏了,脸就拉得老长;考好了,就眉开眼笑。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完全违背做父母的责任的!父母的责任是什么?除了要教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高素质的人,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孩子最好的做法是,基于孩子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就从哪里着手。

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说阅读、画画、舞蹈、书法、跆拳道……甚至是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它的初始表现可能都是自发的,它能激励孩子去探索、追求,所以家长要注意发掘、保护、支持和引导,也许就会形成真正的兴趣。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老师曾在她《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中讲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把有蚯蚓的两块泥巴扔出门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到这件事时说:“你看,这么一骂,一扔,就给未来的中国断送了一位女科学家!”

102023/1/13当然,作为父母,不能只欣赏孩子的兴趣,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管你对孩子的兴趣持什么态度,你都要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并支持,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的脱颖而出,与她的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年,谢军面临着要么去棋队,要么继续上学放弃下棋的选择。她想上学更想去下棋,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只要往棋盘前一坐,她就会无比地畅快、兴奋。而她的妈妈,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的电子工程师,为独生女儿考虑更多的是她的学业和前途。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妈妈,既不愿因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也不愿女儿为此耽误一生。于是,母女间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交谈,那时谢军才12岁。“你很喜欢下棋,对吗?”小谢军看着妈妈,从没见妈妈这么严肃过,有点儿害怕,但依然点点头。“那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选择了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任!”112023/1/13最后,我想用两段话作为今天我们交流的结束语,也以此与大家共勉!其一是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合著的《学习与革命》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122023/1/13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132023/1/13其二是一位13岁的初一学生写给她妈妈的十四条建议:第l条: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第2条:为了成长,请容许我犯一些错误,让我在成长中学会如何生活;第3条: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第4条:请自觉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第5条: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您家长的架子;第6条: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142023/1/13第7条:宠了我就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